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吕奔
吕奔,1983 年出生,临床医学-免疫学双博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海外优青,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青基金国家优青基金、科技部青年 973 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基金项目。危重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且医疗花费巨大,每年治疗费用高达卫生总支出的 11.2%。危重症的致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不甚清楚,国际上仍缺乏针对性的有效治疗药物。吕奔教授长期从事危重症与血液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一线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危重症(尤其是脓毒症、重度中暑)多脏器衰竭的机制研究、重症感染与凝血、脓毒症治疗新药的研发,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成果。 吕奔团队围绕危重症的发病机理开展了系列研究,在危重症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揭示了危重症的重要发病机理一-细胞程序性死亡诱发广泛血栓形成,发现了高体温通过 ZBP1蛋白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从而导致危重症的发生,这些发现颠覆了国际学术界过去的主流观点,以通讯作者在 Science(IF=63.714)、Nature(IF=69.504)Immunity(3 篇,IF=43.474).Blood (IF=25.476)、ACS Nano (IF=18.027)、Nat Commun (2 篇,IF=17.694)和PNAS(IF=12.779)等国际高端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被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为“对科学界的杰出贡献与重大理论突破”,形成了较大的国际影响。此外,基于前期理论研究,吕奔团队还鉴定了系列靶向干预的先导分子,为危重症治疗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思路,被列为国家医学中心的重要科技攻关方向之一。
吕奔 2023-03-31
吕锡武
水污染控制与水处理技术,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1978.2-1982.1 同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 1982.2-1984.9 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7.1-1990.9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1984.9-现在 东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讲师、副教授、教授 已发表学术论文编著300余篇(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攻关、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10余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其他课题近百项。 获得过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吕锡武 2021-06-23
胡俊
教授,博导,中南大学测绘与遥感科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年入选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获遥感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6年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2017年获湖湘青年英才称号,2018年获国际电磁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主要研究领域为InSAR大地测量技术及其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和欧洲、日本和德国空间局数据计划项目5项等,作为研究骨干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目前已在《Earth-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Geodesy》、《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和《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青年科协副主席、《Kore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和《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编委等。 长年从事时序极化InSAR形变监测的理论、算法与应用研究,擅长引入和发展现代测量平差理论对InSAR模型进行优化,在多源数据融合、系统误差改正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在地震、断层活动、火山运动、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变监测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
胡俊 2021-12-31
陈俊
陈 俊,男,电子信息工程系,硕士,副教授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福建省海西物联网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创新校企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创业导师工作委员会认证导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互联网经济促进会专家顾问 研究领域 微波通信、数字电视、物联网技术
陈俊 2023-02-23
阮俊虎
阮俊虎,男,1983年10月,教授,科技推广处副处长;扶贫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香江学者;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教育部学术新人;陕西省杰青。 研究领域: 数字农业运营管理;农业大数据与物联网:涉农电子商务与物流优化设计:跨境电商与现代国际贸易 主讲课程: 《统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数字农业运营管理》、《数据、模型与决策》、《农产品电商与互联网技术》
阮俊虎 2023-03-14
崔俊涛
姓名:崔俊涛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研项目: 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校级,2011年 给水工程在农业院校中的课程改革研究,校级,2012年(2) 研究领域: 1.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与工程 2.农业微生物资源整理与应用 3.环境生物过程解析与调控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双减”专项子课题:“东北玉米主产区耕地地力对农业主要有害生物发生影响机制”(2017YFD0200600-1),经费86万元; 2.主持,973前期课题:东北玉米主产区土壤生态环境变化及其监测控制技术研究(2009CB426308),经费60万元; 3.主持,吉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专项:“东北玉米主产区还田根茬低温腐解调控关键技术与示范” (20130204041YY),经费80万元; 4.主持,吉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专项:“参地土壤受损主导因子及其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20160204006NY),经费50万元 5.主持,长春市科技局国际合作项目:“土壤磷素生物活化技术及相关产品开发”(长科技合字2011110),经费10万元
崔俊涛 2021-06-23
胡俊云
胡俊云,教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嘉兴学院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算子理论、算子代数。
胡俊云 2023-03-03
杨鹏
杨鹏,博士,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未来网络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新标委“统一内容标签标准工作组”副组长。200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导师顾冠群院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双结构未来网络、新型内容标识技术、内容大数据治理等。2007年至2009年间,欧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任Research Scientist,参加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太空物理实验AMS-02 项目。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新华社技术标准1项(2015年1月正式颁布)。作为第一起草人,起草完成国家标准《统一内容标签(UCL)格式规范》,2015年7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予以国家标准立项,2017年3月通国家标准审查专家组审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部、省级研究课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杨鹏 2021-06-23
龚鹏
龚    鹏,研究方向:网络通信与信息对抗,职称:副教授。
龚鹏 2021-12-31
梁鹏
梁鹏,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科技大学煤化工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化工、新型能源环境材料、化工装备等。1999 年7月参加工作,2006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化学工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青年人才”、西海岸新区“拨尖人才”。兼任中国煤炭学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废气净化委员会技术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技术专家、山东省能源专家库专家、青岛市吸附材料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山东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导师等。针对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及环境友好材料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作为团队负责人,组建了煤化工与能源环境材料科研团队。在新型煤化工技术、煤炭热加工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技术及产业化等方面完成多项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梁鹏 2023-03-10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