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葡萄
埋
藤用的彩条布清土回收机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葡萄埋藤用的彩条布清土回收机,包括主机体、液压系统、副机体、清土总成和卷布总成。主机体包括主机架和地轮,地轮起支撑和行走作用;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油箱、动力输入轴、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和液压泵,为清土总成和卷布总成提供动力;副机体包括副机架、刮土铲和刮土铲支架,刮土铲将彩条布上的土刮至一侧;清土总成包括清土液压马达和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系列高通量
换热器
研制及其产业化成套装备技术
表面多孔高通量管是一种高效换热管,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在光管(沸腾侧)内表面或者外表面烧结一薄层多孔层,显著强化沸腾传热,对烷烃、烯烃、芳烃类、醇类、水、氟利昂、液氮等多种工质均适用。沸腾传热系数可比光管提高一个数量级。目前世界上主要由美国UOP公司实现技术与产品垄断,近?年国内进口约76台高通量管换热器,约值人民币5亿元。华东理工大学从1999年起开始研发烧结型表面多孔高通量管及其换热器,2003年成功申请获得批准,联合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项目“高通量换热器国产化研制”。开发成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烧结型外表面多孔换热管,并制成高通量高效换热器,填补了国内空白。高效换热元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多孔表面管的换热效果最高可达光管的15.6倍,能显著提高换热管的强化传热效率。项目获得国家“十一五”863课题、国家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赞助和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项目进行研究与技术开发,已经实现铜基粉末、铁基粉末、铜镍合金粉末表面多孔管烧结工业化生产。建成世界第二(国内唯一)的产业化基地,具备年产1000吨烧结型表面多孔管和制造100台高通量换热器的生产能力;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和江苏“高新技术产品”证书。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已开发成功碳钢管、合金钢管、铜镍合金管内外表面烧结铁基合金粉末、铜基合金粉末、铜镍合金粉末工艺技术,完成工业化烧结系统建设及批量生产。外表面铜基粉末多孔管高通量换热器在扬子炼油装置气体分馏脱乙烷塔再沸器上成功应用。采用93.4M2的高通量换热管替代了原122.7M2的光滑管,换热面积减少了27.5%,总传热系数从光滑管的230W/M2℃升高到434 W/M2℃,提高了89%,设备负荷提高了16%,所需蒸汽温度降低了23.7℃,节能效果显著。内表面铁基合金粉末多孔管高通量换热器在扬子芳烃重整加氢预分馏塔再沸器上成功应用。外表面铁基合金粉末多孔U形管高通量换热器在扬子芳烃歧化单元甲苯塔再沸器上成功应用。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100万吨/年对二甲苯芳烃联合装置高通量管重沸器6台。其中苯塔重沸器、抽余液塔重沸器A/B、抽出液塔重沸器、脱庚烷塔重沸器计5台重沸器(直径1800~2200mm、单台换热面积大于1000mm 2 )为立式虹吸式固定管板结构,管内塔釜液再沸,管外热流体冷凝。采用 32×3mm外表面刻槽、内表面烧结铁基合金粉末表面多孔高通量管,4m长管2500根、5m长管9000根。抽余液塔蒸汽重沸器为卧式U形管结构(直径2000mm、换热面积1470mm?),管外塔釜液再沸,管内蒸汽冷凝,采用 19×2mm外表面烧结铁基合金粉末表面多孔高通量U形管2100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一种表面多孔管低温烧结工艺”(专利号ZL03116481.1)。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波形扁钢折流杆换热器”(专利号ZL 01253449.8)。申请中国发明专利“铜镍合金多孔表面管的烧结方法”(申请号200710043508.X)、“铁基粉末多孔表面换热管的低温烧结制备技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专利号2006200478921)等。项目成果获得了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石化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江河水/污水作为冷却介质的
换热器
利用地表水为低位冷热源实现冬夏空调的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对于含沙量较大的水体,水质处理上占用了 很大的增量成本。降低水处理措施,让地表水直接进入机组是降低能耗,降低系 统投资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传统热泵的蒸发器、冷凝器无法接受非工业标准冷 却水进入换热器的不足,发明了 一种全新两器结构,实现地表水直接进入。在冬 夏季利用地表水换热管束两端由管板固定于壳体上,两端的管板和封头分别围成 两个管箱,换热管束的两端分别与管箱相通;两个管箱上分别设有被冷却或加热 介质的入口和出口;壳体两侧上部设有冷却介质入口和出口;换热管束横向布置 在壳体内的中上部,壳体下部设有具有锥度的集沙斗,其下部接排沙管,实现换 热与泥沙分离。当含有固体杂质的液体在壳体内流动时,由于水流冲击和重量作 用泥沙落入集沙斗,解决了换热器易堵塞,管箱内沉淀淤积、清洗不便、复杂的 水处理过程等问题,可明显减少初投资和运行成本,适合于以江河水和污水等含 固体杂质多的液体为冷却介质的换热器。目前适合国家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地表水 源热泵最大的障碍是水处理工艺。而该成果可以实现免水处理,发展应用前景巨 大。
重庆大学
2021-04-11
特种冷凝式燃气锅炉及冷凝式
换热器
设计技术
高校科技成果尽在科转云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沉
管
隧道大型
管
节脱空缺陷检测关键技术
近年来,单层、双层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技术在“珠港澳跨海通道”、“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沉管隧道建设水平。由于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能够克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开裂问题,在满足高水压、大断面、极限净跨大、耐久性强要求下,较好地解决了不均匀沉降问题。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混凝土难以充填密实钢壳,出现脱空或空洞缺陷问题,为水压下钢板里衬变形失稳破坏的埋下重大安全隐患。因此,亟需一种无损、快速、定量化的脱空缺陷检测技术。 中子源发射出的快中子射线与被测介质的原子核发生碰撞后,会被慢化减速形成热中子在中子源附近形成散射。快中子与物质作用时,其对原子序数大的物质有十分强的穿透能力,但却容易被原子序数小的元素减速和慢化而形成热中子,而由于氢元素原子序数最小,因此快中子在与氢原子多次碰撞后极易变成热中子。热中子同样对除水以外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截面较小,散射的热中子极易穿过被检测钢管混凝土结构而被探测到。因此,中子检测技术在沉管隧道中钢壳底部的混凝土脱空探查和表征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4-22
陆
地
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养分元素,在气候变化和CO2浓度上升的背景下,氮、磷养分的供给不足限制了陆地植物的生长及其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成为制约未来陆地碳汇的重要因素。然而,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地理科学学部杜恩在副教授与斯坦福大学Rob Jackson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氮、磷限制评估的理论框架并量化分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相关结果近日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 该研究根据化学计量内稳态假说和最小限制因子定律,推导提出基于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比值指示氮、磷限制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建立全球陆地植物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数据库和全球养分添加实验数据库,并在上述框架基础上量化评估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特征,完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高分辨率空间制图。 该研究发现,全球自然陆地生态系统(农田、城市和冰川除外)有18%的区域受到较强的氮限制,而43%的区域受到较强的磷限制,其他39%的区域则受氮、磷共同限制或氮、磷任一元素的微弱限制。总体而言,氮限制在在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针叶林、山地草原及灌丛较为普遍,磷限制在热带及亚热带森林、温带阔叶林、沙漠、地中海植被、以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灌丛较为常见。相关结果增进了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的量化认识,为地球系统模式氮、磷限制的模拟提供了基准数据,有望更好地预测气候变暖和CO2浓度上升情景下陆地碳汇的变化。该论文自2月10日在线发表后,已多次被科学媒体网站报道,包括SciGlow、myScience、Science Edition、Phys.org、Technology.org、News Wise、Mirage News、CO2 Coalition等。 杜恩在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Rob Jackso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来自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瑞典隆德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中科院植物所等研究机构。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7328, 41630750 & 31400381)、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6101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17-ZY-07)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矿山废弃
地
煤矸石高效利用综合联用技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东北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对露天矿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山生态修复团队运用综合联用技术治理矿山废弃地,该成果得到阜新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推荐,已应用于阜新海州露天矿治理中,取得了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煤矸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人工堆积形成煤矸石山,其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破坏景观环境,严重影响周边人民生产生活。本项目应用微生物技术促进煤矸石分解和植物生长,利用工业废弃物培肥煤矸石基质。以黑麦草为材料,复合微生物改良剂可有效促进煤矸石分解及养分释放,植物生长良好,产量提高了70%以上;工业废弃物古龙酸母液和活性污泥培肥煤矸石基质,既促进了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又提高了植物产量230%以上。形成了煤矸石微生物改良技术,工业有机废弃物培肥煤矸石技术。已申报发明专利5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阜新海州露天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工作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05-04
科学合理
地
把握玉米加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玉米加工业呈现强劲发展之势,过大的发展规模不仅引发了玉米本身价格的上涨,而且对玉米相关产业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负面效应.为促进玉米加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应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前提下,对玉米加工业发展投模进行控制,实施玉米加工业向原料优势区域集中的政策;科学合理地确定玉米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建立与玉米加工业相适应的玉米种植业结构,实施玉米产业化经营.
吉林农业大学
2021-05-04
陆
地
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养分元素,在气候变化和CO2浓度上升的背景下,氮、磷养分的供给不足限制了陆地植物的生长及其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成为制约未来陆地碳汇的重要因素。然而,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地理科学学部杜恩在副教授与斯坦福大学Rob Jackson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氮、磷限制评估的理论框架并量化分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相关结果近日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 该研究根据化学计量内稳态假说和最小限制因子定律,推导提出基于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比值指示氮、磷限制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建立全球陆地植物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数据库和全球养分添加实验数据库,并在上述框架基础上量化评估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特征,完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高分辨率空间制图。 该研究发现,全球自然陆地生态系统(农田、城市和冰川除外)有18%的区域受到较强的氮限制,而43%的区域受到较强的磷限制,其他39%的区域则受氮、磷共同限制或氮、磷任一元素的微弱限制。总体而言,氮限制在在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针叶林、山地草原及灌丛较为普遍,磷限制在热带及亚热带森林、温带阔叶林、沙漠、地中海植被、以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灌丛较为常见。相关结果增进了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的量化认识,为地球系统模式氮、磷限制的模拟提供了基准数据,有望更好地预测气候变暖和CO2浓度上升情景下陆地碳汇的变化。该论文自2月10日在线发表后,已多次被科学媒体网站报道,包括SciGlow、myScience、Science Edition、Phys.org、Technology.org、News Wise、Mirage News、CO2 Coalition等。 杜恩在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Rob Jackso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来自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瑞典隆德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中科院植物所等研究机构。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7328, 41630750 & 31400381)、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61015)、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17-ZY-07)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基于深度回声状态网络的目的
地
预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回声状态网络的目的地预测方法,属于轨迹目的地预测技术领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8
9
10
...
42
4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第62届高博会将于2024年11月重庆举办
2
2024年云上高博会产品征集
3
征集高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