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细胞因子与疾病诊断
全血中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和动态分泌过程有助于在分子水平阐明免疫调节机制,为临床生物分析新方法的开发与疾病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简单迅速,可高度定量化且易于标准化,是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最为常用的体外检测的方法。
南京大学 2021-04-14
心房肽基因转染细胞微囊
本发明的心房肽基因转染细胞微囊,涉及医药中的基因制品。旨在解决心房肽基因治疗疾病带来的免疫耐受、安全、使用时间和剂量限制等问题。本发明的微囊在中空的聚己内酯微囊或聚氨酯微囊中包被人类心房肽基因编码序列转染永生化细胞,上述聚己内酯微囊或聚氨酯微囊的囊体上的孔径为5-10nm,人类心房肽基因编码序列是人ANPcDNA(CANP)编码全部序列,即核苷酸1到456。永生化细胞是CHO细胞、COS细胞、EVC304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骨髓基质细胞、3T3TK成纤维细胞和人胚肺细胞中的一种。本发明的微囊适用于植入人体,能长时间不断地释放人类心房肽,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四川大学 2016-04-29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组件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细胞膜结构模型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XM-432微观视细胞模型
XM-432微观视细胞模型   XM-432微观视细胞模型由2部件组成,置于基板上,显示视网膜、脉络膜以及巩膜的微观结构。 尺寸:放大,25×23×23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王强课题组揭示母源肥胖诱发胚胎缺陷的分子机制
近日,我室王强课题组与军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舒文杰合作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mbryonic defects induced by maternal obesity in mice derive from Stella insufficiency in oocytes”的研究论文,发现了卵母细胞中Stella蛋白在介导母源肥胖对胚胎表型影响过程中的分子途径。 肥胖是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人群中女性肥胖与早期妊娠失败以及出生缺陷等密切相关,但母亲肥胖是如何影响胚胎发育和子代健康的分子机制尚缺乏足够的认识。课题组首先利用高脂饲养(HFD)的雌性肥胖小鼠模型,证实母源肥胖导致了胚胎发育迟缓与阻滞;并通过组学比较分析了正常和肥胖小鼠卵母细胞中蛋白表达差异,发现HFD小鼠卵子中Stella蛋白含量显著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HFD合子表观不对称性的建立出现了异常,表现为母源5mC水平下降及DNA损伤增加。在HFD小鼠卵母细胞中过表达Stella不仅能够部分阻断受精卵中的DNA甲基化异常,而且还改善了母源肥胖相关的胚胎发育缺陷。本研究对于揭示母源营养影响早期胚胎及后代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韩龙森和李玲,以及军科院博士生任超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南京医科大学沙家豪教授和郭雪江教授的大力支持。该课题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南京医科大学 2021-05-08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不孕不育症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在育龄期约有8%的夫妇因各种不同原因不能生育。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工业污染、大气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将逐年继续增高,每年约新增200万对患不孕症的夫妇。这已经成为关系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的社会问题,也是全世界各界关注的一个主要的医学热点。1978年,世界首例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 embryo transfer, IVF-ET,试管婴儿)的成功掀开了人类治疗不孕症的新纪元,此后又以IVF-ET为基础开发了多项衍生技术[如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胞浆置换等]。目前辅助生育技术已成为治疗不孕症的主要手段之一。自1993年起,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李尚为教授带领项目组成员即开始进行胚胎着床和卵泡发育调控因素的基础研究,于1994年在著名杂志Endocrine Journal上发表论著2篇。1997年5月我院辅助生育技术正式应用于临床, 1997年获得四川省首例试管婴儿成功,1999年获得西南首例绝经妇女的赠卵试管婴儿成功,2002年获得四川省首例囊胚培养移植、首例胚胎冷冻及解冻移植、首例睾丸活检+ICSI、首例宫内减胎术成功。2002年率先在四川省开展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GD)的临床应用, 并获得一例妊娠流产。2003年又率先开展激光打孔辅助胚胎孵化技术,填补了四川省在该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成为国内第一批、四川省首家获得卫生部IVF和ICSI准入的生殖医学中心。同时,本项目在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降低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临床各种相关方案和实验室的培养方法,并从基础研究方面探讨卵泡发育、胚胎着床的部分调节机制(免疫相关因素和生长因子等);对进行IVF-ET的患者夫妇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探讨女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对IVF妊娠结局的影响和心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改善。使辅助生殖技术更能安全有效地为广大不孕症患者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了四川省甚至西部地区不孕症的诊治工作,并带动四川省及西部地区生殖医学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发展,为地方辅助生殖技术及其相关医学学科的发展搭建一个研究平台。目前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至2007年,中心已完成近4000例的IVF及其各项衍生技术的临床治疗工作,临床妊娠率已由最初的25%上升到2007年的38.65%。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Medline收录9篇,SCI收录2篇,课题组发表论文共被引用102次,举办国际研讨会1次(2007年9月主办、国际绝育与生育协会协办“卵巢功能保护与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研讨会”),在全国首次提出“辅助生殖技术安全性”论题。2005年协助四川省卫生厅举办了四川省ART技术和管理学习班,为四川省ART技术的规范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参编书籍6本,培养博士生11名,硕士研究生15名。
四川大学 2016-04-29
三角褐指藻的一种开放式培养方法及其专用培养基
本发明公开了三角褐指藻的一种开放式培养方法及其专用培养基。本发明所提供的培养基命名为ZBPT,其配方为:硝酸钠,135-165mg;磷酸二氢钾,32-38mg;硅酸钠,215-255mg;碳酸氢钠,400-500mg;碘化钾,400-1000mg;f/2微量元素溶液,1ml;改良f/2维生素溶液,1ml;海水定容至1000ml。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培养基培养三角褐指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用海水配置培养基;2)三角褐指藻藻种密度为3×105细胞/毫升,按与培养基体积比为1:5-9的比例将三角褐指藻接种到培养基中,在19-25℃,光照强度3000-6000Lux,光照时间8-12h/天条件下通气培养。本发明的ZBPT培养基有利于三角褐指藻生物量的积累,并能有效防治绿藻污染,可在开放环境中大规模培养三角褐指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第八届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重庆举办
11月16日,第八届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重庆顺利召开。
数智评价研究中心 2024-12-04
欢迎报名 | 平行论坛“‘四新’2.0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之新医科2.0建设论坛
平行论坛“‘四新’2.0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之新医科2.0建设论坛报名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5-1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55 5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