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数字历史模型
数字历史模型是现在最流行的高科技展示教学设备,它基于全息投影的成像技术,将历史文物以全息影像方式投射到透明介质上,产生3D立体观感,虚幻莫测,非常直观,可以给师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数字历史模型可以360°全方位展示3D历史模型课件,所有模型均能够任意放大缩小,并配备了专业生动的语音解说,在教学演示方面有着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并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兴趣。
无锡羿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数字器乐实训室
厚吉数字器乐实训室 数字器乐实训室(指法仪版)以《厚吉数字音乐课堂教学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化数字器乐教室,包含了集成化授课平台、数字音乐谱架(指法仪版)、备课软件与教学资源库四部分。授课平台是由器乐教学子系统、歌唱教学子系统、乐理教学子系统、音乐创编教学子系统、白板互动教学子系统、多媒体课件播放子系统等组成。         数字音乐谱架将传统谱架和指法仪相结合,采用POE网络供电技术,仅用一根网线解决信息传输和供电,无电教学更安全;超A0拍摄幅面实时记录学生完整练习过程,辅助器乐教学。         “全谱器乐、全能歌唱”技术和资源也为学生自主创编奠定了一定基础:内置资源降低创编门槛、多模式试唱即时播放试听、多类小乐器音源库从多方面表现作品,促进学生对音乐理解和表达。 系统拓扑布局 教师:   · 触摸屏与教学大屏同屏显示、双向控制。在弹奏过程中无需起身,即能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   · 超A0大幅面的学生指法采集仪,完整清晰记录多种器乐指法;   · 采用POE网络供电技术,一根网线同时解决学生端信号传输和供电,无电教学更安全! 数字音乐课堂教学系统软件介绍 《厚吉数字音乐课堂授课软件》 数字音乐课堂授课软件是一套集成化教学平台软件,包括:器乐教学、歌唱教学、钢琴谱教学、乐理教学、创编教学、音乐白板互动教学、多媒体播放等多个教学模块。 《音乐教学备课软件》 独立的音乐教学备课软件,让老师随时随地完成教案编写、课件制作。专业的音乐符号、演奏记号等,保证教案、课件、试卷的正确性,专业性。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文本、表格等多种对象的支持,丰富课件内容。 数字音乐课堂教学资源平台 核心技术 《数字器乐实训室教学系统》是一款集成 “全谱器乐”与“全能歌唱”的综合数字音乐教学平台。         “车同轨,字同文”为中国统一奠定了经济与文化基础;厚吉教育科技为解决常用小乐器没有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困境,独创“全谱器乐”教学理念与技术,规范各类乐器谱指法规则,夯实教育部提出“小乐器进课堂”的教学目标。          “全谱器乐”基于自主创新研发的五线谱与简谱智能生成小乐器参照图示技术、分解式多维播放技术、多模式播放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多类小乐器音源库,以器乐教学、歌唱教学和作品创编为核心教学应用,结合数字音乐谱架实现口风琴、竖笛六孔、竖笛八孔(英式)、竖笛八孔(德式)、笛子、陶埙八孔、陶埙十孔、陶笛六孔、陶笛十二孔、葫芦丝、洞箫等11种器乐教学,教师根据需要将五线谱与简谱的音符、乐句、乐谱灵活生成为指定的小乐器指法参照图示。全谱器乐谱采用规范统一的指法与吹法标示,学生根据当前所学触类旁通快速提升。         全能歌唱是一种全新音乐教学理念和模式,以歌曲演唱和创作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五线谱和简谱的范唱、节奏、旋律、哼唱、唱名、试唱、伴唱等多种方式教学,并可对词曲灵活改编、创作和表演,学生的创作成果不仅能够呈现,还能通过系统试唱出来、分享出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与进步。 更多数字器乐实训教室详情请访问公司官网:http://www.gdhouji.com
广东厚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20524数字转盘
产品的详细介绍,请直接咨询我们。电话:0574-62080651
宁波浪力仪器有限公司(余姚市朗海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数字电容表
产品详细介绍
金华市教学仪器设备厂 2021-08-23
数字信息立体显示的多通道全息记录方法
数字信息立体显示的多通道全息记录方法,属于图像处理领域,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全息图单通道记录方法记录时间过长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将三维图像转换成不同视角的二维图像阵列;二,将每幅二维图像按光学通道格局分割处理成子图像;三,运算处理子图像获得通道合成图像,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SLM上显示,控制全息底片移动,每移动一次,每个光学通道显示一幅子合成图像,并在全息底片记录一个点,记录一个点的过程为:激光器输出激光同时控制e个电动快门开启工作,光学通道同时记录,形成的物光束打在全息底片的一侧;另一部分激光打在全息底片的背面上,逐点记录,多个光学通道在全息底片上记录的通道全息图拼合形成整个全息图.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5-04
沈富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将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设计在物理空间、数字空间两个空间如何同步办学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技术上需要高校自己的团队来设计实现基础数据和服务交互平台,提供可信的数据采集、分析工具和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为学校其他职能部门、院系的“业务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01-10
一种数字储能的关键技术
1.痛点问题 储能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性技术。传统储能方案为了去除电池储能系统固有的“短板效应”,过度追求电池一致性,带来一系列行业痛点问题,如缺乏系统级本质安全机制、建设和运维高,用户体验差等。 2.解决方案 数字储能,基于能量信息化处理和动态可重构电池网络技术将每个电池单体/模组产生的模拟连续能量流离散化为一系列电池“能量片”,进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电池“能量片”在时空两维上进行细粒度的数字化调度和重组,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模拟电池储能系统所固有的系统“短板效应”,极大提升了电池储能系统的效率、寿命、可靠性与安全性,是目前唯一一种从根上消除系统“短板效应”和具有内生系统级本质安全机制的技术体系。 基于数字能量交换系统和技术,可提供如下产品和服务: 1)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高可靠的电池储能系统:通过数字能量交换系统构建任意规模的本质安全的长寿命数字储能系统,实现了用一套技术和产品体系适应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此外,数字储能从根本上克服了电池储能系统“短板效应”,实现了无需单体层面硬性拆解、分选和重组,直接从车上到储能站的无缝衔接,极大降低了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的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 2)基站、机房、数据中心备电/储能:“电源IT化,软件可定义”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移动共同研发了数字能源机柜,入选国家“四部委绿色产品目录”。数字能源机柜支持按需部署和扩容,系统供电效率至少提升25%,机房利用效率至少提升20%,同时支持机柜即数据中心的5G边缘计算部署模式。 3)基于数字储能系统的新型云储能系统:通过采用数字能量交换系统对现有通信基站/变电站/机房/数据中心等用户侧存量电池进行数字化改造,进而通过互联网对改造后的海量分布式数字储能系统进行互联网化管控,实现细粒度的自动充放电管控和运维巡检,极大降低了储能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成本,支持共享经济模式下的能源互联网能量运营模式。 合作需求 资源对接需求:电池厂商、pack厂商、新能源车厂、新能源发电企业、电网公司、金融机构(风投/险资/银行/金租)、地方政府等。 合作需求:供应链合作、市场合作、数字储能电池银行新型商业模式(电池全生命周期高效利用)等方面的战略合作、示范项目配套储能建设等。
清华大学 2022-05-12
双频全数字线性调频体制雷达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频全数字线性调频体制雷达的控制方法,通过同步控制器实现对雷达系统发射、 接收、数据传输、参数配置的整体控制,协调各模块单元的有序工作。系统发射端采用数/模转换器实现 任意波形合成,不仅能够实现分时双频信号,还能实现同时双频信号。同步控制器通过状态机控制雷达 的工作状态,在复位状态下,系统处于初始状态;满足一定触发条件下,系统可跳转到相应状态工作, 或者保持当前状态工作。在每个状态下,通过独立的计数器来控制相应的工作时序。通过改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通信数字水印的嵌入和提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通信调制信道传输的数字水印方法,包括水印嵌入、信号传输和水印提取三个部分,采用通信数字水印嵌入方法,将水印信息嵌入到原始调制信号中,通过通信信道传输,得到嵌入水印的调制信号;采用通信数字水印提取方法,提取同步信号,进而获得原始数据和水印信息。该方法在通信信号中嵌入数字水印信息,可以在不影响正常通信的情况下,在通信信号中利用数字水印传递隐蔽信息。本发明可用于通信者的身份确认、传送隐秘信息,为保密通信提供可靠的保障。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基于CT图像的胰腺肿瘤诊断算法、基于钼靶图像的乳腺癌淋巴转移诊断算法
技术分析(创新性、先进性、独占性)开发了新颖的深度学习算法,准确识别患病部位,准备诊断患病类型,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效益。自主独立开发。已经在两家大型三甲医院做测试,算法和程序代码完整,
中国人民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3 34 35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