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TJ-9100
型
超音速火焰喷涂
系统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对各种机械设备的表面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机械零部件往往因为表面局部的损坏而导致整个零件失效乃至报废。摩擦会导致大量机械能的损耗,并且磨损是机械零件失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统计,工业化国家有 30%的能源消耗于摩擦。对于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每年因摩擦磨损造成的经济损失几乎占到国民经济年产总值的 1-2%。因此,为了提高机械零件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国内外都在提高零件表面性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表面工程是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者多种表面技术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者非金属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应力状况,从而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表面工程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用多种方法制备出优于基体材料性能的表面功能薄层。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超音速火焰喷涂是利用丙烷,丙烯等碳氢系燃气或氢气与高压氧气在燃烧室内,或者在特殊的喷嘴中燃烧产生的高温、高速燃烧焰流,燃烧焰流速度可达五马赫(1500m/s)以上,将粉末送进该火焰,可以将喷涂粒子加热至熔化或半熔化状态,并加速到高达 300-500m/s 的速度,甚至更高的速度,从而获得高结合强度、致密的高质量的涂层。 1)TJ-9100 型 HVA/OF 超音速火焰喷涂系统特点 1、焰流速度达到 2000m/s,火焰功率 100kw 2、径向送粉和轴向送粉一体化设计 3、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能可靠 4、对冷却水压力实行实时监控,安全可靠 5、直接用丙烷点火,不用外加氢气 6、燃料气可为丙烷或丙烯等燃气,压力为当前国际同类设备一半 2)所制备 WC-12Co 涂层特点 涂层致密、涂层的孔隙率低于 1%。由于涂层内部应力为压应力,涂层厚度可达五毫米以上。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100 千瓦级 TJ-9100 型 HVA/OF 超音速火焰喷涂系统由天津大学热喷涂实验室开发研制,是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热喷涂技术。适用于喷涂制备耐磨损高硬度 WC-Co、Cr3C2-NiCr 硬质合金涂层和耐腐蚀、耐高温氧化性能优越的镍基自熔合金涂层。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热喷涂技术是近年来表面工程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技术,在表面工程的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热喷涂技术在提高零件表面性能,延长零件使用寿命和降低维修成本和节约资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与常规火焰喷涂不同的是本系统采用特殊设计的燃烧室和喷嘴,驱动大流量的燃料并用高压氧气助燃,从而获得了极高速度的燃烧焰流。由于喷涂颗粒以超音速飞行而撞击到工件表面,因此涂层结合强度、致密度和硬度均非常高。 应用领域:造纸印刷、石油机械、水轮机组、钢铁冶金、电站锅炉等领域 合作方式及条件:面议
天津大学
2021-04-11
气氛
型
高温探针台测试
系统
光学电学仪器
气氛型高温探针台测试系统光学电学仪器 您也可以在淘宝网首页搜索“锦正茂科技”,就能看到我们的企业店铺,联系更加方便快速! 气氛型高温探针台测试系统光学电学仪器 您也可以在淘宝网首页搜索“锦正茂科技”,就能看到我们的企业店铺,联系更加方便快速! 作为北京高科技企业,锦正科技以现代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为核心业务,对内承接科研生产任务,对外以商务平台方式实现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换,形成了科学管理的现代化经营模式,专门从事物理、化学和材料等领域的科学仪器研发、销售各类型超低温测试设备(液氮 液氦)制冷机系统集成 ,定制 ,高低温真空磁场发生系统,Helmholtz线圈(全套解决方案),电磁铁(全系列支持定制),螺线管,电子枪(高稳定性双极性磁铁恒流电源1ppm),高低温磁场真空探针台,霍尔测试系统,电输运测量解决方案,磁光克尔效应测量系统等产品种类齐全,性能可靠,至今已有近10余年的历史,是国内(较早)生产探针台,电输运,电磁铁的厂家之一。 锦正茂始终秉承“诚信、合作、创造、共赢”的经营理念,将现代化管理技术引入到产品生产与管理中,通过新的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企业;其次,公司逐步形成以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化带动企业价值增张的商业模式,坚持“与时俱进,科技创新”的思路,彰显业务的核心优势,共创新的战略制高点。 公司目前拥有各类技术人员30余名,其中产品研发工程师10余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艺工程师3名、检测工程师2名,售后服务工程师3名。已形成完整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维修及相关配套服务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承接大、中、小型仪器仪表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维修业务。
北京锦正茂科技有限公司
2022-03-31
数字语言学习
系统
-计算机结合
型
专业语言学习硬件操作面板,物理按键分布明确 声音在网络上无损传输,声音纯净,完美再现;教室授课对讲、学生分组会话时,声音延迟<5ms 支持英语四、六级口语网络考试等各类国家级考试、语言教学、计算机教学
北京东方正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2021-02-01
【高教前沿】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地方应用
型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东莞理工模式”
未来十年,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快速提升办学能力,尤其要注重与城市产业的共生共荣,我认为这是此类高校分类发展和综合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16
由Egr-1
基因
启动子调控CD/TK 双自杀
基因
治疗骨肉瘤技术
骨肉瘤是一种青少年常见的恶性骨肿瘤,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外科切除加化疗,这种治疗方式存在很多不足。该课题拟通过放射与基因手段联合应用进行治疗骨肉瘤研究,依据可信,立项充分。自杀基因CD/5-FC 和HSV-TK/GVC 系统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开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而本课题通过辐射诱导基因Egr-1 启动子调控双自杀基因CD/TK,治疗骨肉瘤,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展治疗骨肉瘤的研究,立体新颖,如果该方法被验证可行,将会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该课题组已经构建出GFP 做标志的Egr-1 调控CD/TK 双自杀融合基因的腺病毒载体pAdEgr-1-CD/TK,而且已经证明其序列正确以及Egr-1 的活性,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对骨肉瘤的治疗效果,实验方法可行,预计能够按时完成课题项目。
四川大学
2016-04-26
一种
分
形网状相变储能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形网状相变储能装置,由储能单元体和载冷剂通组成,载冷剂通道位于储能单元体内外体外,储能单元体由壳体、传热肋片及相变材料构成,传热肋片为分形网状结构并配置在壳体内,壳体内非传热肋片区域填充相变材料;传热肋片为分形网状结构,其级数为m级,m≥2且m为整数,每级传热肋片发散系数N=4,即每个第j级的传热肋片生成4个j+1级传热肋片,第j+1级传热肋片的中心位于第j级传热肋片的四个顶角。该发明利用分形网状结构的特征,增加了储能装置的有效换热面积,减少罐体内的换热死区,同时增大了传热肋片与相变材料之间的有效导热系数,实现热量从点(面)到面(点)的快速传递,进而提高储能装置的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 RFID 标签卷绕检测
分
切设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 RFID 标签卷绕检测分切设备,包括机架,机架上沿柔性膜材传送的方向依次设置有放卷机构、纠偏机构、视觉装置、检测装置、进给机构和收卷机构;放卷机构,用于将柔性膜材展开进行传送;纠偏机构,用于对柔性膜材在进给方向上进行纠偏;视觉装置,用于采集柔性膜材的位置信息;检测装置,用于对 RFID标签进行检测,并对柔性膜材上不合格的 RFID 标签做标记;进给机构,用于实现柔性膜材间歇性进给;分切机构,用于将柔性膜材分切成多列;收卷机构,用于将柔性膜材缠绕收卷。本设备既能实现对柔性膜材上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 RFID 标签卷绕检测
分
切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 RFID 标签卷绕检测分切设备,包括机架,机架上沿柔性膜材传送的方向依次设置有放卷机构、纠偏机构、视觉装置、检测装置、进给机构、分切机构和收卷机构;放卷机构,用于将柔性膜材展开进行传送;纠偏机构,用于对柔性膜材在进给方向上进行纠偏;视觉装置,用于采集柔性膜材的位置信息;检测装置,用于对RFID标签进行检测,并对柔性膜材上不合格的RFID标签做标记;进给机构,用于实现柔性膜材间歇性进给;分切机构,用于将柔性膜材分切成多列;收卷机构,用于将柔性膜材缠绕收卷。本设备既能实现对柔性膜材上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 RFID 标签卷绕检测
分
切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 RFID 标签卷绕检测分切设备,包括机架, 机架上沿柔性膜材传送的方向依次设置有放卷机构、纠偏机构、视觉 装置、检测装置、进给机构、分切机构和收卷机构;放卷机构,用于 将柔性膜材展开进行传送;纠偏机构,用于对柔性膜材在进给方向上 进行纠偏;视觉装置,用于采集柔性膜材的位置信息;检测装置,用 于对RFID标签进行检测,并对柔性膜材上不合格的RFID标签做标记进给机构,用于实现柔性膜材间歇性进给;分切机构,用于将柔性膜 材分切成多列;收卷机构,用于将柔性膜材缠绕收卷。本设备既能实 现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晚渐新世中亚干旱环境
分
异机制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型干旱区,是北半球最重要的粉尘源区,也是“丝绸之路”核心区。该地区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干旱环境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能为理解我国干旱-季风耦合环境何时、何因形成提供关键证据。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王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院士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帕米尔-天山的构造抬升及其对西风环流的机械分流是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格局形成的主因。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地质学》杂志。 传统观点认为,亚洲内陆干旱化、全球环境事件如新生代全球降温等,与区域构造事件(如青藏高原隆升、副特提斯海的退缩)有关联,而这种联结的纽带是亚洲季风。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西风环流位置和强度的变化,是现今亚洲内陆气候环境变化的主因。西风与帕米尔-天山的相互作用,对干旱区内部气候环境格局的形成演化有重大影响,且可能通过与亚洲季风的协同作用对我国北方气候环境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但地质历史时期西风与帕米尔-天山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还缺少研究。 兰州大学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团队瞄准这一地球科学领域国际前沿科学问题,联合美国、德国、塔吉克斯坦等的多家研究机构,围绕中亚塔吉克盆地早新生界地层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科研团队基于可信的古地磁年代标尺,综合碳酸盐稳定氧同位素、沉积相、元素地球化学、粘土矿物等证据,发现大约自2500万年前(晚渐新世)开始,帕米尔-天山西侧迎风坡气候变湿、碳酸盐氧同位素整体偏负,而东侧背风坡干旱化显著加剧、碳酸盐氧同位素整体偏重。据此,科研团队提出,亚洲内陆气候环境大约自2500万年前就已开始产生显著的东西向分异。 结合数值模拟和构造证据,科研团队进一步论证了帕米尔-天山部分山体可能在大约2500万年前就已隆升到现代地势的海拔高度的75%即大约3000米,高于3000米临界高度时,就能产生环流效应,揭示了帕米尔-天山的构造抬升及其对西风环流的机械分流作用,是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格局形成的主因。 这一发现,为认识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环境的时空演变历史及可能驱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该研究也为认识西风-季风协同作用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提供了西风区的长序列地质记录。 王鑫为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王鑫和陈发虎。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30/G47400.1
兰州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14
15
16
...
690
69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