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城市固废分类-收运-协同处置全链条智能化技术集成
1. 痛点问题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指出将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对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加大,无害化处置能力尚未得到有效保障,处理设施布局零散,固体废物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在构建先进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模式中面临顶层设计、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软硬件条件的不足,显著影响“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及固废管理领域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亟需改进传统碎片式、分种类、智能化水平较低的固体废物管理模式,依托物联网和智慧支撑技术形成多种类型固体废物分类-收运-协同处置全链条系统性方案,充分发挥固废处置中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提升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在全环节规划设计、工艺技术集成优化、工程及园区的可持续运营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2. 解决方案 针对城市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问题,本项成果发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在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理论研究、工艺优化调控和规划决策应用等领域的长期积累,开发“无废城市”建设顶层系统规划工具,研发全链条工艺模拟与优化技术,搭建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城市固废智慧化管理平台,形成能够有效服务于“无废城市”建设的城市固废分类-收运-协同处置全链条系统性解决方案。具体包括: (1)针对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系统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整个城市层面构建从源头分类减量到末端处理处置、处理设施协同共生的工程技术体系和管理运营模式,打造处理设施协同共生、碳减排和二次污染集中控制效果显著、实现物质有序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的多源固废协同处置园区,构建无害化、资源化、可持续的城市循环代谢链网; (2)开展多源固废处理处置工艺机理模拟,揭示固废-水-能耦合代谢路径与减污降碳潜力空间,实现工艺参数优化;模拟不同固废管理路径对物流、能流的影响,支撑不同应用场景下涵盖源头分类及减量化、污染处理处置、残余物集中控制全过程的工程技术体系优化; (3)基于物联网、智能监控、在线仿真技术等,构建城市固废管理多源异构大数据系统,形成原创性固废智慧管控技术,支撑建立集固废监测、溯源、预报、应急、调控等功能于一体的可视化管理平台,提供多场景、多效能、智慧化城市固废系统性解决方案。 合作需求 (1)与从事城市固废处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静脉产业园建设等领域的企业以及绿色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 (2)项目孵化需办公场地500平米,天使轮融资需求约3000~5000万。
清华大学 2022-03-22
一种高亮度的集成成像3D显示装置
本发明提出一种高亮度的集成成像3D显示装置,该装置由漫反射层Ⅰ、背光源、棱锥针孔阵列、以及透射型显示面板组成,背光源由四个线光源组成,为整个显示装置提供光源;棱锥针孔阵列由棱锥针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等间距排列而成,棱锥针孔的侧面为漫反射层Ⅱ;透射型显示面板上显示微图像阵列;漫反射层Ⅰ、背光源、棱锥针孔阵列三者精密贴合且中心对齐,由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漫反射层Ⅰ和各棱锥针孔侧面的漫反射层Ⅱ的多次反射后,由棱锥针孔阵列顶部的小孔透射出来,并照射到透射型显示面板上,从而显示出3D图像。
四川大学 2016-10-27
涉重危废资源化生物沥浸-循环富集成套设备
本成果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实现金属的浸提和富集,无需消耗强酸和双氧水等危险化学品,设备无需过度防腐,无需庞大的酸雾处理系统,设备投入低、运行安全。该技术属平台技术,对于各种材料源危废(废旧电池、失效催化剂、电子线路板)和工业源危废(电镀污泥、酸洗污泥、冶炼废渣)均可实现金属浸提和富集。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基于膜生物反应器的生物沥浸和循环富集成套设备,大幅提高了微生物浓度,较之常规的生物冶金/生物沥浸其效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浸提时间由5-10天缩短至6-24小时。通过专利技术-膜生物反应器实现了沥液的再生循环和金属的循环富集,不但解决了危废中金属含量低、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显著减少了废水的产生和培养液的消耗。该技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实现金属的浸提和富集,无需消耗强酸和双氧水等危险化学品,设备无需过度防腐,无需庞大的酸雾处理系统,设备投入低、运行安全。该技术属平台技术,对于各种材料源危废(废旧电池、失效催化剂、电子线路板)和工业源危废(电镀污泥、酸洗污泥、冶炼废渣)均可实现金属浸提和富集。该技术尤其对于火法和湿法过程产生的低含量烟灰、炉灰、浸出渣都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高效性和经济性,可同步实现有价金属最大程度回收和残渣脱毒脱帽。 每处理一吨涉重危废的经济收益为3000元,成本约为1000元,同时节省了4000元每吨的涉重危废处置费用,如果每年处理3000吨涉重危废,毛收益为800万,可节约处置费1200万。 从涉重危废中回收有价金属,去除有毒金属,使涉重危废脱毒脱帽,不仅避免了金属资源的浪费,也避免了重金属的环境污染。 基于膜生物反应器的生物沥浸和循环富集成套设备,大幅提高了微生物浓度,较之常规的生物冶金/生物沥浸其效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浸提时间由5-10天缩短至6-24小时。通过专利技术-膜生物反应器实现了沥液的再生循环和金属的循环富集,不但解决了危废中金属含量低、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显著减少了废水的产生和培养液的消耗。该技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实现金属的浸提和富集,无需消耗强酸和双氧水等危险化学品,设备无需过度防腐,无需庞大的酸雾处理系统,设备投入低、运行安全。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7
基于新型氢转换材料的便携式氢动力集成装备的开发
新型氢转换材料实现了简单、高效、即时即地制氢,结合氢氧燃料电池,可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领域提供便携式电源的解决方案。关键产品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增强了我国在氢能制取和应用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基于硅衬底氮化物材料集成制备微机电可调谐振光栅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14
智慧低温型多能源集成热泵供热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背景:针对不同地区气象情况,开发研制全年自优 化控制策略系统,满足不同系统配置适应性。目前,低温型 多热源集成热泵系统核心部件存在效率低、环境适应性差等 问题,其系统对季节与环境温度、太阳能照射跟踪等方面能 效利用率低、智能化低等问题。因此,为了填补国家标准空 白,实现低温型多能源集成热泵供热系统能效提升 50%,结 合系统能效目标,同步优化集热蒸发器、水箱换热等模块及 开发。未来三年销售产值在 3.5 亿元,成为国内行业引领, 并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智慧低温型多热源集成热泵 核心部件优化,主要包括集热/蒸发器、冷凝器-水箱组件, 如何减小复合换热过程湿空气的结露、结霜等现象,提高换 热效率。2.基于全工况负荷特性的低温型多热源集成热泵系 统柔性设计。当系统偏离设计工况运行后,可以减缓系统性 能参数的降低,提高直热泵系统自身适应工况变化的能力, 可以使系统在面临所有工况时的性能整体达到较优水平。实 际运行中,涉及设计的环境参数都是四季更迭的,工况点存 在季节性,采集工况以一年为周期,涵盖四季工况。3.低温 型多热源集成泵供热系统优化运行与智慧控制技术研究基 于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展低温型多热源集成泵供热系统的全 工况动态特性模拟。开展动态特征下的集成热泵循环系统多约束优化研究。开展基于逆向建模的热泵循环主动调控机制 研究。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具有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的研 究基础和试验条件,能够对系统进行仿真建模,通过仿真进 行系统性能改善,优化产品设计,针对不同地区气象情况, 系统能够自识别自适应,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并实现性能提 升。合作单位可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产品或系统的性能测 试及数据分析能力。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2021-09-13
一种同质结型感存算集成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同质结型感存算集成器件及其制备方法。该同质结型感存算集成器件包括:柔性衬底;底电极,其为有机导电聚合物,形成在所述柔性衬底上;第一功能层,其为经退火后的三元素n型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具有光电响应的结晶相,形成在所述底电极上;第二功能层,其为未经退火的三元素n型氧化物半导体薄膜,与所述第一功能层的材料相同,共同构成同质结;多个彼此间隔分布的凹槽,贯穿所述第二功能层和所述第一功能层至底电极,其内填充有隔离层;顶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二功能层上,其中,第一功能层在光照下产生光生载流子,对光学信息进行感知,并以电流的形式反馈至器件,同时借助第二功能层的忆阻特性,以实现整体器件状态的记忆存储,通过对器件不断地施加光电信号,实现器件电导的连续调制,从而实现神经形态计算中权重更迭。
复旦大学 2021-01-12
一种低剖面方向图可重构基片集成波导喇叭天线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剖面方向图可重构的基片集成波导H型喇叭天线,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电可调馈电网络、辐射单元和直流偏置电路。本发明的方向图可重构的基片集成波导喇叭天线可以实现主波束方向在水平面0°、90°、180°和270°扫描,具有低剖面、宽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东南大学 2021-04-11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和优化系统
研究了中心控制和优化软件。结合用户的需求和比较现有软件,开发了灯组定义、相位定义、相位序列定义、相位配时模块。信号机直接以以太网连网,通讯模块负责接收信号机的各项参数,并发送指定的相应数据。进行了配时优化研究。在优化时采用固定周期的方法,相位的绿信比作为优化变量进行优化。
东南大学 2025-02-08
基于视听融合的智能导盲机器项圈系统
1.成果原理:通过图像增强算法优化恶劣天气下导盲犬视野,结合Transformer模型实现环境多模态语音描述,并通过手机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交互。 2.创新点:恶劣天气适应性(突破传统导盲设备在雾霾、雨雪等极端场景的视觉限制);多模态交互(支持语音合成、家人音色定制及实时场景描述,兼顾安全性与情感需求);轻量化设计(项圈重量适配犬只行动,避免传统穿戴设备的负担)。 3.应用场景:视障人士日常出行、导盲犬训练基地、公共复杂环境。 4.应用案例:与吉林外国语大学、科大讯飞联合开展技术验证,完成实验室原型测试。 5.成果获奖: 2023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吉林省铜奖 2024年“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6.成果评价:丰富了国内导盲生物辅助设备研究内容,获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点支持,技术专利布局中,市场潜力预估超800万视障人群需求,助力东北地区智能装备产业升级与民生福祉提升。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5-05-0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5 66 67
  • ...
  • 597 59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