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速高精轧制工艺和控制技术
由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和信息两学院与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联合开发的高速高精轧制工艺和控制技术已经在东北轻合金加工厂1350mm粗中和中精两台铝箔机组上成功应用多年。比国内同类型轧机(无板形仪)的轧制速度普遍水平高50%左右,达到1,2道次为600~700m/min;3,4道次为750~900m/min;5道次达800-1100m/min;6道次达450~600m/min。成卷铝箔厚差85%以上在±3%以内,90%以上在±5%以内。成品率可达80%以上、铝箔表面没有振痕,在线板形良好。经有色金属总公司鉴定,达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获两个部级二等奖。该技术特点如下: 铝箔轧制采用张力AGC模糊控制; 成功研制和应用全密封张力传感器(获国家专利),实现张力直接闭环。张力传感器价格为进口的1/10; 采用电涡流传感技术测定铝箔前后滑; 研制并应用了“基于专家经验的工艺参数预设定和二次优化设定”; 采用基于消除二助浪及强适应板形控制的支撑辊辊型; 进行轧机整机动态振动分析,用“变形区摩擦技术控制铝箔振痕”; 研制出能满足铝箔高速轧制,能降低轧制力,生产双零六铝箔的轧制油添加剂; 进行上下位机综合改造,具有全液压AGC,张力AGC和速度AGC综合控制能力。 应用范围:可以单项或多项技术形式在铝带箔轧机或其他金属材料的带箔轧机上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钢板热处理关键工艺及装备技术
钢板热处理的是解决钢板高强度、高韧性、耐磨性能、高温持久性,以及全尺寸性能均匀性的重要手段。不同用途钢板所需的热处理方法不同,除常规的正火、淬火、回火外,新型热处理工艺包括淬火-碳分配、等温淬火、回火快冷工艺可以让钢材获得更高的组织与性能。在众多的钢板热处理工艺中,加热后可控的相变过程是保证性能的关键,这也是常规热处理工艺所不具备的。钢板热处理的另外一个质量控制难题是板形保证。北京科技大学为解决不同用途钢板热处理工艺相变过程可控,配套不同热处理工艺的关键新型冷却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可根据钢板的厚度范围、钢种成分以及组织性能要求,提供冷却速度和冷却终止温度可控的相变控制工艺与装备,以及板面温度均匀性、厚度方向高对称性冷却的钢板板型控制工艺和配套装备。冷却介质为工业浊循环水,供水压力范围在 0.10-0.80MPa,热处理钢板的厚度范围在 3mm~150mm。该工艺与装备的主要技术特点在于:与热处理炉配合,可实现淬火、等温淬火、淬火-碳分配、可控正火、高韧性回火、固溶处理等可用于奥氏体不锈钢板的固溶处理。热处理后钢板的拉伸性能及全板面硬度波动≤5%,热处理钢板的性能(如强度、伸长率、韧性或高温持久性)较常规工艺提高,热处理钢板不平度≤4mm/2000mm。钢板热处理工艺及关键设备包括:自主开发全套工艺、机械装备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装备的自动化程度高,日常维护量小,可靠性高,运行成本低。该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已成功开发了高强度、超高强度工程机械用结构钢、高强度容器板、低温/超低温容器板,不锈钢板,桥梁板,高层建筑用钢,高强度船板。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高洁净油品精制工艺与装置技术
高洁净航空航天油品(航空燃料、航空液压油、航空润滑油)是国防装备技术的需要。一般油品军标技术指标都高于民用标准。国外发达国家军控标准高于我国标准。 本项目研发的航空航天油品精制装置系统,能够将航空燃料、航空液压油、航空润滑油精制提高到美国空军一号专机的技术指标要求,达到极高洁净的航空航天油品质量。油品特殊精制工艺装备技术。也可以将民用油品(液体燃料、液压油、润滑油、植物油等)的提纯与精制,达到极高洁净的油品质量。主要技术如下。1. 航空航天油品改性纤维液膜脱酸、脱硫醇工艺装置技术;2. 航空航天油品高频油水快速分离工艺与装置技术(2005年获发明专利);航空航天油品介电泳精制工艺装置技术(2005年获发明专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绿色热浸锌工艺及装备技术
热浸锌是防止钢铁被大气腐蚀的常用方法。本团队将表面纳米技术引入传统热浸锌行业,研发了锌镍合金镀层技术、高耐蚀锌铝 及锌铝镁镀层技术、绿色热镀锌生产线技术、连续热浸锌合金钢筋生产线技术、无铬钝化技术、助镀液除铁再生技术、储锌罐技术等。 
华南理工大学 2023-05-08
科学家建立青藏高原新近纪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
该研究总结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新近纪地层和化石群,建立和完善了可用于国际对比的青藏高原地区新近纪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并查明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新近纪的古气候环境演化特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24-01-03
航空航天轻合金大型复杂结构精准激光焊接技术
以大型薄壁结构双激光束双侧同步焊接(DLBSW)工艺与装备需求为牵引,开展高效激光焊接机理、技术、装备研究,突破了激光焊接微观热-力-冶金机理、形性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形成了首套双激光束双侧同步焊接装备,完成了国内首个激光焊接火箭贮箱的研制。 技术特征 面向航空航天大型复杂曲面薄壁结构,提出了焊缝组织形态三维解构方法、面向微区缺陷与性能的组织形态重构与参数体系化设计方法;提出了智能化建模技术,形成了面向航空航天型号产品的虚拟焊接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5-11
航空航天轻合金大型复杂结构精准激光焊接技术
以大型薄壁结构双激光束双侧同步焊接(DLBSW)工艺与装备需求为牵引,开展高效激光焊接机理、技术、装备研究,突破了激光焊接微观热-力-冶金机理、形性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形成了首套双激光束双侧同步焊接装备,完成了国内首个激光焊接火箭贮箱的研制。技术特征面向航空航天大型复杂曲面薄壁结构,提出了焊缝组织形态三维解构方法、面向微区缺陷与性能的组织形态重构与参数体系化设计方法;提出了智能化建模技术,形成了面向航空航天型号产品的虚拟焊接体系。应用范围:已有合作与成效:(1)与中国商飞合作,完成C919机身壁板结构DLBSW仿真研究与样件研制工作;(2)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合作,将DLBSW技术应用于火箭燃料贮箱结构,成果完成了国内首个激光焊接火箭贮箱的研制工作;(3)与航天一院合作,开展新一代载人火箭贮箱箱底焊接变形控制研究。后续推广:为将来重型运载火箭、大型宽体客机、战略运输/轰炸机、下一代战斗机制造提供支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
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提出了以加工动态特征为载体进行加工全过程工艺知识建模的技术思路,攻克了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自动数控编程和加工变形精确控制技术,为复杂结构件从计算机辅助加工到智能数控加工的跨越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飞机复杂结构件的数控加工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一代飞机结构件更复杂、精度要求更高、制造周期要求更短,对五轴联动数控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提出了以加工动态特征为载体进行加工全过程工艺知识建模的技术思路,攻克了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自动数控编程和加工变形精确控制技术,为复杂结构件从计算机辅助加工到智能数控加工的跨越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成果在多家航空航天企业推广应用,完成了多个军机和C919、ARJ21 等民机型号多件复杂结构件的研制生产,被工信部、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局作为航空领域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应用示范工程三大关键共性技术之一,向全国军工制造行业推广。 三、创新点 1.揭示了加工过程中间状态几何参数、工艺参数、监测检测量等动态信息的动态迭代规律和传递规律,突破了基于加工动态特征的加工全过程工艺知识建模技术,实现了复杂结构件工艺知识积累由以零件为载体到以加工动态特征为载体的模式转变。 2.提出了基于特征识别的加工特征自动排序、加工驱动几何自动创建、工艺参数自动迭代方法,构建了加工特征切削参数优化模型,实现了复杂结构件的快速编程和高效加工。 3.提出加工过程中自适应释放和消除工件变形的加工模式,研制出能监测工件变形的浮动装夹工艺装备,突破了基于加工动态特征的装夹/加工/监测/检测自适应协同控制技术,实现了加工变形精确控制。 四、主要技术指标 1.特征自动识别率大于95%; 2.刀轨自动生成率大于95%; 3.数控编程效率提高3倍以上; 4.加工效率提高30%以上; 5.大型复杂结构件加工变形控制在0.05mm/m以内。 五、知识产权及获奖 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智能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研究成果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目前已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六、成果图片   图1 成果总体技术   图2 加工过程零件面型检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08-12
间歇靛蓝生产工艺计算机优化控制技术(技术)
成果简介:靛蓝是染色牛仔布的主要染料,每年全世界的靛蓝需求量达 10 万吨之多。靛蓝生产工艺主要以间歇法为主,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其中 的碱熔反应工艺堪称间歇反应的经典,在一百多年历史中,即使到上世纪 90 年代国际上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化学品公司最后放弃该产品生产的时候,也没有能够用一种连续的生产工艺来代替它。目前全世界大概 80%的靛蓝由中 国生产,其中 60~70%出自江苏泰丰公司。在 2006&nbs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临床长时程心电智能诊断平台
基于长时程医疗数据的临床心电智能检测平台是推动心血管疾病科学防治和管理升级的关键技术。近年来,众多医疗设备厂商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大力投入,所研发可穿戴设备可实现用户心电图等生理健康数据的长时程监测,弥补了医院测量心电图的短时性。本课题中,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心血管疾病智能诊断系统,将可穿戴设备、移动终端、云端服务器所实现自动诊断结果与专家诊断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心电疾病诊断智能化。长时程临床心电智能检测平台的建立,利用可穿戴设备实现了对用户身体状况的长时程监测和异常筛查,可有效推动心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建立。 
清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719 72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