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面向大型复杂曲面的移动机器人智能磨抛技术
成果简介 成果包括: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在线轨迹规划技术、打磨力柔性控制技术及打磨缺陷在线自动检测技术。实现了AGV全自动导航控制及在线规划机器人打磨轨迹,采用力控算法和姿态适应算法保证打磨力可控及曲面适应性。 成果开发了智能磨抛系统,集成了移动机器人运控与SLAM技术、多传感器融合的大型复杂曲面识别与磨抛路径规划技术、机械臂与打磨头融合的打磨力控技术及磨抛质量自动视觉检测技术。可实现复杂曲面零件的遥控操作及自动磨抛,改善人工打磨的工艺环境,保证打磨质量。 成果展示
中南大学 2023-07-14
高性能复杂铸件轻合金材料与控形控性工业软件
(1)研发了系列新型高强高韧铸造轻合金材料,支撑了复杂铸件性能提升。 1)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强韧铝硅合金。开发出一种新型高强韧铝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提出一种混合稀土和Sr元素的复合变质方法,缩小枝晶间距并细化共晶硅;研究出合适的热处理制度;阐明了变质剂组成与含量对变质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此显著提高了铝硅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有效解决了现有铝合金铸件易发生的裂纹、伸长率低、屈服强度不达标等缺陷和问题。 2)研发出一种低成本高强耐热稀土镁合金。开发出一种添加低成本混合稀土的新型多元稀土镁合金材料;揭示了混合稀土对镁合金相变规律的影响机制;研究出准晶增强稀土镁合金的高温固溶T6热处理工艺;开发出兼具优良的室温与高温力学性能的低成本稀土镁合金;解决了现有镁合金铸件易产生冷隔、强度低、韧性差等问题。 3)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强韧钛合金。开发出一种α+β型双相高强高韧钛合金,揭示了合金在凝固-热等静压-热处理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研究出调控相组成及相形态的双级固溶时效热处理制度,形成了以等轴和篮网为主要特征的基体组织,使合金的强度和韧性同步提升。解决了现有铸造钛合金强度和韧性偏低、铸造成形性差等问题。 (2)研发了铸造全流程模拟仿真系统,提出了高效的单件化铸造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高性能复杂铸件的数字化工艺设计。 1)提出了一种铸造原辅材料热物性参数高精度求解方法。提出了基于实验测温与数值模拟反求的热物性参数求解方法,实现了面向数值模拟的热物性参数高精度求解;建立了反热传导法求解铸件/铸型界面换热系数的数学模型,降低了界面关键参数求解误差;研发了高精高效的热物性参数反求平台-华铸PIS,创建了铸造原辅材料高精度热物性参数数据库。 2)研发了铸造合金熔炼-复杂铸件充型凝固-热处理的铸造多物理场全流程高效模拟平台。建立了电磁、速度、压强、浓度、温度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自主研发了从铸造合金熔炼到复杂铸件充型凝固到热处理的铸造全流程模拟仿真平台,为铸造工艺优化提供了工具;提出一种数据内存动态自适应划分技术,解决了SOLA流动场求解数据耦合干扰难题,实现了大规模铸造流动场模拟问题的并行高效求解。 3)提出缩孔缩松缺陷定量预测与单件化模拟工艺优化方法。提出双高分配原则缩孔缩松预测模型,解决了复杂铸件缩孔缩松高精度预测难题;提出了针对高性能复杂铸件不同批次的单个铸件模拟方法,建立关键工艺参数波动对典型缺陷的多元回归关系模型,实现了基于单件化模拟仿真的高性能复杂铸件缺陷控制与工艺优化。 (3)建立了铸件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单件化柔性化质量管理模型,实现了高性能复杂铸件质量问题的单件化、全过程、全要素溯源。 1)创建了基于PLM理论和TQM理论的铸件单件化管理模型。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PLM理念以及多智能体技术,构建了铸造串并联多工位单件化的缺陷溯源模型;建立铸件单件及作业过程信息模型和组批、混批、拆批模式下单件自动生成、感知、标记、进度跟踪的控制机制,实现高性能复杂铸件单件化缺陷溯源。 2)创建了支持业务即时重构的参数配置式多维度铸造柔性化管理模型。创建了支持铸造数字化管理系统业务即时重构的参数配置式多维度铸造柔性化管理模型,解决了刚性管理系统可重用性低、应变能力弱和实施周期长的难题,支撑不同领域不同类型铸造企业随环境变化、自身发展等柔性进行的组织变革、流程变更和管理改善,实现了企业按需柔性化管理。 3)创建了基于TLBO\GA\BSA元启发式算法优化理论的铸造智能化管理模型。创建基于改进性教与学算法(TLBO)、遗传算法(GA)、回溯搜索算法(BSA)等元启发式算法优化理论的铸造智能化管理模型和技术,解决了铸件异步热工序组炉复杂条件下工序生产调度IPPS组合优化难题,实现了系统智能决策管理以及多品种大容量铸件高效生产。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24
一种复杂环境下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系统及介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环境下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系统及介质,属于路径规划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点云分类模型,显著提升了对果园环境中复杂点云数据的分类与识别能力,能够精准识别果树、静态障碍物和动态障碍物;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局与局部路径规划策略:采用改进麻雀搜索算法进行全局路径规划,快速生成最优导航路径;在高密度果树区域及静态障碍物处,通过改进人工势场法优化局部路径,确保避障效果;对于动态障碍物,利用改进动态窗口法实现实时避障,动态调整机器人运动轨迹;本发明有效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果园环境中的路径规划效率和环境适应性,确保高效、安全地完成自动化作业,适用于现代果园管理与智能化农业领域。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聚乳酸直接缩聚工艺及聚乳酸立体复合材料开发
聚乳酸是一种新型可生物降解材料。近?0年来,聚乳酸发展迅速。虽然聚乳酸已吸引了全球的眼球,但聚乳酸的性价比低于石油基树脂是制约聚乳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聚乳酸的耐热性、抗冲击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应用,而居高不下的价格也令市场难以接受。因此应从聚乳酸合成-具有立体复合结构的耐热聚乳酸材料开发-改性应用加工的全技术链角度进行系统的技术改进,以促进聚乳酸产业的发展。本技术以高纯度手性乳酸为基础,开发了熔融缩聚-固相缩聚制备高分子量聚乳酸的工艺;突破了稳定的、分子量可控的手性聚乳酸合成的技术瓶颈,以手性聚乳酸为原料,通过熔融共混、结晶成核控制等方法开发了聚乳酸立体复合材料;针对聚乳酸材料的结构特点和加工流变特性,开发了聚乳酸的改性配方;可开发出一系列耐热性能、机械性能优异的聚乳酸应用制品。已完成直接熔融缩聚法合成聚乳酸工艺的开发研究,可获得分子量Mw在1~8万可控、高产率的聚乳酸,并公开发明专利1篇。已完成固相缩聚法合成聚乳酸的工艺技术开发研究,已获得高分子量(Mw为40多万)的聚乳酸,为进一步放大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已能合成不同光学纯度和不同分子量的聚L-乳酸和聚D-乳酸,开发的聚乳酸立体复合材料熔点≥210℃,热变形温度≥110℃。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发明专利?项:CN1810878A ;CN101735429;CN101875765A。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XM-644内囊与基底神经节立体解剖模型
XM-644内囊与基底神经节立体解剖模型   XM-644内囊与基底神经节立体解剖模型可拆分为2部件,左半侧显示丘脑、尾状核、杏仁核、豆状核的形态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右半侧显示内囊。 尺寸:放大,8×11.5×13cm 材质:玻璃钢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内囊与基底神经节立体解剖模型XM-644
XM-644内囊与基底神经节立体解剖模型   XM-644内囊与基底神经节立体解剖模型可拆分为2部件,左半侧显示丘脑、尾状核、杏仁核、豆状核的形态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右半侧显示内囊。 尺寸:放大,8×11.5×13cm 材质:玻璃钢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Leica EZ4/EZ4HD数码立体显微镜
产品详细介绍 EZ4HD一体化数码(解剖)显微镜特点: 1、LEICA E系列高性能变倍体视显微镜是一种成正像的显微镜; 2、具有徕卡典型的优良图像品质,连续变倍比为4.4:1,工作距离为100mm; 3、使用高眼点广视角目镜(10X/16X可选),不管是否戴眼镜都可提供最佳观察条件; 4、光源采用多角度LED透反两用照明,超长使用寿命(不低于25000小时),高色温(6500°K), 不发热,没有紫外线和红外线辐射,60分钟自动关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色温保持不变; 5、徕卡典型的机械精度,可轻松调焦距,结构稳定可靠,其功能几十年无需维护; 6、EZ4D型具有与显微镜融为一体的300万像素数码摄像系统,含2G金士顿SD卡,可以直接拍照; 7、USB2.0和复合视频输出接口,可接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监视器等外部设备; 8、赠送LEICA原厂显微镜图像软件。更多
南京诺旭微光电有限公司 2021-08-23
ZL-S-SPQ鼠脑立体定位仪适配器
简单介绍: 鼠脑立体定位仪适配器,适用于国内各**牌的脑定位仪 详情介绍: 该适配器包含鼻固定适配器和一对18度耳杆。
安徽耀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2-05-26
【高教前沿】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地区产业需求,创造更多“从0到1”原创成果
在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期间,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就高校科技创新的革新、加强有组织科研、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分享了重庆交大的经验和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12-19
轨道交通系统实训虚拟现实解决方案
本项目主要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整套轨道交通系统的虚拟现实系统,集各类铁路、铁路车站、调度场所、机务段、车辆段、动车段、动车所等轨道交通关键场所于一体的虚拟系统。使用者可以通过系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铁路系统环境,并可在其中与场景进行各类交互工作。对于铁路工作人员,尤其是对于初入轨道领域的新人,通过对该系统的作业,可全面地了解轨道交通系统,学习各类职业技能,且该系统可以将现场教学危险系数降至零,同时该系统对于轨道领域高等院校的教学也具有深远意义。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5-0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6 37 38
  • ...
  • 54 5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