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Dijkstra算法的高精度物联网小区无人智能运输车的设计
产品服务:项目旨在设计出一款基于Dijkstra算法的高精度物联网小区无人智能运输车。该项目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实车与模型车的同步开发和基于eclipse平台的APP开发。在实车和模型车的开发过程中,通过常规车载传感器实现小车的“智能化”,利用Dijkstra算法解决最短路径选择问题。利用计算机语言完成在eclipse平台上的APP开发,实现APP同时与实车和模型车的互联,实现智能运输小车运输末端的配送。市场概况:本项目希望将来与各电商平台合作,APP与电商、外卖软件结合,将网上购物彻底融为一体;同时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提升小车的智能化以及无人驾驶的精确度,真正做到在小区内取代快递员完成最后的运输任务,并能提升效率、安全性,以及节省财力、人力,并初步形成小区内智能化的高精度物联网。  商业模式:本项目希望采用先试点后普及、先免费后收费的盈利模式。在四星及五星级小区先行免费试点,收集用户反馈评价,统计满意度。改进后逐步开启按时效每户收费,并最终普及三星级小区及更多居民居住区。
同济大学 2021-04-10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多芳乙烯取代β-二酮类化合物
本技术成果涉及一类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多芳乙烯取代β-二酮类化合物。
中山大学 2021-04-10
一种芳香族硝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还原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芳香族硝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还原方法,包括:将介孔氮化碳负载的纳米钯催化剂、水和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加入到反应容器中,氢气氛围中反应完全,后处理得到对应的芳香族氨基化合物。本发明选用介孔氮化碳负载的纳米钯催化剂对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进行选择性还原,选择性和转化率均在99%以上,且还原条件温和,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强市场化前景。
浙江大学 2021-04-11
稀土氧化物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开发了短流程技术制备纳米稀土氧化物弥散铜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电导率、高热导率、高耐磨性等优良特性,解决了此类材料难以制得全致密大型零件的难题,拓展了其应用领域。发明了此类复合材料块体和粉体的制备技术和专门的装备。 稀土氧化物弥散铜基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在企业开始推广应用,可显著提高制动摩擦闸片及金刚石刀头的高温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可大幅改善铁基粉末冶金零件的表面耐磨性,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山东科技大学 2021-04-22
一种芳基碳苷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属于金属催化以及药物化学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芳基碳苷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碳苷是指碳苷键的环外氧原子被碳原子所取代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是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的一类含糖骨架,它广发存在于多种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相比于氧苷和氮苷,碳苷在生物体内具有更好的酶稳定性以及耐水解性,因此它们也成为了代替天然氧苷药物的一个重要选择。例如近年来,多家制药公司发展的一系列治疗二型糖尿病的SGLT2抑制剂,包括达格列净,卡格列净,依帕列净等。此外,碳苷在天然产物中的存在也是非常广发。早在1971年由Scheuer,P.J.教授课题组从夏威夷的软体珊瑚中分离得到天然产物海葵毒素(图1),后来在其他海洋生物中也有发现,其全合成工作在1994年由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Y.Kishi的研究小组完成,这是一例发现的比较早的碳苷类天然产物,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天然产物之一。此后,越来越多的含有碳苷的天然产物陆续被发现,下图列举了1990年以后具有代表性的含有C-苷的天然产物(图2)。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无需提前制备芳基金属试剂,首次利用了Pd催化的碳氢键活化策略,通过AQ(或其他导向基团)导向的C(sp2)-H活化
南开大学 2021-04-10
多糖修饰的纳米硒复合物在恶性腹水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多糖修饰的纳米硒复合物在制备治疗恶性腹水的药物中的应用。多糖修饰的纳米硒复合物由纳米硒和药学上允许的功能化多糖组成;所述功能化多糖包括但不限于葡聚糖、壳聚糖、真菌多糖(香菇多糖、香菇菌多糖、人参多糖、灵芝多糖、茯苓多糖、枸杞多糖、银耳多糖、木耳多糖)、植物多糖(枸杞多糖、银杏多糖、茶多糖、魔芋多糖)等天然或合成多糖的一种或多种。多糖修饰可以增强纳米硒的稳定性和活性,通过物理吸附作用使得纳米硒颗粒得以良好分散,增强纳米硒在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方面的功效。所述恶性腹水包括但不限于肝硬化、肝癌、卵巢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等所引起的腹水。所述治疗恶性腹水的药物包括多糖修饰的纳米硒复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所述治疗恶性腹水的药物在给药治疗中,多糖修饰的纳米硒复合物的有效给药量为每天(9±4)mg/kg。所述的多糖修饰的纳米硒通过以下方法制得:1>将样品多糖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加热以破坏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获得单链多糖;2>在25℃下将制备的单链多糖水溶液与亚硒酸钠混合,并搅拌均匀。向混合物中滴加抗坏血酸水溶液和丁二酸酐,室温下搅拌24小时。3>用超纯水透析2天即可得到产物。
南开大学 2021-04-10
一种低成本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成本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系统,主要包括氮氧化物梯级控制系统、半干法烟气净化系统和湿式静电深度净化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梯氮氧化物梯级控制系统实现NOX浓度排放小于50mg/Nm3;通过半干法烟气净化系统实现SO2脱除效率90%以上,SO3脱除效率90%以上,酸性气体脱除效率95%以上,粉尘小于30mg/Nm3;通过湿式静电深度净化系统实现PM小于5mg/Nm3、SO2脱除效率达到50%以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湿式静电深度净化系统中含尘废水用于石灰石消化及半干法烟气净化系统吸收剂增湿活化,实现系统废水近零排放,最终实现燃煤电站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PM小于5mg/Nm3、SO2小于35mg/Nm3,NOX小于50mg/Nm3,在废水近零排放的条件下主要污染物达到超低排放要求。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夏玉米专用缓控释肥组合物以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一种夏玉米专用缓控释肥组合物以及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专用缓控释肥组合物由合成物一、合成物二、合成物三按质量比1∶5∶4制成;其中,合成物一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钙镁磷肥30%、硫酸钾40%、七水硫酸锌15%、七水硫酸亚铁10%、十水硼砂50%制成;合成物二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尿素47.5%、磷酸一铵17.5%、氯化钾20%、10%硫磺,5%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与石蜡的混合物;合成物三由质量比为6∶1的尿素与甲醛制成。本发明还包括专用缓控释肥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在种植夏玉米中应用。本发明之夏玉米专用缓控释肥组合物具有缓控时间长、高效、环保、安全、经济的特点。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利用溶剂促使配位铝氢化物和铵盐反应制氢的方法
利用溶剂促使配位铝氢化物和铵盐反应制氢的方法,配位铝氢化物的化学式为M(AlH4)m,其中M是能形成配位氢化物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m是所述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化合价,铵盐的化学式为(NH4)nX,其中X是酸性基团,n是酸性基团的化合价,该方法是将配位铝氢化物、铵盐和溶剂加入反应器中相混合,通过溶剂加速配位铝氢化物与铵盐的反应,其中,配位铝氢化物和铵盐的摩尔比为(0.38~4.55) : 1,溶剂的用量为0.4L/mol~100L/mol配位铝氢化物。该方法不需加热,只要配位铝氢化物和铵盐接触,并有溶剂提供反应环境,即可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这种方法能在不提供额外能源的条件下高效释放氢气。
四川大学 2021-04-11
低共熔法分离煤焦油中的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材料和中间体,广泛应用于纤维、塑料的合成,农药、医药的制备,以及香料、染料等其他生产领域。煤焦油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从中提取酚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工业上比较成熟的分离方法是氢氧化钠碱洗法,但整个过程消耗大量酸碱溶液,并且会产生含酚废水需要后续处理。为了解决上述缺陷,采用新型非水相分离方法很有必要。本课题组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季铵盐通过与酚类化合物形成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 DESs)分离油中的酚类化合物,这种方法萃取效率高,萃取剂可以循环使用,萃取过程中不使用无机碱和酸,并且避免了含酚废水的产生。针对目前使用的反萃剂乙醚具有易挥发和易爆炸等缺点、低共熔溶剂对中性油的夹带以及缺少低共熔法萃取分离真实油酚混合物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等问题,本技术着重考察了低共熔法分离油酚混合物过程中反萃剂的选择、低共熔溶剂对中性油夹带行为和中性油的脱除,以及低共熔法萃取分离真实煤焦油过程中不同酚类化合物组成变化和物料守恒等。为低共熔法分离油酚混合物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支持。TMAC相对ChCl萃取真实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能力更强,回收率更高,但会夹带更多的中性油,且反萃剂更难去除;ChCl萃取酚中性油种类较少,主要为萘,而TMAC萃取酚中性油除了萘还有大量其他种类的中性油;使用季铵盐萃取煤焦油中酚类物质的萃取率可以达到80%,低于模拟油酚混合物时的萃取率,这是由于煤焦油中多种芳环中性油与酚类物质间π-π键作用造成的;ChCl和TMAC在循环3次实验后基本特性保持不变,可以循环使用。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0 121 122
  • ...
  • 155 15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