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稳定量子点荧光粉的研发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点支单向龙骨装配式外保温系统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三维点云与光学影像融合装备
考虑三维点云缺少颜色信息和光学影像缺少空间信息的互补特性,三维点云与光学影像多光融合装备可以提升数据的信息量,基于三维点云和二维图像融合的可视化结果,能够增强三维场景真实感,相较于可见光图像,融合后的三维点云可以实现多角度观测,能够更好的表达的空间特征。 相较于原始和伪彩色点云数据,融合后的三维点云有了色彩纹理信息,目标的形态和边缘都更加明显,整个三维场景更加的真实,也为后续识别、定位、重建等过程提供更多细节信息;同时克服了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大幅提升了探测设备的环境适应性,适用于全天时复杂场景的下目标探测,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无人驾驶领域,譬如智能导航、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的构建等,都依赖于可见光图像和点云的融合处理。大家所熟知的百度 Apollo、谷歌 Waymo 自动驾驶系统均应用视觉相机和激光雷达作为主传感器进行定位和环境感知,目前已经实现 L4 级别的高度自动化驾驶。此外,在医学影像、高精度工程测量、工业生产、虚拟现实等领域,三维点云和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也有着广泛应用。 图1.三维点云与光学影像融合效果
北京理工大学 2022-12-12
一种固态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设计提供一种非碳电极、原料丰富、成本低、快速高效、自下而上的固态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碳量子点是一种新型碳纳米材料,具有原料丰富、性质稳定、毒性小、生物相容性好等诸多优势,在细胞成像、光电学、生化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碳量子点方法制备的报道,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大类,其中前者主要通过剥离技术从大尺寸的碳原材料剥落下碳纳米颗粒,包括激光剥离法、电弧放电法、电化学氧化法等,这一类方法操作简单、原料丰富,可大批量生产碳量子点,但一般需要较复杂的碳量子点分离纯化处理步骤;后者一般以有机分子(如:葡萄糖)为原材料,通过碳化的方式将这些分子转化为碳量子点,包括水热法、微波法等,这类方法合成的碳量子点形貌和尺寸容易控制、表面易修饰,但是一般需要选取合适的特定原料分子。而且,所有上述方法制备出的碳量子点一般为分散溶液的形式,与固态形式相比,溶液形式的碳量子点的储存和运输都不方便,为了得到固态碳量子点,一般需要冷冻干燥方式进行处理碳量子点溶液,这种处理方式耗时长,且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因此,探索一种兼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优点、简单、高效地制备固体碳量子点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青岛大学 2021-04-13
安徽中科米点传感器有限公司
 HKM-安徽中科米点传感器有限公司是由中科院参股孵化的机器人力矩及 汽车碰撞测试力传感器项目的公司, 也是安徽省高专业度,以中科院及德国技术为导向开展六维力传感器的全方案定制设计、 研发及机器人传感器系统集成开发、生产的企业。 公司生产的六维力传感器具有高标准要求,性能稳定、 精度高,耐用等优点。公司已与国内部分国有企业高校等合作, 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研究院,复旦大学,及军工定制产品等,公司致力打造集研发、 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密集型企业
安徽中科米点传感器有限公司 2021-12-07
SC-510A石油产品凝点测定仪
仪器概述 本仪器是按照国家标准GB/T510《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和GB/T 3535《石油产品倾点测定法》及其石油工业部企业标准SY/T5650规定的要求设计制造的,适用于按上述标准所规定的方法测定石油产品的凝点倾点指标。 技术参数 1、工作电源:AC220V±10%;50Hz 2、制冷系统:新型制冷压缩机 3、测控方式:数字温控仪测控 4、冷槽控温:-40℃~室温 5、适用油品:-30℃~室温范围内的石油及石油产品。  6、控温精度:±0.5℃ 7、试验槽倾斜:45° 8、试验槽计时:自动 60 秒计时 9、工作冷槽:一槽两孔 10、整机功耗:≤1200W 性能特点 1、采用压缩机和半导体电堆同时制冷方式,无需循环冷却水. 2、可在10℃以下的各种环境中工作,适应性强,噪声低. 3、采用数字温控仪测温,温度传感器反应快,分辨率高. 4、带有电子时间显示器,随时可以观摩试管倾斜时间. 网址链接 http://www.csscyq.com/proshow.asp?id=744
长沙思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20
200瓦级2μm光纤激光发生器及激光加工装备
技术优势: 1)输出功率:>200瓦连续波输出; 2)输出波长:在1900 nm -2050 nm范围内,波长任选; 3)中心波长定位误差:±0.5 nm; 4)波长线宽:小于0.05nm; 5)波长精细调谐范围:±0.5 nm;(高精度) 技术能力: 1)能够提供1-200瓦全光纤2μm光纤激光器的可靠技术解决方案; 2)能够提供50-200瓦2μm光纤激光器的技术解决方案; 3)能够提供1-200瓦窄线宽、可调谐连续波2μm光纤激光器的技术解决方案; 4)能够提供1-20瓦2μm波长的纳米/皮秒高能脉冲激光器的可靠解决方案。 主要应用领域: 1)工业加工领域 由于许多透明有机材料在2 μm 附近有较强的吸收,直接利用激光对其进行切割、熔接和雕刻处理可以避免使用有毒添加剂,这在医疗器械制造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也简化了加工工艺。    2)医疗应用领域 由于人体组织中的水对2 μm激光有很强的吸收,激光的渗透深度小,手术创口区的破坏小;另外,2 μm波长激光器的特殊凝结作用,可以减少手术时的流血。大量实验研究表明,2 μm高功率掺铥光纤激光器是软/硬组织外科手术的优良候选光源,可以广泛应用于高精确的组织切除手术、眼科手术和牙科手术。    3)军事应用领域 2 μm波长位于损耗较低的“大气窗口”,在大气中的传输能力远高于短波长激光;同时也位于人眼安全波长范围,使其在对人眼安全要求较高的自由空间光通信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也是激光雷达等精密空间探测装置的理想光源,更符合军方的需求;此外,2 μm激光通过光学非线性转换可以产生3~5 μm的中远红外激光,而后者是光电对抗中最重要的大气窗口,在军事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等离激元纳米激光器相比传统激光器的优势
激光在芯片上光互连上的应用就直接要求激光器的特征尺度接近电子器件,并且其功耗要小于成熟的电互联,应约在10飞焦每比特量级。激光器的功耗与其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10飞焦每比特量级的功耗直接要求激光器的模式体积要小于约0.02个波长立方。
北京大学 2021-04-11
工业机器人教学实验工作站
“工业机器人教学实验工作站”。是用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实验教学的理想实验设备。主要由标准型工业机器人、工件位置变换机、综合型末端执行器及气压和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机器人选用日本安川电机公司的产品,属六自由度垂直多关节类型,最大持重为6公斤;工作范围约在以机器人为中心的半径为1373mm的圆形区域和高度为2393mm的月牙型区域内;重复位置精度0.08mm。 工件安装在变位机上,由变位机带动其实现工件的位置变换,以使机器人能够处于最佳作业位置。这是一台多姿态单轴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式变位机。当装上夹具板时,便是一台双支点卧式变位机,在夹具板上可安装较大的工件或构件;如果卸去夹具板,摆动变位机机头,使其分别在30°、45°、60°和90°定位,成为一台斜置式或立式变位机,较适合于安装小型零件和套筒型零件。在作业中,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台单轴机器人,它与六自由度机器人的协同动作,就被看成是两个机器人的协调作业过程。 末端执行器是一个综合手爪,通过快速地更换零件,就能使机器人分别完成真空吸盘搬运、机械手爪搬运、模拟弧焊、模拟点焊、模拟打磨和书写绘画等作业内容。 本科生实验有:①真空吸盘方式的物料搬运示教(水杯)②机械方式的物料搬运示教(方形铝块)③薄板构件模拟点焊示教④三通管模拟弧焊示教⑤车架模拟打磨示教⑥任意书写绘画示教⑦机器人自由度及工作范围概论实验⑧末端执行器信号传输实验。 研究生进行的课题有:①机器人位姿运动分析②机器人运动惯性及动力学分析③工业机器人离线示教系统的研究④图象处理在机器人位置调整中的研究。 应用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层次机电专业、自动化专业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实验设备。可以用于课程教学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机电系统实践课、毕业设计。学生自己示教真空吸盘搬运、机械手爪搬运、模拟弧焊、模拟点焊、模拟打磨及书写绘画等作业或进行各种机器人作业的演示实验。其设备造价相当于国外同类设备的1/3~1/2。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自动柔性化喷胶工作站
制鞋行业中人工刷胶劳动力成本高,对工人健康危害大,为解决人工刷胶的弊端,研制了全自动柔性化喷胶工作站。该工作站集视觉系统、工业机器人、喷胶系统于一体。视觉系统是整个设备的核心部分,完成基于双目立体视觉原理的视觉系统实现鞋底图像采集,重构鞋底表面模型,提取鞋底边缘三维数据等功能。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2 23 24
  • ...
  • 153 15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