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余仲东
余仲东(1969-):四川威远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森林病理学和生物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包括:重大森林病害发生机制及治理、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和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应用开发。
余仲东 2023-03-14
赵晓东
赵晓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杭电(海宁) 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杭电超声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1994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4 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工业过程优化控制、机器人协同控制、人工智能算法、大功率超声应用研究。先后主持了科技部国家 863 计划子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性项目、浙江省钱江人才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 12 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近 20 项在《Automatica》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和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26 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8 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获得浙江省“万名好党员”荣誉。担任校创新创业导师,先后指导 40 多位同学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奖励,近三年担任导师带领学生连续获得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2项、铜奖 1项、省金奖3 项。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宗旨,将科研与服务企业、服务地方、服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担任海宁市政协委员杭电(海宁) 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海宁装备智造业产教融合联盟专家,年多时间走访调研海宁企业 70 余家,为企业牵线搭桥解决技术难题 6项,共建企业研发中心5家,成功孵化科创企业 5家。研究院获得海宁市政府的表彰,荣获海宁市人民政府 2021 年度“年度创新服务单位”和“创新引领奖”担任“杭电-汇专超声加工工程中心”主任,带领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社会、企业急需的科研攻关并大力进行技术成果转化。近年累计主持和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26 项,累计到校经费超 5000 万元。“超声精密加工”技术成果成功实施转化,该项技术涉及的 9 项发明专利以 118 万元的价格转让,创学校单笔专利转让合同金额新高。“高性能功率超声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 2020 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 2020 年初最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带领团队投入口罩生产设备核心器件超声焊接系统的研发攻关。经过 20 多天日以继夜的研发和调试,成功在合作企业口罩生产设备中投入大规模使用。累计配套口罩超声焊接系统超 10 万套,使用该技术生产口罩超 100 亿只,合作企业获得了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点名表扬感谢,合作企业为感谢他带领的团队在关键时刻的技术突破和研发支持,特向学校捐款 200 万元设立学生专项奖学金。
赵晓东 2023-02-24
卓东贤
卓东贤,男,1983年生,博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3D打印光敏树脂、石墨烯重防腐涂料、高性能胶粘剂和太阳能背板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提出了爆裂法制备石墨烯的新技术,解决了石墨烯在环氧富锌底漆中的分散与形态控制难题,开发出面向海洋工程装备的石墨烯重防腐涂料;开发了面向大功率LED器件的高导热透明有机硅胶、太阳能背板的回收与再利用、柔性3D打印光敏树脂等。在 J. Mater. Chem. A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检索论文42篇。申请专利86件,已授权36件;推广技术成果3项,为合作企业新增经济效益39371.1万元,新增利润7451.7万元。
卓东贤 2023-03-09
朱耀东
朱耀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2月生,江苏海门人,工学博士,教授,浙江省电子学会理事,浙江省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嘉兴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标准起草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第三层次151人才,嘉兴市首批拔尖人才。现任嘉兴市移动机器人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嘉兴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在特种电源、巡检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浙江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和市科技计划项目1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著12项,在各类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曾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并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奖多项。
朱耀东 2023-03-06
康旭东
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主任)、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常务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西北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讲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工程伦理课程,长期从事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多次担任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及省市科研基地和项目的评审专家,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中国工程院、教育部以及省、市的战略研究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政策制度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最高论文单篇他引196次,撰写各类研究报告20余份,其中主笔起草的教育部科技委《专家建议》等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采纳。
康旭东 2023-02-22
大连大学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2008年12月,大连铁路卫生学校并入大连大学。多年来,大连大学在先进大学文化的引领下,坚持“城市大学服务城市、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目标,秉承“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理念,发扬“立德树人、崇学笃行、兼容并蓄、创新超越”的连大精神,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的优良校风,团结奋斗,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实现了跨越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理学、工学、医学、管理10大学科门类,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办学实力进入辽宁省高校前列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单中,我校位居178名,位列省内高校第7名,大连高校第4名。学校现有教职工6400余人(含2所附属医院)。校本部教职工1600余人,正高职171人,博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1人,专任教师981人。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金普学者”系列计划,大力强化“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的功能。目前,学校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特聘教授9人,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7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3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7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8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9名教师入选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大学现有19个一级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二级学术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共有7个省重点(培育)学科,8个学科入选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1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学校设有29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2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含研究生10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12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8万平方米,藏书170余万册。由综合体育馆、中心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等组成的体育场馆面积达2.07万平方米,体育设施达到国际比赛标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一流专业、新工科建设及卓越计划项目8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单位)及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2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转型发展示范专业、国际化试点专业23个,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7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7门,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7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是省微电子通信与IT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以科技创新推进事业发展,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和辽宁省创新团队6个,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2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始终处于省内高校的前列,年全口径科研经费超亿元;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标志性项目。学校先后获批7项国家科技奖,覆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批近百项省部级科技奖。在2018年,学校再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高质量奖8项,获辽宁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学校发表SCI、SSCI、EI、CSSCI等检索论文1300余篇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82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1项国防科研成果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14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参加“辽宁省第一届军民融合成果展”。学校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2018年中国大学教育部科技奖励排行榜中,学校位列全国高校第57名,省内高校第3名。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已步入全国地方高校的前列。学校发挥综合性地方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紧密围绕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为引领的优势学科群,积极服务大连“两先区”建设,推动了信息、软件、制造、材料、医药、旅游、自贸、现代农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为智慧大连、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民生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学校注重智库建设,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百人担任国家、辽宁省及大连市各行业的智库专家,每年均承担一批政府委托项目,提交的资政建议获得中央、省、市等主要领导的批示和相关部门的采纳。在送文化下乡、科技扶贫、科学普及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肯定。学校注重教育国际化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外智力为我校及大连市服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的134所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多所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短期交流等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与多个海外团队开展了国际科研合作、智库合作等,每年均邀请一批海外知名专家到我校交流,并有部分专家被聘为客座教授。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承建了“教育部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并分别在塞舌尔大学和科摩罗大学建设了孔子学院。学校的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助力了大连市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大连大学以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进入了加快创建“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与“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学校工作全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证,以“调结构、建特色、强管理、促服务”为核心,全面实施“文化铸校、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方略,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来五年,学校将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地方高校前列,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显著的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截至2020年5月8日)
大连大学 2021-02-01
一种闪存器件的软信息提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闪存器件的软信息提取方法,包括离线训练 与在线运行两部分,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闪存器件进行先验性实验, 实验测试内容包括对闪存器件内部物理块的存储单元进行大量重复的 擦除、写入以及读出操作,从而记录闪存器件在其测试周期内的外部 特征量;然后进行数据集训练,建立闪存内部存储单元物理状态与外 部特征量之间的关联;在线运行状态下,对正在在线运行的闪存物理 状态进行识别,并预估错误率,并计算软信息。本发明所提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闪存器件的软信息提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闪存器件的软信息提取方法,包括离线训练 与在线运行两部分,在离线状态下,对目标闪存器件进行先验性实验, 实验测试内容包括对闪存器件内部物理块的存储单元进行大量重复的 擦除、写入以及读出操作,从而记录闪存器件在其测试周期内的外部 特征量;然后进行数据集训练,建立闪存内部存储单元物理状态与外 部特征量之间的关联;在线运行状态下,对正在在线运行的闪存物理 状态进行识别,并预估错误率,并计算软信息。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 不仅不依赖于闪存内部的特殊命令,而且可以方便地集成进自主闪存 控制器中,与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中软国际·校园信息化联合解决方案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充分发挥教育行业总集能力,携手产业生态合作伙伴(腾讯&中软国际云智能业务集团),为高校提供一站式校园信息化建设服务。依托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对教育产业的理解与沉淀,将腾讯优质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产品及服务引入,联合中软国际云智能业务集团在高校运营服务领域优势,三方创新融合,致力打造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标杆服务体系。
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7-12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坐落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是交通运输部直属的唯一高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因海而生,其发展历史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建设发展成就的缩影。学校肇始于1909年设立的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为“挽救航权、振兴国运”而萌发初创。学校凭海而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历尽坎坷,几度停办、数次更名,但始终薪火相传、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2月,由上海航务学院与东北航海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同年11月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时为新中国唯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半军事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国家航运事业发展输送大批人才,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1994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坚持特色办学,强化内涵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均跃居世界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向海图强,进入新时代,锚定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建设目标,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海大篇章。 大连海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8大门类,设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935人、研究生8128人、外国留学生等其他学生7539人;专任教师1706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3个。学校设立54个本科专业,80%直接服务于海事产业链。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7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等5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一般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占地面积146.31万平方米,建有160栋楼宇,总建筑面积94.57万平方米;2座图书馆藏书255万册、电子图书233万册,设有满足多种需求的学习研讨空间;2艘远洋教学实习船以及1艘融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身的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向海,坚定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地方发展需求。聚焦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在新一代海上通信、无人船、船舶污染防控、海底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解决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氢能船舶、载运装备、智能港口、深海装备等领域牵头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20项。聚力打造涉海领域国家高端智库,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智力支撑,咨政建议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79篇。先后与部海事局、救助打捞局、长江航务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与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中交建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5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自然科学类),省级人文社科基地7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9个。获国家及省级科技三大奖80余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赓续前行强国路,奋楫扬帆新篇章。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海大姓海,扎根中国大地,办出海事特色,致力于引领海事教育,推动交通发展,朝着建成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目标扎实迈进,以海事教育之力厚植人民满意之本,以海事教育之强夯实交通强国之基。
大连海事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07 30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