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李冠华、苑琳课题组在生物质新能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纤维素高效酶解糖化是生物质新能源开发研究的核心前提。实验室以内蒙古特色农作物甜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化学组分分布特征对纤维素酶解效率的影响机理。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及酶解动力学分析方法,在细胞壁水平证实木质素的再分布能够破坏纤维素与木质素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细胞壁解构,纤维素酶最大吸附量、酶解初速率、还原糖得率显著提高。研究丰富了纤维素酶促水解理论,为预处理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为甜菜渣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内蒙古大学 2021-02-01
一种具备截料机构的列管式生物质气化炉反应器
本发明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装置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具备截料机构的列管式生物质气化炉反应器,其从上到下依次包括上部汇料室、中部壳体和下部气固分离室,其中中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在竖直方向上彼此平行的气化列管,在各个气化列管的内部还分别配置用于对生物质气化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碳颗粒执行拦截功能的截料机构,该截料机构包括竖直设置在气化列管中的支撑杆、水平贯穿安装在此支撑杆上且沿着竖直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截料小孔板、使所有支撑杆予以固定的支架,以及与所述支架相连用于使得所述截料小孔板发生偏心运动的驱动单元。通过本发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含催化剂分离再生的生物质挤压催化热解装置与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催化剂分离再生的生物质挤压催化热解装置与方法,包括生物质与催化剂料斗、螺旋进料器、螺旋式挤压反应器、产物室、过滤冷凝装置、两级分离网与两级振动装置等。生物质与热催化剂在螺旋式挤压反应器内互相挤压、充分接触混合并进行生物质催化热解反应;热解气相产物经过过滤和冷凝得到芳香烃等液态化学品和富含烯烃的不冷凝气体;热解固体产物通过两级分离网分离成粗炭和催化剂,催化剂在流化床再生反应器中燃烧再生后进入催化剂料斗循环使用,燃烧再生产生的热烟气用于干燥生物质原料。本发明热解过程实现催化剂与生物质紧
东南大学 2021-04-14
一种生物活性仿生磷酸钙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公开的生物活性仿生磷酸钙纳米材料,是含硅、锶、锌和镁中至少两种元素的纳米磷酸钙颗粒,其组分以氧化物形式表示的质量百分数含量为:CaO?40~55%;P2O538~44%;SiO20~0.3%;SrO?0~5.5%;ZnO?0~3.5%;MgO0~4.5%;H2O?3~8%,上述组分之和为100%,且SiO2、ZnO、MgO和SrO至少两种物质不同时为0。其制备方法是向模拟体液中添加含侧链羧基的链式聚合物溶液,并加入含硅、锶、锌和镁中至少两种离子的无机盐溶液,反应陈化,析出微量元素协同掺杂的仿生磷酸钙纳米粒,过滤、洗涤、干燥而成。这种纳米材料在骨组织中能持续降解并同步释放钙、磷酸根离子和微量元素,适宜于人体骨齿损伤修复应用。本发明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纳米粒形貌和尺寸容易控制、微量元素复合比例易于操控等特点。
浙江大学 2021-04-11
用于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丝素/海藻酸钠可降解生物活性双层支架材料
研发阶段/n该成果成功制备了SF/SA复合双层结构支架材料,其在拉伸断裂强度明显增加,SF/SA50/50多孔材料的增加幅度最大,由单层材料时的48±7KPa提高到598±69KPa,增加了一个数量级,同时双层材料的形变量大幅度增加,双层材料的竖切面可形成定向大孔,横切面孔洞分布均匀,孔径在100~120 μm之间,薄膜与多孔材料之间紧密结合,增强了支架材料的力学性能。 通过对不同实验组全层皮肤缺损修复过程的观察和评价,结果表明,双层支架组修复效果最好,其修复的皮肤组织抗拉强度为1.29
武汉理工大学 2021-01-12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石化/日化及环境修复应用
我国人均年消费1.3 kg化学表面活性剂,为日本和北美的1/3,我国潜在年需求量超300万吨,因此采用绿色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替代化学表面活性剂迫在眉睫。 浙大团队主要从事细胞组织工程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及应用研究。在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方向,采用细菌在优化设计的反应器中高表达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并将它用于生物农药、绿色农药助剂、储油罐罐底油泥的原油回收、污油破乳和油泥处理等。在细胞组织工程方面,主要开展动物或人器官(肝、肾和小肠等)细胞的三维组织工程反应器设计与构建,高表达其体内器官功能,并发展其成为可替代体内器官的组织工程反应器,或将其微型化后成为可预测体内药物代谢和毒性的新药体外评价平台。
浙江大学 2023-05-10
干熄焦系统焦炭烧损率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
成果简介干熄焦技术因具有可回收 83%的红焦显热用于蒸汽发电、 提高焦炭质量、 节约水资源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炼焦企业。 但我国干熄焦的控制参数大多是参照国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干熄焦操作经验进行工艺参数设定, 没有考虑到目前的技术进步和我国的行业政策要求, 尤其是在焦炭烧损率和产汽率的最佳运行控制以及相应的运行参数优化方面缺少研究, 导致我国干熄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焦炭烧损率偏高(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 2008 年底在浙江宁波的全国干熄焦会议上指出我国干熄焦的平均烧损率为 2.5%~3.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高氮特种不锈钢项目
本项目主要依托东北大学近十年来在加压冶金装备和超高强韧、耐蚀高氮不锈钢品种开发方面的长期技术积淀,投资工业化规模的加压冶金装备(一台1吨的加压感应炉和一台5吨的加压电渣炉),联合开发和生产超高强韧、耐蚀高氮不锈钢材料系列,用于制造航空航天、军工、高端装备制造用高端轴承、海洋工程耐海水腐蚀部件、医用生物材料、高端医疗工具、民用特种刀具、特种塑料模具和高端阀门等。目前该项目在国内属于首创。 高氮耐蚀塑料模具钢M303、M333(0.1%N)和M340(0.2%N),其组织更均匀细小,同时具有最佳的抛光性能以及极佳的耐腐蚀性能、良好的韧性、加工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可高端耐蚀镜面塑料模具市场需求。P900N(18Cr-18Mn-0.9N)和P900NMo(18Cr-18Mn-2Mo-0.9N)和P2000(16Cr-14Mn-3Mo-0.9N )该类钢具有高的屈服强度和塑性,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特别是耐应力腐蚀和低的导磁性能,强度级别更高的P900N、P900NMo和P2000在航母、潜艇和各种舰船上的大型电机用护环以及航母弹射器上用的护环制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P2000可以用与人体植入材料、以及高强紧固件。 Fe-Cr-Mn-N系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氮含量0.8-1.5wt%),其无磁性而大幅提高武器装备的隐蔽能力和抗磁干扰能力,其优良抗弹性能和高防护系数,同时兼有优良的耐蚀性能,可作为两栖坦克的高强结构材料和两栖装甲的理想防护材料,为装甲钢方面的发展添加了一条新途径。Fe-Cr-Ni-N体系的高氮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应力腐蚀性能和高的屈服强度,可应用于压力水(PWR)和沸腾水(BWR)核反应的冷却材料。因此,在核动力航母和核潜艇上也将有潜在的应用。目前东北大学已成功开发出制备超高强韧、耐蚀高氮不锈钢的加压冶金关键设备和核心工艺技术,并实验室规模成功制备性能优异的高氮马氏体不锈钢Cronidur30、M303、M333和M340,高氮奥氏体不锈钢P900N、P900NMo和P2000等,已经基本完成了航空用轴承、高端耐蚀塑料模具、生物植入器件和高强紧固件等用材料的实验室规模试制。
东北大学 2021-04-11
变压吸附制氧制氮技术
变压吸附制氧制氮技术是近来发展起来的高心技术。它利用取之不尽的空气作原料,在有电能的条件下,可以源源不断地制取氧气和氮气。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规模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等显著优势,可以广泛用于冶金、化工、医疗、环保等广大领域,市场前景极好。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作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概念,是70年代提出的。当时开发这一技术是满足对氧气纯度要求不高,用深冷装置气量偏小,而用低温槽车运输气量又不方便的这一类用户的要求。国外真正进入工业应用是80年代初期。我国在70年代末也开始研究,80年代末期进入工业应用。经过近30年的研究开发,进入90年代后,变压吸附装置在降低能耗,降低投资、工艺流程简化、提高可靠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使之成为成熟的高新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系长期开展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研究,具有相当的研究条件和科研队伍。开发的微型变压吸附医用制氧机已由国家计委中国高新投资集团投资组织批量生产,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分额。为国家西部开发重大工程——青铁路藏的世界第一隧道——海拔高达5000米风火山隧道,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套5000米海拔地区制氧供氧系统。该系统为风火山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保障。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高效氮甲烷分离吸附剂
甲烷-氮气分离体系的高选择性吸附剂是现在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常规吸附剂如活性炭、沸石分子筛、碳分子筛等对甲烷和氮气的分离效果都不理想,分离因子都小于3,并且由于甲烷气体为强吸附组分,不能通过变压吸附分离直接得到甲烷产品气。本项目合成的吸附剂以氮气为强吸附组分,分离可以直接得到甲烷产品气,并且氮气/甲烷分离因子达到4.5,是非常好的分离氮甲烷分离吸附剂。本吸附剂现正通过小型变压吸附对吸附剂性能进行氮甲烷分离性能测试。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163 16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