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LCR1000A射频阻抗测试仪
LCR1000A是成都玖锦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基于射频I-V测量法的射频阻抗测试仪,其拥有卓越的测量精度和较宽的频率范围、极快的测量速度、丰富的功能、现代化的用户界面与接口、全面的兼容性、多种可选择附件等特性,同时为测量射频器件的高频特性提供1MHz~3GHz的频率范围,可全面对标业界同类领先产品。无论是新型元器件研发认证和失效分析、质检来料筛选还是大规模生产线自动化测试,LCR1000A都能为您出色的完成测量任务。 功能特点 国内首台基于射频 I-V 法的 LCR 表,全面对标业界同类领先产品 测试频率高达3 GHz 阻抗测量范围140 mΩ~4.8 kΩ 基本测量精度高达0.45% 测量速度高达2.2 ms/点 全面兼容业界主流LCR表SCPI指令集,且内置业界主流夹具的修正参数 应用领域 大规模元器件生产线自动化测试 元器件的质检和来料筛选 新型元器件研发、认证和失效分析等
成都玖锦科技有限公司 2022-08-05
高阶BOC调制信号的无模糊跟踪单元
已有样品/n该项目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适用于各类高阶BOC信号的无模糊跟踪单元。针对四类不同的BOC信号类型,设计了独特的本地参考波形,与接收到的BOC信号进行相关,通过两个互相关函数的相乘,得到一个类三角形的组合相关函数,实现BOC信号的无模糊跟踪,并设计了相应的鉴别器处理方法。对于两类正弦BOC信号,还设计了另一组本地参考波形,与接收到的BOC信号进行相关,通过两个互相关函数相减,能得到一个类三角形的组合相关函数,实现正弦BOC信号的无模糊跟踪。该项目解决了传统延迟锁定环技术面临的误锁点多、容易引入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抗总剂量效应存储单元电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总剂量效应存储单元电路,全部由 PMOS管构成,包括:第一、第二 PMOS 管,第三、第四 PMOS 管和第五、第六 PMOS 管;第一、第二 PMOS 管为上拉管,第三、第四 PMOS管为读出访问管,第五、第六 PMOS 管为写入访问管。本发明的抗总剂量效应存储单元电路可自动实现抗总剂量效应加固,具有较小的存储单元面积,可用于抗辐射航空航天及嵌入式存储器等领域。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
LDJLZ系列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是新一代计算机联锁设备,系统严格按照故障-安全原则设计,采用控制、监督、监测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综合利用电力电子开关、现代电子信息、嵌入式计算机、自动控制、冗余、容错等多项技术,实现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执行组电路的全电子化、模块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可配置双模块冗余,实现铁路车站联锁系统的免维护;满足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TB/T 3027-2015》技术要求。2000年,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通过铁道部技术审查。2009年,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4-14
耦合储氢单元的燃料电池电源
1 成果简介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量转换装置, 燃料电池是各种电化学电池体系中的理论比能量“ 绝对冠军”, 而且功率密度高、电流密度大, 是最先进的能量转换技术之一。燃料电池在发电过程中,除了提供电能以外,还会产生废热。所以传统燃料电池电堆中,单片燃料电池之间通常设有冷却板,需要采用大流量的空气或者冷却水来为燃料电池散热。而燃料电池工作时需要氢气作为燃料,如果以储氢合金作为氢源,则储氢合金在释放氢气时会吸收热量。 本成果将燃料电池与储氢单元进行结构的耦合,可利用储氢合金来部分吸收燃料电池发电时产生的废热,既解决了燃料电池水管理和热管理的难题,又能解决储氢单元放氢稳定性的问题,还能降低燃料电池系统寄生功率,提高系统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表 1 中列出了耦合型燃料电池的性能参数。本成果耦合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解决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水热管理问题,能够使燃料电池系统结构更加紧凑,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更高。 上图 耦合燃料电池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图2 应用说明经过近十年来的电动汽车、分布式电站、电源等领域的广泛示范应用(燃料电池已经在航天、军事上得到应用,燃料电池家用电源已经在日本产业化),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度已经逐渐被用户所接受。目前,其商业化主要问题是价格较高(采用进口材料成本昂贵),而本项目利用国产原材料制备燃料电池电源,燃料电池材料供应不仅有安全保障,而且还有低成本优势,可望克服燃料电池高成本的商业化障碍。3 效益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产品,而且各行各业对新型电源的需求比较迫切,因此本成果具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如批量生产, 本电源价格每台约 1500 元/千瓦。 来自政府的资金补助以及军事、工业、新能源等应用领域的直接采购是使燃料电池电源商业化逐渐兴盛的主因。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 Pike Research 估计, 2016 年市场上的主力燃料电池产品功率将在 100W~2kW 之间,用于替代部分铅酸电池和柴汽油发电机,主要应用于船舶、 专用车、无人载具、 战场支持系统、 备用电源、 应急电源等。
清华大学 2021-04-13
射频消融治疗动脉瘤的仿真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基于射频识别卡的车辆交通监控系统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智能交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已不言而喻。在车辆牌照中嵌入射频识别卡(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结合由所有路口和主要路段地下铺设的读卡器、手持终端、监控中心构成车辆交通监控系统,可以实现一个城市(地区)的完整、严密的交通管理,大幅度提高道路交通的效率,并具有以下有突出的效果: (1)统计该路口的交通流量及其时间、车型分布,为正确引导和调度车辆行驶、道路改造提供依据。 (2)追踪被盗车辆和特定车辆。 (3)跟踪肇事逃逸车辆。 (4)跟踪报废车辆和逃避规费的车辆。 (5)跟踪套牌、伪造(RFID)车牌车辆。 (6)配合车辆传感器、摄像头和专用 PDA,可以准确甄别无合法 RFID 车牌的车辆。 (7)对在路口的车辆交通违章可以实现自动判断、自动记录和自动通知相关人员等功能。 (8)统计车辆运行的种类、时刻与时间等,为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基本数据。 (9)为各种智能交通子系统提供基础条件。如在此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建立: (一)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 (a)静态交通管理及停车诱导系统; (b)城市道路停车收费管理系统; (c)公共交通自动监控及通信调度系统; (d)城市交通一卡通智能支付、结算系统。 (二)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系统 (三)城市对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 (a)不停车收费系统; (b)出入口交通信息采集系统。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系统构成如图所示。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该机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 RFID(射频识别卡)、 微处理器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基于射频识别的车辆交通监控系统(专利申请号:200510013229.X)。并正在申请国际专利。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基于 RFID 的车辆交通管理系统具有原始创新性,该系统可望解决车辆交通中多数的管理问题,而且易于实施和低成本,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应用领域: 车辆交通管理。 技术转化条件(包括:原料、设备、厂房面积的要求及投资规模):生产不需特殊条件,但投资需要千万元以上。 合作方式及条件:专利许可(费用=实施地车辆总数×5 元×年数)。
天津大学 2021-04-11
基于剪式铰单元的快速可展拱桥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剪式铰单元的快速可展拱桥,包括主体拱结构和设置在所述主体拱结构上侧的倒V形折叠桥面板;所述主体拱结构包括M榀平行设置的可展拱单元,其中M不小于2;所述可展拱单元包括N组沿着桥梁的跨度方向依次相连的剪式铰单元、连接首尾两个剪式铰单元的拉索。本发明快速可展拱桥通过桥面板受弯、主体拱受压、下部拉索受拉的组合作用,形成稳定的自平衡体系。本发明为单自由度快速可展结构体系,可由铝合金等金属材料、钢绞线等制作而成,构造和传力合理,驱动方式简单,造型美观,便于快速折叠、展开或转移,能重复使用,特别适用于临时、半永久性或功能性桥梁。
东南大学 2021-04-11
射频与光通信集成电路芯片
在光通信传输过程中,发射端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然后调制到激光器发出激光束,通过光纤传递,在接收端接收到光信号后再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调制解调后变为信息,而光电芯片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实现电信号和光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光电技术产品的核心,处于光通信领域的金字塔尖。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管外漏磁检测装置的爬行单元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外漏磁检测装置的爬行单元,该爬行单元包括主动 V 型轮、减速器、从动 V 型轮、衔铁和永磁体,其中主动 V 型轮连接在主动轮支架的下方,并且该主动轮轴端同轴安装有第一链轮随其同步转动;减速器直接固定在主动轮支架的上方且其输出轴端安装有第二链轮;主动轮支架的水平侧还设置有从动轮支架,从动 V 型轮通过从动轮轴连接在从动轮支架的下方;此外,在主动 V 型轮与从动 V 型轮之间还设置有衔铁,并且该衔铁的下部两侧左右对称地安装有极性相反的两个永磁体。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业现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1 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