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山东永正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永正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07-12,法定代表人为窦霆,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71625MA3Q6QHC66,企业地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经济开发区兴博三路与兴业六路交叉口往东100米路北,所属行业为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营范围包含:环境保护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高分子材料、硅酸盐材料助剂、工业废弃物利用生产设备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服务、技术成果投资。
山东永正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09-06
山东联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联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位于山东省青州市鲁星路577号,员工总数500余人。旗下拥有山东联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联科卡尔迪克白炭黑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二氧化硅和炭黑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二氧化硅产品主要包括LK、LKHD及LKSIL系列橡胶工业用二氧化硅和非橡胶工业用二氧化硅;炭黑产品主要包括N100、N200、N300、N400、N500、N600、N700系列及LK系列橡胶用炭黑和特种炭黑。公司两大系列产品主要用于轮胎和工业橡胶制品、电缆屏蔽料、色母料及饲料和日化行业等领域。公司客户包括国内外知名轮胎企业、橡胶制品企业、橡塑企业、饲料企业和鞋业公司等,产品销售覆盖中国大陆、韩国、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为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炭黑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工业分会会员单位。 公司以“深化能源综合利用、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为企业使命,坚持“众心相联、科技立业”经营理念,经近二十年的发展、积累和沉淀,已成为轮胎助剂行业的区域龙头企业。公司以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致力向产业链专业化与精细化方向发展;坚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遵循“保护环境,绿色低碳,和谐发展”的节能环保理念;建设以质量、成本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二氧化硅和炭黑制造基地。   公司及其子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潍坊市无机硅材料工程实验室”、“潍坊市纳米二氧化硅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设立“导电纳米碳材料联合研发中心”;先后主持和参与起草了多项二氧化硅和炭黑国家标准;报告期内,公司及其子公司先后获得山东省循环经济创新科技重大成果奖,被评为潍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省能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公司拥有专利89项。   
山东联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9-08
山东数字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数字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济南高新区,是首批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股票代码:835670),公司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全国科普创作示范团队,设有“山东省中国数字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技术创新发展平台。公司坚持数据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双驱动”发展定位,专注于数字人体的研发与应用,引领数字解剖科技的前沿发展,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卓越的数字化医学解决方案。 公司主要从事数字人体系统应用与研发,在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医学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医学教学平台等领域的应用与研发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凭借坚实的基础和稳固的信用,公司被评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双软”企业,同时获得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公司拥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组织架构。由多位国内医学教育专家和多位博士组成了严谨、专业而强大的研发团队,在“数字化医学教学”和“数字多媒体展示”等领域推出了大量技术含量高、可靠易用的市场领先产品。公司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并结合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健全的内部管理机构。目前,公司下设八个一级职能部门。公司组织结构以扁平化为主要特征,各个部门责任明确,讲求从上而下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高效地执行能力,以实现公司整体化的快速发展。 为了防止出现“少数人控制”以及道德危害等现象,特设立监事会,以保证公司管理层可以有效地实施董事会下达的决策,保证公司股东的利益。公司管理模式:以人性化管理为核心,实行目标的多层次管理,实施产品项目管理、人才知识管理。 公司建立了遍布全国各个省份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力求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速度与质量。经过多年的真诚服务,与全国半数以上的医学大专院校形成了合作关系,与客户共同进步是我们的信念,更是我们无上的荣誉。 目前,公司产品主要由数字医学教育、人体生命科普和数字医疗产品三大模块构成,服务对象覆盖了医院、医学院校、科技展馆等领域。其中,数字医学产品为公司核心产品,包括“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和“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主要服务于医学院校的解剖学和形态学教学,同时还可以为医学院校的数字解剖实验室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人体生命科普产品主要面向各类专业科技展馆及学校、社区科技展厅,为其提供“人体生命科学”专题科普展品及展厅的设计、定制;数字医疗产品为公司最新研发出的产品,目前处于试点推广阶段,主要服务于各类医院,为其提供医学影像的扫描及三维重建、手术规划等服务。
山东数字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5-24
山东省冶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省冶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定位为工农业服务的实验站,1999年加入济钢集团,是全省率先进入企业集团的科研院所。为山东冶金工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教兴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连续评为“省一类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创业先进企业”,“国家科委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多项成果获得了山东省及省冶金科技进步奖。现设三个职能管理部门、七个事业部,下辖山东省冶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一个核算单位和《山东冶金》杂志编辑部。  山冶研究主体业务涉及标准物质研制、第三方检测服务。(含金属材料化学成份检测、力学性能检测、材料失效分析、无损检测、计量校准),标准物质/样品、检测能力验证等领域、拥有RMP、ISO/IEC 17025认可、CMA、CAL、PTP等多项资质。  山冶研究是山钢集团重点支持的战略发展产业,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山东省和济南市及历下区等科技计划项目建设,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战略前沿,高端人才聚集,市场意识浓厚,经济效益良好。现有职工110余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超过90%,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过40%,业务领域涉及冶金、机械、风电、采矿、建筑、化工等行业。  山冶研究秉承“科学 公正 高效 精准”的企业精神,以“诚信为本 客户至上 技术争先 创新发展” 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致力于全面、持续提升技术、产品和服务品质,未来打造成为集科研于一体,排名山东首位,国内知名领先的综合性规模化多产业集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山冶研究将紧跟时代步伐,永葆创新赢未来,开拓定格局的前瞻性,专业执着,携手各界共创未来!
山东省冶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2-10-27
供应山东潭子间歇分割器RU60DF06270
产品详细介绍供应山东潭子间歇分割器RU60DF06270在工程上也叫做凸轮分割器,它是一种高精度的回转装置。它的机械结构:一根由电机驱动的输入轴,凸轮副,输出轴或法兰盘。用于安装工件及定位夹具等负载的转盘就安装在输出轴上。 供应山东潭子间歇分割器RU60DF06270在结构上属于一种空间凸轮转位机构,在各类自动机械中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l 圆周方向上的间歇输送  l 直线方向上的简写输送  l 摆动驱动机械手  供应山东潭子间歇分割器RU60DF06270是依靠凸轮与滚针之间的无间隙配合,并沿着既定的凸轮曲线进行重复传递动作的装置。它输入连续旋转驱动,输出间歇旋转,或摆动、提升等动作。主要用于自动化加工、组装、检测等设备上面。  由于凸轮分度器为纯机械传动,并工作在全密封的油箱中,所以凸轮分度器具有高精度、高寿命、高可靠的传动特点
东莞市烨宇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 2021-08-23
利用植物来源的系列酶催化合成并筛选具有重要医药价值的糖苷或糖酯
本项目涉及来源于植物的100多种糖基转移酶的应用,尤其涉及这些植物酶在催化药物糖苷、糖酯、医药中间体合成过程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制药的酶催化合成领域。许多次生代谢物的糖苷、糖酯是非常重要的医药成分或其中间体,例如胞嘧啶阿拉伯糖苷、去氧氟尿苷、博来霉素、依托泊糖苷、噻吩足叶糖甙、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毛地黄苷、龙葵碱类糖苷、黄酮糖苷等等,它们在抗肿瘤、解肝毒、治疗心脏病、抗氧化、防衰老等方面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在医药工业或化学工业,要想获得某种化合物的糖苷主要有
山东大学 2021-04-14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简称“川外”,英文为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缩写为SISU)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历史沿革1950年4月,在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成立,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1951年1月)、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俄文系(1952年11月)、西南俄文专科学校(1953年3月)、四川外语学院(1959年5月),2013年4月,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校园环境学校背靠歌乐,面临嘉陵,校园呈梯级向歌乐山延伸,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和重庆市著名的和谐生态型校园,是大山城中的迷你山城。学科专业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强化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体系,设有23个院系、2个独立学院和1所附属中学。学校开设48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专业25个(22个外语语种),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本科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学校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含二级学科13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含二级学科49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6个,含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学校现有1个省级一流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8个重庆市立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12个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项目特色专业、3个特色学科专业群。师资队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校现有教职工1332人,专任教师83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师资总数的49.8%。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6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重庆巴渝学者青年学者4人,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7人次,重庆市宣传文化第二批“五个一批”人才1人,“322重点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3人,“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及“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25人次。现有全国一级学会、二级学会会长和副会长8人次。人才培养学校根据国家战略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立办学定位,统筹规划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强外语、厚人文,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交流才能,善合作、能创新的外语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现有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各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十二五”期间获批省级教改项目50项。近五年,获得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在国内外高层次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38项,省部级奖项65项;外语专业级别考试及格率和平均分历年都超过外语院校平均水平。近年来,学校本科生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以他们卓越的外语才华和交流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科学研究学校建有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2个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学报《外国语文》是全国“中文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英语研究》是CSSCI来源集刊。学校成立了金砖国家研究院、重庆国际战略研究院、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研究院、重庆市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教育法治研究中心等应用型研究平台,产出了一批有价值、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学校是中国外语界面研究会、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等全国学会组织的二级学会会长单位、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国际合作学校与22个国家或地区的77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交流项目94个。每年派往国外学习与交流的学生近600人,来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近400人。学校是法语国家大学协会(AUF)正式会员单位;学校与国外政府及教育机构合作设立法语联盟、歌德语言中心、塞万提斯语言中心、意大利语中心、俄语中心等涉外教育与文化交流机构;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和多哥洛美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商务英语本科双文凭项目。办学条件学校占地71公顷,教学设施完备,有西南地区最完善的外语教学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商务实战模拟实验室、传播技能综合实验室、中介语语料库实验室、重庆市外交外事实验中心等。学校图书馆藏有外国语言文学原版图书、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各类纸质图书113万册、电子图书227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967种、电子期刊42753种。社会服务学校发挥外语优势和特色服务社会,为提升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水平、创造更好的开放经济环境、促进重庆产业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学校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重庆智博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世界杯等众多国际大型活动和重庆市外事活动提供接待、翻译、联络、协调、礼仪、向导等服务,受到国内外友人的一致好评。建校近七十年来,川外学子的足迹遍布全球,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重庆市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外交事业与文化传播、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展愿景学校秉承“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校训,发扬“守责、求实、开放、包容”的川外精神,已经从一所外语类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地址:400031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 电话:023—65385238;65383326 传真:023—65383326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02-01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古称“三晋”,位于黄河流域中部,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山西又地处内陆,区位优势不强,经济发展单一,医疗资源偏弱,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不足。艰苦的环境激发了三晋人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召唤着当代山医人献身医学教育事业的担当和勇气。在建设“健康中国”和“健康山西”的征程中,学校坚守初心,仁心担当,负重前行,主动谋求3700万山西人民的健康福祉,致力培养医理博精、德能高邃的好医生,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 学校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19年创建于古城并州。1932年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55年成为全国保留有卫生系的6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学校为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个法医学本科专业院校、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第三批和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护理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开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5所医学院校之一、全国首批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临床医学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经过九十九年发展,学校成为以医学为主,医文结合、医理结合、医工结合、医管结合,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硕博多层次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医理博精、德能高邃”校训、“献身、务实、团结、进取”校风和“求实精进、坚韧弘毅”的山医精神。 学校有川至、迎泽、中都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422亩,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亿元。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31个教学机构,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口腔医院等12所直属附属医院,有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9个教学医院,111个其它教学基地,15个研究生培养基地,2个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教师1600余人,研究生导师 1300 余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专家1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6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5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优秀思想政治辅导员2名。各类省级优秀人才189名,省级团队23个,省级优秀教师 46名,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48名。聘有以3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客座教授。一批教师荣获全国或全省模范教师、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一批教师在全国和全省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及各类科技奖励中获奖。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理学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1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泌尿外科学、中医护理学、骨科学、肾病学、普通外科学、老年病学、急诊医学、风湿免疫学、护理学、病理学、眼科学、心血管内科;各类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5个;各类省级重点教学科研平台30个。现有3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特种医学;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特种医学;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图书情报。 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26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精神医学、药学、中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制剂、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生物制药、眼视光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健康产业管理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英语(医学方向)。 学校生源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2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5300余人,硕士研究生3600余人,博士研究生280余人,国际学生7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以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田志刚,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杨辉等为代表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12万余名。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在30%以上,就业率达90%以上。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在90%以上。 学校科研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科技总经费达1.1亿元;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7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项;发表科研论文2900余篇,其中SCI等收录论文233篇;获专利授权48项,出版著作39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了“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养计划”“学科管理业务骨干海外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海外培养计划”,开展了“推荐优秀本科生直博”“硕士研究生1+1+1联合培养”本科生学分互换等项目;广泛开展师生交流和国际科研合作。2017年,学校招收了首批77名来自13个生源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国际学生,国际教育翻开了新篇章。 学校历经九十九年薪火相传,几代人艰辛拼搏,取得了辉煌成就。学校将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山西“1331”工程实施、健康中国和健康山西建设、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等发展机遇,继承优良传统,加快建设步伐,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2-0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航空航天)培养基地,已经基本建设成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技术工程研究基地”。 学校始建于1952 年,是原航空工业部所属的6 所本科航空院校之一,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后历经“东北第一工业学校”、“沈阳航空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发展阶段,于2010年3月正式更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三方共建沈航;201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决定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共建沈航。2017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与沈航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航空发动机学院。 学校占地1731亩,建筑面积8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1亿元。截至2018年8月31日,图书馆入藏图书1278083册(包括图书、过刊、学位论文,不包括院系图书),报刊4590种;电子图书683768册。现有各类学生22000余人。 学校具有推免硕士研究生资格,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1个博士一级学位点,15个硕士一级学位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现已形成了以“航空装备设计制造与试验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航空宇航学科群和以“航空信息化与控制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信息科学学科群。 沈航下设22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专业和国防紧缺专业,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防科工委共建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8个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1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虚拟仿真中心,10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近年来,先后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现有省级精品系列课程22门;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科技大赛,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奖励828余项,创新创业项目156项,竞赛成绩位于辽宁省高校前列。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其中万余人就职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千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百余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高层管理职务,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 学校现有“新能源通用飞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航空制造工艺数字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34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之一。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是辽宁省“十二五”重大科技平台,成功研制了三款新能源飞机,其中,我国首型电动双座飞机“锐翔”(RX1E),是世界上仅有的按照美国ASTM标准进行适航审定的四款飞机之一,是国家民航管理局颁发“适航型号合格审定证书”的第一款电动轻型飞机。“十一五”开始,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航空预研和航空型号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科研指标逐年提升,近五年内学校科研项目总量年均超过1亿元,基本达到师均经费10万元以上,发表核心以上论文3019篇,其中:SCI论文458篇、 EI论文842篇、ISTP论文642 篇、中文核心论文1159篇。申请专利共计515 项,其中:发明专利333项、实用新型专利143项、软件著作权专利39项;授权专利共计336 项,其中:发明专利149项、实用新型专利151项、软件著作权专利36 项。教师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4项,其中:省一等奖6项、省二等奖12项、省三等奖12项、市级科技奖 4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近千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2人;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368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50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5人;现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教学名师13人,校级教学名师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百、千、万层次人才72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3人;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 现有80个国家的1200余名学生在校留学,学历生在校规模名列省内高校首位,是辽宁省内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的20所高校之一,与法国皮卡迪大学、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等125个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五年来,教师因公出国(境)300多人次,学生国(境)外交流近700人次赴国内外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进修培训。 学校以“立足航空、明德育人、求实拓新、志在卓越”为办学宗旨,凝炼了“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下,学校将坚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辽宁、助力振兴作为重要面向,把学科建设、内涵发展作为工作主线,把依法治校、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高协同学科体系、高标准培养质量、高水平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高品位校园文化,在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21-02-01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之一;是首批六所设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创新性、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2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2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323.4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学科,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加大对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的一流学科建设力度。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6个一级学科。有68个本科专业;26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48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80个博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会计(MPAcc)、艺术(MFA)、金融(MF)、翻译(MTI)、药学(M Pharm)、工程管理(MEM)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5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9379人(其中博士生1755人),全日制本科生15808人,来自89个国家的1358名各类外国留学生。现有教职员工3041人,其中两院院士6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青年千人”6名,国家外专千人长期项目1名、短期项目1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组成员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名,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90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建有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有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建设“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8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 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6、2017年又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3项一等奖;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2016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辩论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高度重视原创性研究,着力推动前沿和交叉领域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获得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并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9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6年超过7.2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65项,省部委科学技术奖700多项,摘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史上首个技术发明奖特等奖,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800多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与美、德、英、法等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长期学术交流关系及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学校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广纳海外杰出人才。 学校一贯注重文化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多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65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毕业生,校友中2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张霞昌、国内首位荣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称号的应佚伦、“全国十大最美村官”方月萍、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高羽烨等各种荣誉的海内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1 102 103
  • ...
  • 219 22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