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在软基底上制造定向碳纳米管膜方法
研究背景 :现有的碳纳米管膜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石英、 硅基底(即 所谓的硬基底)上直接沉积出具有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膜。另一种是与聚 合物复合成复合薄膜,这种复合薄膜中的碳纳米管的定向是随机分布,采 用切片方式,可以使一部分碳纳米管从薄膜中露出。第一种膜好,但是制 造出的碳纳米管膜是硬的衬底,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第二种膜虽然 应用方便,但它的位向是随机分布,碳纳米管的均匀分散不均匀,将会大 大地影响碳纳米管的使
南昌大学 2021-04-14
带台阶槽型换向器整体冷锻制造方法
工艺流程 :换向器现行制造工艺过程是: 线材 —拉拔 —退火—拉丝(4 道次) —冲压切断成单片 —去毛刺(甩桶) —烘干—排片(换向片与云母 片交错嵌排,排成圆环状并箍紧) —压制酚醛树脂并固化 —切削加工 —嵌 漆包线等 —换向器产品。 新工艺为管材切断 —冷锻 —压制酚醛树脂及后续工序同原工艺。 效益情况 :年产量 500 万只;销售收入 4000 万元。 
南昌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增材制造的变胞成形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増材制造的变胞成形装置,包括第一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中间上下移动机构、中间旋转机构、电机支座、丝杆支撑架、连接板,第一连杆机构设置于丝杆支撑架的左侧,第二连杆机构设置于丝杆支撑架的右侧,中间上下移动机构设置于丝杆支撑架的中下部,中间旋转机构设置于丝杆支撑架的中上部,第一连杆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滚珠丝杆、第一驱动连杆、第一传递连杆、第一挤压执行部件、导轨、第一连接块、第一滑块,第二连杆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滚珠丝杆、第二驱动连杆、第二传递连杆、第二挤压执行部件、第二连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无醛生物质胶黏剂制造与应用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采用豆粕、棉粕等植物蛋白为主要原料,开发出蛋白质活化、降粘、增强及快速固化等技术,创新植物蛋白胶黏剂施胶设备,解决了蛋白胶黏剂工业化应用的一系列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黏剂产品具有涂布性能好、预压性好、固化温度低(110-120℃)固化速度快、耐水胶合强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单板类人造板生产。人造板产品力学性
北京林业大学 2021-01-12
人才需求:专项化学品制造相关专业、领域人才
专项化学品制造相关专业、领域人才
山东三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8
人才需求:焊接、机械制造、自动化、化工工艺
焊接专业人才 机械制造专业人才 自动化专业人才 化工工艺专业
蓬莱禄昊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2021-06-18
新型密封材料及装备的设计制造与性能表征
新型无石棉短纤维增强橡胶基密封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本项目制备开发的短纤维增强NAFC材料具有耐高温(300摄氏度)、低蠕变、高强度、低成本的特点,且其制备工艺单,基本沿用了传统CAF材料的生产设备,产品技术指标完全满足国家标准对NAFC材料性能的要求,且某些指标已经超过了国外同类进口产品。 非石棉密封复合材料生产技术:本项目所开发产品的技术指标包括压缩回弹率、泄漏率、应力松弛率、外观质量等均符合国标规定的要求,其使用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国外知名企业同类产品的性能指标,可替代国外进口产品。 密封件及其防松弛元件生产技术及装备:项目团队已开发出密封元件分级制造新技术以及工艺参数可控制的国内最先进的静密封件生产装备,包括新型缠绕机、金属包复垫滚压成型机、石墨复合垫剪圆及包边机等。采用上述技术和装备可生产出满足不同工况条件的高质量静密封产品。此外,项目团队开发了高温连接用防松弛技术及其相应的元件,可提供成熟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螺栓法兰密封接头用高温碟簧设计与制造技术
碟簧作为一种弹性补偿元件,被引入螺栓法兰连接系统,可有效地解决因诸多因素引起的法兰接头的螺栓预紧力松弛问题。当螺栓拧紧时,碟簧吸收机械能并将其转化成弹性势能储存起来,当法兰接头由于温度变化、压力波动、机械振动或自身各元件的蠕变导致螺栓预紧力或螺栓力松弛时,碟簧将释放其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成机械能,对螺栓预紧力或螺栓力进行补偿,从而使螺栓力始终保持在垫片密封所需要的区间范围内,保证法兰接头长周期紧密不漏。本成果基于PVRC泄漏紧密性等级,考虑法兰、螺栓、垫片及碟簧的变形协调,对碟簧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材料、加工及热处理工艺的深入研究,为石化、炼油、电力、核能、冶金等领域的高温高压或温度压力波动的螺栓法兰接头提供高品质的密封辅助元件。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微生物转化制造 L-瓜氨酸的方法
利用自主筛选、鉴定和保藏的一株产精氨酸脱亚氨基酶(ADI)的恶臭假单胞菌 CGMCC1347,通过发酵培养其微生物细胞,用于转化精氨酸生成 L-瓜氨酸,用 5L 发酵罐发酵 20 小时产酶活力达到 2.17U/mL。采用卡拉胶等凝胶包埋固定化细胞反复分批转化 10 次,酶活力不减。用固定化细胞固定床反应器进行连续转化,连续 30 天以上,连续 30 天 mol 转化率稳定在 90-99%,30 天平均稀释速率 D=0.0735 h-1,固定床反应器生产效率平均 6.34 g L-1 h-1,固定化细胞生产能力 0.0108 g h-1 g -1。本技术的特点是高产精氨酸脱亚氨基酶(ADI)的恶臭假单胞菌菌株能高效转化精氨酸生成 L-瓜氨酸,对底物总摩尔转化率高,转化后的产物纯度高,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微生物细胞易于培养且安全无毒,生物转化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固定化细胞可反复利用多次,或装柱连续转化。 
江南大学 2021-04-11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新兴工业城市平顶山市白龟湖畔,是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成立单位。 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原煤炭工业部创建于1956年的平顶山煤矿学校。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办学以来,先后向社会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20余万人,辐射全国各地,遍及社会各行各业,大多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际技术比武冠军、道德模范等。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逐步形成了“面向社会、面向人人,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实现梦想”的办学理念;培养“员工型、学习型、全面发展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高职教育为本,以中职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四进”、“五个一”人才培养系统工程,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企业社会认可的创新办学之路和特色育人之路。 目前,学院有教职工858人,其中,专任教师65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155人,双师素质教师301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01人。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人。 学院设机械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资源开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化工学院、艺术学院、国际合作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文化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部,技工学校、安全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信息中心。开设汽车类、建筑类、医学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管理类、煤矿类等51个专业及方向。其中,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 学院校区占地面积1454亩,建筑面积41.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48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4亿,图书馆藏书107.04万册。学校建有现代化运动场、体育馆、网球场等体育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拥有与专业配套的、具有真实场景或高度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车间)103个,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高电气集团、中兴通讯等大型企业共同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117个。其中,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矿山机电实训中心综合楼、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实训基地、河南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瓦斯防治实验室、数控加工实训工厂、服装加工实训工厂、煤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均处全国、全行业领先水平。 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单位、中国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百强、全国综合实力十强高职院校、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河南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院”、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等荣誉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三五”期间,学院将顺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潮,秉承“两个面向、四个服务”的办学理念,以 “三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四进”、“五个一”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为实现“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战略目标夯实基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校址:河南省平顶山市水库路 3 号院 网址:www.pzxy.edu.cn 电话:0375-2066473 传真:0375-2066471 电子信箱: office@pzxy.edu.cn 邮编:467001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6 47 48
  • ...
  • 97 9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