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全自动微机差热天平 STA—100/200
产品详细介绍  仪器特点 1、炉体自动升降、定位准确,提高了测量的重复型。 2、两路吹扫气体与一路保护气体,使用集成的质量流量控制系统及相应软件功能进行精确的流量设定与控制。 3、液晶时时显示仪器状态、数据。 4、DSC方式数据才具分析。 5、从微量样品到大型样品均可满足,差动型TG—DTA最大样品可达200mg(更换大热电偶,最大样品可达5g)。可满足各种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测试要求。 6、增加气流调节装置,在升温过程中可使热浮力引起的表现增重减到最小。 7、智能化软硬件设计,全部测量过程自动完成,自动绘图,丰富的软件可完成TG、DTA常规数据处理;特殊数据处理(DTA面积及热焓计算;动力学参数计算;数据比较)。 8、智能化系统采集试样过程中,根据输出信号大小自动变换量程。 9、国内唯一可由用户利用标准试样进行温度、热重、差热各项校正的仪器,减少仪器误差。 10、USB或串行通讯接口,方便与笔记本电脑连接。 11、自动化控温软件功能强大而灵活,用户界面友好,具有丰富的数据分析功能并可灵活的进行温度程序设定。 仪器指标 温度范围:STA—100为室温—1150℃、STA—200为室温—1450℃ 温度准确度:±0.1℃ 升温速率:0.1℃/min—80℃/min     之间可任意设定 天平测量范围:1mg—200mg 天平灵敏度:0.1ug 测量范围:±10uv—±1000uv DTA解析度:0.005℃ DSC方式数据采集分析。 DSC测量范围:1mw至±100mw DSC解析度:10uw 真空度(仪器本身有真空密封措施)选配真空机组后可达2.66-2pa 两路吹扫气体与一路保护气体,使用集成的质量控制系统及相应软件功能进行精确的流量设定与控制。 具备热重、差热基线校正功能。 坩埚容积:约0.06 ml
北京恒久科学仪器厂 2021-08-23
微机差热仪 HCR-1/2型
产品详细介绍  仪器特点 1、国内体积最小的、容机电及气氛控制为一体的整体化仪器,减少信号损失,减少干扰。 2、样品在仪器上方,操作方便。 3、采用热惰性的小型化加热炉,从室温开始就能保证对样品进行线性升温,升温控制采用微机软件PID算法,比硬件PID控制系统更准确。 4、完善的两路稳压、稳流气氛制系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变换气体种类。 5、智能化软硬件设计,使测量过程自动完成,并自动绘图,利用软件功能可完成DTA常规数据相互里;特殊数据处理(DTA 面积及热焓计算;动力学参数计算;数据比较)。 6、智能化系统采集试样过程中,根据输出信号大小可变换量程。 7、国内唯一可由用户利用标准试样进行温度、差热各项校正的仪器,减少仪器误差。 8、USB或串行通讯接口,方便与笔记本电脑连接。 9、自动化控温软件功能强大而灵活,用户界面友好,具有丰富的数据分析并能可灵活的进行温度程序设定。 主要特征 1、数据采集过程中差热基线可利用软件自动调节,使视图效果、分析效果更好。 2、具有差热基线校正功能。 3、软件可对温度分段校正,清除热电偶误差。 4、多种算法计算活化能、动力参数、反应峰面等。 仪器指标 温度范围:HCR—1为室温-—1150℃、HCR—2为室温—1450℃ 温度准确度:±0.3℃ 升温速率:0.1℃/min—80℃/min     之间可任意设定 测量范围:±10UV—1000uv DTA解析读:0.005℃ DSC方式数据采集分析 DSC测量范围:1mw—±100Mw DSC解析度:10Uw 真空度(仪器本身有真空密封措施)选配真空机组后可达2.66-2Pa 两路稳压、稳流气氛控制系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变换气体种类 具备差热基线校正功能 坩埚容积:约为0.06ml
北京恒久科学仪器厂 2021-08-23
DM-1000系列数显压差表
产品详细介绍产品名称:  DM-1000系列数显压差表产品型号:  DM-1000系列DigiMag®系列DM-1000数字压差流量表监测空气及非可燃性兼容气体的压差流量,功能与Magnehelic® 压差表相同.所有型号由工厂设定量程.4位 LCD 可显示英制及公制读数。4个按键可简化校准和设定操作. DigiMag®系列DM-1000数字压差流量表是一种多功能压差表,可根据订货型号现场编程选择压力、风速或流量操作. DigiMag® 系列数字压差表用于过滤器时可设定显示值闪烁,当过滤器堵塞时提示维护人员进行过滤器清洗维护. DM-1000依据型号,使用4个按键可设置安全级别、工程单位、K因子(用于皮托管和流量传感器)、过滤器设定、读取峰谷过程数据、平滑过程数据、显示更新、零满校准等.特性:介质: 空气及非可燃性兼容气体.接触材质: 咨询工厂.外壳材质:玻璃纤维.精度: ±1% F.S.包括线性、滞性和重复性; ±2% F.S.对于量程小于等于1" w.c.. 温度限制: 0 to 140°F (-18 to 60°C).温度补偿限制: 32 to 122°F (0 to 50°C).长期稳定型: ±1% F.S. per year.热效应: ±0.05% F.S./°F typ.; ±0.10% F.S./°F typ. for ranges 1" w.c. and below. 显示: 4-位 LCD (尺寸: 0.60"H x 0.33"W).显示更新:  1 秒~10 分钟,或选择按键更新. 压力限制:量程小于等于5 "w.c. 时为 2 psi (13.7 kPa); 量程大于等于 10" w.c. 时为 11 psi (75 kPa). 可选工程单位: in w.c., psi, kPa, Pa, mm w.c., mBar, in Hg, mm Hg, FS (0-100% FS).电源: 9V 电池或外接9-24 VDC电源. 出厂包括电池但未接通. 电池类型: 9V碱性电池(Duracell® PC 1604或等规格).电池寿命: 取决于显示更新时间: 150小时(典型)显示更新位1秒时; 9月(典型)显示更新10 分钟; 1.5年(典型)显示不更新. 如果用ULTRALIFE U9VL-J锂电池,显示时间是上述的4倍.电流消耗: 5 mA maximum.电气连接: 可插拔端子16 to 26 AWG.电气入口: Cable gland for 0.114 to 0.250" (2.9 to 6.4 mm) diameter cable.过程连接: 1/8" (3 mm) I.D. tubing.封装: NEMA 4X (IP66).重量: 1.18 lb (535 g).尺寸: 5" (127 mm)前视外径.认证: CE. 型号:型号 描述 DM-1102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0.25" w.c. DM-1103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0.5" w.c. DM-1104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1" w.c. DM-1105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2" w.c. DM-1107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5" w.c. DM-1108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10" w.c. DM-1109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15" w.c. DM-1110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25" w.c. DM-1111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50" w.c. DM-1112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100" w.c. DM-1122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25-0-0.25" w.c. DM-1123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0.5-0-0.5" w.c. DM-1124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1-0-1" w.c. DM-1125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2-0-2" w.c. DM-1127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5-0-5" w.c. DM-1128 DigiMag® 数字压差表, range 10-0-10" w.c. DM-1202 DigiMag® 数字压差流量表, range 0-0.25" w.c. DM-1203 DigiMag® 数字压差流量表, range 0-0.5" w.c. DM-1204 DigiMag® 数字压差流量表, range 0-1" w.c. DM-1205 DigiMag® 数字压差流量表, range 0-2" w.c. DM-1207 DigiMag® 数字压差流量表, range 0-5" w.c. DM-1208 DigiMag® 数字压差流量表, range 0-10" w.c. DM-1209 DigiMag® 数字压差流量表, range 0-15" w.c. DM-1210 DigiMag® 数字压差流量表, range 0-25" w.c. DM-1211 DigiMag® 数字压差流量表, range 0-50" w.c. 
深圳市德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Mark II M-700Pa差压表
产品详细介绍产品名称:  Mark II M-700Pa差压表产品型号:  Mark II M-700Pa用途:用于测量正负压差;适用于药厂、电子厂洁净厂房的净压差测量,暖通空调过滤网压差的检测等外型:长方形塑料外壳,小巧结实范围:0-80mmw.c.,10-0-700Pa等 几十种范围规格最大过压:100KPa最大工作温度:54°C精度:±3%F.S.O. 尺寸:188.12X150.02X28.58mm 40系列选型表:型号 范围 充液  MARK II 25 0-3" w.c. Red Oil, .826 sp gr  MARK II 26 0-7" w.c. Blue Oil, 1.91 sp gr  MARK II 27¹ 0-7000 fpm Red Oil, .826 sp gr  MARK II 28¹ 0-10,500 fpm Blue Oil, 1.91 sp gr  MARK II MM-80 0-80 mm w.c. Red Oil, .826 sp gr  MARK II MM-180 0-180 mm w.c. Blue Oil, 1.91 sp gr  MARK II M-700PA 10-0-700 Pa Red Oil, .826 sp gr  MARK II 40-1 .1-0-1.0" w.c. Red Oil, .826 sp gr  MARK II 40-25MM 0-26 mm w.c. Red Oil, .826 sp gr  MARK II 40-250PA 10-0-250 Pa Red Oil, .826 sp gr  MARK II 41-2 .2-0-2.4" w.c. Blue Oil, 1.91 sp gr  MARK II 41-60MM 0-60 mm w.c. Blue Oil, 1.91 sp gr  MARK II 41-600PA 20-0-600 Pa Blue Oil, 1.91 sp gr  MARK II 40-1-AV¹ 0-1.1" w.c. & 0-4200 fpm Red Oil, .826 sp gr  MARK II 40-250PA-AV¹ 0-260 Pa & 0-21 mps Red Oil, .826 sp gr  MARK II 41-2-AV¹ 0-2.5" w.c. & 0-6300 fpm Blue Oil, 1.91 sp gr 
深圳市德威达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太赫兹波传输和调控功能器件
太赫兹(THz)科学技术既是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然而,作为一段全新的的电磁波谱,实现THz波传输与控制的相关器件极为匮乏,大大限制了THz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项目提出了THz波物质探测、低损传输、高速控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研制出多种实用化THz功能器件。本项目的主要成果包括:(1) 提出了THz波吸收的理论模型,研制出吸收率达到85%以上的窄带、多带和宽带太赫兹吸收材料,解决了传统电磁波吸收材料无法有效工作于THz频段的技术难题;(2)提出“人工电磁结构”与“电子功能材料”相结合构建可调谐太赫兹功能器件的思想,研制出开关速率达到0.1ms的太赫兹开关、调制速率达到10Mbps的太赫兹波调制器,带内透射达到80%的太赫兹带通滤波器,以及高效太赫兹功率衰减器;(3)基于高阻Si的深能级掺杂技术和石墨烯二维晶体材料,研制出宽带太赫兹波空间调制器,开关速率达到5MHz,空间调制面积达到3英寸,为提高太赫兹成像速率和分辨率奠定了基础;(4)提出极化约束实现太赫兹波导低损耗传输的新概念。基于“聚合物空芯波导”与“周期性金属光栅结构”的集成,研制出一种双面光栅聚合物空芯波导实现了单模的传输,大幅度降低太赫兹传输损耗到0.68dB/m,达到了实用化的要求。 这一研究成果既加深了对THz波谱特性和基本物理现象的理解,也解决了THz传输、控制、波谱识别和应用成像的多个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成果的实施,可望实现载波300GHz以上高速无线通信,为太赫兹波无线通信、雷达探测、医疗诊断以及以及波谱成像等应用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Appl. Phys. Lett., Sci. Rep., Opt. Lett., Optics Express, J. Opt. Soc. Am.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66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 项,已授权专利7 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跟国内外综合比较,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推动太赫兹科学快速进入实际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系统
(1)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 本成果面向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需求,可在地形复杂、通信条件受限、运营维护困难的复杂环境下,建立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系统,实现监测预警工作的持续、可靠运行,解决现有监测预警网络中的覆盖面受限、长期持续监测难度高、信息传输可靠性低等问题。 本成果可应用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各种类型的环境监测等领域。 (2)特色及先进性 基于三大核心(新型组网架构、高效节能机制、可靠传输保障)机制,设计八项创新技术。提出了基于监测事件预测的节能机制和能量均衡消耗机制,设计了支持中继转发、双信道汇聚式接入的组网架构,研发了集自动重传、自适应传输、机会通信于一体的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可靠传输技术,提升了监测预警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除正在受理部分,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3)技术指标 本成果已示范应用于龙门山地震带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系统。根据示范系统运行效果,本成果与灾害监测传统方式技术参数相比,可达到如下技术指标: ? 丢失/出错数据恢复率提高约30%,现场通信质量越差,优势越明显; ? 视频和图像传输实时性可提高约1/3; ? 传感节点能耗10%-50%,监测系统有效工作时间延长20-30%; ? 网络故障对监测预警影响极大降低,网络故障带来的数据时延趋向于0。 (4)解决问题与实施效果 当前问题 解决方案与效果 技术状态 监测点部署受限于区域通信条件 中继转发技术: 采用中继转发技术,可在无信号覆盖区域建设监测点,通过中继转发技术将监测数据转移到具备GPRS/3G/卫星信号的位置。 示范系统应用 监测点的信息传输存在数据丢失、甚至意外中断的风险 集自动重传、自适应传输、机会通信于一体的传输保障技术: (1)研发低开销、高能效自动重传技术,恢复丢失数据,较传统方式的丢失/出错数据恢复率提高约30%,现场通信质量越差,优势越明显; (2)研发视频与图像自适应传输方法,提高视频、图像传输效率与可靠性,在网络信号较差时,视频和图像传输实时性可提高约1/3; (3)设计机会通信技术,传输网络中断处监测节点的数据,在邻近节点可替代传输时,可实现网络中断带来的时延效应趋于0。 授权专利2件 示范系统应用 监测点持续工作能力受到能量供应的约束 基于监测事件预测和能量均衡消耗的节能机制: (1)研发基于监测事件预测的休眠机制,降低传感节点能耗10%-50%; (2)研发能量均衡消耗方法,监测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延长24.3%。 授权专利5件 示范系统应用 监测预警系统存在故障或破坏的问题 双信道、汇聚式接入的组网架构: (1)设计双信道、汇聚式接入的组网架构,支持系统部分故障时的网络自愈能力,保障监测数据传输不中断; (2)所设计组网架构下的设备可互相自动查询工作状态,设备故障可由其邻居设备主动上报,同时保留的传统设备状态查询方式,提高及时发现失效设备的能力。 授权专利2件 示范系统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太赫兹波传输和调控功能器件
本项目提出了THz波物质探测、低损传输、高速控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研制出多种实用化THz功能器件。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及装置
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有效克服了传统接触式电能接入模式存在的诸如 设备移动灵活性差、环境不美观、接触火花及其他不安全因素等问题,且对用 电设备使用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特别适用于易燃易爆、潮湿水下环境以及 生物体内等用电设备(机构)的供电。可广泛应用于电气化交通、人体内置设备 供电技术、工矿企业移动电气设备、工业机器人、便携式电子产品等领域,具有 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重庆大学 2021-04-11
横电磁波传输室场强装置
东南大学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中心相继开发出横电磁波室(TEM Cell)、非对称横电磁波室、吉赫兹横电磁波室(GTEM Cell)、三极化横电磁波传输室(TTEM Cell)等系列横电磁波室场强装置。创造性地采用异形结构形式增大GTEM Cell的可用试验空间,同轴输入接头获国家发明专利。所研制横电磁波传输室的电压驻波比小于1.5,外形长度尺寸从0.2m到8m,工作频率从9kHz到18GHz,最高脉冲工作电压达80kV,连续波承受功率大于1kW。本成果可应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电力电子、汽车电子、医疗器械、集成芯片等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试验和场强探头校准。
东南大学 2021-04-1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系统
本成果面向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需求,可在地形复杂、通信条件受限、运营维护困难的复杂环境下,建立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系统,实现监测预警工作的持续、可靠运行,解决现有监测预警网络中的覆盖面受限、长期持续监测难度高、信息传输可靠性低等问题。本成果可应用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各种类型的环境监测等领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33 3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