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平菇的工厂化栽培
项目背景:工厂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不受环境 影响情况下实现高频高产、节能高效的运营效果。平菇作为 全国消费量最大最普遍的食用菌品种之一,由于要求生产条 件温度低,耗氧大,所以平菇品种在国内业界一直难以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栽培---夏天出菇,以平衡市场供需矛 盾,降低消费者消费成本。面对夏天的高温天气(30℃— 40℃),亟待解决平菇生长过程中需求的 0.1%二氧化碳浓度 的控制(强通风)和中低温度 15℃—20℃(制冷设备调控) 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点:平菇生长,二氧化碳浓度需控制 在 0.1%以下,每小时大约 40—50 分钟的间断性通风。本地 区夏季外界温度 30℃-40℃,同样风的温度也是 30℃—40℃, 与平菇的生长要求的温度控制在 15℃-20℃是严重相违悖的 (平菇生长不能超过 25℃)。在长时间的通风的情况下,空 调制冷不仅效果很差,且耗能极大,生长的平菇品质、品相 差、产量低、易携带细菌病菌。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设计需求。需要高校或相关 企业等作为技术提供方,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度、湿度等 参数提供具体的设计方案。2.设备需求。根据技术方的设计 方案,提供相应的设备支持。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1.研发前充分了解需求方的现实 状况(工厂化平菇生产需求方为全国首家)。2.技术需求方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且为以后的良好应用打下技术。 
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1-09-01
一种平菇曲奇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菇曲奇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制备的平菇曲奇通过以下重量份原料制得:低筋小麦粉350-400份,平菇全粉70-100份,荸荠粉20-30份,红花籽油150-180份,黄油50-80份,白砂糖80-100份,蛋黄150-200份,淡奶油100-120份。本发明通过调整原料的打发顺序,制备的平菇曲奇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平菇的营养及风味,曲奇营养丰富,口感松脆,品质好,成型率高,保存时间长,食用后不上火、不油腻,提高平菇的产后附加值,推动平菇产业的转型升级。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长根菇 8 号
长根菇8号是通过单双杂交技术获得的新品种,该品种属于高温品种,具有菌丝生 长快、出菇整齐、一级菇比例大、产量高、抗木霉能力强、菇体黑、菇肉洁白、含具有 降血压能力的活性成分小奥德蘑酮最高,生物学效率50-70%,适宜一年四季栽培。通过单双杂交技术、SNP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杂合子菌株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 在DNA图谱上,杂合子菌株在基因JE54内有多处显示套峰的杂合位点,并出现了碱基纯 合位点改变为碱基杂合位点及碱基杂合位点改变为碱基纯合位点两种基因变异现象。综 合显微观察、平板拮抗和菌株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及品比试、示范试验,选育获得 新菌株,并编号为长根菇8号。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自动化金针菇菇根切除包装流水线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化金针菇菇根切除包装流水线设备,它实现当前金针菇子实体菌柄根部的切除、有价值的可食部分的选出、可食部分按质量等分装、打包过程的自动化等。技术方案包括生产线加工分线、生产线包装分线、‘子实体’切割定位部分、‘可食部分’传送部分、‘菌柄根部’传送部分、‘子实体’切割固定部分、切割刀运行部分、‘菌柄根部’处理部分、‘可食部分’称重台部分、成品包装预操作板、触摸屏操作显示部分、微型处理器控制中心、数据存储部分、包装压紧成型与自动封口部分、‘包装成品’弹出部分等。本发明有助于解决当前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车间中金针菇菇根切除的手工操作效率低、切除废料易堆积、无法及时处理等问题。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姜平
教授、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长期从事检测技术与智能控制、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
姜平 2021-04-28
叶先平
2018-2019参加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评审和创业指导工作,在创业指导中挖掘符合我们投资的项目。
云上高博会 2022-03-24
口疮平颗粒
【项目来源】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类    别】中药6(2)类新药。 【剂    型】颗粒剂。 【知识产权】已授权专利1项。专利名称:用于防治复发性口疮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公开号:200910036045 【处方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资深专家,在《兰室秘藏》清胃散基础上,结合历代医家论治口疮的理论和实践,反复筛选药物,通过20年的临床实验研制而成的口服制剂。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养阴凉血。主治复发性口疮心胃伏火,阴虚火炎证。 【主要技术指标】 1.药学研究:已进行了制备工艺、中试、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口疮平颗粒提取工艺简便易行、质量可控;三批中试工艺所得产品收率均大于90%,主要指标成分小檗碱的转移率均较稳定,批间工艺数据差异小;6个月加速试验内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规定,可认为在有效期两年内质量稳定,将有效期暂定为两年。 2.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口疮平颗粒能明显减少溃疡数目,延长间歇期,缩小大鼠口腔溃疡面积,促进口腔溃疡愈合;具有抑制急性炎症的作用,还能够抑制慢性炎症。毒理学研究表明口疮平颗粒治疗ROU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3.临床研究:按规范的临床试验方案验证使用数百例,追踪观察时间达1年以上。结果表明不仅能改善口疮局部表现,促进溃疡愈合,更能延长口疮复发周期,乃至完全控制复发,尤其适宜顽固性口疮。对白塞病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癣、慢性舌炎、灼口征、口臭、齿龈肿痛等也有较好疗效。 【推广应用前景】 本项目将目标定位为研制“治疗顽固性口疮溃疡、防治口疮复发的中药复方新药”,与目前市场热销品种形成错位竞争,填补顽固性口疮患者需长期服药这一市场空缺,减少了在一开始就面临强大竞争对手的阻击;另一方面,“口疮平颗粒”在科技水平上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口疮平颗粒药物组成均为中草药,资源丰富,制备工艺无特殊要求,生产成本较低,无毒副作用,有希望成为国家治疗口腔溃疡的基本处方药。在产品疗效得到患者认可、品牌打响之后,还可以开发出更为便捷的剂型,进一步抢占同类药物的市场。 【进展情况】已完成临床前主要研究工作,获发明专利1项,准备注册申请临床研究批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曹贵平
曹贵平(1965.),籍贯安徽省池州市,博士学历,1997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任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产品结构性能调控”研究方向责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曹贵平 2021-12-31
李翠平
李翠平,女,工学博士,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数据库专委会委员。2003年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所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在美国UIUC大学计算机系访问交流。目前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库系统、深度学习、图表示学习、社会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及推荐系统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1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先后在SIGKDD、SIGMOD、VLDB、EDBT等重要国际会议和TKDE、KAIS、JCST、软件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2007年入选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李翠平 2021-12-31
邓卫平
浙江师范大学药物创新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学科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1995 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戴立信院士。2000 年至 2003 年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Rochester 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 年底加入新加坡新药研发公司--S*BI0,进行靶向小分子抗癌药物的研发工作。2005 年 8 月受聘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药物科学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曾任上海宝山区科委副主任(挂职,2011-2012),上海奉贤区政协常委(2012-2021)。2021 年9月作为校聘杰出教授加盟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化学专委会委员,Green Synthesis & Catalysis 和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等职。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手性)药物的绿色制备技术的开发、结构多样性导向的手性杂环骨架的构建及相应抗肿瘤、抗衰老等生理活性研究。 邓卫平教授长期致力于催化不对称和手性药物合成领域研究,基于金属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协同催化(双金属协同、金属-有机小分子协同)三种策略发展了一系列高效、高立体选择性的催化不对称反应体系,实现了各种具有潜在生理活性的手性杂环骨架的构建以及相关类型药物及其关键中间体的高效合成。其中以偶极环加成反应为关键步骤实现了托品烷类、叱咯烷螺咧噪酮类优势骨架的高效不对称合成,并且以缺电子烯烃与甘氨酸醋希夫碱的[3+2]环加成反应为关键步骤实现了罗氏公司的临床三期研发药物 RG7388的高效不对称合成:以钱催化芳基硼酸盐与酮或酮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为关键步骤分别实现了艾司西酞普兰以及西帕加明的三步高效不对称合成,通过金/依双金属接力催化策略,实现了 Paccilospirone 核心骨架的高效不对称构建,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 项)、上海市生物医药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 20 余项研究项目,并先后与浙江海正药业、浙江花园生物、上海微境生物等制药公司开展新药开发和药物合成工艺优化方面合科研作,项目经费达 1000 余万元。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核心刊物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Sci. Chin.Chem.; Chem. Commun.; 0rg. Lett.;等上发表 120 余篇 SCI 论文,授权专利10 项。
邓卫平 2023-03-15
1 2 3 4 5 6
  • ...
  • 29 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