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建筑垃圾等固废材料高效利用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垃圾压缩车
环卫设备油缸 型号 品名 缸径 杆径 行程 安装距 安装孔 工作压力 工作温度 分体站 位移油缸 100 70 3200 620 50 18 常温   抱钩油缸 80 45 125 430 35 16 常温   主推头油缸 160 110 2700 1000 60 16 常温   锁箱油缸 63 32 140 420 25 16 常温   推拉箱油缸 63 32 240 108 25 16 常温   提门油缸 63 35 1010 92 25 16 常温   翻转油缸 100 70 560 890 50 16 常温   推头油缸 125 90 1625 2120 50 16 常温
山东万通液压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4
智能垃圾分类系统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小区垃圾桶智能管理系统及垃圾回收方法
本专利公布了一种垃圾回收系统,包括垃圾桶和垃圾回收车, 垃圾桶底座上安装有骨架,垃圾桶外壳通过转轴和骨架相连,垃圾桶外壳可绕 转轴转动,垃圾桶桶体上设置有托盘系统、翻转装置、垃圾检测装置、垃圾桶 识别装置、垃圾桶站点太阳能发电系统和垃圾桶控制柜;垃圾回收车包括差分 GPS 天线、垃圾回收车控制柜、垃圾识别装置、垃圾桶识别装置,垃圾收集装置、 垃圾回收车托盘系统、路况摄像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垃圾桶具有溢满指示 功能,垃圾回收车可实现路面的自动清扫,还可实现与溢满垃圾桶的自动搜寻, 对垃圾桶内垃圾进行自动清理。 应用领域及前景:城市垃圾回收系统通常包括遍布设置于城市中的垃圾桶青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绍 2017 -70- 和对垃圾桶内垃圾进行回收的垃圾车,垃圾桶用于垃圾暂时的存放,垃圾车再 对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集中清理。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建筑乳液
1.成果介绍由于全球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导致每年至少有数千万吨有机挥发物排入大气层,这些工业化合物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涂料工业是严重的污染源之一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水池垃圾粉碎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池垃圾粉碎机,包括从上至下顺次连接的水池、切碎槽和电机槽,电机槽内 设电机,切碎槽内设切碎刀,切碎刀与电机输出轴串联,切碎槽侧面与下水管连通,连接处设置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连接方式可靠、使用方便,使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大部分生活垃圾都可以快速的处理掉。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智能垃圾分类箱
1.产品介绍: 使用年限: 15年以上 表面;为静电喷塑,氟碳烤漆、阳极氧化 产品可根据用户使用环境的实际情况选用材质与配件,进行定制。 1.垃圾箱尺寸和规格: 2450mm*1100m*530mm ,尺寸可根据客户自由选择。 2.垃圾箱材质:不锈钢板。镀锌钢板,铝型材制作(材质客卢自由选择) 3.垃圾箱颜色任选:表面静电粉末喷涂,烤漆(多种颜色客户可以自由选择) 4.视富材质:钢化玻璃,PVC配力板。有机玻璃(客户可以自由选择) 5.备选功能:滚动系统,路,LED显示屏,同步滚动,请音播报等; 6.垃圾箱外观:结构合理、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7.滚动功能:可换西2~10幅,画面停留时间可任意设定,自动开关机; 8.垃圾箱箱体由数控设备生产,机械精度高,工艺有保证; 9.功能:废旧电池回收,烟灰缸、垃圾分类、WIFI覆盖,手机充电,天气预报、动态画面展示,太阳能供电。 2.产品优势: 节能减排  减少市政清洁车队出动频率,减省汽车燃料,降低碳排放。吸收太阳能转成电能,正常情况下吸收可照明3- 4天。比传统灯箱节能70%以上 安装方便 安装方便不需挖沟布线,能源零成本,触电火灾从此无忧。使用安全易维修,开关智能化控制 可循环利用 桶体采用不锈钢材质,具有硬度高、韧性温、防腐蚀、抗老化、防裂阻燃等特点。  造型时尚设计合理。 投放垃圾的时候可发传的提示音,可成为景观照明载体,也可广告服务。 功能多样化 具有夜间照明、灯箱广告、电瓶车充电、回收等功能
科威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06-17
AI智能垃圾桶
AI分类垃圾桶  垃圾自动分类  垃圾自动压缩  智能自动开门  太阳能智能供电  智能杀菌除臭  智能满溢检测  智能烟火报警  智能灯箱  智能管控平台  低功率待机  智能语音播报  共享雨伞
浙江云澎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08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地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位于风光壮美的浑河南岸。学校是一所以建筑、土木等学科为特色和优势,以工为主,工、管、理、文、农、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原隶属于国家建设部,2000年在国家办学管理体制调整中划归辽宁省管理,2010年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诞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一所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伴随着共和国前进步伐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高校。在72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大学使命,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建设行业发展,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1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是国家建筑行业优秀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博士一级学科及学校总体排名均位列辽宁省属理工类高校第一名。学校入选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13个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个专业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动画、环境设计5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6000人,现有本科生111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00人,外国留学生800余名。学校设有15个学院(教学部),19个直属科研机构和直属科研平台,现有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导师654人,教授199人,副教授428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专家4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中国博士后“香江学者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辽宁省创新团队11个。学校本科教育包括7个门类下24个专业类,共50种专业。6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获批辽宁省首批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我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现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省级实验中心及实践基地28个。学校2002~2019年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辽宁省高校名列前茅。“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14.55亿元,累计科研立项44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金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0余项。发表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2200余篇,其中多篇学术论文在《Nature Ge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校在中国高校产学研实力排行榜中排名第13名。我校入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 ,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改立项320余项,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30余项,2次被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连续6次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是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博士奖学金生招收院校,是辽宁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辽宁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学校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合作举办的信息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是基地的示范项目。学校与罗马尼亚特来西瓦尼亚大学共同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校园底蕴深厚、优美宜人。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756米的亚洲第一文化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校园获得国家“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秉承“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博学善建、厚德大成”的校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建筑大学而努力奋斗!
沈阳建筑大学 2021-02-01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 学校源于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1933年更名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1936年增设土木工程科,后历经北京市市立工业学校、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发展阶段。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学校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高校,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博士人才培养单位。2014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协议,学校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5月,学校“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2017年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2018年5月,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8.8万平方米。目前,学校正按照“大兴校区建成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城校区建成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的“两高”布局目标加快推进两校区建设。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52.9万册、电子图书185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52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高校。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现有3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学科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理学、理学和艺术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有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拥有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我校全部工学学科参加了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并获档次评价,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2个学科评估结果为B。 学校名师荟萃、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019人,其中专任教师644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9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87人,教授106人,博士生导师24人。拥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北京学者2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人才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才8人,北京市长城学者8人,北京市科技新星8人,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个人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教育部、住建部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委员9人,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学术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80余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等各类团队28个。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学校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9 项,其中一等奖13 项。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高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10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另有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 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 个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95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和首都高校“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 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43项。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精英良才。现有各类在校生1184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717人,硕士研究生2171人,博士研究生20人,成人教育学生1842人,留学生92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多年来,学校遵循“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和“爱国奉献 坚毅笃行 诚信朴实 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参与了北京60年来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核工业基地建设的奠基人赵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桂生、沈小克、张宇、罗玲、胡越、包琦玮、高士国、杨伯钢,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进入“全国高校就业50强”行列。 学校坚持科技兴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学校始终坚持科技兴校,不断强化面向需求办学的特色,形成了建筑遗产保护、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及地下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现代城市测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为代表的若干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和创新团队。学校现有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以及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等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近年来,我校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3项,2010、2011、2012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近五年,新增各类科技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9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学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具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工作首批试点的2所高校之一。 学校面向国际,办学形式多样。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获评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首都高校平安校园示范校”、“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北京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提质、转型、升级”的工作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以首善标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上层次、上水平,向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奋进。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2-01
1 2 3 4 5 6
  • ...
  • 31 3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