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脂质体包裹bFGF微粒影响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蛋白质组
独自拥有。
四川大学 2016-04-26
东南大学陈佳林/张薇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硬度调控肌腱分化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东南大学医学院陈佳林/张薇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7.521)在线发表题为Material Stiffness in Cooperation with Macrophage Paracrine Signals Determines the Ten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从“材料-细胞”和“细胞-细胞”两个维度综合解析了材料硬度对干细胞腱系分化的直接和间接调控作用,为肌腱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和肌腱再生微环境的多维度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东南大学 2023-05-15
张小兰团队揭示黄瓜果实参与传输通道发育和心皮融合的基因功能
种子和果实对于植物的世代交替及人类的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双受精是种子产生的前提,其重要的一环涉及到快速生长的花粉管沿着雌蕊内的传输通道(Transmitting Tract)延伸将不可移动的精细胞从柱头运送至胚珠。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5-31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院士一行到学会交流座谈
2月22日,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一行到学会交流座谈,洽谈合作事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副秘书长王小梅、郝清杰,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长薛正辉,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嵩天,文学院教授、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庞海芍等参加座谈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02-23
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团队在分子铁电科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熊仁根教授团队首次提出并利用全氟取代策略成功设计合成了二维杂化钙钛矿铁电体(全氟苄胺)2PbBr4。相关成果以“Two-Dimensional Hybrid Perovskite Ferroelectric Induced by Perfluorinated Substitu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会志》)上。东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和完成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张含悦为论文第一作者。这是在“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启动培育基金的持续资助下,以及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所建立的“铁电化学”学科基础上,熊仁根教授团队取得的又一重大阶段性进展。 此前,团队通过单氟取代和双氟取代策略成功设计了多种性能优异的分子铁电体,并伴有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如涡旋畴、窄带隙、热致变色、铁电光伏效应等。然而,对于具有苯环的刚性结构而言,此前的氟取代策略并不令人满意。在先前报道中,以(苄胺)2PbCl4为母体在苯环上不同位置实施单氟取代策略得到的结果中,只有(2-氟苄胺)2PbCl4具有铁电性,而(3-氟苄胺)2PbCl4和(4-氟苄胺)2PbCl4则不是铁电体(J. Am. Chem. Soc. 2019, 141, 18334-18340)。在苯环上,单氟取代作用具有位置选择的局限性,即在正确的结构位置有选择地引入氟离子才有可能诱导铁电性,这存在着极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此工作中,铁电体(2-氟苄胺)2PbBr4以及非铁电体(3-氟苄胺)2PbBr4(中心对称结构)和(4-氟苄胺)2PbBr4(中心对称结构)再次验证了单氟取代策略在刚性芳环结构上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探究有效通用的方法实现分子铁电体的精确设计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东南大学 2021-02-01
生科院李新华副教授发现横断山区被子植物新物种及新归化种
我校生科院李新华副教授在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发现了被子植物商陆科一个新种,即云南商陆,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Phytotaxa(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446.1.6)。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发表的系列被子植物新物种,也是李新华团队继2015、2017年在横断山区先后发现小檗科新种宝兴小檗、绿花小檗及新变种绿萼小檗后,在我国植物多样性野外考察与研究工作中取得的又一成果,有关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资助。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为地球上34个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核心地区。自6500万年前新生代开始以来,横断山区不仅为一处保存植物多样性的宏大自然历史博物馆,而且也是许多新物种演化和兴盛的摇篮。 此外,受江苏省句容市环保局委托,在与我校植物保护学院王备新教授合作开展的句容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中,李新华老师及其研究生在句容东部山区发现了中国仙人掌科一个新归化种,即二色仙人掌。该种为匍匐型仙人掌,花被片下部橙红色、上部黄色,花色美丽而独特。二色仙人掌原产美国东部地区,句容市野生归化种群数量达910株成年灌木,且种群密度高。
南京农业大学 2021-02-01
杨升宇副教授关于火星远古生命探索方面科研成果在Geology发表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杨升宇与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德国GEOS4公司、丹麦和格陵兰地质调查局、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合作,在火星远古生命探索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在辐射作用下的改变:对火星有机质探测的启示》(Geological alteration of organic macromolecules by irradiation: Implications for organic matter occurrence on Mars)在线发表在国际地质学领域顶级期刊Geology上(地质学研究方向连续13年全球排名第一)。 项目研究人员在探索北欧寒武系Alum页岩的油气资源潜力过程中,发现它的放射性异常强,特别是页岩中的碳酸盐岩结核(Kolm)的铀含量是普通页岩铀含量的数百倍。通过原子核物理学计算发现Kolm样品与火星盖尔陨石坑的表层岩石受到了相同数量级(108-109戈瑞)的辐射量,因而推测这两种岩石中的有机质承受了类似的辐射改变。研究人员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常用的热解气相色谱(Py-GC)和傅里叶变换质谱(FT-ICR-MS)分析技术证实了这两类有机质具有极其相似的分子结构,从而间接地证明了新发现的火星有机质是31亿到38亿年前的湖泊沉积。 此外,该研究还通过对北欧、中国和澳大利亚页岩样品的系统研究,总结出地质有机质(干酪根)在辐射作用下的一系列变化规律及作用机理(图2)。论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在我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核废料地质处理和高铀页岩的油气生成机理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1-02-01
我校理学院曾红丽副教授在新冠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曾红丽副教授与合作者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基因序列分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预测了该病毒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适应性,指出并分析了该病毒在演化过程中存在的弱点,分析了相应综合医药开发应注意的关键基因位点。该成果以南京邮电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于2020年11月1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COVID-19疫情是由β-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各类数据库搜集了大量的且不断增加的高质量全基因组序列。本工作利用这些序列,研究其是否显示出病毒演化过程中上位性对适应性的影响。在具有高重组率的种群演化中,本工作创新性地发展和应用了统计物理学中的反Potts模型,来检测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上位性影响。该工作为利用大量基因组序列来获取具有高重组率的病原体在演化过程中的弱点开辟了广阔前景。 该研究工作最终将新型冠状病毒的大约3万个基因位点浓缩为存在显著相互影响的8对基因位点(ORF3a和nsp2,nsp12和nsp6,ORF8和nsp4,以及基因nsp2,nsp13和nsp14),为寻找病毒病原体结合和重组过程中存在的弱点带来了希望,对开发临床治疗的综合靶向药物、研究病毒进入宿主后的发病机制有着很强的生物医学指导意义。 和其他许多疾病一样,针对COVID-19的潜在药物靶标的组合数量非常多。本研究工作不仅提供了哪些基因位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可以对其进行排名,从而进行更进一步详细研究。结合随机性检验,该研究工作最终预测了存在显著上位性的8对基因位点中,有3对涉及到与新冠肺炎的重症密切相关的病毒基因ORF3a。遗憾的是,目前关于针对ORF3a基因的临床靶向药物的报道还较为罕见,值得医药学研究人员在该方面加强研究。另外,本研究工作中预测的8对基因位点可作为实验生物学的原假设,以供生物学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微生物实验,研究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机理。 此项研究工作由南京邮电大学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古巴哈瓦那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及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合作完成。曾红丽副教授的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号11705097)、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基金号BK20170895)以及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的大力支持。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26
南京农业大学粟硕教授团队在Cell发表重大研究成果
国际顶级学术刊物Cell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医学院以及军事兽医研究所等国内外单位完成的研究论文,这是南京农业大学首次以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发表研究成果,也是我国动物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2-17
西南大学胡昌华廖国建教授团队在治疗耐药真菌感染领域获得重要进展
机制研究发现高浓度优选化合物MW5破坏真菌细胞膜并诱导细胞产生ROS进而导致细胞死亡,低浓度MW5能破坏药物外排泵MDR1功能,进而增加氟康唑胞内浓度进而逆转其耐药性。
西南大学 2022-06-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25 2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