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光宪
徐光宪,男,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由教育部推荐。
北京大学 2021-02-22
徐向阳
从事专业关键词: 车辆工程,自动变速器  车辆传动  动力总成    专家简介 学习经历:  1983年9月至1987年9月,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学习;  1987年9月至1990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5年2月至1999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1998年7月-1999年11月,留学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  从业经历:  1990年6月至2002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2002年9月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内知名自动变速器领域专家,长期从事车辆传动与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车辆传动技术、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车辆故障诊断与监测技术。 获得专利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30余篇,编著(独著)专业书籍6部,出版《自动变速器技术》教材一本。主持和完成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以及其他国家部委和省市计划10余项。与德国谭伯格教授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款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的设计,并带领盛瑞和北航团队完成了8AT三代样机的研制,实现整车搭载,成功转入小批量投产阶段,在国内自动变速器学术届和产业界都享有较高声望。
徐向阳 2021-06-23
徐建军
姓  名: 徐建军 职  务: 实验中心主任 职  称: 高级实验师 学  历: 本科 学  位: 硕士
徐建军 2021-03-16
徐婷
徐婷(1983.7-),副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5年长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于长安大学 交通信息及控制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长安大学工作。2015年晋升为副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审稿专家,参与编写《JTT 402-2016 公路货运站站级标准及建设要、《公路自动化路面检测-英文版》等行业标准。《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审稿,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Ei检索。
徐婷 2021-06-23
徐光亮
生于1965年12月,重庆市梁平区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并获四川省青年基金。现任西南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和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产业处处长和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8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硅酸盐专业(五年制),1987年硕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06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第2完成人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第1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被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编著1部。
徐光亮 2023-03-14
徐炎华
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 水污染治理 化工废水治理 1980-1984 南京化工学院,大学本科; 1984-1998 南京化工大学。讲师、高级工程师、生化工程中心副主任; 1998-2001 日本鹿儿岛大学, 博士; 2001-2002 日本鹿儿岛大学,博士后。 2002-2003 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院,教授、副院长; 2003-2006 南京工业大学高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2006-2008 南京工业大学高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导)、院长; 2007-今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院长。 近五年承担相关项目: 1.2007-2012,国家“863”项目重大专项,“典型沿江化工区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示范”,课题负责人; 2.2008-2012,国家重大水专项太湖项目,“乡镇污水及重点行业污染负荷削减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化工行业废水强化预处理和资源化技术”,项目负责人; 3.2007-2010,国家攻关(科技支撑)项目,“农药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 4.2010-2013,江苏省环保科技重点项目,“有机废水尾水循环吸附深度处理与回用集成技术与装备”,课题负责人; 5.2011-2013,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核电海水循环水腐蚀与污损生物的新型控制技术及机理研究”,项目负责人; 6.2010-2012,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复杂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标准”,项目负责人; 7.2011-2012,江苏省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科研课题,“高含氮化工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负责人; 8.2012-2015,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社会发展,“化工污泥减量化资源化成套工艺与关键设备”,项目负责人; 2013-2016,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有机化工废水新型催化降解成套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负责人。 《环境保护概论》;2009年12月01日出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1、含盐高浓度有机化工废水新型催化氧化技术及装置(2009-J-1-3-R1)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高纯度二氧化氯制备先进技术(2008JBR0327-1-1) 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光电波催化氧化技术及装置(2009JBR0525-2-1) 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高纯度二氧化氯制备技术(2008-03-021-01)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5、精细化工废水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2013JBR0303-2-1) 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炎华 2021-06-23
徐安军
研究领域:冶金工程,冶金流程工程学,炼钢,连铸,节能 人物经历: 1981.9~1985.7在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获学士学位; 1985.9~1988.7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获硕士学位; 1988.8~1993.8在武汉科技大学工作; 1993.9~1998.12,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1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自1998年起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委员及秘书长、《炼钢》杂志编委。 主要论文: [1] Xu An-jun, Zhang Mao-lin,ZhangHui-ning, Li An-dong. Simulation of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for KR Desulphurization. Journal of Iron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1,18(S2):98-106 [2] Xu An-jun, Yang Qi-xing, Gustafsson, Borje, Wang Feng, Li Jian-li, Bjorkman Bo. Recycling of EAF Dust by Smelting in the Electric Arc Furnace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EAF Operation and Dust Generation. Journal of Iron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0,17(S2): 132-141 [3] 徐安军, 芦永明, 单多, 田乃媛, 贺东风. 专用炉模式下加热炉群混装一体化生产,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2,35(9): 1091-1096 主要成果: 1、唐钢建筑用长材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制造平台,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 2、2009SRBJ7427,钢铁制造流程一体化动态调度软件,2009-12-17 3、2009SRBJ7424,钢铁制造流程精准设计及虚拟仿真平台软件,2009-12-17 主要项目: 1、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技术负责人):新一代钢厂精准设计技术和流程动态优化研究 2、 973项目(子课题负责人):钢铁生产过程高效节能基础研究 3、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钢铁生产流程工序匹配与系统节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面向工序装置尺度的钢铁制造流程一体化智能调度建模与仿真
徐安军 2021-06-23
徐小力
汽车轻量化设计制造技术;高速重载节能电液伺服系统设计与控制技术 1. 机电系统测控与信息化,北京学者资助研究项目(科研类); 2. 大型复杂起重装备制动器状态监测系统及软件功能测试,国家863课题任务; 3. 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课题任务; 4. 国产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及生产单元飞机结构件应用示范基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任务; 5. X射线在线高精度测厚系统软件开发,横向课题。 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际合作研究等60余项重要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研发了80余种光机电新产品。机电装备故障预警、测控系统研发与信息平台构建等研究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服务于国计民生,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信息产业、仪器仪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国防军工以及遗产保护等经济社会文化多个领域,取得显著经济及重要社会效益。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等共计20余项科技奖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500篇(部),其中国际三大系统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国内外知识产权9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徐小力 2021-06-23
徐进良
徐进良,1966年生于安徽省东至县。1985-1995年间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1995-1997年清华大学博士后,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1997-2002年间在美国从事访问研究。2002年以科学院百人计划身份回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创建微能源实验室,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调入华北电力大学,先后任可再生能源学院院长及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围绕动力工程多相流,与材料和化学交叉,研究大型动力设备及微纳米技术的多尺度科学。曾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政府特殊津贴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现任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分会副主任,电站能量传递转化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服务于大型燃煤火力发电节能减排、太阳能热利用、及微能源系统等。主持科技部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际合作重点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大型专利转让及产业化项目等。2010年起创建了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微能源系统、流型调控换热器及低品位能源发电、海水淡化、超高参数二氧化碳发电方面,取得了原创成果。 突破了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原理样机,专利向企业转让。973项目成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2013年以第一完成人“微纳米尺度相界面作用机理及调控方法”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研制了大功率电子冷却器,突破了无泵、无风扇、-20℃到50℃宽温区运行的关键技术,流型调控换热器获得美国专利授权,实现了专利转让。在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成果,入选科技部重点成果推荐,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双碳目标的践行者”为题报导了团队在超临界CO2发电的成就,并在科技日报上做了报导,研究成果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精选论文。研究成果指导了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颠覆性技术示范平台建设,为正在努力实现的碳达峰、碳中和做出突出贡献,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国际杂志论文300篇,他引5000次,单篇SCI最高他引300次,H因子40,合作英文专著2部,连续五年能源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召开2014年国际传热研讨会(北京),微流体系列国际会议(英国)、传热及能源利用国际会议(英国)共同主席4次,做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30余次。
徐进良 2023-03-02
徐振彪
徐振彪: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教师,一直从事细胞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社会任职:淄博清华大学校友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行业智库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技特派员,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淄博市绿色产业协会专家组成员;淄博市企业家协会农村农业部特聘顾问。 专业特长: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 研究范围:细胞增殖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农作物提质增产技术。
徐振彪 2023-03-10
1 2 3 4 5 6
  • ...
  • 46 4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