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并流湿式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
一、 项目简介并流湿式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及设备是针对锅炉烟气处理、化工、制药、食品、废气处理等领域的含尘、含硫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开发的一种运行费用低、脱硫、除尘效率高的环保技术与设备。设备内安装有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旋风式气液接触元件,含尘、含硫气体与清洗液体同时从设备顶部并流进入,在高速通过旋风式高效接触元件时对产生强烈的破碎、搅拌、冲击作用,增强除尘效果,气体得到净化。并流湿式脱硫除尘流程如下图所示。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已应用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应用实例包括:1. 在河北邢台英都化工厂含单质硫气体的净化工艺中,成功地解决了原有气体净化系统中气体单质硫含量不达标的问题,除尘效率达到99.8%;设备由原来的直径3米、高32米下降为直径1.6米,高14.64米,设备投资大大降低;运行可靠、操作简单;经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检测,总湿板压降120Pa。 2. 本技术和设备在山东得克公司脱硫工程中应用,气量10000Nm3/h,设备直径φ1000,高6100mm,脱硫率达99.5%。三、 技术指标采用气液并流,空塔气速可达到5~15m/s,液气比达到5 L/m3;全塔总压降<150Pa,脱硫率≥99.5%,总除尘效率可达到99%;对0~5μm粒径的微细粉尘分级效率达到85%;与气液逆流相比,处理相同气量和粉尘浓度时,能耗可降低25%,设备尺寸减小50%~60%,操作费用和设备投资可减少40%以上;操作时不会出现液泛、雾沫夹带或带水现象,塔板上无结垢;操作时不会产生粉尘的再飞扬问题。四、 市场前景并流湿式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及设备是针对锅炉烟气处理、化工、制药、食品、废气处理等领域的含尘、含硫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开发的一种运行费用低、脱硫、除尘效率高的环保技术与设备。氨法、双碱法、镁法、石灰石—石膏法等各种方法锅炉烟气脱硫除尘;钢铁行业烧结烟气的脱硫除尘;化工、制药、食品、建材等行业的工业除尘;烟气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操作;有害气体的净化、冷却和增湿;处理高温、高湿和有爆炸危险的气体;H2S、HCl、NH3、HF等气体的吸收;恶臭气体的脱臭。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根据不同需求可对应多种解决方案。六、 合作方式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七、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项目负责人及联系人:张少峰电话: 022-60204596 13132081566 邮箱: shfzhang@hebut.edu.cn八、 附件:成果图片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力生产指挥自动化系统
 系统利用电力企业局域网络,按电网运行的情况合理进行检修停电安排,快速、准确、安全地执行各种计划的起草、批转、签字、审核、批阅、封存、统计、查询等工作。系统可应用于各级供电公司,既能大大提高系统的管理水平,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为电力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可使电力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系统可实现电力检修生产管理中的停电申请与批答;调度日检修计划、月检修计划、春、秋检检修计划的编排;电网稳定通知单、运行方式的审批;大型停电的组织措施计划的编排;新设备投运计划的编排;生产技术文件查询;生产信息发布等任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机并流控制技术与应用
成果简介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机控制器设计, 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 包括控制模式与控制策略的设计与实现。 技术特点: 大功率, 大电流, 高电压, 智能快速充电。 节能与环保。 采用 ARM 控制器, 触摸屏操作与显示, 与上位机及电池管理系统 BMS 通信, 进行管理与显示等。 可按照要求采用不同方式设置输入与控制, 可以计费结算。 创新点: 充电机智能控制。 该产品应用于新能源与电动汽车领域。直流充电机的大功率直流模块将电网三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能, 经过整机(包括直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撞击流结晶器
由溶液生产晶体产品技术装备(中国专利号Chinese Patent     ZL No 03235520.3)。流动结构与立式循环撞击流反应器有某些相似。利用撞击流促进微观混合的优越性质,可控制适当且均匀的的过饱和度,从而可制得粗大均匀的结晶体;实验结果还证明撞击流可以提高结晶成长速度。该结晶器适用于冷却结晶、蒸发结晶和反应结晶。可以间歇、也可以连续操作。本室可承担结晶器系统设计,提供不同规格发结晶器,或转让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利用撞击流新技术,提供一种微观混合性质良好,同时适用于冷却和反应结晶,易于控制过饱和度及其均匀性,从而能够制得良好结晶产品的装置。 该结晶器可以连续操作;对于结晶生长缓慢的物质如某些有机物,也可以间歇操作。 连续操作时,原料液体通过进料管连续加入结晶器。结晶一定时间后,较稠厚的晶浆下流至结晶器底部的分级腿;适当形式的输液泵经清液管从结晶器上部的溢流堰中抽取上层清液通过管道送入该分级腿进行水力分级;粗大结晶和部分母液通过出料管卸出,送至液固分离设备;细小结晶被分级液送回结晶器。间歇操作则是将原料液一次加入结晶器,在控制适当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完成结晶后卸出,送去进行液固分离。间歇操作不需要使用分级腿、溢流堰、输液泵和管道。 与现有的结晶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撞击流结晶器具有下述显著的优点: (1)利用了撞击流强化微观混合的特点,更容易为结晶过程提供均匀的过饱和度环境; (2)结晶器中具有理想混合-无混合串联循环的特殊流动结构,更适合结晶过程的特点; (3)可用于反应结晶操作; (4)由于良好的微观混合条件保证了均匀的过饱和度,料浆循环量小,只要保证晶体能够悬浮即可,因此动力消耗较省。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TS流字幕插播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    本公司本着真诚与您合作!相关产品资料请您拔打我们电话或观看我们网站!具体要求请您及时与我们技术人员沟通!电话:029-85230715网址:http://www.xajsvideo.com 谢谢!    本公司本着真诚与您合作!相关产品资料请您拔打我们电话或观看我们网站!具体要求请您及时与我们技术人员沟通!电话:029-85230715 网址:http://www.jieshivideo.com 谢谢! TS流字幕插播系统 TS流字幕机插播系统是成熟的数字电视广播增值业务解决方案,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同时真正实现了TS流的字幕、动画、角标和资讯的实时插播。本系统能在ASI传输链路的任何位置将各种要求的图标、动画、字幕和特效实时插入到数字电视的TS流中,而不要将TS流解码成SDI信号再编码,插入处在压缩域智能完成,既可充分保证视频质量,又可大大降低这类内容插入设备的投资和连接复杂度,是各级数字电视运营机构和网络播出机构的好帮手产品特点: 实时流插入字幕机,出色的广播级视频质量 ASI端口直接输入、输出及环通输出 丰富的图文字幕效果及风格化的图文字幕属性 多种动画特技实时播出 各种字幕游走以及动画图标效果,字幕插入延时小 单台机器同时插播多路广告,每路广告内容可播出相同或不同的内容 播出安全完全保证,系统断电直通 接口简单,只需相应频道的输入、输出信号连接该设备即可实现插播 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多个频道的广告的插播
西安杰视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三维非硅微纳集成制造技术
随着支配半导体技术数十年的摩尔定律日益接近其发展极限,多种功能器件集成被认为是超越摩尔定律延续集成电路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能够满足多种功能器件高密度集成的制造技术。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就是为此而开发的,该技术通过在更大范围内优选结构/功能材料组合,开发异质集成制造工艺,大大拓展了功能微器件创新设计和制造的腾挪空间。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形成了涵盖金属、聚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MEMS异质异构制造技术体系,并在多种类型功能器件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初步展现了其基础性支撑作用,相关技术获得2016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微系统集成发展趋势 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  获奖情况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年团队获奖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7年 超薄超快高热流密度微通道散热器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长期研究经验和技术积累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高热导率材料组合构造的复合结构微通道散热器设计方案,并基于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完成了多种尺寸样品研制,其中,热源面积与常用功率芯片尺度相当的超薄散热器冷却能力达到800W/cm2以上,在保留传统微通道散热器良好系统兼容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散热能力水平,为解决高功率芯片系统超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提供了一个深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高温薄膜温度传感器研究  发动机燃烧室等极端恶劣环境下(高温、强振动、强腐蚀等)的工作参数现场监测对传感器技术是严峻挑战,国内外研究广泛。交大团队基于特种材料微纳集成制造技术的长期积累,在高温绝缘薄膜材料、多层薄膜应力调控、曲面图形化和高温敏感介质等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成功开发了多种可与现场结构共型的高温薄膜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环境扰动小、响应快、灵敏度高、可分布式安置等优点,该团队已经掌握了温度、应力/应变、热流等多种高温状态参数测量技术,适用温度在800-1300℃之间。 薄膜绝缘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及测试结构 高温薄膜温度传感器制造及曲面图形化技术 薄膜温度传感器在发动机不同部位测温需求 无线温度传感器测温系统 高性能转接板 基于转接板的多芯片封装是2.5D高密度集成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之一。但是传统的硅转接板性价比不高,阻碍了广泛应用。上海交大团队基于非硅微加工技术的长期积累,突破了硅转接板绝缘层完整性和再分布层热隔离的难题,成功研制了漏电流极低的低成本高性能硅转接板。此外,还开发了复合材料非硅转接板,TCV陶瓷转接板,TGV玻璃转接板等各种三维封装基板,实验室能够针对不同类型器件三维高密度封装的具体要求,定制开发不同功能的专用转接板,为多功能、高密度、高功率、低成本封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TSV-3D 高密度封装概念图  金属-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非硅基转接板实物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5-11
三维非硅微纳集成制造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随着支配半导体技术数十年的摩尔定律日益接近其发展极限,多种功能器件集成被认为是超越摩尔定律延续集成电路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能够满足多种功能器件高密度集成的制造技术。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就是为此而开发的,该技术通过在更大范围内优选结构/功能材料组合,开发异质集成制造工艺,大大拓展了功能微器件创新设计和制造的腾挪空间。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形成了涵盖金属、聚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MEMS异质异构制造技术体系,并在多种类型功能器件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初步展现了其基础性支撑作用,相关技术获得2016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微系统集成发展趋势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 获奖情况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年团队获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7年超薄超快高热流密度微通道散热器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长期研究经验和技术积累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高热导率材料组合构造的复合结构微通道散热器设计方案,并基于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完成了多种尺寸样品研制,其中,热源面积与常用功率芯片尺度相当的超薄散热器冷却能力达到800W/cm2以上,在保留传统微通道散热器良好系统兼容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散热能力水平,为解决高功率芯片系统超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提供了一个深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高温薄膜温度传感器研究 发动机燃烧室等极端恶劣环境下(高温、强振动、强腐蚀等)的工作参数现场监测对传感器技术是严峻挑战,国内外研究广泛。交大团队基于特种材料微纳集成制造技术的长期积累,在高温绝缘薄膜材料、多层薄膜应力调控、曲面图形化和高温敏感介质等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成功开发了多种可与现场结构共型的高温薄膜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环境扰动小、响应快、灵敏度高、可分布式安置等优点,该团队已经掌握了温度、应力/应变、热流等多种高温状态参数测量技术,适用温度在800-1300℃之间。薄膜绝缘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及测试结构高温薄膜温度传感器制造及曲面图形化技术薄膜温度传感器在发动机不同部位测温需求无线温度传感器测温系统高性能转接板基于转接板的多芯片封装是2.5D高密度集成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之一。但是传统的硅转接板性价比不高,阻碍了广泛应用。上海交大团队基于非硅微加工技术的长期积累,突破了硅转接板绝缘层完整性和再分布层热隔离的难题,成功研制了漏电流极低的低成本高性能硅转接板。此外,还开发了复合材料非硅转接板,TCV陶瓷转接板,TGV玻璃转接板等各种三维封装基板,实验室能够针对不同类型器件三维高密度封装的具体要求,定制开发不同功能的专用转接板,为多功能、高密度、高功率、低成本封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TSV-3D 高密度封装概念图 金属-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非硅基转接板实物图片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国家级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金刚石导丝模微纳制造技术
本项目将研究CVD金刚石厚膜的制备技术,导丝模的超声微纳加工技术,最终制作出合格的CVD金刚石导丝模,内孔尺寸公差<0.1微米,内孔和外圆的同心度要求小于5mm,内孔表面粗糙度Ra<0.01mm,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涉及金刚石厚膜的制备到CVD金刚石导丝模的关键工艺,项目成功后,将研发成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刚石导丝模,对我国模具产业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应用范围: 该产品应用于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上使用,可以保证电火花线切割的质量和工件的加工精度。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微界面传质强化反应-精细分离成套技术
长期以来,石油炼制、石化和煤化工产品加工、制药、新材料等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多、能耗高、污染大等技术问题一直困扰国际学术界与工程界。团队另辟蹊径,采用完全不同于国际上的方法,解决了大规模制造微气泡(微米级尺度)的理论问题与相关技术原理,并研发了核心装备,发明了数以十亿计的微气泡系统的测试与表征方法,建立并开发了制造和调控微气泡与气液微界面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机软件,同时在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突破了国内外微气泡系统的气/液比不能超过0.05/1的上限,把
南京大学 2021-04-14
微纳材料表面纳米包覆技术和装备
微纳材料表面纳米包覆是提升其功能特性的关键,是微纳制造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亦是航空航天、能源环保、发光显示等领域的共用技术。纳米包覆面临着精度不可控、不均匀、不致密等“顽疾”。团队提出多场耦合克服微纳材料内聚力的离心流化策略,保障了微纳材料充分分散包覆后的固有物化特性;揭示离心压差补偿的动态包覆机理,实现了可控致密的均匀包覆层制备;提出行星流化的微纳材料分散策略,国际首创行星流化原子层沉积装备,批量一致性达99%以上。申报技术受到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美国、德国、加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733 73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