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燃料电池
高效供氢技术
本项目开发了一种利用氢化物水解的高效燃料电池供氢技术,具有储能密度高、安全性好、使用便捷等优势,非常适用于kW级及以下的中小功率燃料电池的供氢,在户外电源、无人机、小型潜艇、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前景。
北京大学
2021-04-19
燃料电池
模拟仿真技术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建立了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仿真模型,系统研究了阳极支撑的对称双阴极SOFC的温度场、电场、物质扩散场、流场及力场分布,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所得关键性能吻合良好。通过模拟仿真分析了SOFC内部物质,电流温度及应力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发现电池内部30%以上的热应力来自于电池内部的热梯度。在此基础上,用模拟仿真的方法对已有的Z型阴极气体流道与蛇型流道进行对比,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燃料电池
用质子交换膜
应用的最广的质子交换膜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Nafion膜,Nafion膜高的甲醇渗透率导致甲醇燃料电池的性能下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以PBI为基体,通过添加两亲性修饰的PAMAM树枝状大分子(ZC-PAMAM),制备了复合型质子交换膜,与Nafion相比,PBI/ZC-AMAM复合膜在保持较高电导率的同时,甲醇渗透率下降了一个数量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常州大学
2021-04-14
燃料电池
混合动力轻轨车
燃料电池利用氢气和空气发电,清洁高效。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与蓄电池、超级电容等储能系统构建的混合动力系统用于驱动轻轨车辆,可以取消牵引供电系统,从而解决牵引接触网系统对城市规划、市容市貌、安全防护等影响,而且可以减小轻轨交通系统初期投资,大幅缩短建设周期,降低轨道交通系统对电网的谐波污染,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26021氢
燃料电池
实验器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26020氢
燃料电池
演示器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热泉
微生物
培养策略
通过高通量测序及共现网络分析预测热泉菌席微生物的互作模式的思路,实现了绿弯菌的定向分离(图1)。通过对潜在互作的微生物验证,确定了一株具有广泛促生活性的菌株Tepidimonas sp. SYSU G00190W;基于此,团队建立了基于物种互作的“SCM-定向分离”策略,成功分离到大量之前难以培养的微生物类群;最后作者还对其基因组和代谢组做了进一步机理解析和实验验证。 本研究首次应用网络预测的方法实现了热泉菌席生境中未培养绿弯菌的定向培养。基于两株代表性菌株的互作研究,初步阐明了热泉菌席中绿弯菌(自养微生物,优势类群)和温单胞菌(异养微生物,稀有类群)之间的互作关系,并为理解贫营养生境中优势类群与稀有类群的相互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出的分离策略为其它环境中难培养微生物的可培养化提供了思路。
中山大学
2021-04-13
微生物
有机肥
微生物活体制剂,含有多种植物生长有益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拮抗物质,抑制土壤病原菌,可有效抑制线虫和其它病虫害的传播与发生;促进植物根系发育、生长;降解土壤有机物料,降低重茬障碍;改善土壤结构、板结等,提高植物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形成有益植物生长的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
山东凯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9-09
新型能源材料及
燃料电池
研究
“氢化燃烧合成(HCS)镁基储氢合金”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的资助,并与美国通用(GM)公司开展国际合作。主要研究HCS和高能球磨(MM)复合制备纳米镁基储氢材料的工艺条件;研究高容量、高活性镁基储氢材料的HCS反应过程和MM复合机理;研究HCS+MM制备镁基储氢材料结构特性,揭示低温高容量高活性储氢机理。纳米镁基储氢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1)储氢量> 5.5 wt.%,(2)吸氢温度< 100℃,五分钟内吸氢达到储氢量90%,(3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首台氢
燃料电池
混合动力机车轨道交通大功率
燃料电池
发电系统
2021 年 1 月 27 日,由西南交大与中车大同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该车采用西南交通大学陈维荣教授团队研发的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突破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集成、系统优化控制以及能量管理等核心技术,电堆采用国际领先、可低温启动的日本丰田金属电堆,这也是燃料电池金属电堆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首次应用。该车设计时速每小时 80 公里,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 24.5 小时,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 5000 吨,在不用改变任何铁路基础线路条件下,可在各类机务段、车辆段、编组站以及大型工厂、矿山、港口等场所执行运转、调车、救援等多用途任务。 陈维荣教授团队自 2008 年起,在我国率先开展氢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开拓了氢能轨道交通研究方向。历时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团队突破了大功率燃料电池优化控制、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于 2013 年成功研制我国首辆燃料电池电动机车,并于 2016 年与中车唐山公司联合研制成功世界首列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引领了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179
18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