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04007蓄电池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蓄电池管理系统
蓄电池管理系统是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蓄电池是制约电动汽车推广以及产业化的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主要原因在于: (1)蓄电池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别,即使同一批次的电池,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即容量上的差异。在充电过程中,容量小的电池电压上升比较快,当其它电池尚未充满时,该电池已经充满,继续充电将造成容量小的电池处于过充电状态。在放电过程中该电池经常处于过放状态,致使其寿命明显缩短,进而带来整组蓄电池寿命降低。 (2)蓄电池组在运用过程中,如果出现单只电池损坏而未能及时发现的情况,其它蓄电池的性能将受到严重影响,致使蓄电池组的寿命远远小于单体电池的寿命。因此必须对蓄电池组中单体电池可能存在的故障情况做出早期预测与报警。 (3)蓄电池的实际容量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不仅与制造工艺有关,而且与使用状况关系密切。实时监测蓄电池组的使用状况,动态监测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对于延长电池组寿命,优化电池组的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系统主要功能: 1、单体电池故障早期预测和报警 管理系统为适应不同应用场合,采用集中式或者分布式测量单只电池的电压和温度,采用专家系统,通过单体端电压,温度、不同充放电电流下的电池电压变化率以及温度变化率对故障电池作出准确判断,同时对于落后电池作出早期预警,及时通知维护人员更换或者检修,从而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2、剩余容量(SOC)预测 在对蓄电池剩余容量有严格要求的场合,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管理系统采用高精度、高采样频率的测量系统对电池组的充放电电流进行数字积分,同时针对不同电池,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补偿,满足SOC预测精度的要求。如对铅酸电池,在静止一段时间后,利用端电压进行修正,而针对镍氢电池,则利用端电压、温度、自放电进行补偿,从而获得较高的SOC预测精度。 3、远程监控接口和数据记录功能 系统带有RS-232通讯接口,上位PC机可以利用监控软件实现远程实时监控、通过RS-485和CAN通信接口,系统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讯。内置大容量EEPROM,实时记录单体电池数据,便于事后分析电池状况。 4、高可靠、高精度的电压检测电路 系统采用精密测量电路,分时采集每节电池的单体电压,有效地克服了用电设备尤其是高频开关器件引起的电磁骚扰,电压测量精度优于1‰,系统采用高速开关器件,既克服了继电器方案的慢速以及由于粘连有可能引起的短路问题。系统采用独特的预采样技术,即使电池组断路或者反接,也可以有效地保证检测电路的安全性。 5、高可靠性 系统在软件和硬件设计中采取了包括多项抗干扰措施以及冗余措施,同时系统有较完善的自检功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镍氢动力蓄电池
镍氢电池由于其具有重量轻、寿命长、能量密度高、无环境污染、充放电速度快等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竟相研制和开发的新能源。但是传统的铅酸蓄电池已难以满足要求。由于镍氢蓄电池的容量比铅酸蓄电池大一倍,同时它具有大电流冲放,无记忆效果等一系列优点,镍氢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负极材。国内近几年来在负极材料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已公布的实验结果看,主要研究集中在LaNi5系,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一种独立微电网蓄电池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独立微电网蓄电池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确定微电网中风力发电和光 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以及接入微电网系统的负荷大小,输入计算所用的各项资源数据;根据微电网实际情 况确定有无作后备电源的柴油发电机以及柴油发电的容量大小;确定选用储能蓄电池的相关约束条件及 各项数据以及对于微电网负荷供电缺电率的指标制定;根据详细资源数据计算风、光发出的总功率及同 一时段负荷功率需求,得到功率差额;根据每个时段的功率差额计算所需的储能容量,并得到每
武汉大学 2021-04-14
手触式蓄电池演示仪
探究课题:探究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2021-08-23
蓄电池状态检测及均衡活化系统
1、系统功能 蓄电池在制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容量不一致和性能差异,造成后期成组使用时某些电池易出现过充和过放,严重影响整组电池的寿命。 针对这一现状研制的“蓄电池状态检测及均衡活化系统”,结合现场的蓄电池充放电活化维护过程(即“三充两放”),可以完成如下功能: Ø  自动实时检测电池状态 蓄电池的端电压是反映其性能的重要参数,也是目前现场人工检测的主要依据。自动检测功能可以减少维护工作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Ø  自动均衡放电 在活化过程中,系统根据测量结果能够对电池进行自动均衡,保证每只电池都得到充分活化,最大限度增加电池的寿命,降低运营成本。 Ø  蓄电池活化曲线 系统将整个活化过程中所有蓄电池的端电压的测量结果记录并生成活化曲线,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直接显示,结果清晰直观,也便于对每只电池的特性做进一步分析。 Ø  报告电池状况 系统根据均衡活化过程的检测数据对电池的老化程度进行判断,对于性能很差或即将损坏的电池经过活化后仍不能恢复时,提示维护人员更换电池,以免影响整组电池的正常使用。 2、系统特点 该系统结合微电子、SMT、计算机控制、EMC、网络以及电力电子等技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可靠性高;测量准确;均衡效果好;判断蓄电池状态准确;使用简便。 电动汽车的运用经验表明,增加该系统后,电池寿命延长30%。 3、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网络结构,避免了很多的拉线工作,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所示。 系统结构布置图 系统电气柜由控制主机(操作台)、电源开关箱、8个监控箱组成。 监控主机为工业级平板式计算机,带有显示、监控、专家系统以及远程通讯功能,负责在均衡活化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活化过程的报表生成以及电池状态的判断。 电源开关箱负责8个监控箱的供电,其中左侧双极空气开关为监控箱的总开关,右侧顺序布置的8个单极空气开关依次分别为1~8#监控箱独立开关。 每个监控箱由6个电池状态检测和均衡控制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完成单只蓄电池的状态检测和均衡控制,优化活化过程。 连接方式如下: 1)状态检测和均衡控制模块与控制主机通过柜内网络通讯线连接; 2)均衡模块与电池的连接采用夹子进行连接,拆装方便。 系统电气原理连接示意图 4、检测原理 检测及均衡模块原理如下图所示。   检测及均衡功能原理框图  电池电压经过滤波电路进入AD,由检测模块的CPU进行检测,CPU检测的数据通过网络通讯线(RS-485)传输到上位计算机的监控软件。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因此检测模块采用了隔离的变换电路,同时CPU采用了Microchip公司的PIC系列单片机,A/D采用了具有双积分特性的电路,其与CPU接口通过单总线连接。 单节电压检测精度,由于采用的A/D为10位,分辨率为0.01V,对于2V电池来说,最大检测误差为±0.01V,该A/D温度特性比较好,从-40℃到+70℃均保持了良好的温度稳定性。 5、均衡原理 均衡采用了我公司的发明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03156376.7)。采用该种均衡方案,均衡电流为5~6A,对于200Ah电池,可在1个小时内补偿其2.5%的不均衡度,一般的蓄电池不均衡度不会超过10%,因此系统可在4个小时内将电压均衡。 详细的技术细节请参见专利公开书。 6、监控软件 ①与检测均衡单元通讯程序,采用标准RS-485方式通讯,具有可靠性高的优点; ②诊断系统,利用专家系统,采用仿人的智能判断方法; ③系统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 ④系统具有远程通讯功能,可以和机务段其他设备联网运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技术需求:蓄电池及电极材料专业
蓄电池及电极材料专业
山东康洋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铅酸蓄电池6-DZF-13.4
康洋”牌动力型铅酸蓄电池专为电动交通工具而设计,满足行业标准QC/T742-2006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和GB/T18332.1-2009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的有关要求。 采用耐腐蚀、低析气量、优良深循环寿命合金做板栅材料。 采用高密度铅膏、特殊循环寿命铅膏配方材料。 采用气相二氧化硅胶体电解配方,胶体电池专用隔板,能防止电解液分层,大幅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及环境温度适用性。胶体发明专利号:ZL201010226933.4。
山东康洋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铅酸蓄电池6-EVF-90
“康洋”牌动力型铅酸蓄电池专为电动交通工具而设计,满足行业标准QC/T742-2006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和GB/T18332.1-2009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的有关要求。 采用耐腐蚀、低析气量、优良深循环寿命合金做板栅材料。 采用高密度铅膏、特殊循环寿命铅膏配方材料。 采用气相二氧化硅胶体电解配方,胶体电池专用隔板,能防止电解液分层,大幅提高电池使用寿命及环境温度适用性。胶体发明专利号:ZL201010226933.4。 采用高强度、良好的大电流导电性能的嵌铜接线端子连接设计。 具有免维护、长寿命、大容量、耐振性好、自放电小、高低温环境适用性强、充电接受能力和快速充电能力强、耐过放电性能等主要特点。
山东康洋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教学用铅酸蓄电池充电器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1 2 3 4 5 6
  • ...
  • 116 1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