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铁路无缝线路钢轨纵向力测试装置
在铁路无缝线路中,气温的变化在钢轨中产生了巨大的纵向力,称为钢轨温度力。 由于钢轨扣件扣压力的不均匀分布和列车载荷的影响,钢轨内的温度力沿长度方向分布 不均匀。因此很难用计算的方法来测算钢轨中的温度力。这种不均匀分布的纵向力是导 致无缝线路发生在夏天胀轨、冬天钢轨被拉断的根本原因,严重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行。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不影响现有轨道结构和列车运行的测定无缝线路钢轨纵向力的无损 检测方法,所得到的值就是测试点处的钢轨中的实际纵向力的大小。操作简单,所用时 间少,能在现场直接测试判断,不需要进行专门标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还 没有一种能够有效测定无缝线路钢轨温度力和识别无缝线路是否处于安全稳定状态的 测试方法和装置。本专利装置能测定无缝线路钢轨纵向力的大小, 能识别铁路无缝线路 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在安全运营方面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 2021-04-13
一种船艇推进轴系纵向振动控制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艇推进轴系纵向振动控制装置,包括加速度计、数据采集卡A/D、处理器、数据采集卡D/A、功率放大器以及压电作动器。该装置利用推力轴承基座上的振动信号作为反馈控制信号,并结合安装在推进轴系上的压电作动器,向推进轴系施加轴向的控制力,以减小推进轴系的纵向振动从而减小船体的振动。本装置采用压电作动器,可以有效控制推进轴系的中高频振动;采用柔性铰链位移放大机构有效地放大其中一组压电堆叠的输出位移,且其位移放大系数可调;采用另一组压电堆叠,调节压电作动器的轴向刚度,以减小第一组压电堆叠的位移损失;采用柔性球铰、预紧弹簧以及预紧螺钉起到保护压电堆叠的作用,以延长压电堆叠的使用寿命。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水产养殖动物主要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针对养殖鱼虾主要流行性疾病的病原,解决病原检测与疾病诊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制出病原的单克隆抗体,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设计研制出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胶体金检测试纸、WSSV半定量快速检测试纸、鱼类淋巴囊肿病毒(LCDV)胶体金试纸条、牙鲆弹状病毒(HIRRV)胶体金试纸条、鱼类病原性弧菌快速检测试纸等。检测仅需3~5分钟,不需要专业仪器设备专业人员操作,在现场即可进行检测,结果肉眼可见,用于鱼虾主要病原的现场、多病原/多样品、快速、准确检测诊断。实现水产动物病原的现场、快速、简便、准确、灵敏的检测。系列检测试纸条通过优化制备工艺、质控体系,在实验室内生产,应用于养殖生产过程中病原的实时检测及早期诊断、进口鱼虾的检疫,满足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监控预警需求,指导疾病准确防治,能够有效预防养殖过程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降低养殖风险。项目阶段:实验室研发阶段效益分析:该成果可应用于水产养殖业疾病检测诊断。研发的海水养殖鱼虾主要疾病的快速、简便、准确、灵敏的检测试剂盒,可应用于养殖生产过程中病原的实时检测及早期诊断、进口鱼虾的检疫,以快速现场检测诊断为核心的海水鱼虾类疾病预警预报技术,能够有效预防了养殖过程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降低养殖风险,是绿色可持续海水养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具有较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应用前景广阔。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ZL200410075530.9 ZL200510042127.0 ZL200410075528.1 ZL200610045594.3 ZL201310472419.2 ZL201710144784.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水产养殖动物主要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
针对养殖鱼虾主要流行性疾病的病原,解决病原检测与疾病诊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制出病原的单克隆抗体,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设计研制出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胶体金检测试纸、WSSV半定量快速检测试纸、鱼类淋巴囊肿病毒(LCDV)胶体金试纸条、牙鲆弹状病毒(HIRRV)胶体金试纸条、鱼类病原性弧菌快速检测试纸等。检测仅需3~5分钟,不需要专业仪器设备专业人员操作,在现场即可进行检测,结果肉眼可见,用于鱼虾主要病原的现场、多病原/多样品、快速、准确检测诊断。实现水产动物病原的现场、快速、简便、准确、灵敏的检测。 系列检测试纸条通过优化制备工艺、质控体系,在实验室内生产,应用于养殖生产过程中病原的实时检测及早期诊断、进口鱼虾的检疫,满足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监控预警需求,指导疾病准确防治,能够有效预防养殖过程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降低养殖风险。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5-09
大口黑鲈生态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西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便于收集粪便的肉鸡养殖设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收集粪便的肉鸡养殖设施,包括肉鸡养殖设施底座,所述肉鸡养殖设施底座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挡板,所述滑块共同连接有滑动饲料槽,设置在没有所述肉鸡进出口的第一挡板底部的第一开口内的滑块侧面固定连接有螺纹孔滑块,所述螺纹孔滑块两侧均设有固定连接在肉鸡养殖设施底座表面一侧边两端上的挡块,两个所述挡块之间水平设有滚珠丝杆。本实用新型方便对肉鸡粪便进行收集采样,从而降低粪便取样的劳动量。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物种逐步衰退以至走向濒危是环境和物种进化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栖息地破碎化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因素。目前,保护基因组学(Conservation Genomics)已成为探讨物种濒危机制的一种新手段,并在制定濒危物种的保护规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褐马鸡在历史上曾分布广且数量多,但后来种群持续下降,目前仅在河北、北京、山西和陕西的局部山地分布,形成了东部(河北、北京的太行山)、中部(山西吕梁山)、西部(陕西黄龙山)三个彼此隔离的地理种群。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团队联合哈佛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在长期野外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褐马鸡三个地理种群的40只个体及其近缘物种蓝马鸡的11只个体进行了种群基因组分析(图-2)。发现褐马鸡遗传多样性比朱鹮、白尾海雕等濒危物种更低的(图-3a);各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彼此之间几乎不存在基因流。三个地理种群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近交,积累了较多的有害突变。褐马鸡的有效种群大小在大约三万七千年前开始持续下降,并在近代明显加速,而与此同时我国汉族人口快速增多,表明褐马鸡的种群下降可能与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有密切关系(图-3b)。基于此提出人类活动干扰和栖息地破碎化是导致褐马鸡遗传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呼吁应进一步减少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以促进其野生种群的复壮。另一方面,作者建议采用基因组学技术来挑选出含有较少有害突变的个体进行褐马鸡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在其历史分布区开展再引入工作,以逐步恢复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大小。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物种逐步衰退以至走向濒危是环境和物种进化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栖息地破碎化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是导致物种濒危的主要因素。目前,保护基因组学(Conservation Genomics)已成为探讨物种濒危机制的一种新手段,并在制定濒危物种的保护规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褐马鸡在历史上曾分布广且数量多,但后来种群持续下降,目前仅在河北、北京、山西和陕西的局部山地分布,形成了东部(河北、北京的太行山)、中部(山西吕梁山)、西部(陕西黄龙山)三个彼此隔离的地理种群。北京师范大学张正旺教授团队联合哈佛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在长期野外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褐马鸡三个地理种群的40只个体及其近缘物种蓝马鸡的11只个体进行了种群基因组分析(图-2)。发现褐马鸡遗传多样性比朱鹮、白尾海雕等濒危物种更低的(图-3a);各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彼此之间几乎不存在基因流。三个地理种群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近交,积累了较多的有害突变。褐马鸡的有效种群大小在大约三万七千年前开始持续下降,并在近代明显加速,而与此同时我国汉族人口快速增多,表明褐马鸡的种群下降可能与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加有密切关系(图-3b)。基于此提出人类活动干扰和栖息地破碎化是导致褐马鸡遗传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呼吁应进一步减少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以促进其野生种群的复壮。另一方面,作者建议采用基因组学技术来挑选出含有较少有害突变的个体进行褐马鸡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在其历史分布区开展再引入工作,以逐步恢复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大小。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关于开展2023年鲁渝科技协作项目申报的通知
为深入落实山东•重庆东西部协作第十九次联席会议精神,加强鲁渝科技协作,根据两省市“十四五”科技协作框架协议和年度工作安排,现启动2023年鲁渝科技协作项目申报工作。
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 2023-07-14
一种协作环境下人机最小距离的测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协作环境下人机最小距离的测算方法,根据机器人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部件旋转轴线,建立机器人的广义运动模型,构建人机最小距离的机器人运动节点迭代数据集。同时通过3D视觉传感器采集人机协作空间的图像数据以跟踪并识别协作环境中的人体信息,提取人体骨骼节点数据,构建人机最小距离的人体骨骼节点迭代数据集。根据得到的迭代数据集迭代计算协作环境中人与机器人间的最小距离及对应点空间位置坐标。本发明的协作环境下人机最小距离的迭代计算方法可以实时构建精确的并易于实现的人机距离计算模型,实时的计算协作环境中的人机最小距离与对应点,用于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可以实时高效的跟踪环境中的人机最小距离。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