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第五届(2022)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报名通知
各创新团队、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创新服务与投资机构以及医院和临床专家:为推动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深化医疗器械产业产学研用资监各环节合作、激发企业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创新活力,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科创中国”系列活动)在中国科协和科技部相关单位的指导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四届分别征集到来自海内外医疗器械创新项目283个、607个、665个、831个,大赛及配套活动合计有2000余家企业以及创新服务与投资机构参与,现场4万人次观摩并有多位部委领导、院士及百余位来自监管和产业的权威专家现场指导,四届决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项目共计253个,每届赛后半年跟踪统计融资额平均逾13.5亿元,部分项目后续还获得部委、省市和军队的课题资助及其他各种赛事奖项。大赛有力地助推了医疗器械的成果转化,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第五届(2022)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于1月10日正式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继续由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暨医疗器械创新网主承办,欢迎地方政府、科技园区及科研院所联合承办。 二. 大赛以“面向实际需求,支持临床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重视技术创新与创新服务”为主题,赛事按以下类别报名参赛: • 1. 体外诊断(IVD)试剂 • 2. 分析仪器与设备 • 3. 医用材料(卫生材料、敷料等)与护理产品 • 4. 消杀防护与辅助器具 • 5. 诊察、治疗与手术器械 • 6. 腔镜内镜器械及耗材 • 7. 微创器械与设备(不含腔镜内镜类器械) • 8. 植介入产品(含有源、无源) • 9. 其他高值医用耗材 • 10. 中小型诊疗设备 • 11. 大型诊疗设备(影像、放疗等) • 12. 急救与生命支持产品(重症、急救、监护、呼麻、透析等) • 13. 人工智能与医用机器人 • 14. 医用软件与数字医疗 • 15. 可穿戴与便携式产品 • 16. 移动与远程医疗 • 17. 慢病管理与信息化系统 • 18. 康复器械与器具 • 19. 中医器具与理疗产品 • 20. 运动健康及康养类产品 • 21. 配件、材料、工艺及其他   以上类别分为初创组(报名时尚未取得注册证的产品或项目)和成长组(首次取得注册证的产品)报名。 组织方将根据项目的报名情况和专家建议适当调整举办类别赛,或为便于项目融资及后续服务、产业转化等举办专场赛。 专场赛可根据联合承办方需求按产品领域、工艺材料、临床类别或产业聚集、业态模式等设立,拟举办的专场赛有:医生专场、护理专场、数字疗法专场、POCT专场、家用器械专场、人体精密测量专场、产业转化专场、海外专场、华为专场等。 三. 参赛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1、初创组参赛项目须是尚未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处于研发或注册阶段的医疗器械或技术;成长组限首次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未进行分类界定或无法按医疗器械注册的材料、配件及工艺请选择其他类别报名参赛; 2、参赛项目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与其它合法权益,参赛个人、团队和企业应对报名信息的合规性、真实性负责; 3、参赛项目涉及的医疗器械产品须具有创新性和临床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市场价值; 4、报名以项目为单位,每个企业或团队可报多个,无数量限制; 5、欢迎临床医生、护士、医工等参赛或与他方合作报名参赛; 6、欢迎海外(含港澳台地区)项目报名参加各类别比赛。组织方将根据疫情防控及入境要求适时调整赛事安排,必要时可以视频参赛或设立海外专场; 7、取得新进展的往届参赛项目及参加过其他赛事的优秀项目亦可报名参赛,可根据是否取得注册证报名参加初创组或成长组比赛; 8、整个参赛流程中不向参赛方收取任何费用,承办方为鼓励参与创新,线下比赛负责参赛选手的食宿,并根据情况给与一定的参赛补贴及发放适量奖金。 四. 大赛进程安排如下: 1.报名参赛   参赛方即日起可登录大赛官方网站(www.cmddec.cn)和医疗器械创新网(www.innomd.org)进行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5月15日。 2.初赛   经审查确认的参赛项目进入初赛,初赛采取网络评审方式。评委由业内知名技术专家、临床专家、注册或审评专家及投资专家等组成。对不符合参赛要求的项目,组织方和评委均有否决权。 3.类别赛   组织方将根据报名情况适当调整比赛类别、合理安排场次。类别赛将从6月份开始,现场路演形式,具体时间地点和赛程安排另行通知。 4.专场赛   参赛项目可根据报名意愿参加各专场赛,同一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多个专场赛,专场赛的具体形式、时间地点和赛程安排另行通知。 5.总决赛   总决赛将在8月底在苏州举办,现场路演形式,具体时间地点和赛程安排另行通知。 五.  奖项设置如下: 根据报名数量,按照类别和分组,设立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六. 参赛项目获得以下奖励: 1、各类别赛根据承办方的情况和当地的产业扶持政策给与相关奖励。 2、所有进入各类别赛、决赛和专场赛并现场路演的项目,组织方均为参赛选手提供免费食宿(每项目限2人),另给予该赛程的交通补贴(凭票限额,具体金额按照该场次的通知公告); 3、优先推荐国家及地方相关科技项目申报; 4、与数位领衔评审院士及百余位来自监管及产业界权威专家直面交流,一对一辅导; 5、优先入驻苏州(及各地)医疗器械创新服务基地,享受一站式20余项外包创新服务; 6、优先获得业内企业及投资机构注资并购,以及先锋媒体曝光机会; 7、获得园区和创新服务机构的特别配套政策支持; 8、促成部分参赛项目与生产经营企业实质合作; 9、择优在医疗器械创新网、《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等媒体平台刊登专访报道。 10、免费参加承办方举办的高水平培训、创意及资源对接活动。 七. 为了使参赛项目更好地对接产业和创服资源并实现尽快成长转化,我们将在大赛总决赛期间继续举办“2022医疗器械创新周”活动,该活动为期4天以“1赛2展3+15论坛”形式展开,即以大赛总决赛及“2022医疗器械创新与服务展(MISE2021)”暨“2022中国大健康创新创业资源盘活(交易)展会(HAUTE2022)”为核心,配套三个主旨论坛——2022中国国际医疗创新论坛(CMIF2022),2022中国医疗器械转化医学与创新服务论坛(TMIS2022),大健康科普论坛(HSP2022),一个最具创新特色的“医疗器械创新创业高管特训营”,再辅以15个专业主题分论坛,内容即涉及心脑血管、影像设备、外科微创、骨科器械及材料、医学人工智能、体外诊断等临床产品领域,也涉及上游材料配件与制造工艺、医疗器械创新设计及代工,创新产品动物和临床实验、医学成果转化及市场和资本对接等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圈产学研销用监资各产业链环节,通过上述论坛及会展系列活动以及大赛前后承办方的持续服务,最终构建一个汇集全球创新人才、企业、产品及各类创服资源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从而助推本土和国际创新协作,加快医疗器械临床科研及院所成果转化,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请积极宣传并鼓励业内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监管及服务等各医疗器械产业关联单位以及个人或团队参加大赛及创新周活动,欢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机构洽谈大赛区域联合承办以及专场赛或分论坛合作,诚邀业内精英和各界朋友一起来苏州现场参与大赛决赛和创新周活动! 详细信息参见大赛官方网站(www.cmddec.cn)及医疗器械创新网(www.innomd.org)。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22年1月10日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22-04-01
定制个体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股骨制备模板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制个体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股骨制备模板系统,包括股骨颈截骨导向板和股骨假体前倾角及外侧缘导向板,股骨颈截骨导向板的内表面与股骨头、股骨颈及股骨大小转子间区的解剖形状吻合,股骨颈截骨导向板上开设有截骨定位槽,股骨假体前倾角及外侧缘导向板的底部形状与股骨颈截骨面吻合,股骨假体前倾角及外侧缘导向板包括体部、设置在体部上的小转子定位翼和前侧翼,体部上开设有前倾角及外侧缘导向槽。本发明能够精确控制理想的人工全髋关节股骨假体在体内的位置,进而改善手术效果。
青岛大学 2021-04-13
磁悬浮轴承的动能回馈电压中断保护系统及方法
磁悬浮轴承因为其无摩擦,损耗低,高功率密度,寿命长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目前,磁悬浮电机由于其具有极高的转速也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然而在工厂中,若电压突然中断会导致控制器无法工作磁轴承失去驱动电流,转子会以很高的转速落在定子上,损坏定子甚至电机。在磁悬浮电机使用过程中,一般磁轴承系统都需要配有一个备用的轴承系统,当机器不运行或磁轴承电路断路时,备用轴承将支承整个转子系统,安装在定子上。目前,备用轴承的结构设计还不完善,当磁轴承电路断路时,往往不能承受整个转子系统的坠落载荷。针对上述难题,研究出一种磁悬浮轴承的动能回馈电压中断保护系统及方法,电源正常供电时直接由三相交流电经降压、整流处理后得到位移控制器所需直流电压值为控制器供电,从而使控制器发出驱动电流驱动转子悬浮,电源断电时电机由电动状态转换为发电状态,通过动能回馈的方式将电机的动能转化为位移控制器所需的电压。
东北大学 2021-04-10
基于故障多元信息的新型保护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一、立项背景 继电保护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自上世纪80年代微机保护应用以来,历经多次更新换代,我国继电保护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保障电网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超/特高压远距离输电大通道的建设、区域电网的广泛互联和波动性新能源的规模化接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电网。电网的快速发展给继电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 1、后备保护方面,由于电网结构复杂,运行方式多变,造成后备保护定值更难整定,保护选择性和灵敏性的矛盾更加突出,保护拒动误动风险并存。国内已发生多起类似“6.18”西安南郊站,因后备保护灵敏性不足拒动,造成变压器烧毁的重大事故;国际上屡屡发生的因潮流转移过负荷,后备保护误动引发的如美加“8.14”、印度“7.30”等大停电事故,也不断地对我国电网敲响警钟。 2、主保护方面,超/特高压电气设备结构复杂、线路距离长,短路电流变化大,造成主保护对变压器匝间短路、线路高阻接地等轻微故障的反应灵敏性下降。“11.22”济南特高压泉城站变压器爆炸正是由于保护对起始发生的轻微故障未能灵敏切除,引起事故扩大,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电网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问题的症结在于传统保护仅利用设备自身的电气量信息,在复杂电网环境下,保护反应的电气量在故障和非故障间差异变小甚至混叠,依靠定值配合无法保证保护可靠正确动作。不改变传统保护工作模式,仅对保护判据进行修正或调整定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单方面地解决保护拒动或误动的问题。 二、发明思路 突破保护仅利用设备自身信息的限制,综合利用站间保护关联逻辑量、站域故障全过程电气量等信息,对后备保护、主保护、系统构成模式进行全面创新,构建“站域集中-站间分布式”新型保护系统。   图1 技术发明总体思路 三、发明方案 技术发明点1:基于站间逻辑量信息一致性特征的后备保护技术 传统后备保护既存在对相邻元件故障反应能力不足,保护拒动的问题,又存在受过负荷和系统振荡影响,保护误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该项目发明了保护关联关系在线快速跟踪和可靠性校核方法;创造性地将故障的空间分布特征映射为站间的保护关联逻辑量信息,首创了基于站间逻辑量信息一致性特征的后备保护技术,攻克了保护不误动和不拒动无法兼顾的难题。 发明点1.1:发明了保护关联关系在线快速跟踪和可靠性校核方法,为保护可靠利用站间信息奠定了基础。 快速跟踪和可靠识别电网拓扑的变化,确定保护的关联关系,是保护利用站间信息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发明了保护关联关系在线快速跟踪和可靠性校核方法,关键技术包括:1)提出了基于虚拟阻抗矩阵的保护关联关系分析方法,创造性地将开关状态虚拟为支路阻抗并构建节点虚拟阻抗矩阵,在线微调矩阵元素即可实现开关状态的快速跟踪,跟踪时间由秒级缩短至毫秒级,为后备保护快速动作提供了可靠保障;2)发明了电气量和开关量信息双重约束的关联关系可靠性校核方法,首次将电气量信息引入保护关联关系识别,通过开关量信息和电气量信息实时匹配校验,实现了保护关联关系的可靠在线校核。 发明点1.2:首创了基于站间逻辑量信息一致性特征的后备保护技术,攻克了保护不误动和不拒动无法兼顾的难题。 电流元件、方向元件、阻抗元件等保护逻辑量信息,蕴涵着故障方向、故障范围等故障直接特征,并且信息交互简单、可靠。根据不同位置保护逻辑量反应故障的差异化特征,发明了基于站间逻辑量信息一致性特征的后备保护技术。关键技术包括:1)首次将电网故障的空间分布特征映射为保护逻辑量信息,按近后备和远后备灵敏性要求设定保护范围,实现了逻辑量信息与故障分布特征的关联和匹配,解决了保护强依赖定值的问题;2)首创了基于站间逻辑量信息一致性特征的后备保护技术(如图2所示)。利用逻辑量对故障反应的交叉重叠特征,根据动作一致性原则,既实现了故障设备的快速准确识别,又从根本上攻克了系统振荡及过负荷造成保护误动的难题。 基于站间逻辑量信息的后备保护技术可实现近后备保护全范围速动,远后备保护延时由1.5s以上缩短至0.5s以内;在原理上保证了对相邻元件故障反应的灵敏性,避免了后备保护拒动导致的重大事故发生;不受系统振荡和过负荷影响,避免了保护误动引发的连锁跳闸和系统性事故发生。   图2 基于站间逻辑量信息一致性特征的后备保护技术 技术发明点2:基于故障模型参数异变特征的主保护技术 现有电气设备主保护仅反应故障外在表现特征,在变压器匝间短路及线路高阻接地等轻微故障情况下,外部故障与内部故障特征差异不明显,易造成保护拒动。为解决上述问题,该项目基于故障的物理本质特征,揭示了故障导致电气设备模型参数变化的机理,利用故障全过程电气量信息,构建了可灵敏反应设备参数变化的故障模型,发明了基于故障模型参数异变特征的主保护技术,显著提升了对轻微故障的反应能力。 发明点2.1:首创了可反应变电站电气设备参数变化的故障模型,从物理本质上消除了非故障因素对主保护灵敏性的影响。 突破主保护仅反应故障外在表现特征的局限,利用设备故障全过程全相电气量信息,建立了对故障高灵敏而对非故障不敏感的模型。关键技术包括:1)发明了基于线路压降-阻抗联合分布的故障网络模型,建立了线路阻抗、过渡电阻及分布电容压降之间的幅值、相位关联关系,创建了仅保留线路阻抗压降分布情况的故障网络模型(如图3所示);2)发明了基于电压磁链方程的变压器故障模型,建立了变压器高、中、低压各侧绕组电压与主磁链、漏磁链的等值平衡关系,消除主磁链的非线性成分,建立了仅反应漏磁链变化的变压器故障模型(如图4所示),从原理上摆脱了分布电容电流、负荷电流、励磁涌流等非故障因素的影响。 发明点2.2:发明了基于故障模型参数异变特征的主保护技术,实现了保护对轻微故障反应能力的大幅提升。 利用站域故障全过程电气量信息,反应故障前后模型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三相不一致程度,发明了基于故障模型参数异变特征的主保护技术。关键技术包括:1) 发明了基于阻抗压降变化特征的线路主保护技术,构建了线路压降-阻抗参数关联矩阵,通过实时追踪矩阵中各元素的变化量以及元素间的差异,准确识别故障线路及故障位置(如图5所示);2) 计及CT误差、变压器有载调压对保护的影响,实时计算各相等效漏感参数的突变量及不一致程度,发明了基于等效漏感参数变化特征的变压器主保护技术(如图6所示),显著提升了保护对变压器轻微匝间短路识别的灵敏性。 基于故障全过程电气量信息的主保护技术可以做到变压器匝间短路识别死区由5%降至2%,500kV线路接地故障过渡电阻反应能力由300Ω提升至1000Ω,故障定位误差由5%下降至1.3%。实现了对电气设备轻微故障的灵敏切除,可有效避免事故扩大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技术发明点3:站域集中-站间分布式新型保护系统 构建基于故障全过程逻辑量、电气量信息的新型保护系统是对百年历史继电保护模式的重大变革,除满足复杂电网对继电保护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工程实现的可行性、应用场景的适用性和运行维护的便利性等重大工程应用问题。该项目首创了站域集中-站间分布式的新型保护系统构成模式,实现了与传统保护的有机衔接,可灵活组态适用各种电网应用场景;发明了基于时间序列特征和电气量物理约束的数据校核技术、基于保护关联关系的数据自适应替代技术,为新型保护系统信息交互提供了可靠保障。 发明点3.1:首创了站域集中-站间分布式的新型保护系统构成模式,奠定了新型保护系统在不同电压等级电网推广应用的基础。 该项目创建了“站域集中-站间分布式”的新型保护系统(如图7所示),实现了发明点1和2技术的工程推广应用。关键技术包括:1)发明了以间隔为基本单元的站域集中-站间分布式保护构成模式。间隔单元做到“即插即用”,扩展性强,可灵活组态适用各种电网应用场景;站域主机实现对站内信息的融合与优化利用;相邻站域主机虚拟为变电站间隔单元,实现站间分布对等交互信息。该模式通信链路清晰简捷,易于工程实现;2)发明了新型保护系统与传统保护的集成与自适应转化技术。新型保护系统在传统保护基础上集成故障全过程信息进化形成,在故障信息缺失的极端情况下仍具备传统保护功能。新型保护系统可充分传承传统保护成熟的运维经验,实现了与传统保护之间的有机衔接。   发明点3.2:发明了基于时间序列特征和电气量物理约束的数据校核技术、基于保护关联关系的数据自适应替代技术,保证了新型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基于新型保护系统构成模式,发明了站域、站间信息交互可靠性保障技术,实现了异常数据的实时校核与缺失数据的自适应替代。关键技术包括:1)发明了基于时间序列特征和电气量物理约束的数据校核技术,在线修正异常采样数据,解决了电气量在采样或传输中出现畸变而影响保护动作性能的难题;2)发明了基于保护关联关系的数据自适应替代技术,在间隔单元CT断线、PT断线等信息源丢失情况下,通过数据互补重构实现缺失数据的自适应替代,保证了保护功能的完整性,有效提升了保护的可靠 四、创新性成果 该项目攻克了传统保护不误动、不拒动无法兼顾的难题,取得了以下关键技术突破: 1、基于站间逻辑量信息一致性特征的后备保护技术,保护最长动作时间缩短至500ms以内,彻底解决了远后备保护拒动,以及受系统振荡和过负荷影响误动的问题; 2、基于故障模型参数异变特征的主保护技术,显著提升了保护对轻微故障的反应能力; 3、站域集中-站间分布式新型保护系统,实现了保护技术在不同电网场景下的广泛应用。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一种既有节段拼装桥墩限位耗能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既有节段拼装桥墩限位耗能保护装置,包括环形固定件、环形弹性件、多个连接件以及多个耗能件,环形固定件套设在环形弹性件外侧且环形固定件内侧面与环形弹性件外侧面紧密贴合,环形固定件上设有多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固定孔,连接件的数量与固定孔的数量一致且一个连接件穿过一个固定孔将固定连接件与桥墩的承台连接在一起;环形弹性件的内侧面与桥墩的墩柱外侧面紧密贴合;多个耗能件均镶嵌在环形弹性件内且多个耗能件呈圆周分布。本实用新型传力路径明确,受力机理简单,使得装配式墩柱结构的地震响应达到理想的效果,结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低速电动车电池保护板、低速度电动车 BMS
目前在低速电动车市场(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轿车、 观光车、叉车等)正在大力兴起,过去大部分都采用铅酸电池,随着新能源电池(如:磷酸铁锂、三元电池等)技 术日趋成熟,用新能源电池替代铅酸电池已是大势所趋。 而其中的保护板、BMS 是新能电池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主要作是在充满电时能保证各单体电池之间的电压差异小于设定值,实现电池组各单体电池的均衡,有效地改善了串联充电方式下的充电效果,同时检测电池组中各个单体电池的过压、欠压、过流、短路、过温状态, 保护并延长电池使用寿命。与同类产品相比,我司产品主要优势有均衡能力较强,保护措施全面且稳定可靠,可适用于多种新能源电池,同时具备通讯、定位、人机交互等多种功能,以广泛应用到多款电动车、叉车、观光车等车 型中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粒度控制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粒度控制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包括: 判断移动设备中是否存储有一个 LBS 应用程序列表,如果有则为每个 LBS 应用程序设置隐私级别,其对应于该 LBS 应用程序将会获得的位 置精确度,并判断移动设备中是否已经存在有隐私策略库,如果存在 则持续监听来自于 LBS 应用程序的 LBS 请求,并在接收到 LBS 请求 时获取与该 LBS 请求对应的位置信息,从隐私策略库中读取该 LBS 应用程序对应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 9 号(国家保护品种)
该品种属春性二棱皮大麦,幼苗半直立,叶色绿叶片较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亩有效穗 54 万左右,与对照扬农啤 5 号相仿,穗层整齐度好,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 25粒左右,比对照多 3.3 粒,千粒重在 40 克左右,与对照相仿,株型紧凑,株高 85cm 左右,比 CK 单 2 略矮,耐肥抗倒性较好,抽穗期和成熟期比对照早 1-2 天,高抗大麦黄花叶病,抗寒性比对照略好,后期熟相好。据国家大麦改良中心测定:该品种麦芽蛋白质含量为 11.1%, 微粉浸出率为 79.8%, 糖化力为 210.5WK, 库
扬州大学 2021-04-14
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钢丝绳打滑保护装
本系统为多绳摩擦式提升机滑绳保护系统,主要应用于矿井提升系统。系统可以有效检测到钢丝绳打滑,并且输出信号到提升机主控系统,执行打滑保护动作。确保了煤矿提升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且该系统还可应用于起重机、电梯等由钢丝绳驱动的设备,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面向人体狭窄空间的刚柔耦合手术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
本成果通过研究系列新型刚柔耦合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及可视化灵巧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应用于咽喉、胃部、脊柱、肺部等人体狭窄空间。研究的手术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可推广到其他人体自然腔道中环境下机器人辅助医生灵巧操作的微创手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创口小、出血少、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目前正在由单孔和多孔手术向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手术方向发展。在人体自然腔道的复杂狭窄空间下,机械臂和人体组织之间极易发生碰撞,导致机器人损坏或患者受到二次伤害。该成果通过研究系列新型刚柔耦合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及可视化灵巧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应用于咽喉、胃部、脊柱、肺部等人体狭窄空间。研究的手术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可推广到其他人体自然腔道中环境下机器人辅助医生灵巧操作的微创手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成果能够大幅提高手术操作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拓展了现有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目前国际上尚未开发出成熟的产品,因此该成果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成果在前期开发了手术机器人样机,并开展了尸体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 24 25
  • ...
  • 32 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