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山区拱桥建设与维护新技术研发及应用
《山区拱桥建设与维护新技术研发及应用》课题于2003年启动,由周建庭牵头,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后勤工程学院等校企多位专家历时6年时间共同完成。课题系统构建了特大跨径石拱桥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及监测与控制方法,为世界最大跨径石拱桥(丹河大桥)的建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针对山区在用桥梁中数量上占有70%以上的石拱桥,课题组研发出了石拱桥安全性评估与加固新技术,和利用构造措施、减震装置实现拱桥被动或半主动减震控制的方法。因为取得以上突破,该课题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4-10
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由重庆交通大学牵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七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围绕公路桥梁内在病害感知难题,首创了基于自发磁场变异特性的桥梁钢筋锈蚀和拉吊索腐蚀断丝无损量化检测技术与装置,研发了桥梁钢绞线钢束和精轧螺纹钢筋有效预应力现场检测新技术与装置,研制了桥梁索塔裂缝自动巡检与精准感知量测技术与装置,实现了我国桥梁内在病害精准、量化、无损检测的技术引领,带动了科技革新和行业进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4-10
基于CR系统的图像增强技术应用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富士公司初率先在世界上推出第一套CR系统(计算机X射线影像仪Computed Radiography),它是用成像板(Imaging Plate,简称IP)替代传统的胶片进行感光并存储,再把储存于IP上的感光信号用激光扫描方法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一种技术,实现了胶片数据化,为放射科无片化及医疗影像计算机联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进入远程影像资料会诊开辟了道路。CR系统能直接生成数字图像,使其不再经过显影、定影、水洗技术流程,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精力;CR系统生成的数字图像大大的减少了存放X线胶片的空间,保证了图像的质量,也便于图像的存储、查找,从而结束了图像查询缓慢、易错、保存质量不高的时代,方便对病人资料进衍管理。正是由于它的这些优点,CR技术才得以在医学中广泛应用。 CR图像在生成、传输和扫描进入计算机时,会受到医学影像设备、媒质的实际性能、以及接收设备的限制,这些因素引起图像质量的退化。退化的X射线数字图像质量不能达到直接用于实体造型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医生的准确诊断。影响CR系统成像的因素主要有X射线散射、噪声以及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指X射线的用量不足或过量。一般来说,由于X射线散射、噪声引起的图像退化很难避免,而且一直存在,因此本项目主要考虑人为因素引起的图像模糊问题,利用图像增强技术对模糊图像处理,方便医生诊断。 以下是模糊大剂量CR图像、模糊小剂量CR图像以及可以用于诊断的标准CR图像显示效果: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海洋中应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基体复合制成的纤维增强材料,因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高低温等优良特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体育休闲、高铁汽车、土木建筑等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质轻高强的同时,还具有优良的耐疲劳性、耐腐蚀性以及比强度高导致的优良施工性能等,使得它在对于材料性能有着特殊要求的海洋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样不可小觑。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船舶制造、海上能源开发、海洋工程修复等领域不断探索新技术。 在船舶上的应用 相比于传统的造船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天然的优势。首先,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用其制造船体,具有质轻低油耗的特性,而且建造工艺相对简单、周期短、成型方便,因此施工和维护费用远低于钢制船舶。同时由于碳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能有效的阻止裂纹扩展,故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能;此外,由于碳纤维表面的化学惰性,船体具有水生物难以附生,耐腐蚀的特性,这也是船舶建造选材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声、磁、电性能:透波、透声性好,无磁性,因此可以用于提高军舰的隐身性能。在舰船的上层建筑中使用复合材料不仅可以减轻船体的重量,而且通过在夹层中嵌入有滤波功能的频率选择层,就可以在预定的频率下发射和接受电磁波,从而屏蔽敌方的雷达电磁波。各种天线和有关设备都统一组合装备在该结构内,不易被腐蚀,更有利于设备的保养。研制出类似的封闭综合传感器桅杆,这种桅杆是由纳米技术制造的玻璃纤维与碳纤维复合后作为增强体而制成。它可以让各种雷达波束和通信信号相互之间不受干扰地通过,并且损耗极低。碳纤维复合材料还可应用在舰船的其他方面。例如,在推进系统上可用作螺旋桨[和推进轴系,减轻船体的振动效应和噪声,多用于侦察舰和快速巡航舰。在机械和装备上可用作方向舵,某些特殊的机械装置和管道系统等。此外,高强度的碳纤维绳索在海军军舰的缆绳和其他军用物品上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民用游艇大型游艇一般为私人所有,价格昂贵,要求质量轻,强度高,耐用性好。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游艇的仪器表盘和天线,方向舵以及甲板、船舱、船舱壁等增强结构中。传统的复合材料游艇主要由玻璃钢制成,但是由于刚度不足,满足刚度设计要求后往往船体过重,而且玻璃纤维是致癌物质,国外逐步禁用。如今的复合材料游艇中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大大增加,有的甚至全部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例如超级游艇“巴拿马”号双桅船,船身和甲板采用了以碳纤维/环氧树脂为蒙皮。乙烯酯树脂夹层复合材料,pvc泡沫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桅杆吊杆均是定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只有部分的船身使用了玻璃钢。空载重量仅有45t。速度快,油耗低,性能卓越。 在海洋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海底油气田近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海洋油气开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海洋环境下的腐蚀,高压,水底暗流流动带来的强剪切作用对材料的耐腐蚀性,强度和疲劳性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海洋油田开发中有着明显的质轻、耐久、抗蚀方面的优势:一个1500m水深的钻井平台,其钢制系缆的质量就达6500t左右,而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是普通钢材的1/4,若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取代部分钢材将显著减少钻井平台的载重负荷,节省平台的建造成本;抽油杆的往复运动,由于管外海水压力与管内压力不平衡极易引发材料的疲劳断裂,而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即可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海水环境耐腐蚀,其在海水中使用寿命比钢材要长,且使用深度更深。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用作油田钻井平台中的生产井管、抽油杆、储藏槽、海底输油管、甲板等部件。制造工艺分为拉挤成型工艺和湿法缠绕工艺。拉挤成型法一般用在普通管材和连接管上。缠绕法一般用作储槽和压力容器的表面,也可用在各向异性的柔性管道之中,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以特定的角度缠绕排列在铠装层之中。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连续抽油杆是一种类似胶片的带状结构,柔韧性很好。使用碳纤维抽油杆能明显提高出油量,减少电机的载荷,相比之下更节能。而且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比钢制抽油杆更耐疲劳,抗腐蚀性能更好,更适合应用在海底油田的开发中。 海上风电资源丰富,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风电技术最先进、要求最高的领域。我国海岸线约1800km,岛屿6000多个,东南沿海及岛屿地区风力资源丰富且易于开发。近年来大力促进海上风电能源的开发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风力发电叶片90%以上重量由复合材料组成。海上风力大,发电功率大,势必要求更大的叶片和更优良的比强度和耐久度。显然,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够满足开发大型化、轻量化、高性能、低成本的发电叶片的要求,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相比更适合应用于海洋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海洋风力发电中具有显著的优势。碳纤维复合材料叶片质量低,刚度大,模量是玻璃纤维制品的3~8倍;海洋环境下湿度大,气候多变,且风机24h工作。叶片耐疲劳性较好,能较好的抵御恶劣的天气;改善了叶片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减少对塔和轮轴的负载,从而使风机的输出功率更平滑更均衡,提高能量效率;利用碳纤维的导电性能,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可有效地避免雷击对叶片造成的损伤;降低风力机叶片的制造和运输成本;具有振动阻尼特性等。 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海洋工程建筑,主要利用其轻质高强耐腐的特性,以筋索材及结构件的形式,替代传统钢筋建材,解决海水侵蚀钢筋、运输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已应用于海上岛礁建筑、码头、浮动平台、灯塔塔架等。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设施蔬菜土壤障碍绿色防控技术与应用
 设施蔬菜是解决我国北方冬半年蔬菜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辽宁是我国设施蔬菜重要产区。然而设施蔬菜连作和不科学施肥等导致的土壤障碍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项目组自“八五”以来针对该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首次探明了设施番茄和黄瓜土壤障碍的主因是偏施氮肥导致的土壤酸化,明确了均衡施肥可明显缓解土壤障碍发生,实现了设施土壤障碍的理论突破。30年蔬菜长期施肥定位试验表明,长期过量偏施氮素化肥导致土壤严重酸化,进而使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区系劣变,病原尖孢镰刀菌数量增加 4.3 倍,作物产量 和品质下降;而有机无机肥均衡配施,缓解了土壤障碍发生。进一步的日光温室 蔬菜有机无机肥均衡配施长期连作试验表明,番茄与自根黄瓜连作 24 茬植株长势 和产量与第 1 茬无显著异,虽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区系及根际酚酸类物质等 随连作茬次增加而有所变化,但未达土壤障碍程度,也未发生枯萎病等土传病害。从而证实了我国设施蔬菜土壤偏施氮肥引起的障碍远大于土壤连作障碍。     2.首次明确设施番茄和黄瓜土壤最佳营养指标,创建设施蔬菜科学施肥模 型,研制出设施蔬菜土壤健康保持施肥方案,实现了设施蔬菜绿色可持续生产的技术突破。兼顾设施蔬菜生产效率与土壤健康保持原则,明确了设施番茄和黄瓜土壤氮磷钾钙镁最佳营养指标,建立了以设施土壤最佳营养指标(A)、目标产量需肥量(W)和土壤供肥能力(Y)为核心的施肥量(M)模型,即:M= b W(b={1.5+ (A-Y)/A});综合 7100 多份北方设施果菜土壤分析结果,研制出以 有机肥为主增钾补钙的北方地区设施果菜土壤施肥方案。推广应用后,土壤健康 保持效果显著,其中 28 年间连作 56 茬日光温室番茄产量未出现显著减产。     3.首次从作物-土壤-肥料-环境互作角度分析构建了设施蔬菜土壤障碍分级标准,率先创建了设施蔬菜土壤障碍生态安全防控策略,实现了土壤消毒的农 药零使用,为设施土壤障碍的绿色防控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全省 5465 份设施果菜土壤分析,构建了日光温室蔬菜健康土壤、轻度障碍土壤、重度障碍土壤三个等级划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和生物学特性等参数标准,综合定位试验结 果,创建了设施蔬菜健康土壤保持、轻度障碍土壤生态安全修复和重度障碍土壤 生态安全高效利用的策略,解决了设施土壤农药消毒污染环境的弊端。     4.研制出设施蔬菜轻度障碍土壤修复和重度障碍土壤营养基质高效栽培技术,攻克了日光温室蔬菜土壤障碍绿色防控的技术瓶颈。针对轻度障碍土壤修复,构建亩施膨化鸡粪(或等量营养有机肥)2000kg+粉碎稻草 1000kg+生石灰 44kg+ 复合肥(13-7-13)30kg 和膨化鸡粪 2000kg+生物炭 500kg+生石灰 44kg+复合肥 30k 两个优良配方,降低当茬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 71%~93%,番茄增产 30%以上。 针对重度障碍土壤,研制的农业废弃物营养基质限根栽培和嫁接防病高效栽培技术,实现番茄与黄瓜年亩产 2.5 万 kg 高产记录,节水 23.6%,节肥 26.4%。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5件,制定地方标准5部,发表论文133篇,编写著作与教材 16 部。近 3 年累计推广 202 万亩,增产 40 亿 kg,增收 77 亿元;并减施化肥 26%以上,少用农药 18%以上,累计节约生产成本 12.8 亿元。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04
微观交通仿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项成果应用于诸如机动车跟驰、换道和并道的交通仿真模型,目前随着交通管理以及新的交通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交通检测器布设不断增加,交通基础数据规模急剧加大,交通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大数据的时代的背景下,运用新技术手段构建道路交通仿真技术体系,将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本项目首先明确微观交通仿真系统架构和各模块定义和完成整个系统的架构设计;同时,采用地图数据持久化技术完成对可视化地图编辑工具的开发工作,该地图编辑工具可将地图路网构建模型转换为持久化存储模型,使地图数据能够快速存储或加载,方便仿真系统对城市路网的仿真计算以及对仿真结果的展示、分析等。然后,分别进行路网构建模块、车辆产生模块、车辆行为模块、交通信号控制模块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最终,完成整个软件的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系统集成和集成测试,并实时动态展示微观交通仿真系统模拟车辆流的情形。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喷射成形高性能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喷射成形技术研究室现有副教授以上研究人员4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留学回国人员3人,长期从事喷射成形及其它材料制备成形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在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喷射成形是一项21世纪新材料开发和传统材料性能提升的先进制备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 喷射成形高性能铝合金研究与应用: (1)高硅铝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以及高温耐磨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和电子工业。 (2)超高强度高韧性铝合金:室温抗拉强度达到850MPa以上,同时具有良好的塑韧性和抗应力腐蚀能力,在航空航天工业、核工业、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有重要作用。 喷射成形电子材料研究与应用: (1)Cu-Cr电触头材料:合金中Cr相颗粒的尺寸明显细化,触点的开关性能明显提高,使其成为高性能大容量真空开关的优良材料。 (2)轻质Si-Al封装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导热率和与半导体材料相近的热膨胀系数,是理想的新型电子封装材料,尤其适用于航空航天等需要轻质低膨胀封装材料的应用领域。 新型高温(>1200℃)抗氧化耐磨材料研究与应用: 在高温磨损条件下可以保持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广泛适用于高温加热炉等应用领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药用级黄腐酸的研制技术及应用
年青煤 (泥炭、褐煤、风化煤) 中存在的黄腐酸是天然生物技术和地球物理化学的产物,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泥炭蛋白、萜类、甾类等化合物,结合分子印迹技术研制药用级的黄 腐酸,于抗病毒、抗肿瘤、抗白血病、抗关节炎、提高免疫T、B细胞方面已通过动物应用试 验,由ID、ED等指标显示效果显著。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科技场馆智能机器人团队应用技术
本系统将机器人模型简化成一个一级二维的倒立摆,并抓住机器人步态规划中的八个关键阶段,结合ZMP稳定性理论,设计了一个机器人行走平衡自调整的模糊控制器,使得控制算法大大简化。大型智能交互机器人与场馆内其他小型双足类人机器人Agent的通信研究采用TCP/IP和无线GPRS方式用于大型仿人机器人与场馆内其他小型仿人机器人Agent的通信,研究了几种用于多Agent之间通信的算法,并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多Agent通讯,结果表明此种算法可以提高多Agent之间的通信效率。完成基于嵌入式系统设计,系统实现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嵌入式系统同时还完成和行走驱动系统、动作驱动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通信方式采用内部总线;完成了基于DSP的直流电机驱动系统设计,实现无刷直流电机电流环、速度环的双闭环控制;实现了完整的交互协议,保证数据可靠的传递。小型双足类人机器人与小型双足类人机器人之间的通信研究 将机器人团队中的每个机器人作为通用控制设备进行互连,通过遵循自主开发的共同的资源描述及功能服务接口标准,使每个机器人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及协同服务,提高设备间功能的互操作性。互连的机器人相互认识与理解,遵循我们自主开发的规范的设备资源描述标准,该标准详细记录机器人在互连网络中的表现形式,以及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使每台机器人可以互联互通、整体团队形成自组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及协同工作。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再生混合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本成果提出了废旧混凝土大尺度块体循环利用的思想;建立了再生混合混凝土以及高强化再生混合混凝土的非线性强度预测公式及考虑内、外双尺寸效应的再生混合混凝土强度预测公式;提出了再生混合混凝土基本徐变的预测方法;沉淀形成了再生混合混凝土从理论到实践验证的完整体系,编制了相关标准,为废旧混凝土的高效循环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若我国废旧混凝土的1/4采用再生块体混凝土技术进行循环利用,每年可减少水泥和天然砂石用量分别约750万吨和3750万吨,降低CO2排放约620万吨,节省商品混凝土费用约65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本成果已在广东、福建、贵州等地的多项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获得了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及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830 83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