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开创国产滤膜新时代
博瑞恩膜具有截流率高、保存寿命长、材料质地韧等优点,且在同等品质甚至更优品质情况下,价格低于进口膜片。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周易 化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 2020.9/2024.6 曹沛源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 2020.9/2024.6 丁笑怡 管理学院/会计学 2020.9/2024.6 晏子凌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2020.9/2024.6 周蕊瑞 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 2020.9/2024.6 李翔 创意与创新学院/视觉传达设计 2020.9/2024.6 王蕊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 2019.9/2023.6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邵文尧 化学化工学院 高级工程师 滤膜的特性与制备 卢英华 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 杨雁英 化学化工学院 工程师 陈玉清 化学化工学院 实验师 冯石 化学化工学院 团委副书记/辅导员 罗世翊 化学化工学院 工程师 四、项目简介 自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核酸检测试剂盒和基础防护用具的需求量爆发式增长。如今,疫情防控已转入常态化阶段,病毒检测技术和病菌过滤技术的市场仍在进一步扩大。博瑞恩公司膜产品将以新冠病毒检测与防护的庞大市场为立足点,持续推出9种型号的食品级、工业级滤膜,引领中国膜行业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开创国产滤膜新时代。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且该过程为物理过程,不需要化学方法。根据膜孔径(或截留分子量)的不同,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等。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膜分离技术是截留病菌进行检测或起防护作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装配抗原检测盒、抗体检测盒和口罩。 针对这一市场缺口,本公司推出使用特殊量子点填充的优化配比NC膜,其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是生产核酸检测试剂盒和基础防护用具的优选膜材料。博瑞恩膜具有截流率高、保存寿命长、材料质地韧等优点,且在同等品质甚至更优品质情况下,价格低于进口膜片。
厦门大学 2022-07-27
一种高效亲水化改性抗污染聚醚砜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亲水化改性抗污染聚醚砜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对纯聚醚砜膜的物理共混亲水化改性和化学接枝亲水化改性两个部分,通过表面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法(RAFT)合成亲水性嵌段聚合物,随后将其与聚醚砜物理共混,制备PES/PAA?F127?PAA膜;用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RGET ATRP)合成强亲水性物质NH2?PDMAPS,在共混改性基础上,利用化学接枝方法制备高效亲水化改性抗污染聚醚砜膜。本发明使用高效绿色的RAFT和ARGET ATRP两种聚合方法设计分子,结构新颖,反应条件温和,亲水化改性方法效果更明显,在油水分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东南大学 2021-04-11
接枝两性离子提高聚酰亚胺膜抗污染性能的方法及产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聚酰亚胺膜抗污染性能的方法及产品, 属于聚酰亚胺膜的改性领域。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将聚酰亚胺膜浸 渍在二胺溶液中 0.1h~24h,之后取出洗净;将洗净的聚酰亚胺膜浸渍 在酸性溶液中 1h~48h,之后取出洗净。本发明利用了两性离子具有 良好的亲水性的特点,成功地将两性离子接枝到聚酰亚胺膜的表面, 赋予聚酰亚胺膜较高的亲水性能,明显提高了膜的亲水性,进而提高 抗污染性能,并能减少微生物吸附和抑制生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陶瓷纳滤膜法连续染色工艺
本工艺采用纳滤膜分离技术实现印染行业连续染色的工艺,包括:(1)将纺织品放置于染浴中,将60~100℃的染液排入纳滤膜分离系统进行浓缩过滤,脱除染液的色度和悬浮物;(2)含有无机盐、碱或酸的纳滤膜渗透液返回染浴进行重复利用;(3)纳滤膜的浓缩液直接进入蒸发器进行蒸发结晶,得到固体粉体,实现回收利用;蒸发产生的蒸汽和蒸馏水进入染浴回收利用。与常规浸染工艺相比,可实现染液的循环利用,减少化学品和水的消耗,实现纺织品的连续染色,也可有效利用废染液的热能,降低印染成本和废水排放量。本成果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陶瓷纳滤膜法连续染色工艺
本工艺采用纳滤膜分离技术实现印染行业连续染色的工艺如图所示,包括:(1)将纺织品放置于染浴中,将60~100℃的染液排入纳滤膜分离系统进行浓缩过滤,脱除染液的色度和悬浮物;(2)含有无机盐、碱或酸的纳滤膜渗透液返回染浴进行重复利用;(3)纳滤膜的浓缩液直接进入蒸发器进行蒸发结晶,得到固体粉体,实现回收利用;蒸发产生的蒸汽和蒸馏水进入染浴回收利用。与常规浸染工艺相比,可实现染液的循环利用,减少化学品和水的消耗,实现纺织品的连续染色,也可有效利用废染液的热能,降低印染成本和废水排放量。本成果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可提供现场试验装置。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PM2.5纳米纤维过滤膜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有效的控制PM2.5对公众身心的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热点。 目前,针对雾霾天气,公众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室外PM2.5防控措施,传统的无纺布过滤材料,纤维直径都在微米级别,所形成的孔径较大,达不到对微小颗粒物的过滤要求。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将高聚物溶液在外加电场中拉伸成直径几十到上百纳米的纤维,所制得的膜材料孔径小、比表面积大,可用于PM2.5的吸附和过滤,并提高过滤效率。
南京大学 2021-04-14
高通量纳滤膜制备及应用
纳滤是一种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膜过滤技术,可以高效截留水中的多价盐和有机污染物,也能够实现有机物的分离与截留,其中纳滤膜是关键。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纳滤是一种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膜过滤技术,可以高效截留水中的多价盐和有机污染物,也能够实现有机物的分离与截留,其中纳滤膜是关键。耐溶剂纳滤膜可分离醇类、酯类、烷烃、芳烃、酮类、卤代烃类、甲苯、乙腈、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除了能够实现分离、回收等目的外,还能够进行提纯、浓缩、净化、脱蜡、分馏等操作,可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水处理纳滤膜可以用于去除地表水的有机物和色度,脱除地下水的硬度,部分去除溶解性盐,浓缩果汁以及分离药品中的有用物质等,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污水处理,资源回收、饮用水生产(包括直饮机)等领域。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7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超滤装置
成果描述:一种农村生活污水超滤装置,属污水的处理类(C02F)。主要解决常规管式超滤装置存在的耗能高、运行管理不方便、滤膜易堵塞,通量快速下降、运行周期短等问题。包括超滤系统和压缩空气动力系统,利用液压装置原理为超滤装置提供外加动力,达到“省力”的效果,并设计压缩空气微孔扩散器装置,利用辐射状高压微细气流高压微细均匀气流对滤膜进行延迟吹脱,提高膜通量,有效延长超滤装置运行周期。具有低耗能、运行周期长、投资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处理高效等优点。尤其适于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的中、低浓度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对COD、BOD5、NH3-N、SS、浊度等具有极高的去除率。市场前景分析:尤其适于经化粪池预处理后的中、低浓度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对COD、BOD5、NH3-N、SS、浊度等具有极高的去除率。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内领先
成都大学 2021-04-10
重污染行业水污染物减排技术集成
化工、制药、印染、造纸等行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并且这些重污染行业排放的废水一般都含有难降解生物、甚至有毒害作用的污染物质,常规的物化、生化处理工艺很难把这些行业的废水处理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为此,很多企业不得不通过稀释手段来实现COD达标排放的目标。但是,随着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各地都加大了对COD总量的控制力度。同时,地方政府也给企业下达了COD减排任务。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颁布了高于国家废水排放标准的地方标准。为了完成COD减排任务或达到更加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大部分企业都必须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针对化工、制药、印染、造纸等行业废水的特点,研究开发了多项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包括各种预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及多项处理技术的组合与集成。目前,这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化工、精细化工、制药企业的废水改造工程或新建工程,为这些企业解决了高COD、高盐分、高氨氮废水处理的难题,使企业在较低的成本下实现了达标排放的目的,并超额完成了COD减排任务。(1)处理有机废水的BCB组合工艺,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510024414.6(2)一种氧化反应催化剂可循环使用的废水处理方法,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030562.6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抗辐射药物龙抗1号的开发
Ø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及核能、电磁能在军事、科技、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辐射损伤防治手段、积极寻找有效抗辐射损伤药物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龙抗I号”是运用多种活性成分筛选技术从丰富的傣药资源中精心筛选出的特色抗辐射药物。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53 5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