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老年痴呆病发病机理和干预药物研发
项目背景:老年痴呆症(AD)患者海马和新皮质的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Ach)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显著减少,Ach 由 ChAT 合成,皮质胆碱能神经元递质功能紊乱被认为是记忆障 碍及其他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Meynert 基底核是新皮质胆 碱能纤维的主要来源,AD 早期此区胆碱能神经元减少,是 AD 早 期损害的主要部位,出现明显持续的 Ach 合成不足;ChAT 减少也 与痴呆的严重性、老年斑数量增多及杏仁核和脑皮质神经原纤维 缠结的数量有关。但对此观点尚有争议。AD 患者脑内毒蕈碱 M2 受体和烟碱受体显著减少,M1 受体数相对保留,但功能不全, 与 G 蛋白第二信使系统结合减少;此外,也累及非胆碱能递质, 如 5-羟色胺(serotonin,5-HT)、γ-氨基丁酸(GABA)减少 50%,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及 5-HT 受体、谷氨酸受体、生长抑素受体均减少,但这些改变为 原发或继发于神经元减少尚未确定。给予乙酰胆碱前体如胆碱或 卵磷脂和降解抑制剂毒扁豆碱,或毒蕈碱拮抗药直接作用于突触 后受体,并未见改善。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研发一种能补充后改善神经递质 代谢的药物,延缓老年痴呆病。2.开展动物实验实验,验证以上 理论和药物。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团队在老年痴呆症领域有较强研究基 础,能协助企业确认发病原理,并联合研发改善神经递质代谢药 物。 
青岛今墨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21-09-02
河南大学研发心血管疾病新型抗体药物
​​日前,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马远方教授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和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于4月22日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在线发表。河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实验室副教授王耀辉为论文第一作者,张海龙、王志增、魏寅祥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马远方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陈有海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发病后尽早进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开通堵塞血管,放置支架,但在临床实际治疗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时间窗口窄-冠状动脉堵塞后缺血区心肌细胞以每小时20%的速度死亡,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而能在120分钟(美国为90分钟)的黄金救治期内完成PCI手术的病人少之又少,均因各种原因被耽搁。二是再灌注损伤-即使血管开通,也会引起“二次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心肌损伤,后期很多病人发展为心力衰竭。 针对上述两大问题,马远方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潜心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抗体融合蛋白-sDR5-Fc,可通过阻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大量动物模型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可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41%,减少小型猪心肌梗死面积67%,减少恒河猴心肌梗死面积76%。尤其令人兴奋的是,sDR5-Fc单次静脉用药可延长心梗模型恒河猴黄金救治期120分钟,且能显著提高后期心功能,防止心衰发生。 机制研究表明,sDR5-Fc一方面可直接阻断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另一方面,可同时抑制缺血区炎症反应。 研发团队已据此获批2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1项PCT(美国)专利。目前,相关专利已成功转让,正在开展sDR5-Fc的临床前研究。未来,一旦新药研发成功,团队或因在国际上率先提出“TRAIL 作为心梗治疗新靶点”学说而抢占心血管疾病基础及应用研究高地。而该抗体药物也极有可能成为延长急性心梗黄金救治期、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特效药、必备药。这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国际转化医学领域顶尖杂志(2018年IF:17.16)。论文涉及的所有实验全部由团队人员在河南大学完成。 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南省教育厅、开封市科技局和河南大学支持。
河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抗逆融合基因(WX02)的创制及其在抗逆优质作 物育种中的应用项目
盐碱、干旱、高温、冻害和洪涝等逆境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是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粮食作物和多数经济作物来说,其功能叶片中的同化产物和衰老叶片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向产量器官的转运,对作物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物的过早衰老不仅直接影响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等要素,对于绿叶类作物和观赏花卉还会影响到其货架寿命以及观赏价值等。 克隆叶片衰老和逆境抗性相关基因,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调控其在主要经济作物中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水平,是提高和稳定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性状的有效手段,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很多衰老或逆境抗性相关基因在植物细胞中高表达后,在增强转基因植株对特定胁迫的抗性、延缓植株衰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植株正常生长和发育的不利影响,如导致植株矮小、生长迟缓或产量下降等,导致该基因无法直接应用于抗逆作物的培育。如果可以特异性地表达这些基因,让它们在特定的发育阶段或胁迫条件下高表达,而在正常的生长过程中维持在较低的基础水平,可以大大提高它们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性。 课题组前期克隆了一个植物叶片衰老的负调控因子。在转基因植物中过表达该基因可以显著延缓植物的衰老,并赋予植物对高盐、干旱等胁迫的抗性,但是,转基因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导致该基因无法被直接应用于抗逆作物的育种工作。课题组前期还分离鉴定了一段含有 14 个氨基酸的多肽序列,命名为 WX01。我们对 WX01的功能研究发现其包含独特的蛋白降解信号,能够响应发育与环境信号,在转录后水平调控与它融合的目的蛋白的稳定性,从而使目的蛋白在光下正常旺盛生长的植株中降解、但在启动衰老或者高盐、高温和失水等多种逆境胁迫条件下特异积累。我们利用 WX01 与前述衰老负调节因子构建了融合基因 WX02,并转入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发现该融合基因可以恢复衰老负调节因子积累造成的植株矮小、生长抑制的表型,但是保留了其延缓衰老、促进光合和提高转基因植物对高盐、干旱等逆境胁迫的抗性的功能。课题组进一步将 WX02 融合基因转入经济作物大豆中进行功能验证,获得了可稳定遗传的多个株系单拷贝纯合转基因大豆材料。对转基因大豆的表型分析同样证明,WX02 转基因大豆对高盐、干旱胁迫的抗性显著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WX02 融合基因在抗逆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培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围绕该项目已经申请了 2 项国家发明专利,1 项国际 PCT 专利,其中 1 项国家发明专利已经获得授权。 
南开大学 2021-04-13
一种抗龙卷风格栅设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龙卷风格栅设计方法,首先确定格栅竖直高度H,实际需求的格栅通风面积A,与框架前侧横向连接杆连接的平面板的宽度l1,挡板的厚度t,然后选取挡板中间的弯折角,确定格栅中挡板的层数n,上下相邻两块挡板弯折角顶点之间的距离h,最后计算格栅的水平厚度W,确定抗龙卷风格栅的结构。本发明方法设计的框架和连接杆件主要起到保持整体结构稳定的作用,挡板则用来提供通风面积与对内部的防护作用,经过实际验证具有非常好的通风和防护性能,对于核电站等相关设施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抗弯扭的组合式箱体
一种抗弯扭的组合式箱体,由至少2个箱体构件单元沿纵向拼装而成,箱体构件单元包括截面为H形的中心梁和由两块钣金分别经多次折弯后对拼焊接而成的边梁,中心梁和边梁之间焊有斜撑梁,中心梁、边梁和斜撑梁的长度方向均布焊接有从两侧放入的侧隔板和从上下放入的竖隔板,中心梁、边梁、斜撑梁的两头分别焊接有前端板和后端板,边梁、侧隔板、前端板、后端板的左右两侧分别焊接有左侧板和右侧板,边梁、竖隔板、前端板、后端板、左侧板、右侧板的上下两侧分别焊接有顶板和底板。本发明以解决现有箱体结构的抗弯刚度、抗扭刚度不足的问题,该抗弯扭组合式箱体抗弯抗扭能力强,结构简单、对称,并且可组合使用以达到所需长度,实际使用灵活性强。
东南大学 2021-04-11
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抗硫酸露点腐蚀镀层
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生产装置中加热炉余热回收系统中加热炉对流段炉管及空气预热器中普遍存在着低温硫酸露点腐蚀,造成加热炉对流段钉头管、空气预热器、省煤器等腐蚀穿孔。化学镀镍磷合金是以次亚磷酸盐为还原剂,经过自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而析出Ni-P合金镀层的工艺。在Ni-P化学镀层中加入硬颗粒形成复合镀层,在保持一定耐蚀性能的基础上,可以提高镀层的综合性能,从而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项目将纳米技术应用到化学镀中,开发出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强化复合化学镀层,复合镀层为非晶结构,具有优良的耐蚀、耐磨性能,且结合强度较好,不会对炉管产生附加热阻,并成功实现工业化,将该技术应用于中石化公司茂名分公司重质白土装置加热炉对流段炉管,该加热炉对流段炉管原使用2个月后就发生腐蚀穿孔泄漏,而采用纳米复合镀防护后的炉管已安全运行18个月,状况良好。2011年通过中石化股份公司的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抗脑缺血1类化学新药DBZ的开发
完成人简介:郑晓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草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共建"创新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效应成分分析”重点研究室主任,陕西新药技术开发中心特聘专家,九三学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九三学社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西北大学主委,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成果内容:丹参素冰片酯(DBZ)是课题组应用代谢物组学研究技术,采用HPLCMS、GCMS、GCFTIR、NMR等技术手段,在复方丹参方效应成分的基础上,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君使”对药的化合物设计方法,结合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设计、合成的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脑缺血)的新药候选化合物。DBZ显著的抗脑缺血损伤活性,并从血管新生、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等方面深入全面地揭示了其多环节的作用机制,相关文章发表在药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英国药理学杂志》上。 DBZ具有易于制备、工艺可控、高效低毒等特点,是一个成药能力良好的化合物。现已完成大规模化的非光学活性DBZ生产工艺(20Kg/批),并建立光学活性DBZ拆分工艺,建立光学活性DBZ不对称合成工艺;同时开发出光学活性的右旋 DBZ 10公斤级合成工艺。建立了DBZ原料药质量标准、DBZ脂肪乳剂的工艺。 现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项, 1项PCT国际专利获58个国家及地区授权。 成果用途: 该项目研究内容及产品涉及治疗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脑缺血)(1类化药)开发。 成果成熟度:中试产品阶段(已解决关键技术,需要合作进行产业化攻关) 转化方式:技术入股、合作推广,本项目欲融资8,000万元占股20%,按照国家 1 类新药的申报要求,展开研发、产业化的规范市场运作和资本运作。 成果知识产权情况 专利号 专利名称 专利状态 ZL 201410175950.8 一种混旋丹参素冰片酯的合成方法 授权 ZL 201310470979.4 一种丹参素冰片酯的工业化合成方法 授权 ZL200910023010.6 取代的苯甲酸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ZL200610042787.3  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冰片酯、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PCT/CN2007/001550 取代β苯基α羟基丙酸衍生物、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授权
西北大学 2021-05-11
疏水+疏油+抗污+防粘表面处理剂
本产品能使表面具有防水、防油、抗污,易清洁等功能,同时兼有防粘性能。可广泛用于金属、陶瓷、塑料等材料表面,如铝材、镁合金、玻璃、PVC以及地砖、墙砖、雕塑、厨房及浴室用品等,可使物体长期保持清洁干净,还可有效防止小广告等的乱贴乱画。 主要技术指标: 该产品系有机化学合成产品,性状为无色透明液体,喷涂或刷涂后膜透明,不影响物体原有表观效果。用户应根据使用对象可选择喷涂、刷涂、淋涂等工艺。表面干燥时间在自然温度(室温)下需3-5分钟,在60℃左右条件下需要30-60秒。 应用范围: 表面处理行业是该产品的应用领域,市场非常大。
四川大学 2021-04-11
海洋牧场抗风浪全水层平台礁系统构建技术
一、技术背景 东海近岸海域易受台风和风暴潮等不利天气的影响,故建设海洋牧场时需充分考虑人工鱼礁的安全性。该海域传统的人工鱼礁投放以沉底式为主,在以软相泥地为主的区域设置后往往会出现滑移、倾覆和掩埋的现象从而影响鱼礁稳定性和功能的持续发挥。此外,东海区海洋牧场基本以资源养护型为代表,几乎没有产业带动能力。 在此背景下,设计一套既能抵抗强台风又能保证效能的鱼礁系统显得颇为重要,而融入产业服务功能又是维持海域海洋牧场活力的必由之路。为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牧场工程研究中心设计团队经过多年酝酿和探索性试验,研发了一套抗风浪全水层平台礁系统构建技术。 二、技术要素组成 抗风浪全水层平台礁系统由锚礁系统和台礁系统两部分组成。锚礁系统通过高强度缆绳连接底部鱼礁和上层筏式构件(图1),形成浮式藻场的着生介质系统。由表层大型天然海藻、养殖海藻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强大的固能传质网络,为海洋牧场资源增殖打下基础。   图1 每20个锚礁构成一个锚礁群(225m×25m)  锚礁系统中形成的能量和物质将通过牧食和碎屑食物链从表层传向底层,发挥海洋生物泵和表底层耦合的综合效应。在锚礁系统区形成的资源增量将通过大型平台礁系统进行回收利用(图2)。 平台礁由高强度钢桩、鱼礁底座、多层圆盘礁、柔性鱼礁和上层镂空廊道五大要素构成(图2)。首先根据地质调查情况确定打桩的数量和深度。钢桩设置好之后,在其上套入鱼礁底座和圆盘礁,使底部周围形成三型鱼类活动的主要生息场。上层柔性鱼礁可作为大型海藻附着基而用,从而增加上层水体空间异质性,丰富微生境格局,为中上层附着生物和游泳生物提供栖息和摄食场所。最后设置上层廊道,为休闲海钓和海上观光等产业活动的融入提供平台。休闲海钓是牧场区鱼类资源回收的主要方式,而企业承包锚礁系统是拓展其海水养殖的重要方式。由此,构建出一套在东海区具有极大推广价值的海洋牧场构建模式(图3)。   图2 大型平台礁系统的结构要素   图3 锚礁系统和台礁系统组合布置后的效果示意图 三、技术创新点 (1)新的鱼礁系统是以初级生产力调控为核心目标,强化表层水体生物群落稳定性、提升生物多样性为重要目标的全水层锚礁系统。该系统通过功能型环保构件的有机结合,营造大规模浮式藻场,形成饵料生物聚集区、幼鱼庇护区、成鱼育肥区和附着生物生长区;并通过生物泵作用影响调控底层水体的能流和物质循环,为增殖底栖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优化其群落结构创造条件。 (2)沉底鱼礁的设计根据表层浮礁系统的物理特性和生态功能辐射效能,选用抗沉陷锚式鱼礁和大型平台礁。这两种鱼礁结构均为首创,前者在发挥礁体本身对三型鱼类聚集效果的基础上,同时起到固定上层浮礁构件的锚系作用;后者以钢桩打底、嵌套分层固体构件并环绕柔性构件的方式,在中下层水体形成较大规模的底鱼礁系统。这两种鱼礁系统的设计在工程上以安全和效率为核心,生态上以环保性和可持续性为原则,社会效益上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综合构建出适合东海区等高海况海域的全新海洋牧场建设模式。该模式的一大优点是将鱼礁易在淤泥底下陷的缺陷变为功能性优势,以台礁方式避免礁体偏移走位,确保人工生境系统的稳定性,无需进行鱼礁抗滑移倾覆方面的工程核算,提高了工程效率。 (3)以整体打桩方式进行台面立柱布局,礁体穿孔套入钢桩,用热铸法固定圆形钢板控制鱼礁位置,两层钢板相隔1m,可控制组合鱼礁底部的台礁支脚插入底泥层1m左右。这种组合下可实现鱼礁系统抵抗几十年一遇的强台风,使之长时间发挥渔业资源养护和产业服务的功能。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5-11
通用PVC树脂专用抗冲改性剂的制备
项目简介聚氯乙烯改性剂种类很多,其中聚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ACR)是目前PVC各种改性剂中发展最快和应用最好的一种。目前,合成的核-壳ACR通常是由聚丙烯酸丁酯组成核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构成壳层,其中PMMA壳层主要起到增加ACR与PVC之间相容性的作用,而对PVC的增韧作用很小。因此,核-壳ACR因过渡层的存在使其橡胶相有效体积相应减小,增韧改性效率降低,成本高。本发明(CN1743371,CN1916046)是在高分子材料领域通用树脂日趋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的研究背景下提出的,它涉及的是一种以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主要原料,通过与功能性单体或具有功能基团的交联剂、稳定剂等共聚,原位接枝共聚氯乙烯核-壳结构复合粒子改性剂的制备方法。此改性剂大大改善了共混时改性剂与PVC树脂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使两相间结合力增强,有效地发挥聚丙烯酸酯类弹性体的特性,避免了因ACR壳层与过渡层引起的增韧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时改性剂的加入使得共混体系的最大扭矩增加,塑化时间缩短,PVC树脂加工流变性能明显改善,从而提高PVC材料的缺口抗冲性能、耐候及热稳定性,实现通用树脂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二、用途和市场前景主要用途:聚氯乙烯管材、异型材、线缆等生产PVC系列制品的场合,该改性剂的加入能明显提高制品的韧性、加工性和耐候性等性能。加入该改性剂,其耐候性和加工性能优于氯化聚乙烯(CPE),兼具ACR的特点,而生产该改性剂的原料成本降低,产品成本明显低于市售ACR产品,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提高了PVC树脂的附加值,进一步拓宽了聚氯乙烯树脂的应用范围。三、产品特点1.产品生产工艺创新性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2.具有专用改性剂的特点和经济附加值;3.产品市场与应用前景好,发展空间广阔,经济效益明显;4.符合环保要求,社会效益显著。四、投资和经济效益设备投资200万元,年产量1000吨,生产吨改性剂原料成本比常见市售ACR吨原料成本降低2500元左右,年创利税350万元以上。五、合作方式聚丙烯酸酯(ACR)乳液已完成中试,PVC专用抗冲改性剂已全面完成小试实验研究。本单位提供工艺与技术服务,共同开拓市场并产业化。项目负责人: 潘明旺联系电话:  022-60202054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 25 26
  • ...
  • 65 6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