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文物古建筑及古树名木物联网智能无损检测技术
作为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及古树名木受到各级政府的重点保 护,定期勘查和分析文物古建筑及古树名木健康状况成为文物保护必不可少的重 要环节。对园林古建筑及古树名木进行无损检测可直接为养护管理服务,也可为 建立其健康档案提供依据,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项目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林木应力波无损检测仪,开发了 相应的断层成像软件;提出了结合物联网、应力波、微钻阻力、探地雷达等多种 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无损检测方案。项目组拥有美国产的 TRU 树木雷达探测仪、德 国产的 PICUS 三维断层成像检测仪和 Resistgraph 微钻阻力仪、美国产的 SOC710VP® 便携式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等先进林木检测仪器。能够对各种类型的古 树名木、进口原木、城市行道树、文物古建筑木结构进行健康监测或质量分级。 该项目成果获得了 2015 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 年 3 月 17 日,中央 电视台科教频道为本项目成果制作了 1 小时的专题节目。 技术指标: (1)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文物古建筑、古树名木养护等信息的远程智能监 控与管理; (2)利用基于连续波阵面展开及曲线路径跟踪的图像反演算法,提高林木 应力波断层成像精度; (3)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木材性能退化分析评估方法,准确分析木材的纤维 素、木质素含量以及结晶度和聚合度; (4)建立雷达电磁波介电常数与木材含水量、纤维方向角之间的关系模型, 准确分析古树名木内部结构及根系分布情况。效益分析: 我国几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古典建筑及古树名木众多,极具保护价值。本项目 的研究成果将为园林古建筑及古树名木保护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信息化水平,降 低人力成本,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应用情况: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北京天安门管委会、浙江省林业厅、杭州天目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无锡市园林局、扬州市园林局、杭州市园文局、杭州灵隐寺、丽水 市林业局、湖州市林业局、余杭区林业局、上海建工集团、浙江德升木业有限公 司等单位实际应用,成效显著。典型应用案例包括北京天安门朝房检测、北京宋 庆龄故居检测、杭州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健康检测、扬州瘦西湖公园古树 检测、扬州个园及何园景区古树检测、无锡梅园古树检测、杭州城市行道树检测 等文物保护项目。 授权专利: 基于单层线性网络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验证方法 CN201010290813.0 基于应力波技术的木材无损检测系统 CN201120310446.6
江南大学 2021-04-1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泥浆运输船监管系统研究
项目是针对特殊品(危险品)运输船运输过程的智能化监管于 2012 年 11 月 27 日由江苏省交通厅立项开展研究,2014 年 7 月完成了一套泥浆运输船监管系 统“示范工程”建设,实现了泥浆(特殊品)水上运输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15 年 11 月 16 日通过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成果鉴定。 项目在国内首次系统地提出并建立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基于物联网 技术的运河特殊品(危险品)运输船运输过程监管,采用二层结构,由前端(码头 和运输船)信息采集系统和后台信息处理系统二部分组成,综合运用涉及信息采 集、传输、处理和反馈控制的多种物联网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前端系统基于 RFID 身份识别、Zigbee 无线传感网及航行轨迹跟踪、GPS 定位、视频监控和抓拍、 GPRS 无线通信技术,以及 RS485、MODBUS 工业总线技术实现多模融合信息自动 采集和无线传输;后台系统建立以实时监测及身份识别等为主要基础数据的装、 运、卸三阶段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基于多模信息融合和多模显示技术的可控制和 可管理的数据处理和监管平台。本项目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运输船运输过 程的智能化监管
江南大学 2021-04-13
聚合物基电子封装材料用高性能助剂的制备技术
随着电子封装技术向着“高密度、薄型化、高集成度”不断发展,对聚合物 基电子封装材料的各项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在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的 研究和应用上与日本、韩国及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团队通过与无锡 创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东润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 作,研发了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以及高性能的电子封装材料用关 键助剂,包括环氧树脂增韧剂、环氧树脂固化促进剂、高性能有机硅树脂等,并 获得江苏省相关科技计划项目及人才项目的立项支持。相关功能助剂的应用可有 效提升电子封装材料的性能,对突破国内高档电子封装材料研发生产的技术瓶颈, 提升我国微电子封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大跨度与多高层建筑结构物振动控制新技术
本项目科技成果可以有效解决大跨度或多高层民用、商用或工业用途筑结构物中的振动问题,振动类型可以是由地震和风等环境荷载诱发的结构振动,也可以是由电机和旋转机械等工业设备引起的建筑物振动反应。 科研项目“多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消能与控制”系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专题,课题编号101-9914006-3,由国家计委下达。本项目是在日本、美国和新西兰等地震多发国家近十年来广泛关注的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也备受重视。其基本思想是使被设计的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符合基于三个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实质是强调满足生命安全和损坏控制这样两个设计目标,但是解决的手段依靠的是包括消能减震技术在内结构控制技术。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以被动控制技术为主,开发了包括挤压型铅合金阻尼器和弯剪型铅合金阻尼器在内的各种工程实用的阻尼器。项目研究成果2007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建设部,获奖年度为2006年),其中的弯剪型铅合金阻尼器获国家发明专利。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抗疲劳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 明 人】张兴德;谢辉;于生;郁红礼;刘幸平;周玲玲;吕可【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疲劳功效的药物组合物,含有双果草20-30份、肺筋草30-40份、山药15-25份、益母草30-40份、佛手20-30份和甘草10-30份,剂型是颗粒剂、片剂、胶囊剂,还公丌了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具有抗疲劳功效药物中的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相转换流延法制备技术
成果创新点 应用于分布式能源 1.开发的相转化流延技术制备的直孔新型阳极,可有 效提升 SOFC 电池性能且降低电池制备成本 50&,同时此电 池制备技术还易于扩展到其它种类电池电极的制备中; 2.结合叠压法制备的 5x5 和 10x10(cm)单电池性能稳 定,650 度功率超过 600mW/cm2@0.7V, 已给国内多家单位 供货。 技术成熟度 小试中试阶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一种铟镓锌氧化物粉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铟镓锌氧化物粉体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 步骤:首先配置镓盐溶液、铟盐溶液和锌盐溶液;然后使用不含碱金 属的碱液作为沉淀剂,并采用三步沉淀法分别使所述镓盐溶液、铟盐 溶液以及锌盐溶液中的镓离子、铟离子、锌离子在不同 pH 值下先后沉 淀,以制备铟镓锌氧化物前驱体粉体;最后将制备的所述铟镓锌氧化 物前驱体粉体经洗涤、过滤、干燥、退火后制成获得高纯单相铟镓锌 氧化物粉体 InGaZnO4。本发明可制备具有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多堆集成结构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多堆集成结构,包括配气装置、二级配气缓冲腔、固体氧化物燃料电 堆、排气装置和一级排气缓冲腔,所述配气装置包括配气总管和一级 配气缓冲腔;每个所述二级配气缓冲腔分别通过二级配气支管组与所 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堆连接;所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堆连接所述排气 装置,所述排气装置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排气装置均包括二级排 气支管、二级排气缓冲腔、一级排气缓冲腔和排气总管。本发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网状离子印迹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选择性识别铅离子的网状离子印迹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新材料领域。利用曼尼希反应合成 8-羟基喹啉接枝明胶多肽作为功能单体,具有活性基团更加丰富、收缩/溶胀性能好,成膜性高等优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物理成膜-二次溶胀-化学交联三步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技术。通过控制溶胀所用器皿的尺寸,在特定狭小空间内完成膜材料自发扭曲/折叠,获得各种形貌的印迹聚合物。最后,经过京尼平/转谷氨酰胺酶双交联后,形成网状铅离子印迹聚合物薄膜。由于功能单体富含多种活性基团、双交联体系和独特的网状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抗病毒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病毒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首先在载体材料上修饰多巴胺纳米膜,然后将靶病毒与修饰了多巴胺纳米膜的载体材料相结合,形成病毒-多巴胺-载体材料复合体,最后再从复合体上将靶病毒洗脱,即得到相应的抗病毒分子印迹聚合物。本发明的抗病毒分子印迹聚合物可利用病毒洗脱后留下的印迹孔穴,特异性结合靶病毒,并抑制靶病毒增殖以及感染宿主;该抗病毒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使用特异性好、使用环境友好以及再生简单的优点,在生物免疫领域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8 89 90
  • ...
  • 131 13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