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创校之初即为我省商业教育之先驱,也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商业专门学校之一。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百余年来学校一直秉承商科办学传统,尤其是1998年从原商业部直属院校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以来,学校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法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建大学。 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名单。 学校拥有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7600余人,含本科生228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留学生近1800人,其中学历生1000余名。 学校下设工商管理学院(含浙商研究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含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商学院、杭州商学院(独立学院)、章乃器学院(创业学院)、MBA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含法语联盟)、继续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等25个学院。 学校确立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着力体现“大商科”人才培养特点。现设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食品)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试点、17个省级“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6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实施“大类招生”,2017年首次“新高考”大类招生计划全部一段线上完成。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自2008年我省开展本科教学业绩考核以来,学校稳居前5位。 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门类(覆盖25个招生领域),设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统计学进入A类学科,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学科进入B类,评估结果位列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批高层次科学研究平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培育基地,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2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2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行业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1个浙江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同时还拥有6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6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果突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成立了中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有关政策建议获国务院、商务部、外交部和省委省政府等领导的批示或采纳。学校统计学科团队研发的义乌小商品指数、中关村电子产品指数等10多个指数具有市场风向标地位。学校主办的浙商博物馆,成为展示浙商成就、传播浙商文化、弘扬浙商精神的重要窗口。 学校出版的《商业经济与管理》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ASS)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被评为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杂志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类)、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载来源期刊。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是浙江省3个高校出版社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23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10余人,博士生导师89人,正高职称300余人,副高职称700余人,博士81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 国家级“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 2016年学校获批为“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学校国际学生近1800人,分别来自全球100个国家地区,分布在全校17个学院39个专业,已有17个本科、25个硕士和10个博士专业实行全外语教学。与美、英、德、法、加、澳、新、日、韩等50多个国家的10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在东亚研究、食品安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有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国与中国商务、商务汉语等多个培训、合作项目。2004年起,学校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项目管理硕士(MPM)。浙江工商大学法语联盟是法国法语联盟在浙江省的唯一合作伙伴。学校与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已成为比利时最大的汉语培训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165.80万平方米,分为下沙校区、教工路校区和杭州商学院桐庐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亿元,教学用计算机8353台。图书馆纸质图书328余万册,数字资源90000GB。 浙江工商大学秉承“诚、毅、勤、朴”之校训,正在大力实施“创新强校,特色名校,融合发展,力争一流”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2021-02-01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前身是创建于1974年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浙江财经学院,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 学校设下沙、文华和长安3个校区,占地2300亩,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现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51个研究机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24000余人(其中独立学院学生9651人)。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6.4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亿元,建有专业实验室71个。图书馆建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文库、财苑文库、浙商文库等自建特色库,纸质藏书233万余册,中外文现刊2035种,电子图书467万余册,电子期刊近3万种。 学校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和统计学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会计、金融、保险、税务和资产评估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浙江省重点学科,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设有4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个省重点专业、6个省优势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课程,10部国家级教材、44部省级重点教材,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是全国首批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1326人,其中专任教师910人,正高职称155人、副高职称32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5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占师资总量的85%。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0余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9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0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人。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浙江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省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等22人。 学校近年来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4项;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课题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和其它省部级项目378项,哲学社会科学类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位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哲学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769篇,出版学术著作218部。学校出版的《财经论丛》和《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财经论丛》杂志是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学校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扩大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和优秀学生、特长学生转专业的比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国际交流,举办ACCA、CGA、中美合作班、中加合作班等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全面实施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近5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科技竞赛中共获国际奖11项,国家级奖41项,省级奖984项。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浙江财经大学秉承“进德修业,与时偕行”之校训,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尊重人才、教授治学”,正在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发展战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浙江财经大学 2021-02-01
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树人学院)创办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成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之一,学校由浙江省政协主办、省教育厅主管。坚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办一所让党放心的大学;坚持特色办学质量引领,办一所让人民满意的大学;坚持改革面向应用,办一所让社会欢迎的大学;坚持一流民办高校目标,办一所学生心中理想的大学;坚持内部共同治理,办一所和谐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学。 办学以来,始终秉承“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校训,坚持“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经过30多年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办高校发展之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2004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高度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并作出了重要指示。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学校。目前学校拥有杭州拱宸桥与绍兴杨汛桥两个校区,占地1232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余元,图书馆藏书175万余册,电子图书约88万余种。在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连续多年荣获第一。 学校有在校学生近1.7万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44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其中1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个省优势专业,1个省优势建设专业,4个省新兴特色建设专业,3个省特色建设专业。拥有5个省一流学科、教育部白俄罗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和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等2个学科基地,2个省行业平台,1个省创新团队,25个校级研究机构及平台。三年来,学校获10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400余项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近1亿元。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1200人,其中教师880人,博士15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80.7%;正高职称教师84人,副高及以上教师占43%;全国优秀教师、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61人。学校正在实施“千人业师”、“百业培师”计划,着力建设“双师双能型”队伍,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学校致力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目前,建有院士领衔的“树兰国际护理学院”及“山屿海商学院”、“绍兴黄酒学院”等9个行业学院,建有“红石梁班”、“聚光班”等50余个校企订单班、虚拟班。学校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5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学校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建有“大学生创业产业园”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载体。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竞赛奖500余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97%。学校设有考研班,鼓励有志继续学习深造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8万余名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深化立德树人工作。持续推进“优秀课堂”与“文明寝室”建设,以“文化艺术节”、“科技创业节”等为载体,逐步形成“四季树人”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学校注重开放办学,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60多所院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今天的浙江树人大学正在朝着“成为全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排头兵和改革的先行者、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生动的浙江实践和经验”的目标而奋进。学校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引领,不忘“为国植贤”的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浙江树人学院 2021-02-01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是教育部于2016年3月1日批准正式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归口省文化和旅游厅管理,浙江省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实施共建。 学院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板块,校园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校园占地面积602亩,校舍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拥有大剧院1座、音乐厅3座、剧场3个、排练厅102个、琴房906间、录音棚7间以及图书馆、音乐与现代科技实验中心、音乐制作中心等教学辅助和艺术实践场馆。 学院设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等4个一级学科,除设计学外,均列为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其中音乐与舞蹈学为A类计划。拥有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艺术与科技等8个专业。设立作曲与指挥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系、钢琴系、声乐歌剧系、国乐系、管弦系、流行音乐系、舞蹈系、戏剧系、音乐工程系、公共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教学系(部)和附属音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筹)、李叔同学院(筹)。组建了交响乐团、国乐团、八秒合唱团、歌舞团等高水平艺术团。创办有《音乐文化研究》期刊。与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音乐院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并与15所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获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单独招生资格,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2841人,其中:本科生2604人(含港澳台学生5人、国际生3人),研究生237人。现有教职工463人,其中:专任教师324人(其中:正高职称43人)。 浙江音乐学院秉承李叔同先生倡导的“学堂乐歌”精神,以“事必尽善”为校训,以“高水平音乐学院”为目标,以“专业基础厚实,实践适应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专门人才”为定位,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办学,努力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浙江音乐学院 2021-02-01
内生偏好、公共财政运作效率与哈伯格-劳尔森-梅茨勒效应
经典的"H—L—M"效应("哈伯格一劳尔森一梅茨勒"效应)已经被各国经济学者探究了半个多世纪,但截止到目前,还没有文献基于Becker—Mulligan(1997)的贴现偏好进行理论分析,并且目前所有的研究均是考虑政府使用资源的确定性状态.对此,本文基于Becker—Mulligan(1997)的贴现因子讨论是否存在"H—L—M"效应,并比较了政府不同财政运转效率的结果.研究发现:在Becker-Mulligan(1997)贴现偏好下,贸易条件恶化将会导致经常账户出现盈余;而贸易条件恶化时,政府财政运转效率对于经常账户的重新平衡具有"加速"作用.
南京财经大学 2021-05-08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地处长沙市岳麓区,占地面积760.35亩,与长沙西湖文化公园、梅溪湖国际新城毗邻而居,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省财政厅协管的全日制财经类本科院校。学校是国家“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应用特色学科建设高校,是“大数据国家标准优秀试点单位”、教育部“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单位”(全国四所试点高校之一)、“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单位”和“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办学历史悠久。学校源于1933年创办的“私立厚生会计讲习所”(民国时期湖南办学历史较早的私立中等会计专业学校),此后,相继经历了“湖南厚生会计学校”“湖南省财政学校”“湖南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湖南省财贸学校”“湖南省财政会计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湖南财经专科学校”“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等校名的变革。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2020年7月,湖南省教育厅发文,决定从2020年起,我校调入湖南省本科一批录取。发展定位清晰。学校以财经教育为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发展定位为财经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一流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为以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财经特色鲜明。学校设有会计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厚生国际教育学院、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等14个二级院所;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学科专业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8大门类;开设有38个本科专业,以财经类专业为主,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商务经济学、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商务、土地资源管理、工程造价、金融数学、商务英语、旅游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其他专业也不同程度突出财经特色,其中,2个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财政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学科(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的应用特色学科;与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培养研究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近1.4万人。师资力量厚实。现有在职教职工815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87人,副高职称教师213人;有博士学位教师280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61人。专任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学术型)1人、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新世纪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1人、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2人,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数十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科研提高迅速。学校强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有 1 个省级 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创新团队、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厅级研究基地和 17个校级研究机构。其中,全国地理类权威期刊《经济地理》是CSSCI重要来源期刊,在地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学校师均到账科研经费5万元以上,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5项。国际化进程快。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美国的旧金山大学、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英国罗汉普顿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41所国(境)外知名院校和教育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师生多平台、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的对外合作交流。每年递增式选派师生赴国(境)外开展访学、研修、培训、联合培养、交换等;开设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并招收语言进修和学历教育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出色。学校始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明确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确立了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基于“正德厚生”文化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并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化了通识教育,夯实了专业基础教育,优化了专业教育,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了劳动教育,突出了财经特色;全面加强了学分制改革和网上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选课制、重修制、辅修制、实验室开放制和网上学分认定制度;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大学体育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了“三学期”制,面向全校学生开办以经济学、管理学和人文科技素质提升为主的海内外名师双语课程,着力打造财经教育高地;开展了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新增财政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专业“厚生班”招生,旨在培养一批有志于本领域内继续深造或学术研究的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学校确立了4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立项建设了8门校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校级网络示范课程,7门校级双语课程,新建了410门网络课程。有湖南省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门,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近三年,在校学生参加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奖项60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多项,在SCI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稳居同类院校前列。文化活动丰富。学校既有大学生学术科创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风采月等传统品牌,又有由“读百部名著”工程和“赏百部佳片”工程构成的“双百工程”以及“正德讲堂”“厚生讲坛”等全新校园文化品牌,还有“三下乡”“大手牵小手”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活动形式多样,有辩论赛、讲座、读书会、文艺晚会、学习实践等。目前,学校有财院大学生合唱团、校艺术团以及啦啦操协会等在册学生社团及协会50多个,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率高,是发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平台。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招生就业火热。历年来,学校考生报考率、第一志愿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均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茅,并已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自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十分受欢迎,就业情况好。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湖南的财政、会计、金融领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和社会各界的反映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在90%以上,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素养高,学习能力强,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积极上进的精神,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基础设施完备。建有现代化的数字教学平台和完善的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和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智慧校园项目基本完成,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建设了一批智慧教室;图书馆馆藏图书150万余册、电子图书53万余册、年订阅杂志1000余种;建有现代化多功能体育馆,教学所需体育配套设施完备;学校新工(文)科产教融合基地建设蓄势待发。学生生活条件良好,校园食堂安装了中央空调,学生宿舍全部配备WIFI、空调、洗衣机、直饮水、热水等,建有2栋15层功能齐全的电梯楼学生公寓,普寝进行了装修和公寓化改造。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面向未来,奋进新时代。学校将始终秉承“正德、厚生、经世、济用”之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着力提高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强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财经类一流本科院校,致力于早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财经类大学。 (2020年7月更新)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2021-02-01
科技讲堂第五讲预告|谢吉华:中国高质量发展下科创服务生态构建的探索实践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教育在线及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共同举办的“落实全会精神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讲堂第五讲。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11-04
开放空间快速蒸汽技术
本发明提出一种开放空间的蒸发装置,该蒸发装置进行分区,把加热部件集中布置于蒸发区,以快速获得蒸汽。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最近几年,需要产生蒸汽的产品越来越普遍,因此技术发展开始加速。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个重要的技术参数是:产生蒸汽的时间以及如何减少水垢对整个设备运行的影响。为了优化这个参数,很多企业采用了“装置管式”或“水箱式”蒸汽发生器。这些蒸汽发生器确实可以快速产生蒸汽,但是,他们都属于“封闭式”,因此水垢无法解决,一般几个月就会阻塞,整个系统无法运行。在可见的时间内,这个问题很难低成本的解决。也有部分企业采用前置过滤的方式解决,因为涉及耗材,因此也不能被客户接受。 在未来几年,这个产品最终还会使用开放空间加热,并产生蒸汽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当初被抛弃的原因在于,在使用时整个蒸发装置中的水需要整体加热到100摄氏度才能开始产生蒸汽,其速度较慢,使用效果较不理想。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开放空间的蒸发装置,该蒸发装置进行分区,把加热部件集中布置于蒸发区,以快速获得蒸汽。 产生蒸汽时间小于等于2秒,明显快于市面现有产品,快速产生蒸汽的同时还避免了水垢阻塞。 采用开放空间、分区加热的技术,即该技术还属于首创。该技术产生蒸汽的时间可以在2秒以内,少于同类6秒产生蒸汽的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7
情境化教学开放共享平台
虚拟仿真共享平台可为学生提供碎片化的学习,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教研教改工作,并且提供了多种教学流程,让线上教学事半功倍。平台可下设多个院级中心和实验中心,一次部署即可多方共享,平台的一些特色功能也能很好的帮助高校进行虚拟仿真项目的申报与运行。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1-02-01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访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成效如何?怎样贯彻落实好科技领域的改革任务?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将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新华社 2024-07-3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6 27 28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