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双走访活动走访日程(第二批次)
为了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进一步推选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以下简称“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开展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双走访活动的通知》(高学会〔2021〕2号)要求,学会统筹安排了第二批次走访日程,现发布走访日程。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1-03-15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2022年度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和组织管理相关要求,现将“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重点专项2022年度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科技部 2022-07-12
高博会系列报道 | 2023全国高校产教融合研讨会平行论坛二“共建产业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新模式”在重庆召开
4月9日,2023全国高校产教融合研讨会平行论坛二“共建产业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新模式”在重庆召开。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出席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04-27
地理科学学院杨德伟教授课题组在可更新能源转型的协同效益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为应对区域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传统能源向可更新能源的转型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然而,能源转型对区域环境经济的协同效益(co-benefits)或者伴生风险(co-risks),在全球不同区域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张家口作为全国唯一的可更新能源示范区和2022年冬奥会的协办城市,担负着京津冀城市群西北生态屏障的角色。因此,张家口在可更新能源替代方面的探索,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深远。研究运用构建的LEAP-Zhang模型在2016-2050年的分析显示,相对于常规发展情景,在由可更新能源替代、能源节约设备和产业结构优化等三个子情景构成的综合情景下,张家口的温室气体将在2030年达峰;可更新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电等)比传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温室气体减排、就业容量和电力生产消耗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研究明确了可更新能源转型带来的协同社会环境效益,为国家能源转型探索提供了研究支撑。
西南大学 2021-02-01
国科大材料学院黄辉团队在基于C-S键活化的室温交叉偶联制备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该项工作发展了首个利用碳-硫键活化的Stille交叉偶联聚合。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高温Stille反应难以获得的聚合物半导体材料,从而为合成低成本,高性能的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06-01
一种免固定生物传感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免标记均相光致电化学农残检测与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固定生物传感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免标记均相光致电化学农残检测与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它是采用电还原的方式,将含负电基团的苯基重氮盐与不含负电基团的苯基重氮盐共同修饰在基础电极表面。该电极只吸附单链DNA而不吸附双链DNA,稳定性与重现性高。该电极可用于免标记均相光致电化学生物传感方法中,该方法包含一个目标分子触发的生化反应回路,其含有无标记DNA发卡(DNA‑1)与单链(DNA‑2)。无目标分子时,DNA‑1和DNA‑2均可吸附到电极表面;此时卟啉可借助DNA‑1与DNA‑2吸附到电极表面,产生光致电化学信号响应;有目标分子时,DNA‑1可与DNA‑2相互杂交,在聚合酶的作用下将大量的DNA‑1和DNA‑2转变为长双链DNA,导致DNA‑1与DNA‑2在电极表面吸附量的减少及卟啉光致电化学响应的降低。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第二批)医学科学领域评审组组成名单的公告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医学科学领域专业评审组组成名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1-12-07
南京大学地理学科最新成果: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时空变化格局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和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张永光教授、居为民教授和陈镜明院士团队在全球变化和陆地碳循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未来全球变暖的速率及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是《Science》杂志列出的未来25年需要解决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浓度持续上升。CO2浓度的不断增加,在通过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同时,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应),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的能力(即碳汇能力),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速率。研究表明,大气CO2施肥效应是造成近几十年来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显著增加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全球变绿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因此,在全球尺度定量化评估CO2施肥效应,并分析其时空变化格局,有助于准确评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及其变化趋势、降低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十分重要。 尽管基于控制实验可以在叶片和冠层尺度对CO2施肥效应的机理进行了的研究,但控制实验的数量、空间分布和物种代表性有限,全球尺度CO2施肥效应的时空变化得定量评估尚不清楚。长时间序列遥感观测为全球CO2施肥效应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因此,该研究首先基于系列卫星传感器的观测数据,研制了1982-2015年全球新型植被指数(NIRv)数据,验证其作为全球植被光合作用(总初级生产力,GPP)指示器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准确评估全球CO2施肥效应的检测-归因模型,揭示了近四十年全球CO2施肥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价了结果的可能不确定性;最后,结合欧洲ICP Forests等机构提供的欧洲地区叶片氮磷观测和全球陆地水储量等遥感数据,揭示了全球CO2施肥效应时空变化的可能原因。 研究表明,全球CO2施肥效应在近四十年呈现显著的下降的趋势;2001-2015年的全球CO2施肥效应比1982-1996年显著降低。全球超过70-80%的陆地植被区域CO2施肥效应呈现下降的趋势,欧洲、西伯利亚、南美洲和非洲大部以及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在少部分地区CO2施肥效应存在着上升的趋势,例如东南亚部分地区和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多个生态系统模型同样能够模拟出全球CO2施肥效应的下降趋势,但显著低于基于遥感数据的结果。
南京大学 2021-02-01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世纪东方区域文学年谱整理与研究2000-2020》丛书采购项目(第二次)竞争性磋商公告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世纪东方区域文学年谱整理与研究2000-2020》丛书采购项目(第二次)竞争性磋商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2-06-14
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推进会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培训会的通知
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自2021年9月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各高校、广大教师的支持,现已完成校赛与省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06-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