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应用在海藻液化反应的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在海藻液化反应的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方法:首先以ZSM-5/MCM-41复合分子筛催化剂为载体负载金属得到负载金属的复合分子筛催化剂,然后用化学液相沉积法修饰负载金属的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即得到本发明的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将此催化剂可应用在海藻液化中,催化剂对海藻液化的催化效果明显,促进产物的芳香化,有明显的脱氧效果,燃油产率高,热值高,含氧量低,芳烃和长链烷烃含量高。人们对矿物能源需要的日益增长与传统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性,使得寻找新型的可再生的环境友好型能源作为代替成为迫切需要。生物质能储量丰富并且可以再生,从化学组成来看,生物质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与传统的矿物能源组成相似并且不含硫,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排放出SO2并且是属于零碳排放,因此可作为矿物能源的理想潜在替代能源。与陆地生物质相比,海藻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不占用土地等优点,因此把海藻转化为可替代能源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但是现有技术和方法利用海藻作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油具有氧含量高、热值低、酸度大、稳定性差等缺点,很难作为燃料直接使用;而在海藻转化过程中加入催化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液体燃油的产率,还能改善燃油的品质从而使其接近化石燃料的标准。
青岛大学 2021-04-13
一种高结晶性的二维MWW沸石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结晶性的二维MWW沸石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二维材料的粉末加入反应容器,滴加有机结构导向剂并混合均匀,得混合液,对混合液依次进行超声处理和离心处理后取上层清液,得液相剥离后的薄层二维材料分散液;步骤S2,将薄层二维材料分散液、去离子水、碱金属源和铝源配制成溶液,在溶液中缓慢加入硅源,搅拌溶解,陈化处理,得溶胶凝胶;步骤S3,溶胶凝胶进行水热晶化后,得反应产物,进行洗涤、离心和干燥处理后,得高结晶性的二维MWW沸石分子筛。本发明中采用六方氮化硼或硫化钼作为外延生长二维沸石的模板,无需额外添加除六亚甲基亚胺或哌啶之外的有机模板剂,合成得到结晶性好且横纵比大的二维MWW型沸石。
复旦大学 2021-01-12
一种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属于工业催化技术领域。催化反应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反应原料,所述催化剂由金属氧化物和分子筛复合而成。其中,金属氧化物为M<subgt;1</subgt;、M<subgt;2</subgt;、M<subgt;3</subgt;三种或其中两种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溶体金属氧化物或尖晶石型金属氧化物,其中M<subgt;1</subgt;为Zn、Ga、In中的一种,M<subgt;2</subgt;为Ce、Sm、La、Fe中的一种,M<subgt;3</subgt;为Zr、Ga、Cr、Al、Ti中的一种;所述分子筛的骨架组成为硅铝氧或硅磷铝氧四面体;所述的金属氧化物采用气体扩散法制得。本专利所公开的金属氧化物采用气体扩散法制备,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80‑300 m<supgt;2</supgt;g<supgt;‑1</supgt;)。所述复合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制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的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二氧化碳转化率可达35%以上,一氧化碳选择性小于40%,低碳烯烃在碳氢化合物中的选择性可达82.1%,低碳烯烃的收率达20.3%,并具有较高的催化稳定性。与传统催化剂相比,可以高效吸附、活化二氧化碳和氢气,从而提高二氧化碳转化率,制备方法简单,催化性能优异,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凝聚科技创新磅礴力量 昂首奋进新时代新征程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未来5年及更长时期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遵循。
科技日报 2022-10-24
国家三类新兽药-连蒲双清散
:随着我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大肠杆菌病在各 地的流行趋于严重,在受不利环境因素和其他传染因子应激的畜禽群中,大肠 杆菌感染一直居于首位,是危害我国畜禽养殖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严重制 约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目前,药物防治仍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国内大多数鸡场的大肠杆菌 存在着广泛的耐药性,一方面由于治疗困难导致临床上经常出现大规模的疾病 爆发;另一方面为了杀灭耐药菌株而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势必会在畜禽产品中 造成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创新性的开发了专门用 于防治本病的连蒲双清散。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国家三类新兽药-连蒲双清颗粒
目前,鸡大肠杆菌病依然是困扰养鸡业最为严重的疾病,药物 防治仍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国内大多数鸡场的大肠杆菌存在着广泛的耐 药性,一方面由于治疗困难导致临床上经常出现大规模的疾病爆发;另一方面 为了杀灭耐药菌株而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势必会在畜禽产品中造成残留,对人 体健康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因此结合临床上部分养殖场需要饮水给药的需求, 我们创新性的开发了专门用于防治本病的连蒲双清颗粒。 生产条件及市场预期:我们通过处方筛选试验获得优良的处方,并通过生 产工艺研究、中试生产研究、质量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主要药效学研究和临 床药效学研究最终得到连蒲双清颗粒,该产品生产工艺可行,质量稳定,稳定 性良好,对鸡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且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安全无毒副 作用,本品的应用能消减抗生素在动物养殖过程中的使用,给药方便,具有极 高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效益。青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绍 2017 -33- 目前连蒲双清散已经实施了产业化推广,备受养殖户的青睐,市场前景优 良,该项目已经完全成熟。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重庆博新计划入选者公示
来自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单位的25位博士后入选。
重庆市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2022-09-27
一种多肽药物的新剂型及其制备方法
艾滋病病原体 HIV-1 的锚定与侵入主要是膜融合的过程,是由外膜前体蛋白 gp160 的加工开始的。因而用多肽来抑制 gp160 的裂解、gp41 的构象变化和 gp120 与 CD4 蛋白 的结合,是目前研究热点。目前治疗艾滋病的多肽类药物具有稳定性差、体内半衰期短、 口服易于降解、生物利用度低等局限,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载药体系 以满足要求。 纳米载药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和控释体系,具有优越性能:可缓释药物、实 现靶向输送、提高药物稳定性与生物利用度、减少毒副作用等等。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肽药物的新剂型,其特征是含有抗 HIV-1 的层状无机物,包括 小分子量的高活性抗 HIV-1 的 C22 和 M3 多肽等系列膜融合抑制剂。同时发明提供了上 述多肽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多肽药物和层状无机物搅拌进行复合,然后离心 分离即可。本发明还通过体外实验验证多肽药物/层状无机物纳米复合载药体系的药物 动力学过程、药物活性与稳定性。 
同济大学 2021-04-13
发现新的鼻咽癌预后分子标记物
首个大规模鼻咽癌患者生存相关的遗传学研究,涉及来自中国南方和新加坡等地多个队列的5553例患者,发现RPA1基因变异与鼻咽癌患者总体生存期长短相关,进一步研究RPA1生物学功能,说明其可作为鼻咽癌预后分子标志物和放射治疗增敏的潜在靶标。 该研究充分利用我校肿瘤防治中心在国内外鼻咽癌诊治方面的优势基础,总共纳入了自2003年至2015年就诊于我校肿瘤防治中心的5008例鼻咽癌患者,并联合自2008年至2018年就诊于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的545例鼻咽癌患者,具有研究队列规模大、时间跨度长等优势特点。2012年起,利用芯片技术获得全外显子范围的遗传学信息,通过关联分析和两阶段多个独立人群样本相互验证,发现位于17号染色体上RPA1基因3′-UTR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131636与鼻咽癌患者总生存时长呈显著关联,携带风险等位基因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增加了33%功能学研究发现,位于RPA1基因3′-UTR区域的rs1131636位点对RPA1基因的表达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体外细胞模型实验结果表明,RPA1表达上调能够促进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并且提高其对放疗的抵抗性;动物实验结果也证实了RPA1表达上调能够提高鼻咽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成瘤能力;在复发患者肿瘤中,RPA1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提示RPA1在鼻咽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该rs1131636位点等位基因C提高与miR-1253结合能力,抑制其上游基因RPA1的正常翻译,降低RPA1蛋白水平。这些结果提示,相比于rs1131636-CT和-TT基因型,携带-CC基因型患者肿瘤在miR-1253作用下,RPA1表达水平下降,放射射线敏感性提高,肿瘤恶性程度降低,预后情况良好。       该项研究成果首次发现RPA1基因可作为新的鼻咽癌预后预测分子标记物,同时RPA1是潜在的放疗增敏剂和靶向药物作用靶点,为后续开展疾病的精准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望最终提高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远期生存率。
中山大学 2021-04-13
核酸G-四链体新识别蛋白的发现
首先选取了序列特征各异的12条富含RGG的多肽片段,利用SPR技术评价多肽片段对G-四链体的结合能力。再结合filter-binding、NMR等研究手段,发现并证实了含有7个RGG重复单元的多肽12能选择性识别G-四链体结构,其识别位点为G-四链体的四分体平面。利用序列突变和序列重排等方式,作者证实多肽12对G-四链体的特异识别存在明显的序列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同时表现在氨基酸的类型以及其特定的排布顺序上。基于上述结果,作者对含有该RGG多肽序列的蛋白进行数据库搜索,发现了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CIRBP),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该蛋白能在细胞内外有效识别G-四链体。值得注意的是,该RGG肽段在CIRBP识别G-四链体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突变或缺失都会导致蛋白识别G-四链体的能力显著下降。该研究首次通过RGG多肽序列与G-四链体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发现了全新的G-四链体结合蛋白,并为将来发现更多的G-四链体结合蛋白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中山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3 44 45
  • ...
  • 60 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