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在基于功能核酸的纳米药物开发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从研究核酸的高分子特性以及化学改性方法入手,成功研究出若干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型生物医用核酸材料 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性治疗一直是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近年来,生物相容、能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抗血栓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绿色关键技术
与原工艺技术相比,本项目创新关键技术缩短生产周期1/3,单位产品能耗节约40%,物耗降低22%,“三废”减排30%。技术产品“泰嘉”,近三年累计销售收入71.30亿元,新增利润24.65亿元,新增税收8.42亿元,创收外汇236.99万美元;目前已进入全国1万余家医院,或者患者和专家的一致认可,以年均65%的国内销量市场占有率打破原研进口药在我国的垄断。
天津大学 2023-05-12
一种消食导滞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食导滞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其药物原料的组成及配比为:党参120-180g、苍术100-150g、白术120-180g、熟大黄50-100g、炒山楂120-180g、神曲120-180g、桔梗30-80g、炒麦芽120-180g、甘草30-80g。该种药物制剂配方合理,治疗作用好。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7-05
靶向Pim蛋白激酶抗肿瘤药物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尽管自1942年耶鲁大学的Gilman等首次证明盐酸氮芥对小鼠Gardner淋巴瘤有治疗作用以来,肿瘤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成为当前临床治疗不可或缺的主要措施。但高毒副作用、耐药等问题仍然是临床肿瘤药物治疗遇到的主要障碍。新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的创新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改变肿瘤治疗现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世纪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主导方向。 根据前期合成构效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对靶点Pim蛋白激酶进行合理药物设计。结合Pim-1蛋白晶体结构的对接研究,构建新的类似化合库。通过对候选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和系统地体外酶水平和细胞水平实验,进一步研究构效关系,提炼3D药效团。对筛选出的1-2个成药性高的化合物进行激酶选择性研究和体内抗肿瘤药效学实验,为一类基于新靶点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建立一套快速、有效针对Pim激酶的药效团模拟,虚拟筛选的组合化学方法学。通过系统研究候选化合物结构、分子量大小、成药性和功能基等因素与细胞、酶抑制能力以及毒性大小等的关系,筛选出一批低毒、低成本、高效的pim激酶抑制剂,用于肿瘤模型的综合考察。为进一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抗肿瘤药物,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在已建立小鼠肿瘤模型上,综合考察Pim激酶抑制剂在体内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为Pim激酶在动物体内的新功能探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获合成50个以上TZD类似物,经过体外和体内筛选,争取获得 1-2个结构新颖、具有高活性,毒副作用较低的抗肿瘤药物的候选化合物。通过探讨噻唑二酮类化合物结构与激酶选择性的关系,以及通过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一步丰富Pim激酶的新功能及通过新的信号通路调控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凋亡的研究内容。
四川大学 2016-04-15
多个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小试或放大工艺
项目简介: (1 )  福多司坦大生产工艺技术: a  可&nb
西华大学 2021-04-14
发现共存突变对肺癌EGFR靶向药物疗效的不良影响
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只需患者抽一管血,就可以一次性检测出与49个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如下图)。所有患者的肿瘤组织均存在EGFR基因突变,并且接受了EGFR靶向治疗。 二代测序结果发现超过一半的患者存在EGFR基因以外的基因改变(共存突变)。存在共存突变的患者,有效率只有44%,平均肿瘤控制时间6.2个月,平均生存期22.7个月;而不存在共存突变的患者,有效率达到77%,平均肿瘤控制时间18.77个月。  这个研究体现了肺癌精准医疗的精髓。它的结果提示我们,EGFR基因突变并非想象中那么“单纯美好”。超过一半的EGFR突变患者合并有抑癌基因及癌基因改变,并且与EGFR靶向药更差的疗效相关。对于这部分病人,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未来需要探索联合或者续贯治疗,来逆转这些患者的不良疗效。这个研究也告诉我们,对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不能仅仅满足于个别基因,应该更全面地确定肿瘤的基因改变,才能更好地指导靶向治疗。
中山大学 2021-04-13
[DSC差示扫描量热仪]药物结晶热分析仪
产品详细介绍品牌:久滨型号:JB-DSC-500B名称:差示扫描量热仪一、产品概述:  DSC测量的是与材料内部热转变相关的温度、热流的关系,应用范围非常广,特别是材料的研发、性能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的特性:如玻璃化转变温度。冷结晶、相转变、熔融、结晶、热稳定性、固化/交联、氧化诱导期等,都是DSC的研发领域。二、仪器符合国家标准:GB/T 19466.2 – 2004 / ISO 11357-2: 1999第2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GB/T 19466.3 – 2004 / ISO 11357-3: 1999第3部分:熔融和结晶温度及热焓的测定;GB /T 19466.6- 2009/ISO 11357-3 :1999 第6部分氧化诱导期 氧化诱导时间(等温OIT)和氧化诱导温度(动要态OIT)的测定。三、技术参数:1、DSC量程:0~±500mW2、温度范围:室温~500℃   3、升温速率:0.1~80℃/min4、温度分辨率:0.01℃5、温度精度:±0.1℃6、温度重复性:±0.1℃7、DSC精度:±2%8、DSC分辨率:0.001mW9、DSC解析度:0.001mW10、控温方式:升温、恒温、降温、循环控温(全程序自动控制)11、曲线扫描:升温扫描12、气氛控制:气体质量流量计自动切换两路气体13、显示方式:24bit色,7寸LED触摸屏显示14、数据接口:USB标准接口,配套相应操作软件15、参数标准:配有标准校准物,带一键校准功能,用户可自行对温度进行校准16、工作电源:AC220V  50Hz/60Hz17、全封闭支架结构设计,防止物品掉入到炉体中、污染炉体,减少维修率
上海久滨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新型环保水性环氧重防腐涂料
重防腐涂料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主要工程材料,它涉及到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力、海洋工程、建筑工程等部门,关系到它们的质量与附加值;同时又为海洋开发和新能源配套、航空航天、战舰、国防工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国际上已将重防腐涂料发展水平高低作为衡量涂料工业先进程度的标准。且在国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背景下,具有环保绝对优势的水性重防腐漆,作为在国民经济、军防建设上的重要工程材料,将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当前水性防腐涂料还存在一些技术难点,如屏蔽性不足;锌粉不能分散在水性体系中,分散在固化剂中,又由于固化剂粘度太大,要分散大量的锌粉必须加入溶剂稀释(约30%溶剂),不能完全达到环保要求。 本成果针对国内外重防腐涂料这一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1)对环氧树脂进行结构改性,引入了具有“盾牌”效应的结构,从而使涂层的耐水性和对溶剂等的耐受性大大提高;(2)固化剂结构中引入了支化结构,固化剂分子量大但粘度很低,利于锌粉的分散;(3)在环氧乳液中分散有5%。经过改性的氧化石墨烯,设计制备了新一代氧化石墨烯-富锌重防腐水性涂料体系,产品充分利用石墨烯纳米片状结构对水的渗透性的屏障功能和锌粉的阴极保护相结合,具有高效防腐性能。该体系具有粘度低,气VOC特点,该组分经(50±2)℃热储30 d后,稳定性为10级,调刀刀面无沉降触感。 本成果研发的重防腐涂料作为涂料工业的环保产品,迎合市场需求,填补了国产高端防腐品牌的市场空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产品已在江西省临近的省、市推广应用,且已经形成了从封闭、轻防腐和重防腐的完整产品链。按照油性防腐涂料千亿的市场规模,按照30%-40%替换为水性(2018年已经达到25%),该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南昌航空大学 2021-05-04
新型冠状病毒快速诊疗技术研究
临床证据显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有假阴性的情况存在,这与采样质量有一定关系。同时由于核酸检测所需时间较长,不利于大规模的筛查。为此,杨正林团队和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新冠病毒感染后人类机体的反应会在血液中产生抗体的原理,迅速开展研究,通过构建质粒表达新冠病毒N蛋白和S蛋白作为抗原,建立了检查血清中病毒抗体的胶体金和化学发光法。这两种方法只需少量的血液样本即可进行快速检测,可以用于疑似病例中核酸检测为阴性的病人的诊断,同时也可以部分反映确诊病人的免疫情况。其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IgG/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已完成787例临床样本的检测(包括52例阳性样本和735例阴性样本),阳性检出率(灵敏度)为80.8%(42/52),阴性检出率(特异性)为98.5%(724/735)。新型冠状病毒IgG和IgM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已完成387例临床样本的检测(包括37例阳性样本和350例阴性样本),阳性检出率(灵敏度)为86.5%(32/37),阴性检出率(特异性)为99.7%(349/350)。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新型冠状病毒样颗粒的表达研究
研究团队在总结非典病毒疫苗研发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使用最新的mRNA技术,为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设计了两套方案(图1)。一种是利用mRNA来表达位于新冠病毒表面的棘突蛋白以及该蛋白上识别人体细胞受体的一段区域,期望能在体内诱导产生病毒中和抗体,目前该方案进展顺利,首批疫苗小样已经用于小鼠免疫,正在等待测试效价。在另一种方案中,研究团队则尝试利用mRNA在体内表达出跟新冠病毒形状一样的空病毒,俗称病毒样颗粒。病毒样颗粒外观和真实病毒无异,但是不带有基因遗传物质,因而没有感染性,人体免疫系统却对其真假难辨,认为是真实病毒入侵,进而启动免疫产生保护性抗体,因此病毒样颗粒被认为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疫苗之一。但是使用mRNA让机体合成出病毒样粒却很有挑战,特别是结构复杂的冠状病毒,此前并无用mRNA 合成出冠状病毒样颗粒的报道。利用蓝鹊生物的mRNA药物研发平台,研发团队经过大量的序列摸索与优化,获得了能高效表达新冠病毒四个结构基因的修饰mRNA 分子,首次成功实现了SARS-CoV-2病毒样颗粒的表达。电镜照片(图2)清楚地显示了病毒外壳中由棘突蛋白(S)构成的“皇冠”,这也正是病毒进行细胞侵袭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结合中和抗体真正有效的抗原表位。
复旦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0 51 52
  • ...
  • 127 12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