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天中依脉是较早专注于中医诊疗客观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脱胎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历届专家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医客观化技术”研究。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是天中依脉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发展“中医云脑”智能化云中医服务,参与国家“一带一路”中医文化传播与技术推广,全面支持国家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领域的中医药服务,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2009年创立至今,天中依脉与国内三十余家高校及高级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深入的科研合作关系,拥有200多项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等知识产权,产品服务于500余家医疗机构,成为中医智能行业的领航者。  
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2021-12-07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医疗成立于1943年,是我党我军早期创建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02年9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587),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单位,感染与控制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中国放射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理事单位。 新华医疗业务板块包括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医疗商贸、医疗服务,其中医疗器械涵盖感染控制、放疗及影像、手术器械及骨科、手术室工程及设备等九大产品线,制药装备由生物制药、特种输液、中药制剂、固体制剂四大工程技术中心组成。近年来,新华医疗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研制开发了全球第一台过氧乙酸低温灭菌器、国内首台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高精尖产品,建成了国内首个智慧化消毒供应中心等行业创新工程。截至2021年底,新华医疗已起草国家标准31项,行业标准68项,已累计申请受理中国专利3512项,其中发明专利546项;授权专利2910项,其中发明专利204项,实用新型专利2217项。 近年来,新华医疗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学校开展校企人才协同培养。2016年,公司联合四川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中“容积影像多模式引导的高强度加速器精准放疗系统”重点课题,获得国家专项资金8400万元支持。2019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首批“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优质企业资源库”,新华医疗成功入库。2019年9月3日,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首批入围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的公示”,新华医疗入围“首批28个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合作企业和建设方案”。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2021-12-07
金华市益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金华市益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位于竹马工业区,具有自己的标准厂房和设备,占地约22000㎡。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集研制、开发、生产医学病理成套设备的专业制造商。并且拥有一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人才团队。多年来,我们不断的研制开发新产品,有多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并有多项发明专利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公司荣获市级专利示范企业等称号。是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的理事单位,2015年,完成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数控双驱动高精度病理切片机”并获得科技成果奖。目前公司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 我公司主要生产组织切片机(电脑全自动切片机、半自动切片机、快速冷冻石蜡两用切片机、低温冷冻切片机)、多款全自动生物组织脱水机、智能真空脱水机、全自动生物组织染色机、全自动生物组织冷冻包埋机、摊烤片机、溶蜡机、取材台等系列成套病理科系列产品。在2003年通过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CE认证。公司将围绕“准确诊断”的战略目标,以益迪人的匠人精神和工匠品质,为社会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的成套病理仪器设备。 我公司产品广泛用于各级医院,生物医学、生命科学院、教育、卫生防疫、公安法医、农林、畜牧兽用、科研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实验室。凭借稳定的质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产品深受国内外客户的一致好评,产品远销中东、欧洲、北美、东南亚、非洲等市场。 公司将进一步贯彻质量方针,带领全体员工做好“益迪”品牌,做出好的产品,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金华市益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2021-12-07
海宁市郭店桃园医疗化工仪器厂
海宁市郭店桃园医疗化工仪器厂 2022-05-24
咸阳瑞升福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咸阳瑞升福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22-11-0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疗动力系统(机械血栓切除系统)采购公开招标公告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疗动力系统(机械血栓切除系统)采购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西安市南二环西段58号成长大厦10层标书发售处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22日15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西安交通大学 2022-05-31
清化瘀热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
【项目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风险基金,项目编号:CX201103。 【类    别】中药新药。 【处方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资深专家总结周仲瑛教授的中医学术思想,针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瘀热病机,以“瘀热致消”的理论为指导,创新性确立了“清热通络,凉血化瘀”的治疗大法。据此制定出中药复方清化瘀热方(生地、黄连等组成),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功能主治】清热通络,凉血化瘀。主治糖尿病心肌病。 【主要技术指标】 1、理论研究:明确古今中医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2、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瘀热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因素,2型糖尿病的病理过程中瘀热证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实验室指标异常,与非血瘀证组相比,主要表现在HbA1c、FBG、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TC、LDL-C的异常,可作为2型糖尿病瘀热证的评价与参考指标。此外,2型糖尿病瘀热证患者瘀热程度与其病程及TC、TG、LDL-C呈正相关,随瘀热程度的加深,病程及TC、LDL-C呈上升趋势。 3、临床疗效观察:清化瘀热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瘀热证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糖,改善左室结构和功能指标,改善血小板凝聚,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液黏度有关。 4、实验研究:清化瘀热方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调节血脂,减少炎症细胞因子,调节凝血纤溶系统t-PA/PAI-1水平,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和冠脉病变的作用。 【推广应用前景】清化瘀热方组方科学、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进展情况】已完成临床前主要研究工作;获发明专利1项,准备注册申请临床研究批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软压下技术在方坯连铸中的应用
软压下技术是当今世界上连铸领域的前沿技术。其基本目的就是改善铸坯凝固时宏观偏析的自然形成过程,在铸坯将要完全凝固时,通过压下力的作用使铸坯发生变形,不但补偿这时由于中心快速温降而造成的收缩,并且可把残余元素或合金元素富集区域的钢液挤回树枝晶状体的间隙区域内,同时将最后凝固的树枝晶组织破碎,从而形成致密而无偏析的中心区再凝固组织,从而达到降低偏析程度的目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铸坯的内部裂纹被焊合,疏松和缩孔也被压合。因此,软压下技术能明显改善铸坯的内部质量。 北京科技大学多年来与武汉大西洋冶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从事软压下领域的理论、装备及生产实践研究。现已探明软压下技术的机理,并在轻压下装置设计时的结构及工艺参数的选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样机的现场运行情况看,达到了明显改善铸坯内部质量的目的。 本成果对于抑制方坯连铸生产中的低倍缺陷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在方坯连铸中推广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腐植酸甘薯专用肥及其制备方
本发明涉及一种腐植酸甘薯专用肥,为固体颗粒状,其核芯原料由包含如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的单质肥料:10-40%的尿素、5-20%的磷酸二铵、15~45%的硫酸钾、1-20%的添加剂;其粘结剂和包裹层占肥料总重量的20~40%,其中各成分占包膜涂层总重量为:30~60%的硝基腐植酸、10~30%脲基腐植酸、10~20%的调理剂。本发明的甘薯专用肥既含有专门适用于甘薯的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微肥等有效成份,根据甘薯的需肥比例和需肥时间,先将甘薯生长需要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用单质或化成复合肥料按照适宜的比例,其添加复合的硝基腐殖酸和脲基腐植酸具有不同形态的氮素形态,可以满足甘薯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细胞类型分析的便携式多用途医疗设备
成果介绍项目开发一种基于解卷积算法的细胞类型分析的便携式多用途医疗设备——阿尔法细胞分析仪,该设备只通过一组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即可判定样本中所有细胞类型及丰度。技术创新点及参数仪器通过预先构建好的不同组织主要细胞类型的参考表达谱,结合解卷积模型来预测组织或血液样本中的细胞组分,并利用已训练好的疾病预测模型可进一步进行临床诊断。可快速、准确、低成本地识别各类组织的细胞类型和丰度,单个样本的数据分析可以在 ~20min 内完成,具有极高的分析效率。目前已完成组织特异芯片和细胞类型识别算法以及单片机的设计方案。市场前景本项目可与医院、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公司达成合作,接受投资。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549 55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