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深地工程地质灾害智能预警云技术
团队以深地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控为切入点,将微震监测、智能云与新型支护技术相融合,打造了一套从底层算法到顶层智能物联网算法完整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 “精准监测”到“云端预警”再到“智能防控”。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李想 环工院/土木水利 2020.09-2023.06 曾俊 环工院/建筑与土木工程 2019.09-2022.06 马佳骥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19.09-2022.06 吉翔 环工院/土木水利 2020.09-2023.06 卢向前 环工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20.09-2023.06 喻妮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20.09-2023.06 代坤坤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21.09-2025.06 文倩 商学院/应用经济学 2019.09-2022.06 彭丰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20.09-2024.06 李超飞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20.09-2024.06 宋涛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17.09-2023.06 张航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16.09-2022.12 邓叶林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19.09-2022.06 马俊杰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19.09-2022.06 朱玥 商学院/应用经济学 2021.09-2023.06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马春驰 环工院/ 无/副教授 隧道与地下工程 李天斌 环工院/ 院长/教授 隧道与地下工程 朱星 环工院 无/副教授 边坡工程 崔圣华 环工院 无/讲师 地质工程 杨晓轩 环工院 无/助教 无 赵伟华 环工院 系主任/副教授 边坡工程 四、项目简介 团队以深地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控为切入点,将微震监测、智能云与新型支护技术相融合,打造了一套从底层算法到顶层智能物联网算法完整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 “精准监测”到“云端预警”再到“智能防控”。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川藏铁路、国防重大专项深地工程项目等重大战略相继开设,未来将有超过5.2万亿元的市场容量。①自主研发一套以传感器—采集站—便携检测仪—云平台为一体的高精度的微震监测系统。②基于智能云构架+MOC多输出技术+BIM,研发了深地灾害智能预警与防控云平台。 ③自主研发了深地灾害新型支护装置。已完成智能预警与防控云平台的研发设计,以及四个核心设备+三种新型支护装置的小规模生产,具有专业背景的数据分析团队已通过云平台远程处理监测数据。本项目正对硬件产品进行投入生产,计划于2023年完成软硬件的升级,2024年上线深地工程地质灾害大数据云平台,2025年实现掌上云技术。学生团队已发表30篇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8项,新型实用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10余项国家、省部级创新创业类竞赛奖励。依托学校平台已完成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合同总价值超千万元,并获得央视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
成都理工大学 2022-07-29
斜巷轨道运输人员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煤矿斜巷轨道运输是安全生产隐患的重灾区,为有效防止斜巷运输事故的发生,该系统由人员红外传感器、防爆兼本质安全型 PLC 控制器、感应信号(包括感应提升机起动信号、道岔变换感应信号)、语音报警信号、安全预警显示条屏、输出控制电路等几部分构成。其主要功能为: (1)当车辆停止时,有人进入斜巷或车场等非安全工作区时,报警装置发出声光报警,提示提升机司机不得开车; (2)当车辆运行时,有人进入斜巷或车场等非安全工作区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司机停车(或自动切断提升机电源,实施紧急停车); (3)当车辆运行到斜巷或车场等非安全工作区域时,报警装置进行语音声光报警,提示司机和其他工作人员注意不要进入斜巷或车场等危险区域; (4)该装置具有人员出入车场的加减计数功能,能有效防止人员滞留非安全区的现象发生。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冠病毒的早期检测筛查模型系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系统新技术研究所副教授张亮团队依托上海瑞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的新冠肺炎疑似、确诊患者肺部CT影像,通过综合分析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CT影像特点(磨玻璃、体积大小、位置等特征),张亮团队加快技术攻关,设计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早期检测筛查模型系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基于液体活检的ctDNA甲基化肝癌早期诊断试剂盒
中试阶段/n该项目研发基于液体活检的ctDNA甲基化肝癌早期诊断试剂盒、产品灵敏度高:扩增技术检出标本中极其微量的核酸,检测下限低至 ng 甚至 pg 级的痕量核酸,乃至一个细胞。能在细胞癌变之前检测出DNA甲基化异常,真正做到早期预警。也可用于手术后病人的个性化诊断DNA甲基化检测可以精确到单个碱基。CTC捕获和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保障了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和特异性。(预期)成果的先进性或独特性:1.已经筛选得到了在肝癌组织中差异甲基化的DNA标志物。2.实验证实了该标志物的DNA甲基化
武汉大学 2021-01-12
鸡早期胚胎发育及生殖干细胞研究的理论与技术
该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针对鸡早期胚胎发育、体外受精、胚胎干细胞、生殖干细胞等生物学规律和特性,创建了鸡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异体胚盘移植方法,创新了鸡 SSCs 异体间移植产生精子的方法;创新了将外源基因导入生殖干细胞的方法,获得国内首批基因修饰鸡;系统研究了鸡胚胎干细胞(ESCs)、原始生殖细胞(PGCs)和精原干细胞(SSCs)发育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鸡ESCs、 PGCs 和 SSCs 分离纯化、体外培养、冷冻保存、诱导分化及转染外源基因等方法;建立了鸡 ESCs
扬州大学 2021-04-14
热重分析仪
热重分析法(TG、TGA)是在升温、恒温或降温过程中,观察样品的质量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目的是研究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组份。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药品、催化剂、无机材料、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等各领域的研究开发、工艺优化与质量监控。
上海和晟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5-05-06
同步热分析仪
同步热分析将热重分析 TG 与差热分析 DTA 或差示扫描量热 DSC 结合为一体,在同一次测量中利用同一样品可同步得到热重与差热信息。
上海和晟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5-05-06
炭黑含量测试仪
炭黑含量测试仪适用于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塑料中炭黑含量的测定。炭黑的测试是通过试样在氮气保护下,高温分解后的重量分析得到的。
上海和晟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5-05-06
导热系数测试仪
瞬态平面热源技术(TPS)是用于测量导热系数的一种新型的方法,由瑞典Chalmer理工大学的Silas Gustafsson教授在热线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测定材料热物性的原理是基于无限大介质中阶跃加热的圆盘形热源产生的瞬态温度响应。利用热阻性材料做成一个平面的探头,同时作为热源和温度传感器。合金的热阻系数一温度和电阻的关系呈线性关系,即通过了解电阻的变化可以知道热量的损失,从而反映了样品的导热性能。该方法的探头即是采用导电合金经刻蚀处理后形成的连续双螺旋结构薄片,外层为双层的绝缘保护层,厚度很薄,它令探头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并保持与样品之间的电绝缘性。在测试过程中,探头被放置于样品中间进行测试。电流通过探头时,产生一定的温度上升,产生的热量同时向探头两侧的样品进行扩散,热扩散的速度依赖于材料的热传导特性。通过记录温度与探头的响应时间,由数学模型可以直接得到导热系数。
上海和晟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5-05-06
大陆地壳生长-稳定化与早期板块构造的启动
早期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构造机制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础与前沿科学主题,对于深入认识太阳系类地行星和地球的起源与发展、理解现代地球过程、预知地球未来的演变都有重要意义。板块构造是随着地球壳幔体系的演化和大陆地壳的生长,逐渐发展、建立、成熟起来的。大约在2.7-2.5 Ga前随着全球一批成规模的稳定大陆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全球构造开始了从热构造体制向垂向-横向运动的构造体制转化,开启了地球系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演变,包括固体圈层的形成与耦合,水与大气圈层的确立,大氧化事件与生命活动,大规模沉积作用包括多次冰期事件和多期次巨量硅铁建造的沉积等。到了2.0-1.8 Ga,构造岩浆活动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全球短时间内出现了众多线型造山带,出现了地质历史上第一个超大陆,标志着早期板块构造开始支配全球。由此可见,2.7-1.8 Ga是地球历史上的关键演化期,该时期不仅塑造了现代板块构造出现之前的全球构造格局,直接控制了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等,甚至对于之后地球中年期及现代板块构造体制出现,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由于早前寒武纪地质记录的复杂性、大部分克拉通地质记录不完整性、加之数据资料和研究覆盖程度不足,许多重大科学问题仍然亟待深入研究。当前更加需要围绕早期板块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这一核心科学问题,进一步阐明早期板块构造不同于现代板块构造的特殊性,深入探究其作用过程和机制,提出和完善元古代早期板块构造理论,为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依据。
西北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179 18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