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鼎优智慧教室桌椅
鼎优智慧教室桌椅 2022-05-26
智慧校园融合服务门户
网上服务大厅是智慧校园整体框架中最主要的用户服务窗口,将校内各类资讯、服务、系统入口、消息待办、高频应用等与师生日常科研教学密不可分的信息资源统一聚合,并按照师生身份和功能业务域做合理划分,让师生用户能够以良好的用户体验获得对校内各类信息资源的一站式访问。 智慧校园整体建设中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展现端,实现数据、用户、权限、应用、服务、流程、内容等各个方面的集成,用户通过浏览器(融合服务门户)、移动端(超级APP)实现多场景、多端多入口、随时随地享受各类服务和应用。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门户、办事大厅和各系统提供的业务服务等诸多入口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一网通办的入口,让用户能够一站式完成发起服务、接收消息、处理待办、查看资讯等各类高频操作,大幅提高师生使用的便捷程度。 以服务建设为重点 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以服务建设为重点,将原有的业务系统按照用户的需求、使用习惯等因素重新进行封装,为学生、教师、校领导等角色提供个性化的功能服务。 采用先进微服务结构 为简化服务流程、便于敏捷开发、减少开发成本,融合服务门户采用先进的微服务构架,若干可以独立完成功能的微服务组合成为能够满足单一场景使用需求的微应用并被容器化部署,提高学校信息建设的灵敏度和迭代速度。 自定义配置 平台提供多种报表配置工具、业务重构工具,通过可视化工具对业务流程与报表格式字段进行自定义配置。支持可动态执行的工作流及数据操作脚本,无需编译就能够通过动态脚本在工作流中直接处理表单数据。 快速获取数据 基于场景和业务流程,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满足业务人员对于数据需求的及时性,极大缩短数据搜寻和获取时间。 服务媒介多元化 支持多样化的身份识别,基于二维码和人脸等,结合智能终端设备完成智慧校园认证场景全覆盖,包括消费、考勤、签到、门禁等服务“一码/脸通行”。可通过PC、随身智能终端、人脸识别设备、自助终端等进行应用获取。
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30
可视化智慧校园
可视化智慧校园是基于校园物理环境,以真实校园整体为蓝本,利用网络技术,完成校园的可视化孪生校园的搭建,实现校园多维度、跨平台的虚拟展示和呈现,是物理校园与虚拟校园的结合提供链接纽带,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 智慧校园多维的孪生数字校园的建设,构建完整的虚拟孪生校园底座,提供面向校园各场景的孪生底座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孪生微应用服务的可视化和孪生微管理场景应用的打造,支持服务与应用的扩展。通过全域数据感知,提供基于全域指挥中心态势感知,逐步推进高校孪生数据大脑建设完善。
成都市灵奇空间软件有限公司 2022-07-22
智慧校园业务中台
通过业务中台的建设,把业务轻量化,大量的公共能力不在业务系统里面进行建设,而通过接口调用预先搭建好的中台能力,并通过微服务的设计思想将各种业务逻辑彻底解耦成一个个独立的微服务,把可复用部分沉淀到中台,这样的建设模式将能够最好地满足系统快速迭代的诉求。 与此同时,复用的中台能力使得各业务系统的底层公共数据完全相同,解决数据不一致性问题,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数据价值。业务中台主要包含微服务运行平台、公共基础服务中心、快速开发工具与开放平台几部分。 集成校内各应用系统高频需求或不可或缺的系统基础功能,例如用户中心、认证中心、权限中心、消息中心、日程服务、地理服务等,将这些基础功能剥离沉淀至业务中台,可大大减少重复劳动,使得业务开发者聚焦于业务逻辑本身,极大降低校方对信息系统管理的复杂度。 基础能力广泛应用 将各业务系统的共性与个性分离,把其中共性的部分尽可能多的抽取出来,沉淀到业务中台,然后在各处进行复用,使得各个前端应用使用的都是相同的底层数据和服务方式,在建设伊始就解决数据实时、在线、同步的问题。 简单组合快速迭代 以业务中台沉淀的各类基础能力为基础,结合配套的流程重构工具,大量轻业务逻辑重流程的轻量级应用可以通过简单地组合和图形化操作快速完成,在提高对业务需求的响应效率的同时不影响现有环境的稳定性,满足高校日新月异的业务变革对于信息化支持的要求。 管理难度大幅下降 在前端应用大量通过中台提供的基础能力搭建的情况下,权限、消息、用户数据等占据大量精力的常规管理工作将变得高度集中统一,实现一个入口统一管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错漏的风险。
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30
高校版智慧班牌
一德壹教智慧班牌作为综合展示平台及数据采集终端,定位于高校的班牌模式、场地预约、考勤管理、课程签到管理以及更多场景应用。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充分结合校园运营的实际情况,辅以网络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建设高校统一身份识别应用平台,平台以统一性为前提,打通应用之间的孤岛,使得应用互相联动,最后辅以综合的数据分析呈现,最终实现行为数据化、数据服务化、服务智慧化。
深圳市一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2023-03-02
智慧教室电子班牌
智慧教室电子班牌
北京普诺兴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08
ARM云网络智慧教室
采用ARM云终端 硬件的稳定性高,比传统PC教室故障率低十倍以上 采用模块化服务器数据镜像存储技术 确保运行数据双备份,一旦某服务器模块有故障,8秒内能恢复数据,确保终端的正常运行。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例如智能故障诊断、教室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教学等。 自主研发的同步以太网交换技术 支持ARM架构云网络教室网络教学过程中音、视频的实时传输。例如语言教学、互动式教学、(1080P、4K)高清音视频的同步广播等。 通过一体化、专业化的设计 多个教学场景快速切换,满足教师各种教学需求。例如信息化教学、英语教学、汉语教学、互动式教学、网络化综合考试等。
蓝鸽集团有限公司 2022-09-28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为实现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高效管理和科学决策,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工作者在研究解决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大问题、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的规划与管理时,能够及时全面了解相关的基础地理条件、农业资源环境条件、项目专题资料、工程建设进展等资料信息,并充分利用已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验和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等知识体系,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能为领导、管理者以及各级业务人员提供农业综合开发信息资源管理、应用、决策规划等辅助支持功能的综合信息系统,即“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办对全区农业综合开发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决策规划、效果评估、分析预测、汇报演示等核心业务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并利用该系统实现全区农业综合开发信息资源管理与综合应用的信息化、网络化和可视化。 农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农发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农发项目管理、地理信息应用与农发规划决策支持为应用核心,辅以其它相关管理功能和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分析挖掘等智能分析处理等功能。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①项目管理: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审批、上报、实施、验收、监测等环节全流程的数字化、可视化实时动态管理。②地理信息:利用GIS系统,实现对各类基础地理数据和农发专题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标准制图输出等功能。③决策辅助:通过对数据的概括、归纳、以及汇总分析,建设决策规划知识库,为决策与规划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等层面的辅助支持。④移动应用:利用GPS的定位、导航和GIS的地图操作功能,对项目现场地物的真实性和相关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现场调查、记录和实时判断。⑤三维可视化:应用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叠加,建立全区数字化三维场景,通过叠加农业综合开发专题信息资料和项目成果,可直观显示项目规划和建设的效果。本系统可用于农业项目管理、地理信息等行业。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立高等农业专科院校。学院属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运城市人民政府管理。 学院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占地面积976.69亩,其中,校本部47.73亩,第一实习农场928.96亩。学院建筑面积52564平方米,其中教学大楼5050平方米,实验大楼3348.5平方米,图书馆1059平方米,培训楼1300平方米,礼堂餐厅3046平方米,学生公寓6652平方米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191名,专任教师123名,外聘、返聘及兼职教师15名。其中教授职称1名,副教授职称34 名,讲师62名,教师中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56名。有17名教师先后荣获省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称号,近年来我院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有19项,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编写教材著作20余部。 学院现有在校生2363人。生源以山西省为主,先后在周边8个省区招生。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在全省同类农业院校中就业率排名第一。 目前学院设三系两部:农林与工程系、经贸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教学部。开设20个专科专业:园艺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管理、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计算机系统与维护、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旅游管理、设施农业与装备等。其中,园艺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学院建有标准高、现代化程度高的校内实训室、实习基地34个,校外实训基地2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36.48万元。学院拥有教学用计算机553台;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座位482个。图书馆藏书15.69万册,开设了电子阅览室,建成了校园网。学院还有标准化田径运城场、风雨操场,各种体育设施能满足体育教学和师生锻炼的需要。 学院有千亩实习农场,实习农场的分布为无病毒红富士苹果示范园,40亩柿树标本园,30亩园艺实验田,还有供师生科学实验用的大棚油桃、大棚蔬菜、大棚葡萄、温室花卉等。实习农场布局合理、品种齐全、设施配套、全场管灌联网,示范作用强,辐射面积大,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1995年以来,先后在实习农场召开了全省农科教现场会、全省林业现场会、全省农牧学校实习农场现场会。1998年5月全国无病毒红富士苹果运城协作现场会召开时,实习农场是主要参观点,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山西运城农业技术学院是由1951年建校的山西运城农校发展而来的。建校67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农为主,兼顾社会需求,培养适应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运城市、山西省和周边省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学院将继续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管理支持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优势,努力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有机碳肥与农业现代化
内容摘要:对植物营养元素碳的定位及其来源的认识偏差,是造成“化学农业”耕作方式缺陷的重要原因。土壤中有机养分的有效物质是植物根系可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水溶有机碳。以提供小分子水溶有机碳为目标的有机碳肥,具有广泛的农业功能和环保功能,它将推动农业走上土壤肥力阴阳平衡、作物高产优质和生态改善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有机碳养分 有机碳肥 阴阳平衡 物质大循环 一、对“碳”认识的偏差造成农业重大损失 肥料总体可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两大类,它们互相不能取代,也不能一衰一盛,而应阴阳结合,阴阳平衡,形成土壤和农作物的良好的营养基础,才有农业的繁荣发达。 综观我国肥料行业,化肥品种繁多产能过剩。而有机肥料却成本高、肥效低,农民不爱用。又由于它的标准不科学,还被不法厂商钻空子,粗制滥造,劣质有机肥坑农害民的现象不断发生。农民极难买到优质放心的商品有机肥。本应撑起肥料领域“半边天”的有机肥料逐渐被边缘化。 有机肥料落到今日这种地步,原因何在呢? 首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建设肥料产业时,有机肥料就拜错了师门。我国农业文明延续几千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奇迹。几千年农业文明传承的密码是什么?物质循环!有机农业耕作中注重培肥地力,把有机废弃物通过堆肥的方式进行腐解处理然后反哺土地。这个循环中最主要的物质是碳,物质循环也即归碳于土、贮碳于土。我国农村过去几乎家家户户搞“堆肥”。这种堆肥的要点就是半厌氧发酵(不翻堆)和自然堆积焖干。这种“安安静静”的生产工艺既达到有机物料的腐解,又最大限度减少了碳损耗。然而我国商品有机肥的生产技术不采堆肥技术之所长,却采用“轰轰烈烈”的新工艺:又是好氧高温发酵,又是多次翻堆,还有高温烘干,把有机物料中的碳养分大量氧化成二氧化碳排掉。达到了生产“矿化腐殖质”的目的:生产出了一堆“粗、重、慢”的空壳。这里明显有化工工艺的痕迹。 有机肥料现行标准(NY525-2012)规定有机肥料正面的质量技术指标是:“有机质含量(干基计)≥45%”,“总养分(干基计)N+P2O5+K2O≥5%”。内行人都知道,有机物料发酵过程中消耗的就是有机碳,同一批物料发酵后干物质中有机质含量是下降的,那么以“有机质含量”作为质量指标有何意义?而“总养分”指标中,全是无机养分,不见有机养分(水溶有机碳)的影子。 有机肥料不提供有机养分,三十多年农业耕作不重视有机肥,就导致耕地有机质含量连续下跌,农田贫瘠化严重。 为什么会出现长达三十年的“化学农业耕作”?根本原因在于化学植物营养学理论的如下重大错漏。 1、认为植物有机营养仅来源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经叶片吸收和叶绿素光合作用转化,不认为植物根系能直接吸收有机碳养分。这就是植物有机碳来源“一通道说”。实际上存在由根系吸收的第二碳通道。不了解第二碳通道,就不重视给土壤补碳,导致土壤碳贫瘠和农作物缺碳。 2、对植物营养元素碳的定位不准确。植物干物质中碳占35%左右,再加上植物生长过程新陈代谢消耗大量碳,所以植物所需碳总量超过总养分量的50%。而植物各营养元素区划原则是根据植物实际需求量的多、少、微来区分的。碳元素所需总量与其他各“大量元素”不在同一数级上,它在植物物质结构形成过程中起着“组合者”的作用。所以从理论上把碳正名为“基础元素”以区别于大量元素,才有利于正确研究植物营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重新检视传统植物营养学的“木桶规则”。当碳(C)“板条”宽度相当于其他十几块“板条”宽度的总和时,还能箍成木桶吗?所谓量变到质变,碳已经不是组成木桶壁的一块板条,而是以碳为阴面,以十几种矿质元素为阳面的阴阳关系,而氢和氧(即H2O)属中性,穿合于阴阳之间,没有它,阴阳不可能结合。这就是土壤肥力阴阳平衡关系。 图1.土壤肥力阴阳平衡动态图 阴盛阳衰(纯有机种植),农作物没有高产;阳盛阴衰(化学农业耕作),农作物也没有高产。只有阴阳平衡且肥水充盈时,农作物才能发挥出最佳生产能力。所以阴阳平衡是大平衡,主平衡,无机元素平衡是小平衡、次平衡。只有阴阳平衡,无机元素平衡才能发挥实际效果。 3、把无机养分“离子说”绝对化,造成对无机养分利用率低的原因的误判。植物在原生态或肥沃的土壤中,无机养分与有机养分以多种形态结合成“有机无机”零电价态被植物根系吸收,有机养分利用率更高。可见无机养分离子态被吸收是在贫瘠土壤中才会出现。同性离子间互相排斥,异性离子结合成水不溶物,化肥利用率就低。另一方面,有机碳和各无机元素是以严格的配比,按植物DNA指令组装到植物细胞的,有机碳养分匮乏,无机养分离子比例过大,就会富余出大量无机离子,游离于植物胞外液中,导致植物对无机养分的需求弱化,这是化肥利用率低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农作物低产的根本原因。 4、对土壤中碳养分存在形态的误判。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碳,绝大部分是不溶于水的,它不是真实的碳养分。没能向土壤微生物提供足够的可直接吸收的水溶有机碳肥料,微生物不能正常繁殖才导致土壤板结。对这个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微生物制剂不带有机碳养分,相当于不备军粮的空降兵,这是目前大量微生物制剂施到土壤中效果不佳、秸秆腐熟剂农民不爱用的原因。土壤板结与施用化肥没有太多关联。 以上各点都可以归结为对植物碳养分认识的偏差。这些理论的重大错漏影响我们几十年,造成农业领域的政策、技术、产业和耕作方式等方面都产生大量的失误。耕地普遍缺碳,农作物大面积缺碳病,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用数字表达的。我们祖先五千年积累的农业文明遗产将因五十年的“化学农业耕作方式”而耗尽。算起来历史留给我们挽救的时间只剩二十年了。 二、有机碳肥产品的研发 人类在一百七十多年前开始创建化肥工业,解决了向农作物高效富集地提供矿物质养分的技术问题,却至今未能建立高效富集的植物有机质养分的工业化体系。肥料工业的一条腿早已跨进了农业现代化门坎,另一条腿却还拖在小农经济时代。 有机碳肥研发的目标,就是生产富含植物有机养分的肥料。植物有机养分的有效物质是植物根系可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水溶有机碳。这种“有机”分子粒径小于800纳米,亲水性,其在水溶液中呈无定形“云团状”,能随水流被吸入口径小得多的植物根毛孔。 利用固液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或生化裂解,生产出液态有机碳肥和高碳有机肥,再利用这两种基础产品生产其他衍生产品。有机碳肥制造工艺路线图如下: 图2.有机碳肥生产工艺路线 有机碳肥系列产品,都以小分子水溶有机碳为主要有效成份,以保证施用后短期内其所提供的植物有机养分不少于10倍传统有机肥的有机养分。以下是目前有机碳肥各品种的技术指标,其中“EC”即有效碳,指小分子水溶有机质的含碳量。 表1.现有各有机碳肥品种的技术指标及性能特征用全新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严格界定是否合格时,以DLS纳米测粒仪,测出水溶上清液中的分子粒径平均小于650纳米,且该部分在溶液中含碳量与样品总质量之比符合上表为合格。工厂化验室快速测试方法,是将样品水溶上清液通过650纳米滤膜后,测得过滤液中含碳量与样品总质量之比达到上表为合格。 有机碳肥还可以同化肥、微生物制剂复配开发出多款衍生产品,适合一切农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叶面肥和管道输送,因此它是一类市场前景无比广阔的高效绿色环保肥料,其在我国潜在的市场用量每年几千万吨。 三、有机碳肥的功能(8+1) 有机碳肥在农业方面有八大功能,加上其环保贡献,可概括为(8+1): 1、有机碳肥是传统有机肥的升级换代品 有机碳肥“有效碳”6%~15%,其有机肥力是传统有机肥的5~10倍,同功能微生物相匹配使用更能使肥力倍增。每亩每茬用量20~100公斤就见显效,用量相当于有机肥的5%-10%,使用成本300~500元,相当于使用有机肥成本的40%-50%.有机碳肥单位面积用量少、水溶性好,就能象化肥那样方便施用,可上山、可入水。填补传统有机肥难于应用的大量空间。有机碳肥还可管道输送、可滴灌、可进入无土栽培系统,甚至还可用于气雾栽培。所以有机碳肥是信息化时代的精品有机肥。 2有机碳肥是化肥的最佳伴侣 有机碳肥与化肥混合施用与纯化肥对比,在化肥用量不减的情况下,农作物增产30%-100%,有机碳肥与三大化肥配合施用的合理配比如下: EC/W=0.2~0.3 式中:EC为有机碳肥中“有效碳”含碳量; W为(N+P2O5+K2O)总量; 0.2适用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丰富情况; 0.3适用于土壤有机质匮乏的情况; 复合造粒EC/W值建议用0.25~0.3。 我国多年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推广不开,主要原因是粗重的有机肥与精细的化肥门不当户不对。有机碳肥单位面积用量与化肥相当,混合使用门当户对。“有机碳无机复混”肥料必成未来主流肥料。 3、有机碳肥是微生物肥料的补碳剂 通过施用有机碳肥可以给微生物肥料补碳以提高其有效率。施用有机碳肥后,功能微生物迅速发展成土壤中的优势种群,随着土壤水气热环境改善,土壤生态良性循环产生的生物多样性又进一步推动生物肥力的提高,如此,有机碳肥就帮助微生物肥料发挥出真正威力。 4、有机碳肥是多功能高效土壤调理剂 有机碳肥是有机碳养分富集的有机肥,与普通有机肥相比,它不但用量少,而且它的使用浓度恰与功能微生物的需求相适应,能迅速调动和扩大功能微生物的作用,快速改良土壤。有机碳肥的原材料是有机废弃物,其中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保留并浓缩了有机物质中的水溶碳和中微量元素,这更使它兼具补碳与补素(中微量元素)的双重功能,所以有机碳肥是一种高效多功能土壤调理剂。 5、有机碳肥是农作物光合作用增强剂 有机碳养分经由被土壤微生物吸收、被根系吸收和与矿物质养分融合三种直接作用引发土壤生物肥力、物理肥力和化学肥力连环促进的能量传递,这个过程的发展变化导致土壤肥沃和根系发达,肥水供应充足,从而使植物叶片宽厚,叶绿体硕大、叶绿素丰富,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请看以下两组对比图。 图3.有机碳肥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植物体内每日积累的碳水化合物(有机碳养分)越多,其所吸纳的矿物质养分就越多,大体呈正比的关系,所以施用少量有机碳肥,就能使农作物呈现30%甚至100%的增产,就连最难大幅度增产的水稻都能增产30%以上。 6、有机碳肥是农作物防病抗逆机能的促进剂 农作物有机碳养分充足,无机养分配套,土壤三大肥力连环促进,农作物就根深叶茂,对抗病害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就增强。土壤肥沃,生物多样性丰富,气场旺盛,土壤中和空气中有益微生物活跃,致病菌难以繁衍,农作物染病的机会就少。所以说有机碳肥是农作物防病抗逆机能的促进剂。 7、有机碳肥是激活农作物生产潜力的能源 有机碳肥能激发农作物的生产潜力。一些禾本科作物,例如水稻、小麦,施用有机碳肥后,有效分蘖数能增加30%以上,增产30%以上。对采摘期长的作物,使植株避免早衰、果实更丰满,还能延长採摘期。例如蕃茄、茄子、辣椒、四季豆、黄瓜等增产50%以上。利用“有机碳肥+化肥”技术使青花菜一株采三次花,产值增加150%。这方面更大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使果树树势壮旺,延长生育树龄,成为接近原生态的“长寿树”。由于有机碳肥助根的“天性”,块根类作物如:红薯、马铃薯、淮山、萝卜、胡萝卜、人参、三七等,使用后块根硕大、风味特佳。 缺碳使许多化肥离子失去了被组合的机会滞留在植物胞外液中,使农产品质量下降口感差。有机碳养分的进入组合了这些垃圾变废为宝,使农产品既高产又优质。例如小番茄甜度提高33%,南方大棚哈密瓜的甜度达到18~19。发现灾害后及时灌施液态有机碳肥,可使农作物在短时间内恢复长势,取得较好收获。施用有机碳肥的豆科作物不倒伏,产量提高30%左右。 西兰花:底肥每亩用复合肥50kg加有机碳菌肥50kg;追肥每亩浇施液态有机碳肥4次共3kg;  玉米:底肥每亩用复合肥40kg加有机碳菌肥40kg;追肥每亩浇施液态有机碳肥3次共3kg。  图4.有机碳肥对农作物的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8、有机碳肥护航土地永续耕作 常态化地开展物质循环,才能培肥地力。过去行之有效的千家万户“积肥”下地的“局部物质循环”已经式微了,土地缺碳、土壤贫瘠,农作物在亚健康中生长。有机碳肥产业就是建立大物质循环的产业。局部碳循环没有了,大量有机废弃物却乱堆乱排,我们顺势而为,建立起以有机碳肥为核心的大的碳循环,就能形成新的培肥地力机制,使土地永续耕作。 9、有机碳肥产业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首先表现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方面。当有机碳肥年产达到3000万吨时,全国每年可减排COD约400万吨。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环保措施的“完全碳回收”措施。请看以下比较图。 图5.有机碳肥处理技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其次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改善方面。有机碳肥是高效土壤调理剂。常态化施用有机碳肥,土壤物理结构优化,水气热协调,有机、无机养分均衡,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就能恢复生命力,提高自净能力和缓冲调节能力,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还给我们一个洁净清纯的大气环境。土壤团粒化,壤土层增厚,持水能力增强,有效缓解雨水对地表的冲刷,既保护了土地,又减少对河流湖泊的污染。有机碳肥与化肥配合使用,能使化肥利用率提高30%-50%,这就相应减少了化肥的挥发和流失,可大大减轻湖泊和近海富营养化的程度。 四、有机碳肥产业展望 有机碳肥不但功能广泛,而且适于解决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耕地贫瘠,农作物缺碳,农业环境恶化等紧迫问题。有机碳肥又是以固液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原料来源取之不尽,生产过程耗能低,不产生二次污染,完全能发展成全国性大产业。我国垃圾围城、污水横流的局面,将因有机碳肥产业的兴起而改变。面对着大量有机废弃物,我们顺势而为建立起大物质循环体系,请看以下流程图。 图6.有机碳肥与大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十多年来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下跌0.05个百分点,现在已经跌到2.08%,这种状况不能在短时期内根本扭转,农业现代化就失去土地基础。如何扭转?要使1亩耕地有机质含量提高1个百分点,必须施用8吨传统有机肥。18亿亩耕地必须用144亿吨。全国有机肥厂卯足劲干,需要70年!怎么办?面对悬崖绝壁,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找有机碳肥! 有机碳肥产业加上使用有机碳肥技术改造的化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产业,再加上用有机碳肥技术将大量分散的有机废弃物就地处理成肥料,特别是使用有机碳菌剂快速腐解的秸秆还田技术,形成对我国耕地多渠道多层面的沃土肥田覆盖,就可以化险为夷,使我国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每5年升1个百分点,10年内便可以使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大于3.5%。达到此局面,在使用等量化肥的情况下,农业将整体增收3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将因上述措施每年减排COD近千万吨。有机碳肥技术是一项强国富民的创新技术,它将推动农业彻底告别“化学农业耕作”方式,走上土壤肥料阴阳平衡、农作物优质高产、农业环境日益改善的健康发展之路。
清华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62 6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