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跨校区协作智慧教室
广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ARM云网络智慧教室
采用ARM云终端 硬件的稳定性高,比传统PC教室故障率低十倍以上 采用模块化服务器数据镜像存储技术 确保运行数据双备份,一旦某服务器模块有故障,8秒内能恢复数据,确保终端的正常运行。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例如智能故障诊断、教室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教学等。 自主研发的同步以太网交换技术 支持ARM架构云网络教室网络教学过程中音、视频的实时传输。例如语言教学、互动式教学、(1080P、4K)高清音视频的同步广播等。 通过一体化、专业化的设计 多个教学场景快速切换,满足教师各种教学需求。例如信息化教学、英语教学、汉语教学、互动式教学、网络化综合考试等。
蓝鸽集团有限公司 2022-09-28
智慧校园业务中台
通过业务中台的建设,把业务轻量化,大量的公共能力不在业务系统里面进行建设,而通过接口调用预先搭建好的中台能力,并通过微服务的设计思想将各种业务逻辑彻底解耦成一个个独立的微服务,把可复用部分沉淀到中台,这样的建设模式将能够最好地满足系统快速迭代的诉求。 与此同时,复用的中台能力使得各业务系统的底层公共数据完全相同,解决数据不一致性问题,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数据价值。业务中台主要包含微服务运行平台、公共基础服务中心、快速开发工具与开放平台几部分。 集成校内各应用系统高频需求或不可或缺的系统基础功能,例如用户中心、认证中心、权限中心、消息中心、日程服务、地理服务等,将这些基础功能剥离沉淀至业务中台,可大大减少重复劳动,使得业务开发者聚焦于业务逻辑本身,极大降低校方对信息系统管理的复杂度。 基础能力广泛应用 将各业务系统的共性与个性分离,把其中共性的部分尽可能多的抽取出来,沉淀到业务中台,然后在各处进行复用,使得各个前端应用使用的都是相同的底层数据和服务方式,在建设伊始就解决数据实时、在线、同步的问题。 简单组合快速迭代 以业务中台沉淀的各类基础能力为基础,结合配套的流程重构工具,大量轻业务逻辑重流程的轻量级应用可以通过简单地组合和图形化操作快速完成,在提高对业务需求的响应效率的同时不影响现有环境的稳定性,满足高校日新月异的业务变革对于信息化支持的要求。 管理难度大幅下降 在前端应用大量通过中台提供的基础能力搭建的情况下,权限、消息、用户数据等占据大量精力的常规管理工作将变得高度集中统一,实现一个入口统一管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错漏的风险。
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30
智慧校园融合服务门户
网上服务大厅是智慧校园整体框架中最主要的用户服务窗口,将校内各类资讯、服务、系统入口、消息待办、高频应用等与师生日常科研教学密不可分的信息资源统一聚合,并按照师生身份和功能业务域做合理划分,让师生用户能够以良好的用户体验获得对校内各类信息资源的一站式访问。 智慧校园整体建设中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展现端,实现数据、用户、权限、应用、服务、流程、内容等各个方面的集成,用户通过浏览器(融合服务门户)、移动端(超级APP)实现多场景、多端多入口、随时随地享受各类服务和应用。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门户、办事大厅和各系统提供的业务服务等诸多入口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一网通办的入口,让用户能够一站式完成发起服务、接收消息、处理待办、查看资讯等各类高频操作,大幅提高师生使用的便捷程度。 以服务建设为重点 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以服务建设为重点,将原有的业务系统按照用户的需求、使用习惯等因素重新进行封装,为学生、教师、校领导等角色提供个性化的功能服务。 采用先进微服务结构 为简化服务流程、便于敏捷开发、减少开发成本,融合服务门户采用先进的微服务构架,若干可以独立完成功能的微服务组合成为能够满足单一场景使用需求的微应用并被容器化部署,提高学校信息建设的灵敏度和迭代速度。 自定义配置 平台提供多种报表配置工具、业务重构工具,通过可视化工具对业务流程与报表格式字段进行自定义配置。支持可动态执行的工作流及数据操作脚本,无需编译就能够通过动态脚本在工作流中直接处理表单数据。 快速获取数据 基于场景和业务流程,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满足业务人员对于数据需求的及时性,极大缩短数据搜寻和获取时间。 服务媒介多元化 支持多样化的身份识别,基于二维码和人脸等,结合智能终端设备完成智慧校园认证场景全覆盖,包括消费、考勤、签到、门禁等服务“一码/脸通行”。可通过PC、随身智能终端、人脸识别设备、自助终端等进行应用获取。
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30
高校版智慧班牌
一德壹教智慧班牌作为综合展示平台及数据采集终端,定位于高校的班牌模式、场地预约、考勤管理、课程签到管理以及更多场景应用。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充分结合校园运营的实际情况,辅以网络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建设高校统一身份识别应用平台,平台以统一性为前提,打通应用之间的孤岛,使得应用互相联动,最后辅以综合的数据分析呈现,最终实现行为数据化、数据服务化、服务智慧化。
深圳市一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2023-03-02
可视化智慧校园
可视化智慧校园是基于校园物理环境,以真实校园整体为蓝本,利用网络技术,完成校园的可视化孪生校园的搭建,实现校园多维度、跨平台的虚拟展示和呈现,是物理校园与虚拟校园的结合提供链接纽带,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 智慧校园多维的孪生数字校园的建设,构建完整的虚拟孪生校园底座,提供面向校园各场景的孪生底座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孪生微应用服务的可视化和孪生微管理场景应用的打造,支持服务与应用的扩展。通过全域数据感知,提供基于全域指挥中心态势感知,逐步推进高校孪生数据大脑建设完善。
成都市灵奇空间软件有限公司 2022-07-22
教学星球
产品详细介绍 产品说明: 教学星球系统(多媒体球幕投影演示仪)JY28004是信息时代最先进的教学仪器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三维立体动态展示的单体数字话教学仪器。 教学投影系统通过球形投影屏幕进行动态演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演示模式,使原本品面、静态、单调的地理知识立体生动起来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解决地理教学空间感方面效果显著。
深圳市普天文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教学电源
产品详细介绍    J04005  教学电源使用说明书   一  概述 本仪器是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学演示实验必备的通用仪器。本仪器采用高效率直流稳压技术,电压稳定性好,工作效率高,最高可达70%,是节能环保绿色电源,它能提供低压交流,稳压直流和直流大电流等多种输出,具有过载、短路保护功能,并严格按JY/0361标准生产,许多技术指标高于该标准。 二 仪器使用条件 1、 工作环境条件 温度0-40 ℃,相对湿度不大于90% (40 ℃) 交流220V±22V,50HZ±2.5HZ 2、 工作时间 输出在额定电流范围内时,本仪器能连续工作8小时 3、为保证使用者的人生安全,本仪器设有接地端子。使用时必须可靠接地。 三 技术性能 1、 交流输出:2V-12V每2V一档,共6档,额定电流5A a 各档空载电压不大于1.05U标+0.3V b 各档满载电压不小于0.95U标-0.3V 2、直流稳压输出:1.3V-13V,连续可调,额定电流2A a 空载电压偏调:±(2%U标+0.1V) b 电压稳定性:输入电压在198-242V间变化,在满载时各档输出电压变化量不大于0.1V c 负载稳定性:输入电压保持220V不变,负载电流在0至满载范围内变化,各档输出电压变化量不大于1%U标+0.1V。 d 纹波电压:电源电压保持在220V,满载时各档纹波电压不大于5mv(有效值)。 3、直流大电流短时输出 a输出大于10A时,8秒±2秒自动关断 b输出短时电流为40A±10A 4、过载保护 交流和直流稳压输出电流在额定电流的1.05-1.5倍间自动关断输出。 四 使用方法 1、 使用前要将仪器的接地端子可靠地接地,将本仪器的插头插入220V的市电电源插座,按下电源开关,此时电源接通,指示灯亮。 2、 负载的接入 a 使用交流输出时,转动电压调节开关至所需的交流电压档位,再将负载接入面板上的两个黑色交流输出接线柱上即可。 b使用直流稳压输出时,先调好所需的直流电压值,再将负载接入面板上的稳压输出接线柱上。 C使用直流大电流输出时,先将负载接好,再接通电源,大于10A限时8S±2S。 3、 本仪器有自动过载保护功能,负载电流在1.05-1.5倍额定电流时,就会自动关断电源,再减轻负载或是排出故障,使工作电流保持在额定电流内。然后重新起动电源,接上负载,仪器即可恢复正常工作。 4、 使用完后应做的工作    仪器使用完后,应将交流和直流电源调到最小输出值,关断电源,电源指示灯熄灭,此时从市电插座上拔出电源插头。 五 保养与维护      仪器应放置于干燥环境中,工作场地应通风良好,且无腐蚀性气体。本仪器用1A的保险丝管,若仪器出现故障,应由专业人员维修。  
宁波凯华教学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教学电源
产品详细介绍
西安市电子教学仪器厂 2021-08-23
教学产品
教学产品:公寓家具,教师课桌椅,食堂餐桌椅,图书馆家具,办公家具,酒店家具
澜林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2021-01-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 25 26
  • ...
  • 135 13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