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气道试验台变压差稳流测试技术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内燃机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动力装置,消耗我国石油总量的 60%,并且是城市 大气主要污染源,内燃机节能减排是国家的重大需要。燃烧技术是内燃机的核心 技术,包含“油”和“气”两大要素,气道作为内燃机的“咽喉”,是控制“气”的关键, 良好的气道性能是实现内燃机节能减排的前提。 长期以来,气道开发和生产质量在线控制始终是世界难题。由于气道性能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其他特性,气道的测试十分重要。欧美 传统气道测试采用定压差方法,测试中需反复调节气道压差至定值,单次测试超 过 15 分钟,而内燃机生产节拍约为 5 分钟/台,因此仅能用于实验室研发,根本 无法满足生产线在线检测的效率要求。本发明使气道测试效率提高5倍以上,攻 克了气道生产质量在线控制的世界难题,应用于玉柴、潍柴等企业多条生产线, 高排放标准内燃机合格率大幅提升。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内燃机气道及缸内流动属于复杂壁面条件下的剪切湍流,同时伴随有活塞、 气门等周期性运动边界,整体流动特性直接受近壁流动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外 流场雷诺数的增大,达到充分发展湍流,近壁雷诺应力增大,动量交换加剧,粘 性底层厚度明显变薄,壁面阻力系数趋于恒定,流量系数、涡流/滚流强度等无 量纲参数不再随雷诺数发生变化。 研究进一步发现,进气过程中若对应最低气门升程的雷诺数达到其临界值, 则在相同条件下随着气门升程的增大,气流将始终保持充分发展湍流状态,即后 续气门升程下雷诺数将始终高于相应气门升程的临界值。基于以上发现,提出了 48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变压差气道测试方法:测试过程以气流达到充分发展湍流状态为控制条件,即保 证雷诺数始终高于临界值,仅需设定最低气门升程的气道压差,从而免去了后续 过程中压差的反复调节。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2012 年,气道试验台变压差稳流测试技术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 专家鉴定,以郭孔辉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重大的理 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领先 水平,具有重大的综合效益,应用前景广泛”。 专利情况:目前发明专利授权 7 项,其中核心发明专利 “快速检测内燃机气 道流动性能参数的试验装置”于 2012 年获第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核心发明专 利“用于气体测量的高灵敏涡流动量计” 2014 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获奖情况:2012 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 年获天津市技术发明 一等奖。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本项目已广泛应用于内燃机企业如潍柴、玉柴,汽车企业如东风、上汽,摩 托车企业如隆鑫、建设,科研院所如中汽研、七一一所等 56 家单位,气道试验 台累计销售 60 余台套(国内仅 4 台套进口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近 95%,从 根本上改变了国内企业长期依赖国外气道技术的局面,十年来协助企业攀登了国 一至国五排放法规的 5 个技术台阶,有力地推进了内燃机节能减排和行业技术进 步,国际同行始终试图打破本项目的垄断地位未果。随着汽车、内燃机工业的飞 速发展以及排放法规的不断严格,企业自主开发气道并在线检测气道将成为必然, 本成果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应用领域:内燃机测试及研究 技术转化条件(包括:原料、设备、厂房面积的要求及投资规模) 厂房面积 500 平方米,投资规模 3000 万 合作方式及条件:技术合作或专利转让,转让费 2000 万元人民币 
天津大学 2021-04-11
旋转轴承载荷测试技术和系统
成果介绍轴承载荷合理分配对于保证汽轮发电机组等大型旋转机械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至关重要,是机组安装、检修时的重要指标,是机组故障治理的重要手段。本系统应用应变法和无线测试技术,可以实现轴系各轴承载荷分配测试。市场前景该技术已在1000MW、600MW、300MW等机组上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轴承载荷测试技术难题。
东南大学 2021-04-11
LED节能灯具亮度快速测试技术与装置
在对LED节能灯具的亮度检测过程中,发现用亮度计取21点法来测其亮度,测量过程非常复杂,导致不能及时通过准确获取产品关于亮度的信息来改进和设计产品的初始亮度,从而进一步提高LED灯的检测效率和产品合格率。鉴于此开发了一套亮度快速测试装置,利用受光素子能把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操作过程非常简单并得出的数据非常的准确,同时将实际检测过程的效率提高50倍以上,大大的节省了各种人力和物力。 该装置具有声音和光信号提示检测是否通过的功能,彻底改变了亮度计测试时间长、测试效率低的传统测试方法,可在几秒钟内测出指示灯的光学参数,大大提高了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可满足客户对LED节能灯具产品的亮度特性数据需求。 本技术成果已经授权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上海天逸电器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后,工作人员的效率有了明显地提高,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外,该装置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可以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大LED节能照明灯和户外路灯生产厂家,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力地支撑。
上海电力大学 2021-04-29
高加速寿命试验/高加速应力筛选测试技术
研发阶段/n成果简介:HALT(HighAcceleratedolifetest)是一种发现缺陷的工序,它通过设置逐级递增的加严的环境应力,加速暴露试验样品的缺陷和薄弱点,而后对暴露的缺陷和故障从设计、工艺和用料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改进,从而达到提升可靠性的目的,最大的特点是设置高于样品设计运行限的环境应力,从而使暴露故障的时间大大短于正常可靠性应力条件下的所需时间。HALT试验目的:1)通过系统地施加工作应力和逐步增大的环境应力,来激发故障,暴露产品设计中的薄弱环节,为开发人员改进产品设计方案提供依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旋转轴承载荷测试技术和系统
轴承载荷合理分配对于保证汽轮发电机组等大型旋转机械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至关重要,是机组安装、检修时的重要指标,是机组故障治理的重要手段。 本系统应用应变法和无线测试技术,可以实现轴系各轴承载荷分配测试。该技术已在1000MW、600MW、300MW等机组上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轴承载荷测试技术难题。
东南大学 2021-04-13
边缘智能和云端融合技术
本技术实现了“云-边-端”融合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基于演化知识图谱融合大规模端设备采集的异构数据,为云端智能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基于分支网络的边缘智能技术,满足智能终端输入数据的高精确度、近实时推断分析处理需求。通过面向群智学习应用的端、边缘和云分布式协同训练优化关键技术,在保障终端数据隐私前提下实现云边端环境下的大规模高效分布式模型训练。
东南大学 2021-04-11
智能荧光粉制造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开发了一种智能荧光粉的制造技术。制造设备简单,投资少。使用本技术制造的智能荧光粉克服了以往的荧光粉必须经长时间日光照射后,夜间才能发出荧光的缺点,只要经日光照射数分钟即能在暗处发生荧光数小时,且可激发性好,即使室内灯光照射也能激发发生荧光。 而且,本荧光粉是环保型的,荧光粉发光稳定,无毒,无放射性。 本荧光粉耐蚀性好,耐酸耐碱。 所开发的智能荧光粉以上所述的性能为其应用奠定了基础,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智能荧光粉主要作为暗处、夜间的发光指示材料。比如: (1)用于制作夜间发光指示标志 可与油漆混合制作荧光漆料,用于标牌,广告,钟表,地面交通标志线等夜间的发光指示。 (2)用于制作夜间发光装饰建材 可用于建筑材料,如与板材、地砖等表面为伍制作发光板、发光地面等,在夜间代替电灯,节能并装饰建筑物。 (3)用于制作夜间观赏商品 可用于玩具,室内装饰用摆设品,礼品,钓鱼杆,演唱会观众手舞棒等等一些夜间发光、观赏等小商品。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智能可视化优化技术
技术原理: 智能可视化优化技术综合应用智能建模与优化算法、可视化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多维空间的数据降维映射在二维平面上,并生产目标函数的等值线,据此,可从二维平面上直观看到整个数据空间的超几何特性,并看出最优点和最优区域。 智能可视化优化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数据驱动的优化技术,它具有其它技术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智能可视化优化软件IVOS,中国软件著作权No.2011SR013087)。  功能与特性: (1)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 对单目标优化问题,可确定出平稳的优化区域或最优点; 对于多目标的优化问题,可以确定出兼顾多个目标的满意区域; 对有指标控制(或约束)的优化问题,可确定出满足控制指标的优化区域。 (2)确定优化方向: 当最优点不在数据集空间时,可从映射平面上直观看出最优方向,并确定出沿此方向上推进时哪些变量在起主要作用。 (3)利用优化区域调整优化点:当某些优化参数对优化目标有重要影响,但它们的值又不可控时,可通过调节其它可控参数,使优化点在优化区域内移动到另一点。这种特性对于原料性质时常变化的反应过程的优化非常有用。 (4)特别适用于复杂反应单元(如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焦化、加氢精制、乙烯裂解、以及其它装置的反应单元)的反应产物的分布优化。 该技术是武汉理工大学鄢烈祥教授创立,研究团队近10多年来的研发成果。凝结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武汉理工大学 2021-05-11
智能漏电保护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介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漏电保护死区等技术难题,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核心技术在多家企业应用,总体技术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同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本项目在消除漏电保护死区和自适应漏电保护等方面有创新,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技术特点1. 提出基于剩余电流变化量法的漏电保护新原理,率先建立了故障漏电动作与已存在的剩余电流无关的漏电保护模型;2. 针对电网正常漏电电流随气候条件、用电设备及运行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特点,率先提出漏电动作阈值的浮动新技术;3. 提出剩余电流的直观描述新方法,率先实现了三相等效漏电电流的相量显示;4. 提出基于剩余电流变化量法的漏电保护特性测试新方法,对现行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进行补充与完善;5. 研制出智能漏电保护新产品,消除漏电保护死区、实现自适应漏电保护和漏电电流相量显示,研制的智能漏电断路器具备自动重合闸功能。6. 建立漏电保护监控管理系统,编制控制软件,构建监控管理平台。“漏电保护无死区”发明专利漏电保护自动跟踪保护”发明专利智能漏电继电器软件著作权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数字化智能设计技术
项目针对汽轮机叶片数字化制造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锻造技术 专家知识集成到设计系统中,实现了设计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通过对各种叶片, 各种工艺要求的截面余量加放,实现了自动判断修型位置、型线特征,自动偏置 曲线或重新构造,自动光顺及形成截面型线;通过自动拉锻件飞边,构造锻模仓 部和桥部,实现了由叶片锻件实体自动驱动生成叶片锻造模具实体及切边模具实 体,同时也实现了模具工程图的自动生成;将基于零件模板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应 用到叶片夹具零件的设计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和经验有效继承;利用二次开发应 用程序可修改相应的参数,并能方便的实现叶片夹具三维模型的快速生成和工程 图的快速生成功能;基于专家系统技术来对叶片夹具程序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叶 片制造过程的工装夹具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开发了快速自动化设计软 件,缩短了叶片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正确率,实现 了设计规范化、标准化。 
江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882 88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