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系统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项目组在原理方面, 提出一种适用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模式的双向电能变换拓扑,并构建了基于 能量注入与自由振荡的双工作模式,实现了电能的动态双向转换。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调幅控制的高频电能变换拓扑,实现了面向负载电能形式需 求的电能直接变换,减少了中间能量变换环节,有效提升了系统效率及功率密度。 在实现方法上,提出一种基于磁共振阵列电磁耦合机构,解决了传统磁共振耦合 模式下的调谐困难问题,有效提高了能量传输稳定性。在控制方法方面,提出基 于能量反反射阻抗的负载辨识方法反激磁电流控制方法,解决了负载动态变化条 件下的系统参数及负载特性的动态获取问题,并进一步构建了电能动态推送机制。 提出针对频率不确定性的系统鲁棒控制及优化方法,解决了存在频率漂移及开 关非线性情况下系统不确定性建模及控制问题,保证了系统在负载扰动条件下 能量传输的稳定性与鲁棒性。在实验系统研究方面,通过综合利用本项目的研 究成果,开发了 1KW量级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系统,在传输距离为50厘米条件 下,系统总体能量传输效率85%。
重庆大学 2021-04-11
抗骨肉瘤候选药物及新靶点发现研究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一种恶性罕见肿瘤,也叫成骨肉瘤,较常见发生在20岁以下青少年或儿童的一种恶性骨肿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高的疾病,仅次于血液疾病。骨肉瘤虽然是一种小众恶性肿瘤,却有40多个亚型,发病机制复杂,发病原因不清,药物靶点未知,临床表现为成熟的成骨细胞无法正常生长为组织骨细胞而发生癌变。骨肉瘤最早的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采取截肢保命进行治疗,也有采取化疗和放疗方法,但5年生存率都极差。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骨肉瘤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手术联合化疗,可使病人治疗后5年生存率有极大改善,提高至60-70%,但治疗后极易复发,且癌症转移率高达80%(其中90%为肺部转移),这导致一旦病人复发预后极差。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尽管通过增加化疗剂量、变更次数以及建立美、日、欧多国协同诊疗机制(中国未受邀参与此计划)等调整治疗方法,但生存率并没有进一步提高。一些新兴疗法,如基因和免疫疗法等,由于个体差异和生物安全性等原因,目前也不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因此,本项目针对骨肉瘤开发小分子靶向药物,在实验室所构建的自有知识产权的结构多样性立体共价键抑制剂库基础上,通过表型筛选发现系列新型高选择性、高亲和性骨肉瘤共价键抑制剂分子,目前已开发针对不同亚型骨肉瘤细胞系SASJ-1,143B, MG63, MMNG/HOS和HOS的选择性抑制剂,其中一个系列完成动物实验水平的药效学和初步毒性评估,显示出良好的体内有效性和低毒,获得了与现有上市药物索拉菲尼(用于转移性肾癌的多把点药物)在骨肉瘤上更好的药效(52.9%的体内抑制效果)和药物耐受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抑制骨肉瘤的肿瘤迁移。 骨肉瘤约占骨恶性肿瘤的33%,美国每年新增患者约1500名,中国每年新增患者约5000名。 多发于十几岁及以下的青少年 发病隐匿,发现疼痛或者肿块时已是中晚期 预后极差,诊断时出现转移的患者存活率低于30%转移率高达80%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5-10
奶牛性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应用
本成果创建了良种奶牛高质量高活率性控冻精生产技术体系,改进优化了奶牛精子分离技术工艺,建立了性控精液低剂量人工授精技术,完善了性控胚胎体内外生产技术程序,研制了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药物配方,建立了胚胎移植技术体系。本成果将生产成本降低15%,母牛情期受胎率提高5%;犊牛性别控制准确率达95.2%以上,人工授精时母牛的总妊娠率达到87.5%,鲜胚移植成功率60.95%,冻胚移植成功率50.35%。该体系打破了国外对奶牛性控关键技术的垄断,破解了我国奶牛良种率低、扩繁速度慢等难题。技术/产品辐射到全国14个省、市、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5-11
西安交大在磁场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磁场传感器是探测磁场强度或其变化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装置,基于磁场传感器可开发多种传感功能,包括电流、功率、位置、距离、速度、角度等,在工业制造、精密测量、国防与航空、医疗、地理等领域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中,磁场角度传感器在航空航天、卫星姿态调整、航海导航、GPS定位、飞机导航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需求。 现有的磁场角度传感器,如AMR、磁敏二极管、霍尔传感器、磁通门磁强计等能够实现对磁场方向或强度的探测,但存在局限性,例如,AMR磁场角度传感器测量精度低,需要配套的校准算法;磁通门磁强计体积较大,成本高;磁敏二极管的灵敏度低,信号输出大约只有0.05 mV/Oe,需要匹配信号放大等模块。因此,开发高精度、低成本、信号强度大、驱动方式简单的磁场角度传感器已成为传感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近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基于“磁扭电”效应的新型磁场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力-电耦合结构,能够将磁扭矩转化成应力,并施加在压电材料上,实现了磁场作用下电信号的输出。该器件的结构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优化后,可以有效去除干扰信号,显著提高输出信号的纯度;同时,力-电耦合结构可显著改善输出信号对探测方向的敏感性,理论上,磁敏感方向与非敏感方向的输出信号强度比值可以为“无穷大”倍。基于“磁扭电”效应,课题组开发了可用于二维平面磁场大小和方向探测的磁电罗盘,该传感器可同时测量面内交流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强度精度为0.01 Oe(约为地磁场大小的1/50~1/60),方向的角度精度为±0.2º,解决了如何同时高精度地测量磁场的强度和方向这个难点问题,在工业设备的磁场测定、校准、监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此外,该器件是一种理想的无源器件,无需供电、无需偏置磁场、无需校正算法、无需信号放大模块,驱动简单,几乎无能耗,精度高,灵敏度高(输出可以达到几十到几百mV/Oe),结构强度高,工作频率范围广(几Hz到几百Hz),成本优势明显,有望在工业生产、国计民生、电力系统、物联网等领域获得大规模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五位一体新冠肺炎临床治疗研究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作为重庆市指定的渝东北片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采取多学科会诊、中西医结合协同治疗等方式积极开展救治工作。中医药张先祥团队启动新冠肺炎“五位一体”临床治疗研究。研判疫情特征,拟订中医预防用处方,在全院临床科室推广应用,累计发放预防用中药汤剂2.6万袋,颗粒剂6000余袋。其中医预防用处方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目前医院中医救治组形成了基本共识,在国家方案基础上,起草了附属三峡医院治疗点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中医药累计干预患者 160人,250人次,临床证明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患者费用,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简便效廉的作用。目前出院患者住院日在 9 天左右。经过医护人员精心诊治截至2月12日,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04例,治愈出院60例。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症病区医生讨论
重庆大学 2021-04-10
托珠单抗对重症COVID-19患者疗效的研究
2020年3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海明团队在chinaxiv上上传了题为 Effective Treatment of Severe COVID-19 Patients with Tocilizumab 研究成果,评估了Tocilizumab(托珠单抗)在重症或危重COVID-19患者中的疗效,并寻求新的治疗策略。2020年2月5日到2月14日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医院)和安徽阜阳第二人民医院对确诊为重症COVID-19的21位患者除常规治疗外,给予Tocilizumab治疗。回顾性地分析了临床表现、CT以及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发现在几天内,发烧恢复正常,所有其他症状明显改善。20名患者中有15人(75.0%)降低了氧气摄入量和有一名患者无需氧气治疗。CT结果显示,19名(90.5%)患者的肺病变吸收。治疗前,85.0%的患者(17/20)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比例下降,52.6%的患者(10/19)在治疗后的第五天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异常升高的患者有84.2%(16/19)显著下降。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19名患者(90.5%)包括两名危重患者平均出院天数为13.5天,其余情况良好正在恢复中。该结果显示Tocilizumab是COVID-19重症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其机制是阻断IL-6抑制炎症因子风暴,由于病人数量有限,后续仍需大量研究,本研究为COVID-19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0
从病毒学视角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
南开大学学者:从病毒学基础研究的角度讨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一些特征 首先,冠状病毒对人类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37年,科学家们就从病鸡的组织样本中分离得到了第一株冠状病毒。在目前已鉴定的7种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中,有3种会导致较为严重的人类疾病,其余4种引起普通感冒等轻微症状。从病毒分类上看,冠状病毒隶属于单节段正链RNA病毒,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拗口,让我们来做几个名词拆解吧:“RNA病毒”:说明冠状病毒的遗传信息由RNA(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来承载。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在复制子代病毒时发生突变的概率要显著高于以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单节段”,指的是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只由一条RNA链组成,在这条链上编码了十余种功能各异的病毒蛋白所需的遗传信息;而所谓的“正链”,意味着冠状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之后,无需经过基因组的转录过程,就可以直接利用宿主的核糖体来生产病毒复制所需的蛋白质。当科学家第一次从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这类病毒的形状时,发现它的直径大约为120纳米左右,在病毒的表面呈现出一种类似于中世纪欧洲帝王皇冠的突起结构,于是根据形态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冠状病毒(coronavirus)。新型冠状病毒可能的传播循环途径
南开大学 2021-04-10
可预防冠状病毒感染作用的候选分子研究
南开大学药学院与天津大学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组建新药开发联合攻关团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点、传播特征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的潜在需求,开展了病毒防治相关药物的研发,从药食同源分子中发现了可预防冠状病毒感染作用的候选分子。 南开大学药学院与研究院联合攻关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的虚拟药物筛选系统,从中药单体库、药食同源天然分子库和成药化合物库中筛选潜在的互作界面抑制剂,尤其关注药食同源类物质所含的活性分子。通过筛选和既往药理信息的综合分析,观察到多种药食同源的中药中含有抑制病毒与受体结合的潜在活性分子,为中医药方剂的配伍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南开大学 2021-04-10
泪水及结膜分泌物有新冠病毒的研究
新冠病毒除了呼吸道传播以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这一直是科研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2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院副院长、眼科学科带头人沈晔教授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工作,揭示在研究的新冠肺炎患者样本中,存在一名结膜炎患者的眼泪和结膜分泌物样本,在核酸检测中出现病毒阳性结果。该研究第一作者为夏建华,共同通讯作者为沈晔、郭东煜。论文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晔介绍,研究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于把握新冠病毒传染规律,改进疾病治疗方法和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浙大科研人员从1月26日至2月9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30例新冠肺炎患者,对他们的泪液和结膜分泌物混合物开展研究。在第一阶段6例样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核酸检测病毒阳性。团队果断认为,已有样本并不具有代表性与全面性,为此需要延长观察周期,继续留在隔离病房开展采样与研究。研究团队在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发现,该病人左眼具有结膜炎症,即新冠引起的红眼病,而右眼没有此症状。而在此前的了解中,该患者入院前无结膜炎。本次研究中的其他患者样品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研究样本这位患者眼部的差异性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征得同意后,我们就研究结膜炎症是否与病毒具有联系。”通过核酸检测,浙大研究人员发现患有结膜炎的左眼新冠病毒检测为阳性,而右眼则是阴性。为确保研究准确性,对两只眼睛的结膜分泌物做了三次核酸检查,结果均一致。目前该患者通过抗病毒综合治疗,整体治愈的情况下,结膜炎症也转好,再次检测眼部病毒转阴。对于患者是如何因新冠病毒发生眼部结膜炎症的,科研人员表示仍在持续研究。
浙江大学 2021-04-10
穿山甲或为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研究
2020年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沈永义、肖立华等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在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溯源上取得重大突破。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这一最新发现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样品,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继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最后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 以上结果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研究结果对本次疫情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也对野生动物管控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华南农业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0 81 82
  • ...
  • 194 19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