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图读懂 |《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改革组织实施方案》
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改革组织实施方案
浙江省科技厅 2022-06-16
一种一体化高转速斜盘旋转式电机泵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高转速斜盘旋转式电机泵。包括电机泵壳体和集成地安装在电机泵壳体中的五相容错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和斜盘,电机泵壳体为由大、小端壳体相连的结构,大端壳体端面安装有端盖,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小端壳体端面安装有后泵体;大、小端壳体内的大、小端腔连接相通,分别装有五相容错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和斜盘机构,电机与斜盘机构同轴连接,斜盘旋转带动一端伸入到后泵体中的配流轴同步旋转。本实用新型将斜盘旋转式轴向柱塞泵和五相容错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沿轴向串接并集成在同一壳体内,大大降低了径向尺寸,减小了转动惯量,提高了动态响应速度;可靠性及容错能力强,进一步增大了功率密度,更易和液压缸进行集成。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吸附剂活化及喷射脱汞一体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附剂活化及喷射脱汞一体化方法,其利用 汞浓度在线监测仪(6)实时监测烟气中的汞浓度,动态调节所述第二调 节阀门(10),控制汞吸附剂注入量和注入速率;动态调节所述第三调节 阀门(14),控制压缩空气的注入量和注入速率;同时动态调节所述在线 活化机构上的第一调节阀门(7),控制活性组分前驱体的注入量和注入 速率;实现对吸附剂的在线活化;活化后的吸附剂通过所述喷射机构 被喷射注入烟道中,从而实现烟气脱汞。本发明的方法使得吸附剂的 脱汞性能达到最优的同时避免活性组分浪费,降低了吸附剂的用量, 大大节约了脱汞成本,同时本发明实现了汞吸附剂的实时在线活化, 适应汞浓度的频繁波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一体化卤素钙钛矿核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卤素钙钛矿核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其 中该核电池包括一体化同位素—卤素钙钛矿层(4),以及分别位于该一 体化同位素—卤素钙钛矿层(4)两侧的电子传输层(3)和空穴传输层(5); 其中,所述一体化同位素—卤素钙钛矿层(4)是其内部分散有放射性同 位素的卤素钙钛矿材料层,所述放射性同位素与所述卤素钙钛矿材料 层之间为一体化设置。本发明通过对该核电池关键的光电效应材料及 其结构、组成等进行改进,将放射性同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双模一体化红外面阵电控液晶微透镜芯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模一体化红外面阵电控液晶微透镜芯片,包括双模一体化红外面阵电控液晶微透镜和驱控信号输入端口,双模一体化红外面阵电控液晶微透镜为 m×n 元,其中,m、n 均为大于 1的整数,双模一体化红外面阵电控液晶微透镜采用液晶夹层结构,且上下层之间顺次设置有第一基片、第一平板电极层、第一电隔离层、图案化电极层、第二电隔离层、第一液晶定向层、液晶层、第二液晶定向层、第三电隔离层、第二平板电极层、第二基片,第一平板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面向多种微观结构的材料结构一体化构建方法
本发明属于结构优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面向多种微观结构 的材料结构一体化构建方法,针对传统变密度法得到的连续变化的材 料分布以及单元密度,基于后处理机制对材料区域进行划分与单元密 度分组,实现对宏观结构内具有不同材料属性的区域进行定义与划分, 实现对宏观结构内的多种微观结构进行定义;其次基于参数化水平集 拓扑优化方法与均匀化理论建立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模型,即针对定 义的多种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宏观结构与多种 微观结构并行化设计,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实现整体结构的性能达到 最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安徽工业大学魏先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实践
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学术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6-11
一种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包括光伏模块、温控箱、预热水储水箱和太阳能热水器;其中,光伏模块包括光伏电池和水流通道,水流通道的进水口与外界自来水管路连通,水流通道的出水口连通温控箱,温控箱通过虹吸管与预热水储水箱连通;预热水储水箱底部设有冷水进口和冷水出口,预热水储水箱冷水出口通过出水管路与太阳能热水器连通,预热水储水箱冷水入口连通外界自来水管路;太阳能热水器底部安装有热水出水管道。本发明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利用自来水冷却光伏电池,一方面提高了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另一方面也有效回收利用了光伏电池的热能,将升温的冷却水储存,使用时通入太阳能热水器,利用了废热,减少了加热时间,实现了节能。
东南大学 2021-04-11
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吸收式制冷除湿一体化空调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吸收式制冷除湿一体化空调系统,包括溶液除湿循环回路和溶液制冷循环回路;溶液除湿循环回路包括发生器、溶液?溶液换热器和溶液除湿器;发生器输出端a通过溶液?溶液换热器连接溶液除湿器输入端,溶液除湿器输出端通过溶液?溶液换热器连接发生器输入端;溶液制冷循环回路包括吸收器、溶液?溶液换热器、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以及表冷器;吸收器输出端通过溶液?溶液换热器连接发生器输入端,发生器输出端a通过溶液?溶液换热器连接吸收器输入端b,发生器输出端b连接冷凝器输入端,冷凝器输出端a连接蒸发器输入端a,蒸发器与表冷器通过第二阀门和冷冻水泵连接,蒸发器输出端b连接吸收器输入端a。
东南大学 2021-04-11
5G+AI 云边一体化智慧出行解决方案
5G+AI 云边一体化智慧出行解决方案,针对道路事故率高、交通拥堵困局、道路交通监管难、公共交通信息阻塞等问题,汇集了5G 通信、AT 算力资源平台、AI 算法、边缘计算网关、车路协同、智慧灯杆、大数据管理平台等诸多软硬件技术成果,具有充分的综合性、创新性、协同性、大集成等特征,同时将 5G、AI、物联网、大数据、云边一体化等技术交互融合,实现交通流感知、交通事件感知、配时方案优化、智慧灯杆、边缘计算网关等功能。 建设进展 研发方向一:网络建设规划南京移动在新港地区优先投入5G建设资源,目前新港开发区范围内,共 规划5G站点114个,其中宏站82个,杆站32个;已开通宏站27个。本项 目规划恒竞路需求站点11个,宏站9个,杆站2个,厂区内部宏站2个,兴 智路需求站点6个,其中宏站2个,杆站4个。 研发方向二:AI云平台研发 南邮信产院投入建设AI云平台,为人工智能提供算力支撑,为算法模型训练提供海量数据和开发环境,为区内 人工智能企业及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产业服务,带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目前已建成。 研发方向三:智慧灯杆+边缘网关 智慧灯杆:场景载体,环境感知等多功能实现。 边缘网关:各个功能互通互联的媒介 目前智慧灯杆进入融合各家设计阶段。 研发方向四:车路协同/无人驾驶交通流感知-实时感知城市交叉口内车流量、速度、排队长度、占有率等数据。交通事件感知-提供停车,逆行,超速,拥堵,变道等事件信息,并提供照片和视频。车路协同-将感知数据下发至无人驾驶车辆,车辆根据获得的信息自动优化行驶路线。配时方案优化-将感知数据直接下发到交通信号机,实时生成交通信号配时方案,下发至交通信号机,实现路口单点自适应控制。 研发方向四:车路协同/无人驾驶建设面向L4级无人驾驶的车路协同系统。主要是车路协同系统车端建设。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参与对5G网络的验证,协助验证5G网络与无人驾驶的互联互通。 大数据平台建设方面:其无人驾驶车可以在多场景应用,充当城市各种数据收集的载体。 车路协同云控平台建设方面:承担车路协同云控平台建设。 关注重点 开放性场景定义:一般是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对新技术新产品有应用需求的各类工程、项目。通过应用场景开发建设,可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助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南京市关于加快应用场景开发建设2021年行动方案》围绕5G+AI云边一体化创新应用示范道路,向全产业链(企业、科研机构等)开放能力。一是路侧基础设施开放,在南京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统筹管理下,开放路侧龙门架、杆位等资源,以及相应的供电 、联网能力,为路侧生态参与者提供宝贵的示范场地;二是数据开放,在保障信息安全和公共隐私的前提下,开放路侧时空全覆盖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形成"兴智路数据集",为产业发展注入珍贵的稀缺数据资源;三是应用开放,建立其他生态参与者加入的申请入口,规范开放"数据集",通过互联网、展厅等线上线下渠道向全社会展示 5G+AI云边一体化创新应用示范道路的成效。 示范性在中国(南京)智谷的指导下,本项目参与四方集聚各自技术及资源优势,群策群力,协同创新,紧密且高效地推进建设计划;将5G、AI、物联网、大数据、云边一体化等技术交互融合,期望建成经开区人工智能产业方向上的标志性应用场景,树立良好的示范典型。 先进性5G+AI云边一体化创新应用示范道路"项目,针对道路事故率高、交通拥堵困局、道路交通监管难、公共交通信息阻塞等问题;汇集了5G通信、AI算力资源平台、边缘计算网关、车路协同、智慧灯杆、大数据管理平台等诸多软硬件技术成果;与其他单纯的车路协同场景、智慧灯杆场景相比,具有充分的综合性、创新性、协同性、大集成等独特特征和 充分的先进性。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