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电力系统故障录波回放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系统故障录波回放方法,采用双 Picturebox 交互绘图,其中画布 Picturebox1 用于绘制波形图, Picturebox2 用于绘制放大矩形框和定位光标,并且采用双缓冲技术, 在绘制多面板、多通道时,先将所有面板绘制在缓冲区里,然后一次 性在 Picturebox 上绘制;显示全局图时,减小采样率;查看局部时, 按真实采样点数绘制;波形放大平移后,只绘制用户可见时间区间内 的点。这样可以避免在绘制放大矩形框或拖动光标时不断重绘波形图, 提高流畅度。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磁致伸缩扭转波检测导磁构件缺陷的装置
基于磁致伸缩扭转波检测导磁构件缺陷的装置,属于超声波无损检测装置,目的在于克服纵向模式导波衰减较大,存在明显频散效应的不足,检测时无须对构件表面进行处理。本发明包括脉冲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磁致伸缩扭转波传感器、信号预处理器、A/D 转换器以及计算机;磁致伸缩扭转波传感器包括激励单元和接收单元。计算机控制脉冲信号的产生,经功率放大器放大,通过激励单元在构件中产生扭转波,接收单元接收构件中传播的扭转波,经信号预处理器处理,通过 A/D 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构件的缺陷信息。本发明可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异构毫米波蜂窝网络的速率估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构毫米波蜂窝网络的速率估计方法,首先,以典型用户终端为中心,在视距链路情况和非视距链路情况下,对小型基站与微基站对应的两层网络进行对应比例缩放,使之能够视为虚拟单层网络;然后根据典型用户终端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宏基站实现信号的调度,根据虚拟单层网络为用户分配最近小型基站或者微基站,再由毫米波通信的小型基站和微基站为用户提供具体服务。在此基础上,估计网络的平均可达速率。由于考虑到了环境因素对毫米波通信的影响,区分视距情况与非视距情况,将多层毫米波网络归一化为单层虚拟网络,使之在虚拟单层网络中距离用户最近基站即为用户的服务基站,提高了异构毫米波蜂窝网络速率估计的准确性。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产生 OAM 波的环形缝隙天线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产生 OAM 波的环形缝隙天线,包括介质基板、矩形金属贴片阵列和环形缝隙金属板;环形缝隙金属板设置在介质基板的正面,矩形金属贴片均匀阵列分布在介质基板背面与环形缝隙金属板的环形缝隙正对的位置;矩形金属贴片的长度大于环形缝隙宽度;其优选方案还包括馈电电路和金属反射板;馈电电路包括相移器和功分器,用于将一路输入信号分成 N 路幅值相等、相位等差的输出信号,经由矩形金属贴片阵列给环形缝隙天线馈电;金属反射板位于环形缝隙天线下方,以增强天线的正向辐射。本发明提供的这种环形缝隙天线天线能够产生特定模式的 OAM 波,为生成 OAM 波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微型化的解决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生科院李新华副教授发现横断山区被子植物新物种及新归化种
我校生科院李新华副教授在云南西北部横断山区,发现了被子植物商陆科一个新种,即云南商陆,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Phytotaxa(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446.1.6)。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发表的系列被子植物新物种,也是李新华团队继2015、2017年在横断山区先后发现小檗科新种宝兴小檗、绿花小檗及新变种绿萼小檗后,在我国植物多样性野外考察与研究工作中取得的又一成果,有关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资助。 横断山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为地球上34个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核心地区。自6500万年前新生代开始以来,横断山区不仅为一处保存植物多样性的宏大自然历史博物馆,而且也是许多新物种演化和兴盛的摇篮。 此外,受江苏省句容市环保局委托,在与我校植物保护学院王备新教授合作开展的句容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中,李新华老师及其研究生在句容东部山区发现了中国仙人掌科一个新归化种,即二色仙人掌。该种为匍匐型仙人掌,花被片下部橙红色、上部黄色,花色美丽而独特。二色仙人掌原产美国东部地区,句容市野生归化种群数量达910株成年灌木,且种群密度高。
南京农业大学 2021-02-01
中南大学刘小鹤团队在廉价电催化材料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该团队制备了一种负载氧化镍(NiO)纳米晶粒的聚合物氮化碳(g-C3N4, CN)二维纳米片新材料,通过构建具有金属性的Ni-N键形成高导电界面,大幅提高了催化效率,该策略拓展至其他的过渡金属氧化物(Co3O4、Fe2O3、CuO等)也获得了成功。同时,该团队还开发了过渡金属基层状蛇纹石结构的纳米催化剂,进一步实现高效电催化。通过设计合成不同比例的Co、Ni基蛇纹石CoxNi3-xGe2O5(OH)4纳米片,调节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和导电特性,有效加快了催化效率,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均表现出比传统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和商业RuO2更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该团队以二维金属-有机框架(2D MOF)纳米片为前驱体制备了新型二维复合纳米催化剂。通过引入吡啶作为抑制剂,借助溶剂热反应和热处理制备了氮原子掺杂的Ni-Ni3S2@碳复合纳米催化剂,大幅度提高了催化性能,为二维金属-金属硫化物@碳多元复合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南大学 2021-02-01
中南大学刘小鹤团队在廉价电催化材料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项目成果/简介:该团队制备了一种负载氧化镍(NiO)纳米晶粒的聚合物氮化碳(g-C3N4, CN)二维纳米片新材料,通过构建具有金属性的Ni-N键形成高导电界面,大幅提高了催化效率,该策略拓展至其他的过渡金属氧化物(Co3O4、Fe2O3、CuO等)也获得了成功。同时,该团队还开发了过渡金属基层状蛇纹石结构的纳米催化剂,进一步实现高效电催化。通过设计合成不同比例的Co、Ni基蛇纹石CoxNi3-xGe2O5(OH)4纳米片,调节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和导电特性,有效加快了催化效率,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均表现出比传统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和商业RuO2更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该团队以二维金属-有机框架(2D MOF)纳米片为前驱体制备了新型二维复合纳米催化剂。通过引入吡啶作为抑制剂,借助溶剂热反应和热处理制备了氮原子掺杂的Ni-Ni3S2@碳复合纳米催化剂,大幅度提高了催化性能,为二维金属-金属硫化物@碳多元复合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南大学 2021-04-10
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的药物组合物及腰托
本发明涉及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的药物组合物,属于医药领域。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活性成分是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薄荷0.5~1份、干姜3~4份、肉桂3~5份。可以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制备为外用制剂,也可以置于腰托中,辅以加热装置和磁体发挥药疗、热疗、磁疗协同增效的作用。采用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和腰托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具有止痛迅速,疗效显著的特点,为公众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提供了新的选择。
四川大学 2016-04-21
一种超小尺寸钙钛矿量子点的室温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小尺寸钙钛矿量子点的室温制备方法,属于超小尺寸钙钛矿量子点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将CsBr、PbBr<subgt;2</subgt;和芳香酸粉末置于容器中,加入极性溶剂进行搅拌混合,得到透明前驱体溶液;S2、在前驱体溶液中加入胺溶液,得到混合溶液后添加至反溶剂中,得到量子点粗溶液;S3、向量子点粗溶液中加入金属盐溶液,搅拌后进行离心,向离心得到的上清液中加入有机溶剂,再次离心后得到量子点沉淀;S4、将量子点沉淀溶解于甲苯和DMF的混合溶液中,再次离心得到澄清透明的量子点溶液。本发明通过FeBr<subgt;3</subgt;协同芳香酸重构量子点界面,使量子点获得接近100%的PLQY,并展现出长期的稳定性。
复旦大学 2021-01-12
在反铁磁材料中观测到拓扑自旋波的研究
李源和合作者所关注的材料是Cu3TeO6,在这个材料中,每个原胞内有12个具有磁性的Cu2+离子。在61K以下,Cu3TeO6成为反铁磁体,原胞中6个Cu2+离子磁矩方向大致平行,而另外6个Cu2+离子与它们反向。利用线性自旋波理论,李源和合作者发现,Cu3TeO6中的自旋波具有线性的能带交叠,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能带交叠具有拓扑性质:具有纯数形式的拓扑电荷,它们不依赖于模型的细节,而只和体系的对称性有关。李源和合作者证明了,只要材料中具有PT对称性(时间反演和空间反演),那么,自旋波的线性能带交叠总是存在。如果同时也存在整体的自旋旋转对称性U(1),这种拓扑能带交叠具有狄拉克点的形式(图1a),而将U(1)对称性移除,则狄拉克点将拓展为结线(图1b)。狄拉克点和结线都是在特定材料新预言的拓扑能带交叠类型。Cu3TeO6具有很高的晶体对称性(第206号空间群,图1c),由此保证了在U(1)对称性存在的前提下,布里渊区P点位置的自旋波总是狄拉克点。图1:(a)基于J1-J2模型的自旋波色散(b)布里渊区以及布里渊区中的狄拉克点,同时展示了U(1)对称性移除后狄拉克点演化为结线的过程(c)材料中Cu2+离子J1-J2交换网络。 为了在实验上研究上述自旋波的拓扑能带,李源和合作者又对Cu3TeO6晶体阵列样品进行了非弹性中子散射实验。在实验中,李源和合作者观测到了四维空间中清晰的自旋波信号。为了将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进行对照,李源和合作者在模拟材料中磁交换作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认为:Cu2+离子之间最主要的磁交换作用是最近邻和第九近邻的交换作用,前者由于距离最近,后者由于离子之间相对笔直的交换路径。从图2a和b可以看到实验和计算结果符合得相当好:数据不仅表明在布里渊区的P点存在狄拉克锥型的色散(图2c),而且散射信号的强度与计算也几乎是一致的(图2d和e)。散射信号的强度反映了动力学结构因子S(Q,w),其中包含了自旋波波函数的重要信息,所以实验和理论的一致性可以认为是材料中自旋波拓扑属性的直接验证。图2:(a和b)沿着图1(b)高对称路径的实验和计算的自旋波信号强度图,布里渊区中心是(1, 1, 2)(c)布里渊区P点的狄拉克锥型色散(d和e)a和b虚线框中自旋波的细节,虚线包络表明了P点的狄拉克锥型色散。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 26 27
  • ...
  • 40 4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