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关键技术及系统
本成果创新性发明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技术及系统。 本项目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仪器学科在表面形貌与结构精密测量领域的传统特色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科研基础,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研制专项、国家863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支持下,针对相关制造领域微米尺度、纳米尺度、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精密测量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本成果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出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测量原理和方法,共光路融合白光显微干涉与原子力探针传感,突破跨尺度微纳传感瓶颈,解决大动态范围微纳结构测量难题,实现nm-μm-mm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效测量; 2)提出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测量的可溯源标定和坐标统一方法,突破了白光干涉与原子力探针跨尺度微纳传感的坐标统一瓶颈和漂移难题,实现了微纳表面结构跨尺度测量的可溯源和稳定高精度; 3)提出了白光干涉质量评价模型和三维图像噪声区域辨识与重建方法,及二维扫描工作台平面度误差阿贝补偿与二维运动同步计量方法,解决噪声问题与宏微驱动二维工作台运动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问题,为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提供支撑。 图1 微纳结构多模式跨尺度测量仪器实物图 图2 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测量原理示意图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12
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关键技术及系统
本成果创新性发明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技术及系统。 本项目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仪器学科在表面形貌与结构精密测量领域的传统特色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科研基础,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研制专项、国家863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支持下,针对相关制造领域微米尺度、纳米尺度、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精密测量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本成果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出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测量原理和方法,共光路融合白光显微干涉与原子力探针传感,突破跨尺度微纳传感瓶颈,解决大动态范围微纳结构测量难题,实现nm-μm-mm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效测量; 2)提出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测量的可溯源标定和坐标统一方法,突破了白光干涉与原子力探针跨尺度微纳传感的坐标统一瓶颈和漂移难题,实现了微纳表面结构跨尺度测量的可溯源和稳定高精度; 3)提出了白光干涉质量评价模型和三维图像噪声区域辨识与重建方法,及二维扫描工作台平面度误差阿贝补偿与二维运动同步计量方法,解决噪声问题与宏微驱动二维工作台运动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问题,为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精度测量提供支撑。 图1 微纳结构多模式跨尺度测量仪器实物图 图2 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测量原理示意图 【技术优势】 本成果项目研制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测量仪等系列微纳表面结构测量仪器,并通过了国家计量院组织的仪器性能和软件的检定测试,纳米尺度原子力垂直测量范围超出国际商用仪器10倍以上,水平动态范围达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指标】 本成果项目提出了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测量原理和方法,建立跨尺度传感方法,实现nm-μm-mm跨尺度微纳表面结构高效测量。同时,发明的白光干涉原子力探针扫描测量方法与现有商用原子力显微镜相比,垂直测量范围提高10倍,分辨率优于0.01nm。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15
从平面光子学到光化学的TiO2超表面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与CMOS兼容的技术,可以动态且可逆地实现二氧化钛和黑色二氧化钛之间的转化,从而达到结构色的擦写和再现。通过构筑亚波长尺寸的微纳结构,可以把特定波长的光局域在近场,激发出低阶甚至高阶的电极子或磁极子,它们反过来又会与材料中的电子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激发出更多的高活性电子,使得材料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技术需求:用于检测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基因型别
一、用于检测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基因型别 1.本公司研发一款试剂是用于检测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基因型别的。2.该试剂可检测HLA的A/B/C/DR/DQ位点的,采用PCR-SSP法,检测一人份共计需扩增112孔。引物是预先包埋在96孔板上。3.生产试剂后需要对112孔进行质检,确保每个孔的引物配制无误且能完成有效扩增。所以,质检时需要有已知型别的DNA样本进行试剂验证。4.现在产品质检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充足的DNA样本来源(仅为小体积血样提取的DNA,一次质检后就用完);2.没有大体积血样或细胞提取高浓度DNA的方法;3.罕见型别DNA样本很难筛选到。 二、研制具有消化黏液、保留有形成分形态及灭活功能的预处理液试剂配方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中有大量黏液,影响镜检检验。针对此点,拟研制具有消化黏液、保留有形成分形态及灭活功能的预处理液试剂配方。同时,将该试剂与一次性无菌标本收集器组合于一体,实现不用打开标本收集器盖子就完成预处理步骤,简化检验流程,降低生物安全风险。 三、研制针对肺孢子菌、隐球菌、曲霉、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组合型染色体 研制针对肺孢子菌、隐球菌、曲霉、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组合型染色液。该试剂盒拟申报体外诊断试剂二类注册证,产品开发需要整合微生物、医学检验、材料、化学、机械、软件等多学科的专业科研团队,形成相关关键技术来搭建病原微生物形态学检测平台。
江西业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21-11-01
一种基于多核处理器的高速印花机图像数据旋转处理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核处理器的高速印花机图像数据旋转处理系统,包括数据接收设备、数据解析处理设备、数据传输通道和数据输出设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核处理器的高速印花机图像数据旋转处理方法,其通过以太网接口接收数据,利用处理器的多个核并行处理数据,由FPGA实现数据的输出。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系统及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数据的旋转效率以及吞吐量,从而实现数码印花机的高效能产出。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多核处理器的高速印花机图像数据旋转处理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核处理器的高速印花机图像数据旋转处理系统,包括数据接收设备、数据解析处理设备、数据传输通道和数据输出设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核处理器的高速印花机图像数据旋转处理方法,其通过以太网接口接收数据,利用处理器的多个核并行处理数据,由FPGA实现数据的输出。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系统及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数据的旋转效率以及吞吐量,从而实现数码印花机的高效能产出。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超声波处理胆汁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声波处理胆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用不锈钢刀子破胆,将胆汁放入烧杯中,采用200目的滤布过滤,滤液40摄氏度水浴上热10分钟,然后将滤液放在超声波药品处理机内利用超声波处理,超声波输出功率为320±20W,超声波处理的频率为68KHz~72KHz,超声波处理的时间为15min~25min,超声波处理的温度为25℃~35℃,最后检测处理后胆汁中胆红素的含量.该超声波提取法优点是提取时间短,温度较低,收率高.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5-04
医学图像处理与三维重建系统
本项目将研制一套软硬件一体化的医学图像处理与三维重建系统产品,该产品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 高性能、大容量、适合处理医学图像的硬件平台; 针对医学图像处理裁剪后的专用Linux操作系统;综合医学图像处理与三维重建的医疗专业应用系统。 成果性能:三维重建速度快、重建的图像真实、精细,操作方便。 应用范围:CT、MRI等医学图像处理与三维重建虚拟手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面向轨迹挖掘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轨迹挖掘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在原始数据库中提取离散的轨迹点,对轨迹点进行归类提取后形成若干个独立的轨迹段集合;对每一轨迹段集合中的轨迹点进行重复定位点检测,若判断该重复定位点为历史定位点,则删除;对每一轨迹段集合中的轨迹点进行定位异常点检测,若判断为定位异常点,则删除该轨迹点,得到若干条完整的轨迹;对所述完整的轨迹进行简化压缩,得到压缩轨迹;存储所述压缩轨迹;同时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保证系统可以持续、稳定运行。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通过对提取出的轨迹点进行重复定位点以及定位异常点清除,保证了轨迹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提高了轨迹数据挖掘的准确度。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面向轨迹挖掘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及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苜蓿播种机用开沟器,主要由开沟装置、开沟器架、导肥装置和导种装置组成。开沟装置主要由侧翼铲、滑刀和扩沟板组成,旨在开出适宜苜蓿种子发芽的高质量种沟;导肥装置由导肥管和散肥器组成,用于将肥料导入种沟侧面;导种装置主要由导种管组成,旨在将苜蓿种子导入由开沟装置形成的种沟内。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苜蓿播种开沟的要求,可以开出高质量种沟,利于苜蓿种子出苗及第二年返青。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部分地区的苜蓿播种,特别是寒冷、干旱地区。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2 53 54
  • ...
  • 296 29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