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智能柔性传感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
大健康是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在未来10年内将产生10万亿美元的产业。我国在近期提出的健康中国,着眼于扩大在线健康服务,依托大数据提出诊断和治疗建议,实现大社区健康管理与大健康服务。实现这一体系的关键,在于各种柔性电子、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云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皮肤表面进行检测人们身体健康状况的柔性传感器,是未来电子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将会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在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电子元器件的开发日益盛行,开发一种柔性智能传感器,舒服的贴在皮肤表面,这种传感器既能够检测人们生命体征(如血压、心跳、体温、血糖等)的变化,又能够无线连接手机。医院的医生能够通过互联网、云通讯、分布式的监测和管理每个病房的病人的身体状况,既节省大量人力时间成本,又能够及时的检测到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结合无线互联网、云通讯,能实现分布式医护,虚拟空间管理;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进行智能健康管理,实现智慧医疗(图1)。 图1 基于柔性传感器的智慧医疗系统 本项目主要应用生物相容的蚕丝材料作为传感单元主要组成部分,以无线蓝牙模块与无源RFID标签作为人机数据交互单元,以大数据为手段对平台进行管理,瞄准柔性电子与智能大数据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具体如下: (1)柔性电子皮肤等智能传感新技术与器件开发 近年来,蚕丝等柔性材料作为医用生物材料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极佳的力学性能。以此为基础开发柔性电子制造技术,通过柔性材料的光刻、打印等加工技术,制备传感单元。 (2)人体传感信号实时监测的云系统的开发 通过建立皮肤表面传感器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实现体温、心跳等信号的远程监测,符合国家精准医疗精神。通过云系统可对老年社区、医院等场所进行智能化、集成化的监控,实现健康的大数据管理。除此以外,也可实现个体的远程诊疗体系。向“健康中国2030”靠拢,依托大数据提出诊断和治疗建议。 (3)将系列传感器材料制备技术与无线信号传输云平台结合,实现个人和医院的对自身和病人的健康指标数据进行检测和管理。以此无线体征检测的平台框架为基础,后续又可以引入更多传感与控制体系,适应场景的多样化。 二、前期研究基础 (1)模仿神经元突触的蚕丝忆阻器 在神经系统中,当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导到末端时,Ca2+离子大量涌入突触前膜引起递质的分泌,从而改变突触后膜的导电性。我们通过仿生该过程,利用Ag+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WK@AuNCs蚕丝蛋白薄膜的迁移行为来模拟阻值渐变和阻值记忆的过程。其电学特性表明其具有独特的突触特性,并具有突触学习能力。 (2)蚕丝基应力传感器—柔性电子皮肤 人体电子皮肤传感器是未来传感器发展的新方向之一,超薄超柔的特性使其可以在人体几乎难以察觉异状的情况下,完成多种生理指标的采集。我们通过研制柔性压力传感器,已在运动检测、发声检测、脉搏检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3)纤维传感器 可穿戴设备在未来智能装备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我们平时穿戴的衣物均是由纤维编织而成,智能穿戴设备设计的最高境界为对其本身必须的纤维材料的功能化。我们通过对纤维材料进行改造和设计,制备除了纤维状温度、压力传感器。对纤维传感器进行编织可实现多维度传感,并可适应多种场景,这项工作与传统纺织行业结合开创了尖端智能科技研究新领域。
厦门大学 2021-04-11
一种外墙保温系统空气间层的柔性隔断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墙保温系统空气间层的柔性隔断结构,包括安装在外墙表面的多根间隔分布的横向龙骨,相邻的横向龙骨之间设有多根倾斜安装的弹簧,弹簧两端与横向龙骨相固定,弹簧外套装有柔性材料制成的柔性套,每根套装有柔性套的弹簧首尾相邻构,相邻的二根构成的截面为V型,横向龙骨外安装有保温板,多根套装有柔性套的弹簧将外墙、横向龙骨、保温板之间的空气间层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小空气间层,柔性套外壁与外墙、保温板紧密接触。本实用新型采用已经加工好带有柔性材料弹簧将保温板与墙体之间空气间层分隔成若干个小空间,利用了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一种关节间柔性耦合的欠驱动手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关节间柔性耦合的欠驱动手指,其中手指以滑轮为主要部件,手指内传动机构采用张紧绳和防松绳依次缠绕于手指的各滑轮上,以及指节间的两个耦合弹簧及拉绳,由此实现一个输入完成手指多个自由度的运动。通过本发明,手指本体以及手指内传动机构配合形成一个欠驱动手指,能够精确实现抓取时的自适应能力,同时其内嵌入式的柔顺性使该手指适用于在各类复杂应用环境的假肢手器械。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可变支点的对称式变刚度柔性驱动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可变支点的对称式变刚度柔性驱动器,包括动力输入机构、动力输出机构和 两套刚度调节结构,所述两套刚度调节结构沿动力输出机构的中心对称布置,采用了带有阿基米德螺旋 曲线槽的齿轮来调节支点,改变杠杆力臂长度。能够实现刚度的大范围调节,使驱动器能够从零刚度调 整到完全刚性,并且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且通过移动支点改变刚度,更易于控制,能够实现驱动器的输 出位置和输出刚度的实时同步的调节。
武汉大学 2021-04-14
面向人体下肢运动感知的柔性可穿戴系统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可穿戴设备已成为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一项重要创新技术,在人体生理指标与机能监测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渐渐融入人类日常生活,但面临着环境多变、骨骼特征复杂、传感电极顺应性差等挑战。本技术针对人-机-环境耦合中的关键难题,开展面向人体运动感知的柔性可穿戴系统研究,研发了面向关节转角、肌肉形变、足底三维力测量的可穿戴柔性传感系统,旨在揭示人体自然运动规律、促进外骨骼机器人研究,为复杂环境中的外骨骼自适应控制提供智能感知技术支撑。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一种用于柔性膜输送的纠偏控制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柔性膜输送的纠偏控制系统,包括多个 纠偏控制器、上位机、通讯模块等,各个纠偏控制器分别包括纠偏传 感器,双输入通道的信号采集模块、主控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和电机 反馈模块,其中信号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纠偏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 并输出到主控模块;主控模块用于将模拟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计算, 得到 PWM 波并输出至电机驱动模块,并利用 PWM 波控制纠偏执行 器工作;电机反馈模块则将信息反馈到主控模块完成闭环控制过程。 本发明中还对纠偏控制模式以及作为关键组件的电机驱动模块和信号 采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高精度柔性传感器的设计与全印刷制备
柔性传感器由柔性材料(基材)制成,兼具柔韧性和延展性,是柔性电子领域的关键元件之一。 一、项目进展 已注册公司运营 二、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 上海索夫特电子有限公司 企业法人 王保余 注册时间 2021.9.3 注册所在省市 上海市 组织机构代码 9130112MA7AH2J59Y 经营范围 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新材料技术研发 企业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景联路389号9幢1层 获投资情况 团队投资50万元整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唐桤泽 物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20.9.1/2024.7.1 王保余 材料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 2018.9.1/2022.7.1 潘一 材料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 2018.9.1/2022.7.1 赵珩宇 材料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2018.9.1/2022.7.1 杨扬 物理学院/应用物理学 2020.9.1/2024.7.1 曾剑涛 物理学院/应用物理学 2020.9.1/2024.7.1 范世昌 物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20.9.1/2024.7.1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张震 物理学院/物理化学 无/讲师 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印刷电子领域的应用 五、项目简介 柔性传感器由柔性材料(基材)制成,兼具柔韧性和延展性,是柔性电子领域的关键元件之一。项目通过开发功能型电子墨水,以印刷电子技术为手段,推动高精度柔性传感器增材制造,有效解决高精度和高阈值相悖、多模态信号串扰等技术痛点,助力柔性可穿戴电子发展,更好服务人类智能生活。 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柔性传感器具有三大核心技术:①设计多级微结构、模块化传感电路,解决模态间的串扰,实现精度、阈值、模态以及稳定性的协同提高;②针对不同传感电路,开发温敏、压敏以及湿敏电子墨水,在填料组成、结构以及复配方面提升其信号响应性能;③采用喷墨打印、点胶打印和丝网印刷等高精度、高效率、节能的制备工艺,实现多模态柔性传感器的逐层叠印生产,同时提升多模态传感电路的印刷精度。所开发三模态柔性传感器实现温度、湿度、压力的同时采集,模态串扰率≤3%,成本降低70%,性能和逐层印制工艺国际领先,已发表4篇发明专利、1篇SCI论文和5项软著。 团队已与上中下游厂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柔性温敏传感器完成中试、小规模试产(120万片),产值120万;温度、湿度双模态传感器应用于柔性红光面膜仪,与厦门银方签订意向订单;三模态传感器工艺较成熟,预计2023年实现量产。
华东理工大学 2022-08-10
基于同轴结构的柔性纤维传感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同轴结构的柔性纤维传感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柔性纤维传感电极包括银/氯化银参比电极,工作电极,碳材料对电极,聚合物绝缘层;四者关于纤维的几何对称轴为同轴关系,并且同轴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同轴结构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简化电极识别与电路连接工作;电极模量与生物软组织相匹配,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器件/组织界面,实现对体内信号的长期监测;纤维形状和电极排布的体积微型化,对外膜的稳定性友好,与生物组织的界面更稳定,可增加使用寿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复旦大学 2021-01-12
透明防伪材料—光变色薄膜
根据多层膜光学干涉的原理,当光线照射到薄膜,在进入各膜层时由于各膜层的光 学性质不一样使得有些光相干相长,有些光相干相消,随着观察者视角的变化薄膜呈现 不同的颜色。早在 1973 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 J.A.Dob-railski 等人就预见了变色薄 膜在防伪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于 1987 年首次应用于 50 圆的货币上。稍后美国人也研 制出有金色变到绿色的全介质变色薄膜。再以后又有人与瑞士 SICPA 公司合作将变色薄 膜作为颜料掺入到油墨中,研制成光变色油墨。现在许多国家的护照、签证和货币上都 用上了光变色油墨。 光变色薄膜的光变色功能来自于多层膜的复合特性,光变色效果与组成该薄膜的各 膜层的材料性质、厚度以及膜层之间的组合有关。薄膜多采用金属膜与金属氧化物介质 组合,用物理方法(如热蒸发、电子束或离子镀、磁控溅射等)镀制薄膜。金属氧化物 介质膜用物理方法镀制质量控制比较困难,效率低,成本也比较高。同济大学课题组用 气凝胶或有机材料替代金属氧化物,材料性能稳定,可进行大面积快速涂膜,效率大大 提高,成本也很低。
同济大学 2021-04-11
高频用软磁薄膜材料
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手机、计算机、便携式数码设备等电子产品进一步轻便、小巧等的使用需求,必须使其核心的电磁元器件向微型化、薄膜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随着电路中的射频磁器件的体积不断缩小,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传统的铁氧体材料由于其饱和磁化强度低,使其在GHz使用频率下无法保持高的磁导率,这就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能够应用于GHz频率范围的高频软磁薄膜材料。目前国内外的科研人员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并制备了多种软磁薄膜材料,如CoPdAlO(Sharp公司)、CoZrTa(Intel公司)、Co
厦门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 16 17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