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效吸附环保材料
一种高效保温隔热材料 SiO2 纳米多孔气凝胶,美国已将类似的材料用于航天飞机。 这种性能优异的新型保温隔热隔声材料,其纤细的多孔网络结构使之具有极低的固态热 传导以及气态热传导。在常温常压下热导率可低达 0.02W/(m•K),是当前热导率最低的 固态材料。它不仅根据热导率推算,一块不到一寸厚的 SiO2纳米多孔气凝胶,相等于二 十至三十块普通玻璃或 15cm 厚度的混凝土墙体的隔热功能。鉴于目前建筑材料的隔热 性能差,仅上海的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 25.4%,因此有关专家呼吁应大力推广各类保温隔 热轻质材料,SiO2纳米多孔气凝胶以其优异的保温隔声性能有望成为一种环保型高效保 温隔声轻质建材。另外 SiO2纳米多孔气凝胶还具有透光性,可以有效地透过可见光,同 时可以高效地阻隔红外辐射,因此,用于建筑物可以很好地兼顾采光和节能。
同济大学 2021-04-11
LED高效散热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高效绿色飞轮电池
飞轮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电能存储技术,它与超导储能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一样,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储能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飞轮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电能存储技术,它与超导储能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一样,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储能技术。虽然目前化学电池储能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但是,化学电池储能技术存在着诸如充放电次数的限制、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以及对工作温度要求高等问题。这样就使新兴的储能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飞轮储能技术,已经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的许多行业中。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7
高效潮流发电技术
1 成果简介潮流发电技术是利用适当的能量转换装置,将由海洋或河流水面的自然升降造成的水流动能,或者因为太阳能输入不均而形成海水流动所致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潮流发电属于一种新型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潮流发电的主要发电装置位于洋面或河面以下,基本不占用或占用极少陆地面积,且没有类似风力发电机的噪声,是一种被人们普遍看好的新能源。而且, 潮流发电不需要建设大坝或堤堰,是借自然的流动直接通过水轮机获取能量。所以潮流发电涉及的工程投资很少,装置相对简单,可以在交通欠发达的山村、渔村及海岛建设独立的电源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降低电力成本。 清华大学在水能和海洋能的工程利用方面进行了长期研究;研究了适合潮流发电的水轮机转轮及叶片翼型,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利用先进的 CFD 技术模拟发电装置的各种运行工况,并优化了水能转化机构。目前单机的发电功率为 1.5~10kW,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 应用说明潮流发电技术主要用于建设孤立电源系统,或在获得特殊许可情况下向电网供电。在进行发电厂站选址设计时,需开展充分调研,获取必要的信息,如海洋或河流的水文数据(如常年的水流速度、水位、含沙量等)、对电能质量及容量的需求、储能方式等。 潮流发电技术不涉及建设移民,工程量小,发电装置的安装简单、便利,基本上不抬高洋面或河面,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因此,潮流发电技术除了适用于能源相对缺乏的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开发丰富的海洋能外,尤其适合在偏远山区、西藏等生态脆弱的地区开发内陆河流的水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3 应用范围潮流发电技术一般适用于开发非集中的河流水能和海洋能,因而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一般小于 10kW(尤其在海洋环境中)。如果在内陆河流上开发电能,配置相应的变速装置后可达到数百 kW。潮流发电技术最佳的应用流速为 2.5~6 m/s。流速在 1.0~2.0 m/s 时,属于技术可利用范围,但随着流速降低项目经济性变差。
清华大学 2021-04-13
高效VOCs回收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学酶级联催化5‑羟甲基糠醛合成呋喃酸类化合物的方法,所述呋喃酸类化合物为5‑羟甲基‑2‑呋喃甲酸、5‑甲醛基呋喃‑2‑羧酸和2,5‑呋喃二甲酸中的任意一种;以5‑羟甲基糠醛为底物,以游离或固定化的醇脱氢酶、过加氧酶和半乳糖氧化酶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选择性生成所述呋喃酸类化合物。本发明的合成方法能够同时实现辅因子和H<subgt;2</subgt;O<subgt;2</subgt;的原位再生和利用,减少了辅因子和H<subgt;2</subgt;O<subgt;2</subgt;的使用量;本发明的合成方法合成产物的选择性好,产物产率较高,在生物催化制备呋喃酸类化合物中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植物化学物在防治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中的应用
项目所涉研究公开了大量植物化学物,如姜黄素及其代谢产物四氢姜黄素、花色苷及其代谢产物原儿茶酸、鞣花酸及其代谢产物尿石素A以及甜菜苷等于防治过敏性气道疾病方面的良好改善效应。其中尿石素A与四氢姜黄素相关研究现已获国家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210101559.8,ZL201810569066.0)。上述植物化学成分经研究均可缓解过敏性气道疾病小鼠气道病变程度,显著改善气道炎症反应,并调节氧化应激及 Th细胞比例失衡状态,表现出良好的防治过敏性气道疾病效应,未来可应用于开发相关药物或营养补充剂。
中山大学 2025-05-08
一种物理法细胞破碎的微结构装置及其细胞破碎和加工方法
本发明物理法细胞破碎的微结构装置的结构为:氮气输入管道、细胞悬浮液输入管道、破碎腔室以及破碎板。采用有机聚合物模塑法加工出破碎腔室及其相连的流道,然后用热键合实现破碎腔室的封接,其他部分可用焊接的方法实现连接。细胞破碎系统利用物理碰撞的方法使细胞发生破裂,提取细胞中目标成分进行下一步实验。细胞悬浮液以喷雾状通过管道出口,喷雾颗粒的粒径大约为5微米。高速载气氮气流速为200?300m/s,将喷雾状微粒子送入破碎腔室,高速撞击破碎板,得以破碎。然后在破碎腔室中收集细胞残留物并从出口输出进行后续微流控实验。
东南大学 2021-04-11
通过基因治疗协同调控多信号通路促进内耳干细胞再生毛细胞
Lgr5是Wnt信号通路的下游靶基因,在耳蜗中Lgr5阳性细胞具有内耳干细胞的特性,激活Wnt信号可以促进Lgr5阳性内耳干细胞的增殖,部分增殖后的Lgr5阳性细胞也可以分化成毛细胞。这暗示了可能通过 Wnt和 Notch,Shh,Hippo,等多种信号通路的协同调控来促进Lgr5阳性内耳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具有功能的毛细胞,从而恢复听力。本项目研究在小鼠毛细胞损伤模型中通过Wnt,Notch,Shh,Hippo等多种信号通路的协同调控,促进Lgr5阳性内耳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具有功能的毛细胞。
东南大学 2021-04-13
化学小分子诱导细胞重编程
邓宏魁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诱导细胞重编程的新体系,提供了细胞命运调控的新手段,突破了功能细胞制备的关键瓶颈,为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开辟了新的理想途径,是我国在该领域前沿的标志性重大成果。
北京大学 2021-02-22
工程化红细胞治疗技术
利用工程化红细胞治疗痛风 痛风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炎,其患病率逐年升高,与生活方式、药物使用、肥胖、性别等有关,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疾病,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痛风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为1%~4%,其中中国大陆的平均患病率约为1.1%,台湾地区更为普遍,发病率高于8%。 痛风是由于体内尿酸单钠晶体(monosodium urate, MSU)的长期积累沉积于组织中形成MSU晶体并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高尿酸是痛风发展的最强单一危险因素,在痛风患者中,血清尿酸(uric acid, UA)水平普遍超过 0.41 mmol /L。除此之外,痛风发展还与免疫系统有关,包括许多可溶性因子如促炎性细胞因子,脂质介质和补体都与痛风发展有关。 目前,临床上的治疗痛风的药物仍比较匮乏,尤其是后期慢性痛风。不管是传统疗法如一些抗炎药,还是外源性尿酸氧化酶(urate oxidase, UOX),都有各自的问题,无法满足痛风患者的需求,导致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亟需开发针对痛风的更为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红细胞膜表面无任何尿酸通道蛋白,故要真正实现工程化红细胞代谢尿酸的效果,需选择合适的尿酸通道蛋白。人体中2/3的尿酸盐由肾脏排泄,由于尿酸的排泄量比肾小球的过滤量少,因此尿酸向血液中的重吸收占主导。尿酸通道蛋白(urate transporter, URAT1)是一种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剂,可以从尿腔中重吸收尿酸盐。我们将利用我们的体外红系分化平台,通过基因改造上游红系祖细胞使其同时表达人URAT1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UOX,随后诱导体外红系分化,最终得到携带有URAT1和UOX的成熟红细胞。这种红细胞可将尿酸盐经由URAT1吸收进入到细胞内并由细胞内UOX代谢,长期在循环系统中清除过饱和的尿酸盐,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我们将测试利用痛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分化的能力,制备工程化红细胞,同时测试工程化红细胞体外代谢尿酸盐的能力。同时建立瞬时诱导的高尿酸动物模型,用于评估工程化红细胞的体内疗效。 利用工程化红细胞治疗宫颈癌 宫颈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妇女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均列第4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癌症流行病学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大约有6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34万宫颈癌死亡病例。2020年中国新发病例11万,约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的18.3%。 E6/E7蛋白是宫颈癌最主要的致癌蛋白,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组织中持续表达,不会因抗原丢失而产生免疫逃逸,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因此以E6/E7蛋白为靶点靶向宫颈癌细胞,可特异性杀灭肿瘤细胞。治疗性HPV16疫苗相对于传统治疗的优势及其已经表现出的良好的疗效,但是多肽、RNA、DNA治疗性疫苗在体内易被降解,半衰期短,诱导免疫应答的效率有待提高,如何增强新生抗原治疗性疫苗的免疫应答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红细胞(RBCs)的新型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其他传统药物载体不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倍受关注。 利用我们的天然红细胞工程化改造平台,可稳定实现来源于外周血的红细胞改造(改造效率>90%),使其表面带上肿瘤特异性抗原-MHC1蛋白;病人外周血样的改造效率与健康人相当(图2)。进一步我们将测试其在体外免疫激活病人HPV16+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效应,以及经过刺激后T细胞的特异性肿瘤杀伤能力。同时建立HPV16荷瘤小鼠模型,评估工程化红细胞在成瘤小鼠中的体内疗效。
西湖大学 2021-05-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123 1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