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的发现研究
可以量产/n将常规育种和小孢子培养结合选育出了品质优良、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优良的ECMS两用系8110A、195A和245A等,将轮回选择和小孢子培养结合选育出了品质优、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好的恢复系8759、1815、4270、9926等。并利用这些不育系和恢复系培育出"华油杂10号"等多个高产、优质、高抗的杂交品种。应用前景:以"华油杂10号"为例,该品种取得了连续两年国家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产量第一的优异表现,增产幅度达到20%以上,品质优于国家双低油菜质量标准,含油量比对照提高2-3%,抗性与对照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甘蓝型油菜(菘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的选育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华双3号”(2n=38,基因组为AACC)和菘蓝(2n=14,II)的叶肉原生质体为材料,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得到具有双亲染色体数之和的体细胞杂种(2n=52,AACCII);以体细胞杂种为母本,与甘蓝型油菜连续五代回交和选择,获得雄蕊心皮化发育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命名为“菘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inap CMS)。 将一条菘蓝染色体上的恢复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获得雄蕊发育基本正常、自交结实率高、恢复性好的恢复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恢复系中检测出菘蓝DNA片段的渗入。此恢复系与inap CMS的杂种的雄蕊发育基本正常、花粉育性高、自交结实好,可用于杂种的生产。 市场预期:为油菜杂交种生产提供新型的授粉控制系统。 转化条件:不同育种单位配制组合。 成果完成时间:2017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发现OsPHR-OsADK1分子模块调控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团队等在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PHR-regulated receptor-like kinase,OsADK1 is required for mycorrhizal symbiosis and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OsPHR-OsADK1模块调控菌根共生和磷信号响应的分子机制。
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2022-10-26
利用油脂脱臭馏出物生产生物柴油、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新技术
中试阶段/n针对酶在工程化应用中的缺陷,如易失活、不具回收性、抗逆性差 等,采用新型固定化技术,制备出具有高活性、高耐逆和工程化回用性 良好的固定化脂肪酶,提高酶活力 10-46 倍。如:以碳纳米管为载体整 合其它方法固定化 BCL,固定化酶最大蛋白比活达 50,200 U/min/g protein,酶活回收率达 3,740%,为游离酶的 54 倍,是 MPR-NKA 固定化 酶的 1.5 倍,且大幅缩短了酶促反应时间,10 分钟就能使手性拆分反应 达到平衡,较国际报道的最高水平提高 200 倍,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丛枝菌根真菌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具有土壤磷浓度依赖性
 AMF能与超过80%的陆生植物结合,是一类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的有益真菌。大多数外来植物不仅能迅速地与入侵地AMF结合,而且能破坏本地植物与AMF共生关系。因此,AMF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外来植物入侵的一个重要生物因子。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AMF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具有磷元素依赖性。低磷浓度时,AMF促进植物生长;而高磷浓度时,AMF抑制植物生长。因此,磷浓度很可能是影响AMF对外来植物入侵促进作用的重要因子。该研究通过对两种华南入侵植物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及其伴生的本地种进行室内控制实验,发现:随着磷浓度增加,AMF对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生长作用都由促进转向抑制(图a)。混种时,入侵植物抑制了本地植物与AMF结合,导致在低磷浓度时削弱了AMF对本地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而在高磷浓度时削弱了AMF对本地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图b)。因此,AMF对外来植物入侵促进的作用随着磷浓度升高而减弱。       该研究首次提出并用实验证明AMF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具有土壤磷浓度依赖性,完善了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机制,提出了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与外来植物共生关系来控制外来植物入侵的新思路。由于在全球氮沉降加剧的背景下会造成磷元素更为缺乏,该研究还预测未来AMF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
中山大学 2021-04-13
一株植物乳杆菌在降低大规模肉鸡养殖时抗生素残留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植物乳杆菌在降低大规模肉鸡养殖时抗生素残留中的应用,属于畜禽饲用微生态制剂领域。本发明将植物乳杆菌P?8发酵液作为饲料添加剂,结果发现其可以有效降低大规模肉鸡养殖过程中抗生素在鸡肉中的残留,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避免抗生素残留肉鸡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基于生物转化和膜谱技术制备植物源氨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以工业发酵柠檬酸的废弃玉米渣(含菌丝体)和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产生的大 量菌根、菌渣为原料,采用高效生物转化和膜谱分离技术制备新一代植物源氨糖 产品,具有高纯度、无甲壳致敏源、无腥味、无重金属污染的特点,能够促进关 节软骨恢复、缓解骨关节痛、辅助治疗骨关节炎,是重要的医药和功能食品原料。 项目申报专利 13 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3 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2 件;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 5 个;获国家星火计划 1 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 A 类项目 1 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以合作项目)1 项、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计划项目 1 项江苏省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及工业循环经济项目 1 项;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省级鉴定成果 2 项;获中国发明创业银奖 1 项。项目实施应用单位建立了新型氨糖柔性生产线,生产的产品总量占国内生产总量的 20%以上,近三年来新增销售 11.3亿元,新增利润 1.22 亿元,税收 5088 万元,出口创汇 5947 万美元。项目解决了原料几丁质含量低、提取效率低、精制工艺难等瓶颈问题,提升了氨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 
江南大学 2021-04-13
基于天然纤维素制备高效率氧气还原催化剂
氧气还原反应是燃料电池中最常见的阴极反应,即氧气通过四电子过程结合电子和质子转化为水。 氧气还原催化剂是燃料电池阴极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于最终电池的性能。铂(Pt)是最常用的一种高效的氧气还原反应催化剂。然而,由于Pt的价格非常昂贵,给电池带来非常高的成本。而近年来,开发的基于杂元素掺杂的碳纳米材料,尽管成本比Pt低,但是其制备过程相对较复杂,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而对于电池的发展,低成本和高性能是永恒追求的目标。本成果提供了一种超低成本、高效率氧气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天然纤维素为原材料,具有成本低、制备简单等优点,所制备的氧气还原催化剂在0.1M KOH中的氧气还原催化电流高于常用的20wt% Pt/C催化剂。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5-05
可高效静脉和瘤内注射的新型溶瘤病毒构建和转化
项目成果/简介:溶瘤痘苗病毒在体内有四种形式,其中EEV外包裹细胞膜,能逃避机体免疫反应,使其特别适合静脉注射(图A)。表达治疗基因A的溶瘤痘苗病毒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图B),VV-A与和PD-1抗体很好的协同作用(图C)。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国家级计划/专项类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经费:445.00万元
郑州大学 2021-04-11
整体热浸锌防腐的高效节能节材扭曲管中冷器
本项目利用我们在高效节能设备研制和产业化方面的成功经验,自主研制的新型扭曲管中冷器,并实现扭曲管中冷器的制造产业化。通过采用扭曲管可以使空气冷却器传热能力增加10%-20%,壳程阻力下降50%-70%,充分体现了扭曲管中冷器的节能潜力,实现节能20%-35%。扭曲管中冷器的研发提升了我国新型高效节能设备在气体压缩机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本项目中冷器的碳钢管束芯体和管板在与壳体、封头、管箱装配前整体热浸锌处理,显著提高壳程、管程的抗腐蚀能力,用以取代传统的铜管光管中冷器,大大减少了压缩机中间冷却系统的制造成本。可降低制造成本20%-40%,增加生产利润20%-30%。本项目中冷器,由于扭曲管具有多点自支撑结构,省去了传统换热器的折流板(支撑板),壳程流道变为传逆流,壳程压降降低20%-60%,进而减少泵工的消耗30%-50%,达到节能的效果,提高了换热器的抗诱导振动以及强化传热的性能,有效防止了压缩机由于排气温度过高而引起的内壁温升大、润滑油变质、气缸磨损、“积碳”等现象的发生。由于本项目中冷器流速均匀、无流动死区,而且管壁温度比较均匀,大大降低了结垢的可能性。为振动、少结垢,从而延长了维修周期,降低了压缩机中间冷却系统的的维修费用。本项目中冷器不改变换热器的外形结构,保留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结构简单,采用横截面为椭圆形或扁圆形的螺旋扭曲管,其余均采用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形式,易于推广,成本较低,具备较好的压缩机中间冷却系统的工业应用前景。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8 99 100
  • ...
  • 123 1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