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
植被
多/高光谱成像装置
一种植被多高光谱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滤色片壳体、一光学镜头、一成像单元、放置在所述滤色片壳体中的滤色片、一滤色片更换装置、一计算机和一电源其中,所述滤色片壳体、光学镜头和成像单元顺序排列,且各中心同轴所述光学镜头与成像单元固连,且所述成像单元位于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上所述滤色片更换装置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计算机,所述成像单元与计算机进行数据及控制信号通信所述电源为各用电设备供电。
北京大学
2021-02-01
新冠肺炎
恢复
期血浆疗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张欣欣、周敏、陈立等组成的团队参与协助中国生物、武汉三家参试医院和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进行专家评估,研究数据显示,将恢复期供体中含有高滴度中和抗体的血浆输注给患者后,其临床症状在24-48小时即得到改善,同时实验室炎症指标和肺部影像学在短期内都得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其中5名患者在治疗后中和抗体的滴度升高,所有患者在治疗后7天内病毒核酸的检测均转为阴性。目前尚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恢复期血浆有望成为挽救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生命的有力武器。 人体感染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物质来抵抗这些病原体,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抗体。经历细菌或病毒性感染而幸存的患者,体内可产生较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恢复期血浆治疗就是采集恢复期患者的血液,经过分离处理后,将富含中和抗体的血浆输注给其他患者的治疗方法,属于被动免疫治疗的一种。恢复期血浆疗法用于传染病的治疗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1918~1920 年的西班牙流感、1920~1940 年代的猩红热、1970 年代的百日咳流行期间,恢复期血浆就已用于临床救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后来这一方法又被用于麻疹、阿根廷出血热、流感、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细小病毒 B19 感染等。近二十年来,这一经典疗法又被用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H1N1、H5N1、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当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抗病原体药物时,尤其是新发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恢复期血浆疗法可能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唯一选择。 恢复者血浆治疗适用于重症患者,最好在起病2周内治疗,因为这个时候病人体内还有病毒复制或者病毒血症,用恢复期血浆可以快速中和血液中的病毒,减轻炎症反应,可以遏制病情恶化,改善患者预后。起病2周后机体内病毒载量明显减少,而且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如细菌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肺泡上皮细胞大量损伤,这个时候用恢复期血浆,可能疗效已经大打折扣了。 从既往治疗其他传染病的经验看,总体上说是安全的。但输注血浆仍然有潜在的输血感染病原体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包括过敏等。恢复期血浆在分离制备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严格的病原体灭活和生物安全性检测,感染风险较小,但不排除个别处于窗口期的供体病原体检测阴性的情况。其次,在输注恢复期血浆的过程中,有发生输血相关肺损伤的风险,尤其是在已经发生严重肺部炎症的患者,值得注意。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全球大气水汽压差变化及其对
植被
生长的影响
揭示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球大气水汽压差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大气水汽压差表征了大气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气压的差值,水汽压差增加意味着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加,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植被受干旱胁迫的程度。同时,植物为了减少水分损失,会关闭气孔,这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限制植被生长。上个世纪以来,由于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大气饱和水汽压持续增加,同时,由于海洋蒸发减少和陆地土壤变干,实际水汽压增加幅度小于饱和水汽压,从而导致水汽压差增加,大气干旱胁迫程度加剧。该研究综合利用5套全球遥感植被指数和叶面积指数数据产品,发现与大气水汽压增加对应的,全球植被生长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呈现生长减缓甚至生长增加停滞的趋势。通过利用两个遥感数据驱动的植被生产力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该研究开展了量化水汽压差变化对植被生长影响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气水汽压差增加导致的植被生产力降低,抵消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被生长的“施肥效应”。该研究也发现,由于持续的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水汽压差增加的趋势将持续到本世纪末,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也将持续存在。然而,目前的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并未能准确反映大气水汽压差对植被生长的限制作用,因而会显著高估未来的陆地植被生产力。 该研究揭示了全球大气水汽压差的长期变化趋势,不仅强调了全球变暖所引发的一个对全球植被生长的重要影响方式,为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植被增长减缓和停滞找到了关键的科学证据,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模拟能力。
中山大学
2021-04-13
快速响应和
恢复
的湿度传感器
传统的陶瓷氧化物湿度传感器由于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响应的速度较慢,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实时湿度监测的要求。而新型的无铅双钙钛矿材料Cs2BiAgBr6不仅优异的湿敏特性,同时在大气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该湿度传感器具有快速的响应(1.78 s)和恢复速度(0.45 s)。通过分析该材料在不同的温度下的湿度响应,发现水分子在无铅双钙钛矿表面的物理吸附效应是材料的主要湿敏机理。
复旦大学
2021-04-10
完善森林
恢复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
2020年10月12日,《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Improve forest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to me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5)。 作为17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一,目标15(“陆地生物”)强调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 根据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从1990到2000年,全球天然林面积的年净损失率为0.18%,且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严重。进入21世纪后,各项国际大规模森林保护和恢复项目在减缓森林净损失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过去二十年的遥感卫星观测结果表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呈现出“变绿”现象。然而,该研究指出真正的危机是全球森林和天然林面积仍在下降,唯一增加的则是人工林覆盖率,但这无法减缓或逆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研究指出:由于当前国际上的森林恢复项目对快速恢复森林面积的需求,导致了人们对种植人工纯林的偏好,例如,在“波恩挑战”项目中,45%的国家承诺通过人工纯林的方式提高森林覆盖率。研究强调,尽管人工纯林在短期内对区域的生态环境有迅速地改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会引发其他方面的生态危机,包括碳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增加等。为此,作者呼吁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部门应该实施更具创新性的激励政策,以将森林恢复行为从增加森林面积转变为改善其生物多样性。同时强调,应及时改善当前已成熟人工纯林的结构,避免出现各种潜在的生态危机。 该研究分析了可能限制人们对人工纯林结构改善的社会经济因素,并提出了4条针对性的建议,包括:(1)完善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机制;(2)制定创新性森林恢复政策,以激发人们改善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的意愿与行为。(3)面对部分情况下人工纯林建设的必要性,也应在政策上鼓励农林复合经营或林下经济;(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来指导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的改善。 研究同时表明,以上建议对各个国家并不具备同等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人工纯林面积较少的国家而言,例如新热带区(the Neotropical Regions),但该建议不仅可以为过度依赖人工纯林开展森林恢复的国家提供补救措施,也可以为其他国家起到警示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博士生张军泽,通讯作者为傅伯杰院士,合作作者包括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Mark Stafford-Smith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王帅教授和赵文武教授。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完善森林
恢复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
2020年10月12日,《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Improve forest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to me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5)。 作为17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一,目标15(“陆地生物”)强调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 根据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从1990到2000年,全球天然林面积的年净损失率为0.18%,且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严重。进入21世纪后,各项国际大规模森林保护和恢复项目在减缓森林净损失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过去二十年的遥感卫星观测结果表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呈现出“变绿”现象。然而,该研究指出真正的危机是全球森林和天然林面积仍在下降,唯一增加的则是人工林覆盖率,但这无法减缓或逆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研究指出:由于当前国际上的森林恢复项目对快速恢复森林面积的需求,导致了人们对种植人工纯林的偏好,例如,在“波恩挑战”项目中,45%的国家承诺通过人工纯林的方式提高森林覆盖率。研究强调,尽管人工纯林在短期内对区域的生态环境有迅速地改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会引发其他方面的生态危机,包括碳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增加等。为此,作者呼吁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部门应该实施更具创新性的激励政策,以将森林恢复行为从增加森林面积转变为改善其生物多样性。同时强调,应及时改善当前已成熟人工纯林的结构,避免出现各种潜在的生态危机。 该研究分析了可能限制人们对人工纯林结构改善的社会经济因素,并提出了4条针对性的建议,包括:(1)完善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机制;(2)制定创新性森林恢复政策,以激发人们改善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的意愿与行为。(3)面对部分情况下人工纯林建设的必要性,也应在政策上鼓励农林复合经营或林下经济;(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来指导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的改善。 研究同时表明,以上建议对各个国家并不具备同等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人工纯林面积较少的国家而言,例如新热带区(the Neotropical Regions),但该建议不仅可以为过度依赖人工纯林开展森林恢复的国家提供补救措施,也可以为其他国家起到警示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博士生张军泽,通讯作者为傅伯杰院士,合作作者包括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Mark Stafford-Smith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王帅教授和赵文武教授。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一种多空路面再生时骨架
恢复
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空路面再生时骨架恢复方法,以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骨架材料的质心距为控制标准,对多空路面再生的旧料和新料的参量进行计算。包括对旧路取芯进行CT扫描图像分析获得旧料级配和所有石料的几何信息;根据目标级配制备目标试件,通过CT扫描图像分析获得目标试件的质心距和空隙率;通过离散元软件建立各个级配石料的数值模型,依据目标试件的质心距和空隙率计算获得新旧料参量。本设计方法与已有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相比注重粗集料的分布和再生后路面的空隙率,采用数值方法从细观角度解决了多空路面再生时排水性能下降的难题,优化了再生时级配设计流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更能迅速准确的找到最优解,具有较高的工程价值。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数据
恢复
的缓存替换方法与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数据恢复的缓存替换方法,包括:数据 备份步骤:在数据备份过程中,按照数据块的备份顺序记录各数据块 所属容器的 ID,得到该数据备份的容器访问顺序;哈希表生成步骤: 根据数据备份的容器访问顺序信息,建立哈希表,其中:哈希表使用 容器 ID 作为键,相同容器 ID 被映射到一起,并按访问时间排序组成 队列;数据恢复步骤:在数据块进行恢复时,根据恢复缓存中的容器 恢复数据块,所述恢复缓存中存储有根据所述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MWC系统的盲多带稀疏信号快速
恢复
算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MWC系统的盲多带稀疏信号快速恢复算法,首先利用Xampling采样板获得压缩采样值y[n],将y[n]乘以一个高斯随机矩阵R,得到传统的压缩感知模型V=y[n]R=CU,这种方法避免了原方法中需要做特征值分解的操作,可以有效的减少MWC系统中CTF模块的运行时间,此外,控制高斯随机R的列数在一个较低水平,可以进一步减少矩阵V的列数,这样在用M-OMP算法恢复支撑集的过程中又能进一步的减少运行时间。经过验证,该算法可以大幅度提高CTF模块的运算速度。
四川大学
2016-10-09
一种弱小目标图像的自适应
恢复
增强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弱小目标图像的自适应恢复增强方法,步骤为:①利用光学成像探测系统获取气动光学模糊图像 g,图像大小为M*N,作为观测图像;②对气动光学模糊图像 g 进行校正增强,得到的初始校正图像<img file=""DDA00002538750100011.GIF"" wi=""57""he=""59"" />③对初始校正图像<img file=""DDA00002538750100012.GIF" " wi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675
67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平台
2
云上展厅已成功吸引1万余家企业入驻!
3
第62届高博会圆满落幕,明年春天相约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