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DF-101S集热式磁力搅拌器
集热式磁力搅拌器型号:101S    产地:郑州技术参数DF-101S 特征:平板 ; 搅拌容量:最大2000ml ; 搅拌速度:无级调速 0-2600; 加热温度:室温-400℃ ; 控温方式:智能自动; 工作电压:220V/50Hz ; 整机尺寸:239×245×220 ; 主要特点随意设定,自动恒温,使用更加方便、直观,控温精度高、准确可靠。 仪器介绍DF-101S在DF-101B基础上,增加了高精度时间比例式数显温控仪和智能型数字显示温度两种型号,随意设定,自动恒温,使用更加方便、直观,控温精度高、准确可靠。
巩义市城区众合仪器供应站 2025-05-12
浆固碎石桩及复合地基技术
项目组研发了一种桩土互动浆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施 工工法,主要包括:钻机进入地基至设计深度成桩孔,桩孔周边采用泥浆护壁, 在桩孔内放入注浆管,然后向桩孔内投入骨料,由灌浆泵通过注浆管向桩孔内的 注入浆液,浆液与骨料固结后成桩并渗入到桩周土体中去,在桩顶铺设褥垫层, 形成复合地基。在具体实施方式里,还详细地讲述了该施工工法的步骤,包括: 成孔、投石洗孔、注浆加固、褥垫层设置等。浆固碎石桩的施工机械高度低,可圆满解决施工场地上方存在既有障碍 物的难题、且无噪音、不挤土、对周围建筑物无影响、施工机械轻便、施工速 度快。桩身强度高,能够改善桩周土、桩端土性质,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并 减小沉降变形,因此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重庆大学 2021-04-11
复合式锚杆桩地基加固技术
建筑物基础的沉降与失稳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重大技术难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一般都是采用工程桩、树根桩、搅拌桩等常规手段加以处治,但其工艺复杂、效果一般且造价高。从 1998 年起,本项目组结合具体的工程,从设计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项加固沉降基础的有效技术——复合式锚杆桩地基加固技术,该项技术将传统意义上的锚杆垂直布置形成群桩效应,取代了昂贵的工程桩并获得更好的工程效果。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复合式锚杆桩地基加固技术
建筑物基础的沉降与失稳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重大技术难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一般都是采用工程桩、树根桩、搅拌桩等常规手段加以处治,但其工艺复杂、效果一般且造价高。从1998年起,本项目组结合具体的工程,从设计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项加固沉降基础的有效技术——复合式锚杆桩地基加固技术,该项技术将传统意义上的锚杆垂直布置形成群桩效应,取代了昂贵的工程桩并获得更好的工程效果。 (1)1999年,利用该技术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了京沪高速公路(化-临段)NO.4合同段沉陷路基的加固工程。 (2)2000年,利用该技术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了洛阳-三门峡高速公路NO.6合同段王庄大桥基础加固工程。 (3)2001年,利用该技术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了洛阳-三门峡高速公路NO.6合同段沉陷路基的加固工程。 (4)2001年,利用该技术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了普尔斯马特会员商店广东星宝分店营业大厅地坪加固工程。以上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将在2002年鉴定。 (5)2006年,成功应用于北京地铁10线国贸站原有立交桥桥基隔离加固工程。 应用范围:本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核心技术可应用于铁路、公路、矿山等几乎所有与岩土有关的工程领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流体搅拌混沌混合技术
搅拌是化工、食品、制药等行业中典型的单元操作。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 日益枯竭,过程强化的必要性已是共识,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绿色技术”之 一。如何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提高流体搅拌混合效率,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 的问题。 本项目提出了流体搅拌混沌混合技术,提高对搅拌槽内流体流动的周期性 和搅拌槽空间结构的对称性的扰动,在流体内部诱发混沌,从而提高混合效率。
山东大学 2021-04-13
迷你磁力搅拌器
产品应用:● 迷你型磁力搅拌器有多种机型可供选择,主要用于搅拌或者同时加热搅拌低粘稠度的液体或固液混合物。加热型迷你磁力搅拌器可配合加热功能,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对样品进行加热,保证液体混合达到实验需求。 主要特征: ● 外形迷你小巧,方便携带,操作简单;● 体积小,重量轻,低噪音,免维护,运行平稳; ● 多种机型可供选择,满足不同的实验需求; ● 整机外壳采用ABS材质具有耐热耐低温耐腐蚀,无异味,绝缘性能优良等特点; ● 采用旋钮键调节方式,转速可调;  
上海沪析实业有限公司 2021-12-21
一种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包括桩头和桩身,桩头与桩身下端连接为一体;桩身为矩形截面的四棱体,且四棱体的相对两个侧面设有梯形凹槽,梯形凹槽与桩身等长。本实用新型的桩身的相对两个侧面设计了向内凹进的梯形凹槽,桩的截面形成类似于工字形截面,使得桩的混凝土用量减少而自重相应下降,从而降低了工程成本。此外,还能有效提高桩周的摩擦力,从而提高桩的承载力,同时还提高了桩的抗拔能力。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桩土接触面剪切试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模拟上覆压力变化的桩土接触面剪切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圆形模型箱、加载板、反力梁和伺服加载电机。圆形模型箱由圆形框架和底座组成,模型箱内部需填筑一定密实度的砂土,砂土内部放置土压力传感器测试竖向及水平土压力;加载板放置在砂土层上表面通过千斤顶施加上覆压力;伺服加载电机可以采用位移控制和荷载控制两种加载方式,通过伺服电机对模型箱中心处的模型桩进行加载,加载过程中伺服电机所施加荷载及位移可自动采集。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简单,可用于研究不同上覆压力作用下桩土接触面的摩擦性能,为桩土接触面摩擦性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浙江大学 2021-04-13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技术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简称PCC桩)复合地基技术是针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及市政工程中的软土地基工后沉降控制难题而研发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基工程新技术。该技术在设备底盘和龙门支架的支撑下,依靠上部振动头的振动力,将双层钢质套管组成的空腔结构及焊接成一体的下部活瓣桩靴沉入预定的设计深度,形成地基中空的环形域,在腔体内均匀灌注混凝土,之后振动拔管,灌注于内管中土体与外部的土体之间便形成混凝土管桩。 桩径为1000-1500mm,壁厚120-150mm,桩深25m,褥垫层厚度30
河海大学 2021-04-14
油井水泥分散剂
一、项目简介分散剂,又称减阻剂或紊流诱导剂。在混凝土中又称之为超塑化剂或减水剂,是重要的油井水泥外加剂之一。它可以提高水泥浆的可泵性,降低一定流速下的泵压,使注水泥施工顺利。能实现低排量下的紊流,提高对泥浆的顶替效率和固井质量。能在不破坏水泥浆流变性的条件下,减少水的用量,配出较高密度的水泥浆。分散剂的加入还可使稠化时间曲线趋于直角,提高水泥石强度和抗渗透能力。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水泥浆的塑性粘度和屈服值:塑性粘度是由单位体积水泥浆中所含固相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数量决定的;而屈服值是由其固相分子或颗粒所带电荷和假定在水泥浆中聚集成分子颗粒结构所决定的。分散剂的加入可以削弱和拆散水泥颗粒之间的成团连接,释放自由水,改变水化产物性状,降低内摩擦阻力,破坏胶凝,降低塑性粘度。屈服值相当于中和水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之开始移动所要求的静电引力。带负电荷的分散剂,通过在水泥颗粒上的吸附作用而中和了带正电颗粒之间的吸引力。相反地,水化硅酸钙带正电荷,与水泥颗粒上的电荷相互排斥,使水泥分离成单独的颗粒。吸引或排斥电荷的数值就是屈服值,它能改变流变模式。当所有的正吸附位置饱和时,就达到了分散剂的最佳浓度,水泥浆稠度就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过度分散可破坏由相同静电作用所建立的微结构,而使水泥颗粒沉降或自由水增大。DA-1油井水泥分散剂属醛酮缩合聚合物,这种新型减阻剂,成本较低,生产工艺容易实现,可根据实际需要制成水剂或粉剂,具有分散效果明显,适应性强的特点。二、市场前景DA-1油井水泥分散剂适应性、配伍性强,广泛适用于陆地和海洋固井作业。三、规模与投资该油井水泥分散剂可广泛适用于陆地浅井、中深井固井作业,可适用于G级、A级油井水泥,一般加量为一般加量为0.1%~1.0%(固体),如有特殊用途加量不受此范围限制。市场价格约为0.7~0.8万/吨,主要原材料价格约为2000~2500元/吨产品。四、生产设备需要一台可控温的反应釜,生产固体产品需要干燥设备。五、效益分析该产品市场液体价格约为0.7~0.8万/吨,主要原材料价格约为2000~2500元/吨产品,固体价格为1.6~1.7万/吨,原料价格约为6000元左右,人工、电费约200元/吨产品。六、合作方式可以以下两种方式进行:①一次性买断;②先支付入门费然后以卖出产品数量提成。七、其他该产品主要性能特点: 一般加量为0.1%~1.0%(BWOC),如有特殊用途加量不受此范围限制; 可用于30℃~120℃(BHCT); 对水泥浆其他性能无明显影响; 与其它外加剂相容性好 具有一定的提高水泥石抗压强度的效果;该产品属成熟工业化产品,已经在华北油田、冀东油田、内蒙古二连油田、山西煤层气、江苏油田等与FL-1油井水泥降失水剂复配应用数百口油井。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9 2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