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油井水泥分散剂
一、项目简介分散剂,又称减阻剂或紊流诱导剂。在混凝土中又称之为超塑化剂或减水剂,是重要的油井水泥外加剂之一。它可以提高水泥浆的可泵性,降低一定流速下的泵压,使注水泥施工顺利。能实现低排量下的紊流,提高对泥浆的顶替效率和固井质量。能在不破坏水泥浆流变性的条件下,减少水的用量,配出较高密度的水泥浆。分散剂的加入还可使稠化时间曲线趋于直角,提高水泥石强度和抗渗透能力。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水泥浆的塑性粘度和屈服值:塑性粘度是由单位体积水泥浆中所含固相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数量决定的;而屈服值是由其固相分子或颗粒所带电荷和假定在水泥浆中聚集成分子颗粒结构所决定的。分散剂的加入可以削弱和拆散水泥颗粒之间的成团连接,释放自由水,改变水化产物性状,降低内摩擦阻力,破坏胶凝,降低塑性粘度。屈服值相当于中和水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之开始移动所要求的静电引力。带负电荷的分散剂,通过在水泥颗粒上的吸附作用而中和了带正电颗粒之间的吸引力。相反地,水化硅酸钙带正电荷,与水泥颗粒上的电荷相互排斥,使水泥分离成单独的颗粒。吸引或排斥电荷的数值就是屈服值,它能改变流变模式。当所有的正吸附位置饱和时,就达到了分散剂的最佳浓度,水泥浆稠度就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过度分散可破坏由相同静电作用所建立的微结构,而使水泥颗粒沉降或自由水增大。DA-1油井水泥分散剂属醛酮缩合聚合物,这种新型减阻剂,成本较低,生产工艺容易实现,可根据实际需要制成水剂或粉剂,具有分散效果明显,适应性强的特点。二、市场前景DA-1油井水泥分散剂适应性、配伍性强,广泛适用于陆地和海洋固井作业。三、规模与投资该油井水泥分散剂可广泛适用于陆地浅井、中深井固井作业,可适用于G级、A级油井水泥,一般加量为一般加量为0.1%~1.0%(固体),如有特殊用途加量不受此范围限制。市场价格约为0.7~0.8万/吨,主要原材料价格约为2000~2500元/吨产品。四、生产设备需要一台可控温的反应釜,生产固体产品需要干燥设备。五、效益分析该产品市场液体价格约为0.7~0.8万/吨,主要原材料价格约为2000~2500元/吨产品,固体价格为1.6~1.7万/吨,原料价格约为6000元左右,人工、电费约200元/吨产品。六、合作方式可以以下两种方式进行:①一次性买断;②先支付入门费然后以卖出产品数量提成。七、其他该产品主要性能特点: 一般加量为0.1%~1.0%(BWOC),如有特殊用途加量不受此范围限制; 可用于30℃~120℃(BHCT); 对水泥浆其他性能无明显影响; 与其它外加剂相容性好 具有一定的提高水泥石抗压强度的效果;该产品属成熟工业化产品,已经在华北油田、冀东油田、内蒙古二连油田、山西煤层气、江苏油田等与FL-1油井水泥降失水剂复配应用数百口油井。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活化红泥岩制备红色水泥
项目研究背景及用途: 红泥岩是一种半成岩状的红色土质岩石,广泛 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光江西境内就有红 泥岩沉积的大小红色盆地 30 余个,储量极为丰富。由于红泥岩的地质成 因的组成及结构的特殊性,使其作为工业产品原料时增加了加工的难度, 因而长期以来,红泥岩通常被作为工业利用价值很低的资源处于闲置状 态。本项目根据红泥岩的天然色彩特征和可活化性特点,将其活化后与适 量水泥熟料
南昌大学 2021-04-14
高掺量复合工业废渣辅助性胶凝材料在水泥中的应用研究
高掺量复合工业废渣辅助性胶凝材料属本课题组开发的“新型绿色水泥及混凝土制造技术”的组合技术之一。该技术能复合利用各种工业废渣(钢渣、矿渣、粉煤灰及其它工业废渣)制备高性能辅助性胶凝材料产品;大幅度提高了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程度和资源化效率,使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效率提高到70%以上,在混凝土中替用水泥量60%以上。研究表明,与用普通辅助性胶凝材料(混凝土掺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生物质聚乳酸基复合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
聚乳酸被全球公认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生物质塑料,它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相容性、力学性质、热塑性、成纤性、透明度高,适用于吹塑、挤出、注塑等多种加工方法,加工方便,部分性能优于现有通用塑料;但其同时也存在着强度较低、脆性大、耐热性差等不足,使得其应用仅局限于生产通用塑料、薄膜等领域,要想应用于条件较为苛刻的汽车、航空航天、建筑业等领域,必须对其进行改性以提高其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本项目拟采用课题组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进行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最终形成具有市场潜力的系列化改性聚乳酸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例如天然纤维增强聚乳酸、高韧性聚乳酸、高填充级聚乳酸、阻燃级聚乳酸和纤维级聚乳酸等的制备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制备的改性聚乳酸树脂将具有更加优异和针对性的性能,主要用于生产聚乳酸纤维、薄膜、板材和容器等,可应用在生活快消品、农用地膜、飞机/汽车内饰用材料等领域。项目目标是通过深入研究,对部分尚不完善的技术环节进行最后的攻关,然后整合已有的技术与专利成果,并进一步放大实验和标准化测试,形成一系列可直接产业化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技术包,最终顺利完成相关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工作。 本项目研究采用的原材料为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经过本团队十多年的研发,目前已实现产业化。本项目的主要工作是梳理课题组多年来对聚乳酸树脂改性的相关技术,与授权专利等成果整合,进一步放大成系列化的产品技术,最终顺利相关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工作。 项目中的大部分关键技术均已被攻克,目前需要做的是有目的的对所有技术进行梳理和整合,查漏补缺,对部分尚不完善的技术环节进行最后的攻关,从而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产品技术,并与相关授权专利进行整合,最后打包形成一系列可直接产业化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技术包。目前70%的聚乳酸市场在对性能要求不太高的包装行业中,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该市场容量会继续增加,但由于聚乳酸整体市场的快速增长,包装材料所占聚乳酸市场比例会逐渐缩小。在汽车、家电及电子产品行业中对更高性能聚乳酸改性材料的使用是个新趋势,市场份额虽然不大,但会持续增长。目前聚乳酸在全球市场的总容量预计为100亿元,且有很好的成长潜力。本项目技术面对的正是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潜在市场,其产业化预期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产品在环境污染治理和防护方面的贡献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 2021-04-11
碳纳米管对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技术
项目以海上风机叶片和大飞机结构材料为研究目标,提出根据环氧树脂和双马来酰 亚胺树脂结构特点,设计并在碳纳米管表面引入带有特征官能团的结构,通过工艺调整 和仪器分析相结合控制特征官能团的数量,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多功能碳纳米管改性剂。 然后在不改变碳纤维/环氧树脂或 BMI 复合材料基本成型工艺的条件下,利用此多功能 碳纳米管改性剂提高碳纤维/环氧树脂或 BMI 复合材料的韧性、强度、模量、耐冲刷能 力、耐腐蚀和抗老化性能。 
同济大学 2021-04-11
一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新型无石棉短纤维增强橡胶基密封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1. 项目概述石棉橡胶板(CAF)曾经是过程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静密封垫片材料。由于石棉是一种强致癌物质,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立法禁止生产和使用含石棉纤维的制品,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将开发无石棉密封材料作为密封技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上一些著名密封板材生产企业,如美国的Garlock公司,奥地利的Klinger公司,英国的Flextallic公司,德国的Kempchen公司,日本的Valqua、Pillar等公司,相继研究开发了多种无石棉短纤维增强的橡胶基密封复合板材(NAFC材料),并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以期在广泛的领域内全面替代CAF。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NAFC材料的年需求量稳步上升,但受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以及国内耐高温合成纤维品种相对单一、产量低、进口纤维价格昂贵等因素的限制,NAFC材料的开发起步艰难,目前国内该种材料的应用主要依靠进口产品,价格非常昂贵。本项目依托南京工业大学在静密封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以传统的CAF材料制备工艺为基础,通过合理选择增强纤维、纤维表面处理工艺,研究纤维增强机理并优化材料制备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常温和高温性能,在保持低成本的前提基础上,系列化开发适合当前国内市场需求的短纤维增强NAFC新材料,并使其达到甚至超过国外进口同类产品的性能指标。项目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开发产品有望在静密封领域内逐步替代国外进口产品。2. 技术优势本项目制备开发的短纤维增强NAFC材料具有耐高温(300摄氏度)、低蠕变、高强度、低成本的特点。并且其制备工艺简单,基本沿用了传统CAF材料的生产设备。产品技术指标完全满足国家标准对NAFC材料性能的要求,且某些指标已经超过了国外同类进口产品。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一种大塑性非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片状非晶合金与增韧第二相材料交替层叠后置于夹具中,其 中所述增韧第二相为板状且上下表面开有阵列通孔的结构;在恒压或 渐增载荷的条件下,对层叠的非晶合金及多孔板加热,同时对其实施 超声振动,非晶合金迅速软化并被压入第二相增韧板的孔中,使得非 晶相合金与增韧第二相的界面冶金良好结合,而且成形过程中不会发 生晶化,从而获得塑形良好的非晶合金复合材料。本发明还公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制备纳米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制备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首先将纳米陶瓷粉、微米级铝或铝合金粉混合粉末在真空或氩气保护 下,通过干式高能球磨制备出纳米陶瓷颗粒体积分数为 10~50%的毫 米级复合颗粒。然后将毫米级复合颗粒直接熔化或者添加到铝或铝合 金熔体中,并施加超声振动,促进纳米陶瓷颗粒在金属熔体中的均匀 分散,制备出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本发明中干磨法制得 的毫米级复合颗粒可以很容易地完全加入到金属熔体中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激光增材制造(LAM)技术
激光增材制造(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LAM)技术是近20年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与制造技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增材制造依据CAD数据逐层累加材料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其制造原理是材料逐点累积形成面,逐面累积成为体。这一成形原理给制造技术从传统的宏观外形制造向宏微结构一体化制造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激光增材制造(LAM)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1)激光加热系统;(2)工作台及数控系统;(3)同轴供粉系统;(4)惰性气体保护箱(手套箱);(5)循环水冷却系统。 激光增材制造的产品和零件可以不受形状、结构复杂程度及尺寸大小的限制。摆脱了传统“去除”加工法的局限性,可以生产传统方法难以加工或不能加工的形状复杂的零件。可成形材料有碳钢、不锈钢、高温合金、钛合金、铜合金、复合陶瓷等。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人工假体、国防工业和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163 16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