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香菇新品种华香5号
可以量产/n成果简介:该品种是华中农业大学罗信昌教授从德国引进的,适宜于鲜销的香菇代料栽培菌株,经过多年栽培推广、系统选育和菌种复壮,获得了适合代料栽培但不脱袋培育干花菇的中长菌龄香菇优良菌种该品种菌盖大,盖顶较平,厚度中等,柄中长,采用不脱袋划口出菇方式栽培时,出菇密度中等、产量高的特点,平均每千克培养料(干)产干香菇100-125克。菌盖茶褐色,直径6-21cm,盖厚1.2-1.7cm,柄长3-7cm,柄径1-1.8cm,盖顶较平,鳞片较多。子实体偏大型,干制后商品价值高。出菇密度较适中,较易进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苎麻新品种华苎4号
可以量产/n华苎4号是从"稀节巴"品种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属中根偏深型品种。该品种纤维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合机械收获。根据全国区试结果:七个试验点2年平均亩产182.45公斤,区试排名第二;年平均单纤维细度2108公支左右,比对照"圆叶青"高240支以上,单纤维强力34.18cN。该品种株高160~190cm,较好管理条件下超过200cm,分株力中等偏上。发蔸快,群体整齐均匀。叶片中等大小,卵圆形,绿色。叶面皱纹较少,叶齿较浅较密。叶柄微红色,着生角度较小。叶脉淡绿色,托叶中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优质油菜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已有样品/n优质油菜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成果简介:以傅廷栋院士领衔的华中农业大学油菜遗传与改良创新团队依托于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和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油菜基因组学、油菜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油菜品质遗传与改良、油菜抗性遗传与改良、油菜生物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是一支引领我国油菜产业转型的核心力量,在国际上是一支引领油菜遗传与育种研究发展的重要力量。  应用前景:本团队先后发现或创建了黄籽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生态型雄性不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久香秋7香菇新品种
该品种是从“L205” 子实体群中选择优良变异个体经组织分离、定向选择育成的香菇品种。子实体粗脂肪含量1.8%,粗蛋白含量19.19%,多糖含量2.67%。秋季棚架栽培生物转化率95~110%。 该品种属中晚熟秋栽香菇品种。菌盖圆整较肥厚,菌柄粗、较短,柄基部较细,花菇率较高,菌丝长速较快,转色速度中等,菌龄较长,潮次明显,出菇均匀,单生为主。菌盖直径6厘米左右,菌盖厚度2厘米左右,单菇鲜重25克左右。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28℃,最适生长温度23℃~25℃,适宜出菇温度5℃~23℃,最适出菇温度10℃~18℃。接种至出菇约需75~85天,出菇期12月上旬至翌年4月下旬。适于湖北省及其周边省份棚架秋栽干制香菇产区种植。 市场预期:该品种性状稳定。适宜8月中、下旬点种,当年12月上旬至翌年4月出菇。平均单袋(规格22㎝×62㎝)产干菇约0.2~0.23㎏,比常规对照品种的产量略低,但菇体肥大,品质优良,花厚菇的比率高,单价是对照品种的1.3~1.5倍,综合效益高于对照。该品种适宜以培育干制花菇为目的,棚架不脱袋割口出菇或免割袋出菇栽培,出菇宜偏晚,抗逆性较强,特别适合要求菇品优质的产区使用。 转化条件:该品种适合农户或合作社转化,需要具备食用菌生产所需的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等设备、设施、场地及技术,资金依规模而定,5万元即可起步。 成果完成时间:2015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华油杂133油菜新品种
华油杂133属甘蓝型半冬性温度敏感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品种,全生育期201.8天,与对照中油杂12相当。幼苗半直立,叶绿色,顶叶长圆形,叶缘浅锯齿,裂叶2——3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长度中等,宽中等,呈侧叠状。株高172.1厘米,中下部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6.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19.9个,每角粒数21.1粒,千粒重3.64克。菌核病发病率为8.85%,菌核病病情指数4.35,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感;抗倒性强。籽粒含油量41.05%,芥酸含量0.16%,饼粕硫苷含量15.24微摩尔/克。平均亩产177.73千克。2015-2017两年由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江西都昌等及同一生态区的湖北沙洋、江陵等,湖南慈利、临澧等22个县/市开展生产示范,华油杂133表现产量高、稳产性好、抗倒性强、抗病性好、品质双低。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结果表明,华油杂133 适宜在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华油杂133丰产性好、稳产性好、抗倒性强、品质优良,具有较好的市场推广潜力,可创造较好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社会效益。 成果完成时间:2017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4-11
华油杂50油菜新品种
华油杂50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品种,全生育期216天,比对照华油杂12迟2.2天。幼苗半直立,叶绿色,顶叶长圆形,叶缘浅锯齿,裂叶2——3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长度中等,宽中等,呈侧叠状。株高191厘米,中部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183个,每角粒数24粒,千粒重4.6克。菌核病接种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籽粒含油量49.56%,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1.32微摩尔/克。在长江中游区产量比较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198.3千克,比华油杂12增产3.63%,两年平均亩产油量98.58千克,比华油杂12增产23.39%。在长江下游区产量比较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227.3千克,比秦优10号增产2.78%,两年平均亩产油量112.73千克,比秦优10号增产15.09%。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与江苏淮河以南地区、上海、浙江省(市)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华油杂50含油量高、产量高、抗性好,具有较好的市场推广潜力,可创造较好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社会效益。 成果完成时间:2017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激发水稻诱导抗虫性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发水稻诱导抗虫性的方法,包括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本发明通过对氟苯氧乙酸提高水稻对稻飞虱的抗性从而减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本发明将一定浓度的对氟苯氧乙酸施用于水稻,导致其对稻飞虱产生了诱导抗性,显著降低了稻飞虱若虫的存活率。
浙江大学 2021-04-13
穗萌抑制剂及抑制水稻穗萌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穗萌抑制剂及抑制水稻穗萌的方法,该穗萌抑制剂以水为溶剂,含有浓度为400-1200mg/kg的丁香酚、浓度为300-600mg/kg的烯效唑和浓度为400-500mg/kg的马来酰肼。所述抑制水稻穗萌的方法包括:在水稻的乳熟末期至黄熟初期期间,将穗萌抑制剂均匀喷施于稻穗上。本发明以低毒性易降解的丁香酚以及能抑制赤霉素生物合成的烯效唑、具强烈发芽抑制性的马来酰肼进行组合,不但有效地降低了水稻穗萌率,而且使收获之后的水稻种子保持良好的综合品质;该抑制剂以水为基质,未添加任何有机溶剂,环保且生产工艺简单,材料用量少,成本低廉。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水稻叶片组织光学特性参数的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稻叶片组织光学特性参数的测量装置,包括通过光纤连接的光源系统、单积分球光路系统和检测系统,检测系统连接计算机,所述的光源系统包括:波段为250~2500nm的卤钨灯源;所述的单积分球光路系统包括:积分球;光斑调节器,安装在积分球上,包括金属管和/或透镜,用于控制光纤的光斑大小。本实用新型的测量装置光源采用具有连续波段的卤钨灯源和光斑调节器,解决了现有的测量装置在测量时需要切换不同波段光源的问题。
浙江大学 2021-04-13
高产刺参及长牡蛎新品种培育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突贡专家杨建敏教授团队,联合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烟台市崆峒岛实业有限公司、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等单位,采用群体单性状定向选育技术,选育完成我国首个高产刺参“崆峒岛1号”(GS-01-015-2014)新品种。其主要特征为生长速度快、苗种个体规格整齐,优良性状稳定。同样养殖环境条件,较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苗种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平均产量提高24.12%,体壁重平均提高20.67%;体长变异系数率平均变异率缩小为15.15%,体重变异系数平均变异率为22.32%,整齐度明显优于普通商品苗种,适宜在山东、辽宁等沿海海洋牧场、池塘养殖。  长牡蛎新品种“鲁益1号”(GS-01-006-2020)采用BLUP家系选育技术,为我国首个品质性状牡蛎新品种。新品种研发过程中,首次建立了多品质性状的近红外(NIR)数据模型,形成了即时性、低成本、高通量的NIR检测技术,大大提升了品质性状的检测效率和育种效率。新品种主要特征为糖原含量高,生长速度快,优良性状稳定。同样养殖环境条件,较未经选育的普通长牡蛎苗种除了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其平均糖原含量较普通长牡蛎提高19.3%(干样),品质性状得到显著改善,口感鲜甜,市场价格高,适宜在我国北方沿海进行筏式养殖。
鲁东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18 1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