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南宁学院
南宁学院始建于1985年,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和民革广西区委合作共办;2012年11月受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经过33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为辅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优秀卫生学校”、“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广西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 学校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市五象新区核心区,校园占地近130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有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充裕的体育运动和学生课外活动场所、便利的师生生活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南宁公交多条线路、南宁地铁4号线直通学校门口;学校毗邻邕宁新兴产业园区、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园,周边10公里区域内还集聚有广西体育中心和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五象湖公园、青秀山风景区等旅游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静雅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能充分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需求。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39.75%,他们当中有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赖炳荣,广西知名历史文化学者陈雄章,博士生导师苏益声、彭振云,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李玟翰等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大师以及依托行业引进的30位具有博士学历、高级职称的质量工程类专家。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建有高博软件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训中心、轨道交通运行与控制实验中心、商科仿真模拟综合实训中心等37个实验实训中心(基地),ICT创新综合实验室、数据通信实训室、ISO实验室等128个功能实验实训室;学校图书馆面积26587平方米,阅览座位2000余席,馆藏纸质图书110余万册;大学生创业园面积2000平方米,可容纳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设计、电子商务、服务、商贸等五大类型上百个经营项目;体育馆恢宏大气,有3000多个座位;装有中央空调的演艺中心培养和展示学生才艺的重要场所,舞台宽阔、座位宽敞,已多次承接国内外顶尖文艺团体的演出。同时,学校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的育人平台和科研基地26个,其中包括教育部—中兴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中国—东盟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新桂商研究院。 学校积极营造“教师潜心教学,学生静心求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定期举办“三节两工程”校园文化活动(即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社团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语言工程、文明修身工程),成立有大学生专利俱乐部等各类学生社团共计59个,积极开展各类学科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运动、“不孤湖”大讲堂、“书香南院”阅读等第二课堂校园活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兴趣爱好,施展个性才能提供平台。 学校围绕广西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实施“2+6”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布局,“2”即重点发展质量技术工程和城市产业与公共服务工程两大学科,“6”即重点建设质量技术工程、土木建筑工程、机电与智能制造、交通与物流、信息与通讯技术、文化产业与城市管理六大专业集群,现有本科专业25个;与应用型的学科专业体系相匹配,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应用型能力培养体系、应用型科研服务体系。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践行“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的办学理念,形成了6种基于利益共同体的稳定长效、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与南宁市威宁投资集团的“互联互通”模式、与南宁市轨道交通公司的“需求驱动”模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打通行业”模式、与中兴通讯公司、苏州高博教育集团、科大讯飞公司的“攀亲嫁接”模式、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西分院的“厂校一体”模式、与广西“新桂商”群体的“创业就业贯穿”模式。合作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治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合作办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合作办学,2014年,学校完成了泰国18所高校教师的语言文化和城市轨道、高铁等专业知识培训,获得泰国教育部高度认可。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总体框架内,培育有一支86名具有国家创业导师资格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其中2人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近三年,学校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5项,自治区级奖项615项;师生申请发明专利337项,授权17项。 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学校确立了“创造卓越教育品质,促进城市繁荣与发展”的办学使命,以“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为办学理念,“自觉自强、厚德厚学”的校训、“自强、责任、卓越、有用”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价值指引。学校坚持探索“产教融合、开放合作”的办学模式,面向以南宁市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培养“做人有品格、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成为卓越的应用技术大学。 2016年,“支持南宁学院建设全国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力争升格为南宁大学”列入了《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南宁学院发展的新机遇。学校将秉承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开放式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南宁学院 2021-02-01
湖州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是1999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4年11月经教育部确认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11年,基本完成了省教育厅要求的“剥离规范”工作,并确定湖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为合作伙伴,促进了学院的规范发展。 学院现有独立校园644亩,校舍面积近2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790万元;设有基础部和经管、社会发展、教育、体育、文学、外语、艺术、理学、信息与工程、生命科学、医学等11个系;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体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等35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481人,其中专任教师415人,高级职称教师112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456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求实创新,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目前,学院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院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56门、重点建设课程8门、双语教学课程15门、教学模式改革课程12门;院级教学名师7名、教坛新秀12名;省级重点规划教材5部;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89项、市厅级项目161项、横向项目87项,近四年来累计科研经费2764多万元;获得省部级奖6项、市厅级奖82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项;发表科研论文1049篇,出版专著(含教材)24部。近四年来,第一志愿报考率和报到率一直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就业率保持在94.6%以上。 今后五年,学院将紧紧依托湖州师范学院,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在规范管理、优化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提高质量、构建特色上取得新突破,在增强实力、提升效益上取得新进步。到201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办学机制灵活、培养体系完善、教育质量优秀、地方特色明显的创业型本科高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处在全省独立学院前列。
湖州学院 2021-02-01
荆州学院
荆州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2004年的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荆州学院。 学校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楚国古都、三国名城,拥有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游的文化中心,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荟萃地、红色文化富集地、长江文化展示地,素有“鱼米之乡”“中国粮仓”之美誉。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景观雕塑点缀其间,建筑、湖水、绿植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校园内现代教育及生活设施齐备,学校办学条件齐全优越,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秉承“诚信、责任、和谐、笃学”校训,坚持以工为主,文、管、理、教、艺、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方向,坚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区域强校发展目标,不断推进“新工科”带动下的“四新”建设,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湖北省战略发展布局,实施荆州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推行学业导师制,实施全程精准育人工程、榜样育人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程和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四大育人”工程,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学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能源与化工学院、健康医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8个教学单位。设有荆州文化研究院、石油新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4个科研机构。开设有38个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商务英语3个专业获批湖北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湖北省重点培育专业。建设有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高等数学、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课、材料力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项;高等数学、数字电子技术省级精品课程2项,校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170项。近年来,学校教职工获批立项科研项目36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和三大检索论文298篇;出版著作、教材168部;获批授权专利50余项;成果奖获奖82项。近年来在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学科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中,学生荣获奖励千余项。学校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连续多年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笃行以生为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社会需求,构建“1155”就业工作模式,落实“招-培-就”联动机制,精准施策做好“全员”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服务,“全覆盖”指导。通过“产学研合作”“订单班培养”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全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推动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毕业生质量获得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学校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高校建立有交流协作关系,为学生出国深造创造了便利条件。 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校风学风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湖北日报、极目新闻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经验。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全国民办大学排名(I类)中居第18位;在湖北省同类高校排名中居第5位。
荆州学院 2021-02-01
无锡学院
无锡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支持办学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为创建于2002年5月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立足无锡、融入产业、面向区域、服务发展”的办学定位,构建了无锡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学校位于无锡市锡山大道333号,毗邻锡东新城核心区、无锡高铁东站、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地理位置优越,风景优美。校园占地面积1770余亩,是一所现代化的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和低碳校园,荣获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是江苏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在校本科生1.3万余人、留学生100余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400余人。 学校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有物联网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与遥感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新西伯利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体育部、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外国语学院)等17个教学单位,6个硕士点(与南信大联合培养),47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文、管、经、法、艺等七大学科门类。获批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等;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0.2%,博士化率为77.2%,专任教师中国家级人才、省“333”高层次人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双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次。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二等奖3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等22门,省级重点教材5部。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中获奖近1000项。学校学生会是全国学联第二十七届主席团成员单位(江苏两所高校之一)。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考研升学率稳居同类院校前列,众多优秀学子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国外著名高校录取。学校已培养毕业生5万余人,一大批学生考取国家公务员,或被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录用,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建有百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与180余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建有车联网产业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金匮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等20余个产教融合实体。其中,车联网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省重点产业学院以及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金匮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是江苏省首家、国内地级市第一家集教学培训、应急演练、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性、应用性的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600余项;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1000余篇;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拥有江苏省物联网设备超融合应用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集成电路可靠性技术及检测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等1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各1个、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3个、江苏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和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各1个;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德国泽佩林大学、德国哥廷根应用技术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境外30余所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学分互认、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 (2025年6月更新 有删减)
无锡学院 2021-02-01
洋葱学院
洋葱学院推出了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全学科课程,全面覆盖小学至高中。
光合新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1
一种低成本的污水强化处理工艺技术
本技术在于采用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方法处理工业及生活污水,特别是采用生化方法难于实现达标的废水的处理。随着工业的发展,含有各种化学成份的工业废水排污量也日益增加,对于处理含有各种不同化学成份且难以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微生物法并不理想,往往还要配以化学氧化、活性碳吸附、化学混凝沉淀、催化氧化等工艺,从而使得处理工艺流程变长,运行费用增加。 本技术旨在采用自然界或工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强化废水的处理,目的是降低废水处理的一次性投资及废水处理的运行费用。本技术包括:废水的预处理、废水的强化处理、废水的后续处理三部分。废水的预处理是采用格栅或沉淀的方法将废水中的漂浮物及悬浮物进行分离。废水的强化处理是采用动态微电解反应器将废水中的有害成分进行特别处理,以利于后续工艺的处理。 对于强化处理后的废水采用沉淀、过滤或生化等处理工艺过程既可实现达标排放或达到杂排水指标回用。动态微电解反应器是污水强化处理的关键设备。动态微电解反应器是在克服目前已有设备缺点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本装置运行电耗低,约0.2kW/m3h,废水处理时的原料消耗低,低于0.1kg。 应用范围:本工艺技术应用于染料、印染、制药、化工、电镀及含重金属废水的处理,以及城镇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动态微电解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适用水质范围宽,适应温差大、PH范围宽(1~12),可处理电镀废水、石油化工废水、染化废水、印染废水、煤气洗涤水、焦化废水和制药废水等难处理的工业废水。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强化淹没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生物处理工艺
在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王宝贞教授主持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水污染控制研究中心)自主研发成功国内外首创的专利技术——强化淹没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生物处理工艺(简称EHYBFAS工艺,专利号200620017991.5)。参与研发人员主要有:金文标、曹向东、王淑梅,以及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2005级部分研究生、2006级部分研究生。该技术不仅实现了污泥停留时间跟水力停留时间的分离,且实现了悬浮态活性污泥的停留时间与附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G空间”
华东理工大学贯彻绿色工程教育理念,以虚拟现实技术(VR)为特色支撑,分别在徐汇校区和奉贤校区建成两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华东理工大学 2022-08-10
江苏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成果规划设计阶段:提出了江苏省节水型生态灌区概念,提出了灌区渠道(渠段、渠系)优化设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方案选优方法,开发了《江苏省大中型灌区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及定额》与软件、灌区计算机辅助设计专家系统等。建设实施阶段:在渠道衬砌方案优选、混凝土衬砌渠道的生态修复、生态排水沟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建设节水型生态灌区的实践;研制了系列化渠系量水设备;对渠系配套建筑物进行了靓化设计,开发了系列化、标准化、装配式田间配套建筑物等。运行管理阶段:开发了灌区信息化系统、规范了系统标准,提出了平原自
扬州大学 2021-04-14
江苏地区烟粉虱的暴发成灾机制及可持续控制技术
该成果从烟粉虱的越冬、田间扩散、暴发机制、田间种群动态等方面研究江苏地区烟粉虱种群的形成规律及成灾机制,提出了烟粉虱的控制策略、用药原则和控制技术。研究成果在江苏推广应用,可使化学农药用量减少 10~15%,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2 年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扬州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5 36 37
  • ...
  • 257 25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